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微扰的极早期宇宙现象学:共振的原初扰动与非高斯尾巴
1
作者 蔡一夫 何鑫宸 马潇汉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共27页
在精确宇宙学的时代,多信使、高精度、小尺度的宇宙学观测在帮助人们从更加深刻的层面理解宇宙极早期的同时,也给基于线性近似和微扰展开宇宙学扰动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对原初引力波和原初黑洞的搜寻使得研究人员们对早期宇宙在... 在精确宇宙学的时代,多信使、高精度、小尺度的宇宙学观测在帮助人们从更加深刻的层面理解宇宙极早期的同时,也给基于线性近似和微扰展开宇宙学扰动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对原初引力波和原初黑洞的搜寻使得研究人员们对早期宇宙在小尺度上的非线性非微扰过程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综述了在宇宙学小尺度上关于原初黑洞产生以及引力波研究取得的诸多进展,重点关注了使用Mathieu方程的共振效应来研究小尺度功率谱放大以及诱导产生可观测的原初引力波的方法.此外,还尝试探讨了非高斯尾巴对原初黑洞形成的影响.发现Mathieu方程所具备的共振效应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刻画原初宇宙中小尺度的非微扰动力学过程,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初黑洞的形成以及相关的引力波产生机制.同时,非微扰的非高斯性在原初黑洞形成中可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学:暴胀理论 早期宇宙 原初引力波 非高斯性 原初黑洞
下载PDF
酱油渣中副干酪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唐素婷 区锡敏 +6 位作者 黄桂东 程云辉 蔡逸夫 杨晓萍 银波 张灿 钟先锋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17,23,共8页
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从酱油渣中分离得到10株副干酪乳杆菌,其中8株为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paracasei,称为HT31、HT51、HT90、HT111、HT125、HT159、HT253和HT256;2株为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tolerans,称为HT155和HT... 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从酱油渣中分离得到10株副干酪乳杆菌,其中8株为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paracasei,称为HT31、HT51、HT90、HT111、HT125、HT159、HT253和HT256;2株为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tolerans,称为HT155和HT158。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人工胃肠液耐受能力、疏水能力及抗氧化能力。模拟胃肠液耐受试验结果表明:耐受胃液3 h后,菌株HT31、HT111、HT155菌株存活率分别为(86.33±1.24)%,(31.37±0.50)%,(57.43±1.56)%;在模拟肠液中培养8 h后,菌株HT31、HT111、HT155菌株存活率分别为(60.22±0.16)%,(62.18±0.70)%,(52.84±0.00)%。疏水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T31、HT111、HT155疏水率分别为(18.52±0.76)%,(26.51±0.66)%,(25.41±0.58)%。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T31细胞悬浮液DPPH清除率为(26.25±0.01)%,其无细胞提取物DPPH清除率为(16.03±0.03)%;菌株HT31细胞悬浮液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42.88±0.21)%,其无细胞提取物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27.74±0.01)%,表明菌株HT31具有较好的模拟胃肠液耐受能力、疏水能力及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渣 乳酸菌 人工胃肠液耐受能力 疏水能力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革新课程模式,培养一流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一夫教授访谈
3
作者 蔡一夫 袁婷(采访) +2 位作者 富阳丽(整理) 陶威(整理) 李文平 《高等理科教育》 2019年第6期1-4,共4页
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与人才培养问:蔡老师,请问您当时是如何进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呢?蔡一夫:中科大少年班是在李政道先生的提倡下建立起来的,他认为中国应该选拔一些特殊人才。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少年班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了一批人... 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与人才培养问:蔡老师,请问您当时是如何进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呢?蔡一夫:中科大少年班是在李政道先生的提倡下建立起来的,他认为中国应该选拔一些特殊人才。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少年班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但少年班也在改革,过去大约每年招50个学生,年龄不能超过15岁,且不能通过高考,这是一个近于苛刻的限制。这个制度在持续过程中也有所改变。在我进少年班的时候,已经衍生出了00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流人才 李政道 人才培养 少年班 特殊人才 新课程模式 教授访谈
下载PDF
Exploring bouncing cosmologies with cosmological surveys 被引量:5
4
作者 cai yi-fu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1414-1430,共17页
From recent observational data two significant directions have been made in the field of theoretical cosmology recently. First, we are now able to make use of present observations, such as the Planck and BICEP2 data, ... From recent observational data two significant directions have been made in the field of theoretical cosmology recently. First, we are now able to make use of present observations, such as the Planck and BICEP2 data, to examin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from the standard inflationary ACDM which were made decades of years ago. Second, we can search for new cosmological signatures as a way to explore physics beyond the standard cosmic paradigm. In particular, a subset of early universe models admit a nonsingular bouncing solution that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the big bang singularity. These models have achieved a series of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s in recent years, in particular in their perturbative frameworks, which made brand-new predictions of cosmological signatures that could be visible in current and forthcoming observations. Herein we present two representative paradigms of early universe physics. The first is the reputed new matter (or matter-ekpyrotic) bounce scenario in which the universe starts with a matter-dominated contraction phase and transitions into an ekpyrotic phase. In the setting of this paradigm, we have proposed som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generating a red tilt for primordial curvature perturbations and confront the general predictions with recent cosmological observations. The second is the matter-bounce inflation scenario which can be viewed as an extension of inflationary cosmology with a matter contraction before inflation. We present a class of possible model constructions and review the implications on the current CMB experiments. Lastly a review of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f these paradigms beyond the inflationary ACDM model is made, which is expected to shed new light o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observational cosm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ncing cosmology big bang singularity CMB observations
原文传递
从流浪地球到宇宙迷航——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蔡一夫 鄢盛丰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授予了系外行星和宇宙学领域,诺奖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做出的贡献"。这两个领域在近二三十年内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系外行星和外星生命的研究到了本世纪伴...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授予了系外行星和宇宙学领域,诺奖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做出的贡献"。这两个领域在近二三十年内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系外行星和外星生命的研究到了本世纪伴随先进技术的发展有了爆发式的发现;进入新世纪后,宇宙学领域已经获得4次诺贝尔奖,分别是宇宙背景探测者卫星、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引力波的探测,以及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它们使当代宇宙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就本次诺奖热点话题展开,对系外行星和宇宙学两大领域做概括性的科普解读。具体介绍马约尔和奎洛兹在系外行星领域的发现,系外行星的探测手段和发展前景,以及宇宙学领域的发展简史,皮布尔斯在该领域的贡献,和目前宇宙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潮,即原初引力波的探测。作者借此文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年轻学者能加入到天文学和宇宙学的研究中,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推动该领域获得更重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 系外行星 宇宙学 原初引力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