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有林场新型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
1
作者 陈红燕 柴宗政 +2 位作者 赵中文 颜亨志 郭轶伦 《温带林业研究》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国有林场新型森林经营方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以森林景观恢复为理念,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为探索新时期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及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本文从新时期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重要性、新型森... 国有林场新型森林经营方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以森林景观恢复为理念,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为探索新时期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及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本文从新时期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重要性、新型森林经营方案的特点及新型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进一步明确新型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编制与实施,积极推动国有林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效提高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水平,加快现代林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营方案 可持续发展 森林景观恢复 推广实施
下载PDF
喀斯特次生林优势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 被引量:1
2
作者 韦红艳 徐铭 +1 位作者 柴宗政 孙彩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85,共6页
从龄级结构、数量动态、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对比分析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撂荒30余年后天然恢复的次生林中5个优势种群的结构及数量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样地的木本植物共计3251株,其中光皮桦、化香、马尾松、枫香、山杨种群株数占总株... 从龄级结构、数量动态、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对比分析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撂荒30余年后天然恢复的次生林中5个优势种群的结构及数量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样地的木本植物共计3251株,其中光皮桦、化香、马尾松、枫香、山杨种群株数占总株数的78.6%,有明显优势,为群落的优势种群。5个优势种群龄级结构相对完整,且各种群个体数量随龄级的增大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但由于各优势种群Ⅰ~Ⅱ龄级的个体数偏少且波动较大,总体表现为幼苗更新不足,种群稳定性较差。5个优势种群数量动态均呈增长型,增长潜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尾松、化香、山杨、光皮桦、枫香。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时,马尾松种群受干扰概率最大,光皮桦最小。5个优势种群在未来龄级均出现种群个体数量优势减弱的现象,经过6个龄级后,各种群结构逐渐呈稳定增长的态势。5个优势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具有明显差异,但总体均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Ⅰ~Ⅱ龄级的个体数偏少是影响种群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封育保护结合人工抚育的措施,以提升林分质量及更新数量,实现次生林群落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次生林 优势种群 数量动态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马尾松人工林胸径-树高模型预测 被引量:13
3
作者 卯光宪 谭伟 +2 位作者 柴宗政 赵杨 杨深钧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2-760,共9页
【目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中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建立高效的马尾松人工林胸径-树高预测模型,可为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贵州省黔中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82块样地(25 m×25 m)的4 284株马尾... 【目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中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建立高效的马尾松人工林胸径-树高预测模型,可为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贵州省黔中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82块样地(25 m×25 m)的4 284株马尾松单木数据,选取6个常用的广义非线性模型进行拟合,从中筛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使用相同的数据确定最佳隐层节点数量后,经过反复训练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马尾松胸径-树高预测模型。【结果】在6个广义非线性模型中,拟合效果最佳为Korf模型(R^2=0.650);马尾松适宜的隐藏层节点数为2,适宜的模型结构(输入层节点数∶隐藏层节点数∶输出层节点数)为1∶2∶1,模型预测精度达0.717。【结论】广义非线性模型能较好地拟合马尾松人工林胸径-树高关系,但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不需要依赖经验模型,也不用模型筛选,而且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和较低的均方根误差,拟合精度优于广义非线性模型。图5表5参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学 胸径 树高 马尾松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黔中马尾松近熟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调控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剑峰 谭伟 +1 位作者 柴宗政 蔡照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9-756,共8页
林分空间结构是描述林分结构极其变化的重要指标,是森林经营与管理成功的标志。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在黔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安顺市平坝区)设置100m×100m马尾松近熟林固定样地,采用10m×10m网格调查每株... 林分空间结构是描述林分结构极其变化的重要指标,是森林经营与管理成功的标志。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在黔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安顺市平坝区)设置100m×100m马尾松近熟林固定样地,采用10m×10m网格调查每株林木的树高、胸径和坐标数据,主要以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的一元和二元分布研究马尾松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该林分中马尾松在株数和断面积比例上占明显优势,种内竞争对马尾松生长影响很大,整个林分以零度混交为主,空间异质性不高;②在整个林分中,大部分林木处于随机分布,胸径差异不显著,伴生树种主要空间分布格局为集聚分布;③模拟采伐有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调控,改善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为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以及优势种群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利空间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测计学 马尾松 近熟林 空间结构特征 调控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再梅 谭伟 +2 位作者 戚玉娇 柴宗政 王科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412,共9页
在茂兰喀斯特森林1.28 hm^(2)固定样地内,按10 m×10 m等距离网格布点取样测定了128个土壤氮磷钾养分数据,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6... 在茂兰喀斯特森林1.28 hm^(2)固定样地内,按10 m×10 m等距离网格布点取样测定了128个土壤氮磷钾养分数据,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6种土壤养分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磷(89.95%)、全钾(55.04%)、全氮(40.58%)、有效钾(40.15%)、碱解氮(33.02%)、全磷(30.75%),属于高中等程度变异.(2)土壤养分的空间依赖性(Moran′I指数)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全磷、有效磷、全钾对空间的依赖程度较大,空间结构相似,全氮和碱解氮依赖程度较小.(3)土壤养分有效磷半方差模型为线性模型,全氮、全钾为指数模型,全磷、碱解氮为高斯模型,有效钾为球面模型,决定系数均在0.68以上,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壤养分的空间结构特征.(4)土壤养分全钾、全氮、有效钾、有效磷的空间分布呈带状,中部、南部含量高,北部含量低.碱解氮、全磷分布呈块状,破碎化程度较高,中部含量高,东西方向含量较低.(5)全氮与碱解氮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全磷与碱解氮、全钾与有效磷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磷与海拔、碱解氮与海拔、全磷与坡度、全钾与坡向均呈显著负相关,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受地形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兰指数 半方差函数 空间异质性 克里格插值 喀斯特森林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d-use types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ractions of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6
6
作者 SUN Caili XUE Sha +2 位作者 chai zongzheng ZHANG Chao LIU Guobi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The oxidiz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fluences soil qual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Four fractions of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 (very labile (C1), labile (C2), less labile (C3) and non-labile (C... The oxidiz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fluences soil qual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Four fractions of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 (very labile (C1), labile (C2), less labile (C3) and non-labile (C4)) reflect the status and composition of SOC an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change and retention of SOC. Studies of the fractions of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 (OC) have been limited to shallow soil depths and agroecosystems. How these fractions respond at deep soil depths and in other types of land-use is not clear.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fractions of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 to a soil depth of 5.0 m in 10 land-use types in the Zhifanggou Watershed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Along the soil profile, C1 contents were highly variable in the natural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I (Caragana microphylla), C2 and C4 contents were highly variable in the natural grassland and two terraced croplands, respectively, and C3 contents varied little. Among the land-use types, natural grassland had the highest C1 and C2 contents in the 0-0.4 m layers, followed by shrubland I in the 0-0.1 m layer. Natural grassland had the highest C4 contents in the 1.0-4.5 m layers. Natural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I thus contributed to improve the oxidizability of SOC in shallow soil, and the deep soil of natural grassland has a large potential to sequester SOC on th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nd-use types deep soil oxidizable organic-carbon fractions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