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均衡驱替的多井干扰下产液量优化方法 被引量:9
1
作者 韩光明 代兆国 +3 位作者 杨建雷 曹孟菁 闫建钊 刘海婴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4-258,共5页
为实现水驱油田多井干扰下均衡驱替,采用油藏数值模拟和实例验证方法,提出以驱替突破系数作为均衡驱替新标准,并将实际驱替分为油井水井均衡、油井不均衡但水井均衡、油井均衡但水井不均衡、油井水井不均衡4种模式,针对每种模式,研究建... 为实现水驱油田多井干扰下均衡驱替,采用油藏数值模拟和实例验证方法,提出以驱替突破系数作为均衡驱替新标准,并将实际驱替分为油井水井均衡、油井不均衡但水井均衡、油井均衡但水井不均衡、油井水井不均衡4种模式,针对每种模式,研究建立了合理液量优化方法,通过注采调配,实现了多井干扰条件下均衡驱替。研究表明:驱替突破系数小于3时为均衡驱替,驱替突破系数大于3时为非均衡驱替,驱替突破系数介于3~14时为注采调配优化方法的最佳适用范围。研究结果为油水井配产配注提供了新的措施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 均衡驱替 多井干扰 产液量 优化方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异常高压致密油藏CO_(2)吞吐参数优化及微观孔隙动用特征--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闫方平 郭永伟 +4 位作者 曹梦菁 陈颖超 褚会丽 王晶 张笑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166,共9页
为改善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在衰竭开发中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现象,提高储层动用程度,选取3种不同孔隙类型岩心,开展一系列CO_(2)吞吐岩心实验,在明确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对吞吐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核磁共振分析... 为改善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在衰竭开发中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现象,提高储层动用程度,选取3种不同孔隙类型岩心,开展一系列CO_(2)吞吐岩心实验,在明确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对吞吐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定量评价了不同孔隙结构岩心中不同孔径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研究表明:目标储层3类孔隙结构岩心的吞吐采收率随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最佳生产压力为21 MPa,最佳吞吐次数控制在5次以内,最佳闷井时间为12 h;吞吐过程中岩心孔隙结构差异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动用特征,储层物性较好的岩心,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始终高于小孔隙,是总采收率的主要“贡献者”,而储层物性差的岩心在吞吐初期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高于小孔隙,但在后续吞吐中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迅速增加,在累计吞吐采收率中占比达到53%以上。研究成果为吉木萨尔凹陷异常高压致密油藏顺利开展CO_(2)吞吐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核磁共振 CO_(2)吞吐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纳米三元复合聚合物驱油剂驱油效果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曹孟菁 郭光范 +3 位作者 闫方平 陈颖超 张玉平 杨火海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0,共6页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蒸馏沉淀法合成了一种纳米聚合物微球,利用SEM,FTIR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聚合物微球的抗温抗盐性、渗流规律、渗流特征及驱油影响因素等。...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蒸馏沉淀法合成了一种纳米聚合物微球,利用SEM,FTIR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聚合物微球的抗温抗盐性、渗流规律、渗流特征及驱油影响因素等。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吸水膨胀性能、抗盐性和抗温性。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在渗透率为8.85×10^-3~29.87×10^-3μm^2的岩心中流动时,表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其膨胀体系在岩心上可起到封堵效果。聚合物微球颗粒膨胀后的分散体系使水相相对渗透率下降。温度和注入颗粒段塞尺寸对聚合物微球的提高采收率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 纳微聚合物颗粒 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水化膨胀的耐温抗盐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曹孟菁 朱维耀 +3 位作者 韩光明 张玉平 郭光范 杨金尧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5-290,共6页
合成了一种粒径约300 nm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采用SEM,XRD,VSM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考察了NaCl含量、温度、地层水类型和pH对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 合成了一种粒径约300 nm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采用SEM,XRD,VSM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考察了NaCl含量、温度、地层水类型和pH对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均一性,且纯度较高。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抗温、抗盐性能良好,温度从60℃增加到100℃时,微球的膨胀倍率从5.2增至6.4;氯化钙和氯化镁水型及pH对微球膨胀倍率影响较大,磁性纳微米聚合物微球可以对1.2μm的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纳微米聚合物颗粒 驱油剂 水化膨胀性能 抗温抗盐
下载PDF
A/O+MBR工艺在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呼永锋 王坤 +2 位作者 曹孟京 张永祥 梁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52,156,共4页
针对北京市通州区分散式污水处理厂站节约占地、出水水质指标要求高特点,以某分散式污水工程A/O+MBR工艺为例,对2018年1-12月工艺运行情况分析。运行结果表明:AO+MBR工艺全年对COD、NH_(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97%、98.... 针对北京市通州区分散式污水处理厂站节约占地、出水水质指标要求高特点,以某分散式污水工程A/O+MBR工艺为例,对2018年1-12月工艺运行情况分析。运行结果表明:AO+MBR工艺全年对COD、NH_(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97%、98.83%、66.24%、92.68%,沿程水质数据分析说明COD、NH_(4)^(+)-N及TN在第一级生化罐完成大部分污染物去除。工艺运行费用约5.14元/吨,该工艺适用于对出水水质要求高或者有回用需求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式污水处理 MBR工艺 去除效率
下载PDF
疏水改性P(AM/AMPS/EA)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光范 闫玲玲 +2 位作者 曹孟菁 张玉平 苏花卫 《精细石油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共6页
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疏水单体丙烯酸异辛酯(EA)为主要原料,合成一种疏水改性P(AM/AMPS/EA)三元共聚物。最佳反应条件:AM、AMPS、EA单体加量分别为8.5 g、1.5 g、0.2 mL,反应温度40℃,引发剂含量为0.10%,(... 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疏水单体丙烯酸异辛酯(EA)为主要原料,合成一种疏水改性P(AM/AMPS/EA)三元共聚物。最佳反应条件:AM、AMPS、EA单体加量分别为8.5 g、1.5 g、0.2 mL,反应温度40℃,引发剂含量为0.10%,(NH4)2S2O8-Na2HSO3摩尔比2∶1。通过红外光谱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溶液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浓度0.2%时,表观黏度为1353 mPa·s,表现出良好的增黏能力。在90℃时,保留较高的黏度;在5%NaCl和0.5%CaCl2盐水当中,黏度值和保留率远高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HAPM相比具有更高的剪切黏度和黏弹性。在模拟驱油实验,其提高采收率值比HPAM高13.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改性共聚物 表观黏度 流变性 抗温抗盐 驱油效率
下载PDF
页岩气井连续油管采气管柱优化设计 被引量:8
7
作者 曹孟京 吴晓东 +1 位作者 安永生 李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1-814,共4页
随着连续油管技术的快速发展,连续油管作为采气管柱在页岩气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满足页岩气井安全生产、后期携液及抗冲蚀的需求,对页岩气井中的连续油管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采气管柱的合理尺寸。根据涪陵页岩气井的产能测试和... 随着连续油管技术的快速发展,连续油管作为采气管柱在页岩气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满足页岩气井安全生产、后期携液及抗冲蚀的需求,对页岩气井中的连续油管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采气管柱的合理尺寸。根据涪陵页岩气井的产能测试和实际生产特点,将页岩气井分为低产井、中产井、高产井,基于产能方程和井筒管流压降计算方程建立了页岩气井节点分析模型,计算了不同尺寸连续油管的协调产量、临界携液流量及抗冲蚀产气量,优选了满足不同类型页岩气井生产需求的连续油管尺寸。研究结果表明:高产井易发生冲蚀,中产井和低产井易发生井筒积液。通过连续油管优化设计,既可以保证气井的安全生产,也可以有效提高页岩气井的携液能力和抗冲蚀能力,为页岩气井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连续油管 采气管柱 携液 冲蚀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水解作用对AM/AMPS共聚物溶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光范 邢孟平 +2 位作者 曹孟菁 张玉平 苏花卫 《精细石油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1,共5页
以AM、AMPS为主要单体合成二元共聚物,对共聚物进行水解得到不同水解度的共聚物,测试不同水解度的共聚物增黏能力、抗剪切、抗温抗盐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AM/AMPS共聚物适合高温高矿化度油藏条件下的聚合物驱。在淡水条件下,不同水解... 以AM、AMPS为主要单体合成二元共聚物,对共聚物进行水解得到不同水解度的共聚物,测试不同水解度的共聚物增黏能力、抗剪切、抗温抗盐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AM/AMPS共聚物适合高温高矿化度油藏条件下的聚合物驱。在淡水条件下,不同水解度的共聚物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增黏能力、抗剪切能力、抗温能力先增加然后再降低,在水解度25%时增黏能力、抗剪切能力、抗温能力最好。在盐水条件下,随着水解度的升高,抗盐能力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共聚物 水解度 表观黏度 抗温性 抗盐性
下载PDF
抗温抗盐疏水改性四元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光范 曹孟菁 张玉平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2年第10期10-13,共4页
采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和丙烯酸十八酯(SA)等4种单体进行反应,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一种增黏能力好的疏水改性四元共聚物PAANS。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PAAN... 采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和丙烯酸十八酯(SA)等4种单体进行反应,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一种增黏能力好的疏水改性四元共聚物PAANS。对其进行了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PAANS具有较好的增黏能力和抗温抗盐能力。浓度为2000mg·L^(-1)时,其表观黏度达到133.6mPa·s;95℃时,PAANS溶液的表观黏度为75.1mPa·s,黏度保留率为54.54%;混合盐浓度达到30000mg·L^(-1)时,PAANS的黏度值和黏度保留率远高于HP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共聚物 增黏能力 抗温性能 抗盐性能
下载PDF
注烟道气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实验——以鄂尔多斯盆地MZ气田为例
10
作者 闫方平 郭永伟 +5 位作者 单秀华 陈颖超 曹梦菁 褚会丽 王晶 张笑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6-153,共8页
为了明确注烟道气提高页岩吸附气采收率机理,利用低场核磁共振T_(2)谱测试方法,开展了等温吸附实验和注CO_(2)/SO_(2)解吸实验,评价了目标储层页岩对CO_(2)、SO_(2)、CH_(4)和C_(2)H_(6)的吸附能力,并通过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了CO_(2)/SO_... 为了明确注烟道气提高页岩吸附气采收率机理,利用低场核磁共振T_(2)谱测试方法,开展了等温吸附实验和注CO_(2)/SO_(2)解吸实验,评价了目标储层页岩对CO_(2)、SO_(2)、CH_(4)和C_(2)H_(6)的吸附能力,并通过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了CO_(2)/SO_(2)作用下吸附态CH_(4)和吸附态C_(2)H_(6)的解吸效率和解吸速率。结果表明:目标储层页岩对SO_(2)吸附能力最强,C_(2)H_(6)和CO_(2)次之,CH_(4)吸附能力最差;SO_(2)作用下吸附态CH_(4)和C_(2)H_(6)的最大解吸速率分别为3.08%/h和2.29%/h,最大解吸效率分别为51.84%和29.89%;吸附态CH_(4)解吸过程与吸附态C_(2)H_(6)存在差异,吸附态C_(2)H_(6)的解吸速率会在注气初期立即达到最大,然后逐渐降低,而吸附态CH_(4)的解吸速率则呈现出先逐渐增大后快速降低的趋势;增加平衡时间可以提高吸附态CH_(4)的解吸速率,但不能增大吸附态C_(2)H_(6)的解吸速率。建议矿场实施中采用烟道气吞吐方式开采CH_(4)含量高的轻质页岩气,采用烟道气驱替方式开采富含C_(2+)以上重烃的页岩气。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高效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烟道气 吸附态 核磁共振 解吸效率
下载PDF
水溶性AM/AMPS/CHA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11
作者 郭光范 曹孟菁 张玉平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2年第8期14-17,共4页
采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酸环己酯(CHA),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疏水改性AM/AMPS/CHA三元共聚物(PAAC),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对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较好的增黏能力,浓度... 采用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酸环己酯(CHA),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疏水改性AM/AMPS/CHA三元共聚物(PAAC),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对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具有较好的增黏能力,浓度为2000mg·L^(-1)时,其表观黏度达到147.6m Pa·s。95℃时,PAAC溶液的表观黏度为68.6m Pa·s,黏度保留率为45.28%,表现出良好的抗温能力。混合盐浓度为30000 mg·L^(-1)时,PAAC的黏度值和黏度保留率远高于HPAM,表现出良好的抗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共聚物 表观黏度 增黏能力 抗温抗盐
下载PDF
AFMBR处理生活污水的功能菌群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昌明 张岩 +5 位作者 张博康 马翔山 刘子奇 曹孟京 柴毓蔓 陈锋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99-2107,共9页
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AFMBR)作为一种低耗产能的高效厌氧反应器,在处理生活污水中有着巨大的潜力.本研究主要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AFMBR系统内的微生物菌群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与接种菌群相比,AFMBR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运行后,在属... 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AFMBR)作为一种低耗产能的高效厌氧反应器,在处理生活污水中有着巨大的潜力.本研究主要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AFMBR系统内的微生物菌群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与接种菌群相比,AFMBR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运行后,在属水平上古菌优势菌属由接种时的甲烷囊菌属变为甲烷八叠球菌属、甲烷杆菌属,细菌的整体菌属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种水平上,系统内不存在较明显的优势菌种.从相对丰度比例≥ 1%的菌种来看:水解发酵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产甲烷菌群,但各菌群之间相对丰度的差距较小.从基因水平来看,系统内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丰度较高,二氧化碳、乙酸转化为甲烷是系统产甲烷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 生活污水 宏基因组测序
原文传递
Concentric Circular Approach in Mesoporous Silica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Hexagonal to Vesicular Structure
13
作者 HUANG Jue XIE Shihang +4 位作者 MU Mingwei PENG Ce cao mengjing YAO Youwei CAI Qia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04-908,共5页
We studied the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ilica from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 and so- dium dodecyl sulfate(SDS) at different molar ratios(R). X-ray diffraction(XRD), scanning electron spectroscopy ... We studied the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ilica from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 and so- dium dodecyl sulfate(SDS) at different molar ratios(R). X-ray diffraction(XRD), scanning electron spect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spectroscopy(TEM) and nitrogen sorption analysis were then us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morphologies and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of the transition from hexagonal to vesicular structur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s R increased, a consistent and gradual transition occurred via a concentric circular secondary structure formed. The antagon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decreasing curvature of surfactant micelle and increasing curvature of secondary structures may be the reason for the complex morphologies synthesized, and the increasing bending energy AGb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tran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porous material Cationic-anionic surfactant Structural transition SILICA SELF-ASSEMBL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