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育秧方式和播种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
作者 李贵莲 徐灿 +2 位作者 陈碧娟 吴玉发 刘霓红 《现代农业装备》 2024年第2期80-83,89,共5页
为探究不同育秧装备和播种量水平下水稻机插秧育秧秧苗素质各项指标的差异,以W型、S型循环立体苗床和温室地面育秧作为不同育秧方式,设置每盘芽种120、160、200 g共3个播种量水平,展开试验。结果表明,在阴雨天气时,3个播种量水平下,S型... 为探究不同育秧装备和播种量水平下水稻机插秧育秧秧苗素质各项指标的差异,以W型、S型循环立体苗床和温室地面育秧作为不同育秧方式,设置每盘芽种120、160、200 g共3个播种量水平,展开试验。结果表明,在阴雨天气时,3个播种量水平下,S型装备育出的秧苗素质优于W型,但不及地面育秧;不同育秧方式的最佳播种量也不尽相同,W型和S型育秧装备的最佳播种量范围为芽种160~200 g/盘,而地面育苗方式的最佳播种量范围为芽种120~160 g/盘。本文研究结果为W型和S型循环立体育秧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育秧 育秧方式 播种量 秧苗素质
下载PDF
渔业污染事故损害评估方法与应用案例
2
作者 丁东生 王璐 +6 位作者 曹志海 曲克明 陈碧鹃 陈聚法 赵俊 崔正国 刘传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20-2827,共8页
针对国家标准《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GB/T 21678—2018),本文对各评估方法进行了分类说明和解析,明确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与使用优先级,进而选取中国21世纪初至今发生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典型案例,对标准中各评估方法的具体应... 针对国家标准《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GB/T 21678—2018),本文对各评估方法进行了分类说明和解析,明确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与使用优先级,进而选取中国21世纪初至今发生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典型案例,对标准中各评估方法的具体应用作了介绍和说明,以期为今后的渔业污染事故损失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污染事故 渔业损失 评估方法 典型案例
下载PDF
海洋溢油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司法鉴定程序与评估方法
3
作者 丁东生 曹志海 +6 位作者 王璐 陈碧鹃 陈聚法 赵俊 崔正国 张旭志 曲克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9-2845,共7页
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海洋溢油不可避免地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害,如何正确、合理、快速地评估海洋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司法与鉴定、评估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的问题,为... 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海洋溢油不可避免地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害,如何正确、合理、快速地评估海洋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司法与鉴定、评估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总结已有文献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相关工作和典型司法实践,提出了一套易操作的海洋溢油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司法鉴定程序与评估方法,以促进海洋溢油事故天然渔业资源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溢油 天然渔业资源损害 司法鉴定程序 评估方法
下载PDF
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夏斌 杜雨珊 +4 位作者 赵信国 朱琳 陈碧鹃 孙雪梅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8-190,共13页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中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更是倍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广泛存在,而且,作为人类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的...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中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更是倍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广泛存在,而且,作为人类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的海洋渔业生物也已受到微塑料的污染。因此,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渔业水域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现状,归纳了微塑料对海洋渔业生物的主要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了微塑料沿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及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剖析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洋渔业 食物链 毒性效应 水产品质量安全
下载PDF
调强放疗时代咽后淋巴结与鼻咽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碧娟 潘建基 +3 位作者 郭巧娟 宗井凤 许昀 林少俊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第10期1639-1642,共4页
目的探讨咽后淋巴结大小、侧数等参数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97例首诊、无远处转移且经过IMRT治疗的鼻咽癌,评价咽后淋巴结(RPN)及其具体参数如淋巴结侧数、大小等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结果1197例中,102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目的探讨咽后淋巴结大小、侧数等参数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97例首诊、无远处转移且经过IMRT治疗的鼻咽癌,评价咽后淋巴结(RPN)及其具体参数如淋巴结侧数、大小等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结果1197例中,102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发生RPN有74. 0%(886/1197)。RPN是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P=0. 025)。RPN侧数对远处转移(P=0. 006)和疾病进展(P=0. 001)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RPN侧数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 015)。在N1期中,RPN侧数是无疾病生存及无进展生存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 045和0. 049)。同时双侧咽后淋巴结和单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远处转移和疾病进展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RPN及其侧数均是影响鼻咽癌预后的因素。在N1期中,同时发生双侧咽后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咽后淋巴结 侧数 调强放射治疗
下载PDF
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及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美静 夏斌 +5 位作者 朱琳 孙雪梅 赵信国 戴伟 陈碧鹃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8-185,共18页
随着塑料产品的广泛应用,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海洋中的MPs能够与有毒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纳米颗粒等)发生相互作用,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效应。因此,MPs与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联合毒... 随着塑料产品的广泛应用,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海洋中的MPs能够与有毒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纳米颗粒等)发生相互作用,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效应。因此,MPs与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概括总结出MP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包括遮蔽效应、氧化应激、免疫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行为毒性等方面;随后分别讨论了MPs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人工纳米颗粒的联合毒性效应,从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载体效应着手分析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凝练得出MPs增强或抑制污染物毒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微塑料改变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微塑料改变生物体对污染物的胁迫响应、微塑料与污染物发生交互作用等;最后对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联合毒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环境特征的次生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特别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以期为准确评估和深入理解微塑料的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纳米颗粒 联合毒性
下载PDF
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滕瑶 陈碧鹃 +5 位作者 夏斌 曲克明 冯娟 崔正国 张旭志 丁东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1,共8页
根据2014~2016年夏季对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等相关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和主成... 根据2014~2016年夏季对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等相关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不同方面分析该海域的水质情况。结果显示,靖海湾保护区海水环境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1.04~1.69,评价等级为轻污染。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4.66~9.23,处于严重有机污染状态。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分析得出,2014年靖海湾保护区处于富营养状态,2015年和2016年均处于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态。主成分分析显示,溶解无机氮(DIN)、As、Zn具有较高正载荷,为影响该海域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应予以重点监测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海湾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生态环境质量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崂山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柴然 冯娟 +6 位作者 陈碧鹃 夏斌 孙雪梅 王晓晓 陈聚法 崔正国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30,共10页
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2017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在该海域设置15个监测站位进行调查,并同步监测海区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2门31属69种。其中,硅藻门(Bacil... 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2017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在该海域设置15个监测站位进行调查,并同步监测海区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2门31属6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绝对优势门类,共25属60种,甲藻门(Pyrrophyta)有6属9种。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732.10~1142.19)×10^4 cell/m^3,平均为937.15×10^4 cell/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明显,2016年最高峰出现在秋季;2017年最高峰出现在夏季;空间分布上,春、夏2个季节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较好,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不大,2016和2017年相似性高达70%左右,但夏、秋季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较大,相似性仅为40%左右,这主要与环境因子变化有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与化学需氧量(COD)的相关系数最高,最高值为0.536,其次与之相关的双因子组为pH与COD、COD与无机氮(DIN)、溶解氧(DO)与COD。因此,崂山近岸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关键限制因子为COD、pH、DIN和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崂山近岸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桑沟湾沉积物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聂梦晨 黄翠玲 +7 位作者 隋琪 邹立 朱琳 孙雪梅 赵信国 夏斌 陈碧鹃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97,共14页
本研究分析了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和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 N)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贝藻生物沉积对近海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成分组成以粉砂为主,且粒径分布与海水养... 本研究分析了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和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 N)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贝藻生物沉积对近海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成分组成以粉砂为主,且粒径分布与海水养殖和水动力学条件密切相关;TOC、TN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均呈相似性,数值上总体表现为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季节差异不大,在贝藻、鱼贝和贝类养殖区域出现较高值;而δ^(13)C和δ^(15) N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有较大差异。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TOC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5,P<0.001),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TOC和TN具有同源性。根据对δ^(13)C和C/N的综合分析表明,贝类生物沉积、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和土壤有机质是桑沟湾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采用三元混合模型估算得到贝类生物沉积贡献率为67.52%,土壤有机质贡献率为26.47%,海带贡献率为5.97%。研究表明,海洋贝藻生物沉积对近海碳埋藏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桑沟湾 有机质 稳定同位素 来源
下载PDF
海州湾大竹蛏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尚聪聪 肖慧 +5 位作者 朱琳 夏斌 陈碧鹃 崔正国 唐学玺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7,共7页
本研究根据2018年5、8月对海州湾大竹蛏(Solen grandi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营养盐、重金属、石油类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 本研究根据2018年5、8月对海州湾大竹蛏(Solen grandi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营养盐、重金属、石油类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从不同角度分析该保护区的海水环境质量。结果显示,除部分站位无机氮(DIN)含量略超标外,海州湾保护区其他监测因子均符合国家Ⅰ类海水水质标准。2018年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0.31~0.39,属于尚清洁等级。N/P值均大于Redfield系数,且磷酸盐(PO4-P)含量较低,表明该海域营养盐结构为磷限制。富营养化指数范围为0.05~0.27,海水为贫营养状况。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0.24~0.81,该水域有机污染程度较轻。与2008~2013年历史调查数据相比,近年来,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综合质量 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下载PDF
基于IBR模型研究BDE-47和BDE-153对半滑舌鳎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迟潇 陈碧鹃 +4 位作者 孙雪梅 朱琳 唐学玺 夏斌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202,共11页
多溴联苯醚(PBDEs)是应用广泛的溴代阻燃剂。选择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和2,2’,4,4’,5,5’-六溴联苯醚(BDE-153)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进行15 d的暴露实验,测定了不同暴露浓度下半滑舌鳎肝脏的超氧化... 多溴联苯醚(PBDEs)是应用广泛的溴代阻燃剂。选择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和2,2’,4,4’,5,5’-六溴联苯醚(BDE-153)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进行15 d的暴露实验,测定了不同暴露浓度下半滑舌鳎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7-乙氧基-3-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7-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EROD)的活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运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模型研究BDE-47和BDE-153对半滑舌鳎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环境浓度BDE-47和BDE-153暴露下半滑舌鳎的抗氧化酶活性、ER含量和EROD活性无显著变化;中高浓度组(500 ng·L^-1和50000 ng·L^-1)与对照组基本上都有显著差异。运用IBR方法进行计算发现,BDE-47和BDE-153对半滑舌鳎的毒性效应呈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将2种污染物暴露组IBR值进行比较,发现BDE-47各浓度组的IBR值均大于BDE-153组,这表明BDE-47的毒性要高于BDE-153。IBR指数能够有效地对PBDEs的海洋环境风险进行科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E-47 BDE-153 半滑舌鳎 毒性效应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
下载PDF
象山港中部养殖海区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富营养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白怀宇 李秋芬 +4 位作者 张艳 陈碧鹃 韩倩 夏斌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0,共7页
根据2014年11月,2015年1月、3月和7月在象山港中部养殖海区开展的海洋调查所获得的海水营养盐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含量的季节变化,评价了海水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显示,该海域无机氮平均含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活性磷酸盐... 根据2014年11月,2015年1月、3月和7月在象山港中部养殖海区开展的海洋调查所获得的海水营养盐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含量的季节变化,评价了海水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显示,该海域无机氮平均含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对不同养殖区域分析,宁海海藻养殖区和西沪港海带养殖区的无机氮浓度除冬季1个站位点外均劣于国家海水四类水质标准(0.50 mg/L),活性磷酸盐浓度在春、秋两季劣于国家海水四类水质标准(0.045mg/L)。全年各水层的N/P比值均高于Redfield比值,磷相对缺乏。根据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象山港中部养殖海区营养水平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营养盐 季节变化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海洋酸化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人工纳米颗粒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昊 赵信国 +4 位作者 陈碧鹃 夏斌 孙雪梅 朱琳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7,共16页
由于大量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约1/3被海洋吸收,导致表层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污染物的海洋环境效应一直是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实际环境中,海洋酸化往往与污染物共同... 由于大量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约1/3被海洋吸收,导致表层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污染物的海洋环境效应一直是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实际环境中,海洋酸化往往与污染物共同存在并作用于海洋生态系统,且海洋酸化极有可能改变污染物的海洋环境行为从而影响其毒性效应。但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海洋酸化或者污染物单独作用下的毒性效应展开,对海洋酸化与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不足、亟待加强。为此,综述了近年来海洋酸化与典型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人工纳米颗粒)的相关文献,重点阐述了海洋酸化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和海洋酸化与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人工纳米颗粒 联合毒性
下载PDF
BDE-47、BDE-99、BDE-153和BDE-209对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和大菱鲆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迟潇 夏斌 +5 位作者 朱琳 陈碧鹃 孙雪梅 赵信国 唐学玺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97,共10页
本研究选取4种多溴联苯醚(PBDEs)同系物(BDE-47、BDE-99、BDE-153和BDE-209)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4种PBDE同系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 本研究选取4种多溴联苯醚(PBDEs)同系物(BDE-47、BDE-99、BDE-153和BDE-209)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4种PBDE同系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6hEC50为1.39(BDE-47)、1.76(BDE-99)、3.23 (BDE-153)和378.62μg/L (BDE-209),安全浓度为0.10 (BDE-47)、0.18(BDE-99)、0.27 (BDE-153)和8.68μg/L (BDE-209);对大型溞的96 h LC50为0.24 (BDE-47)、1.42 (BDE-99)、1.49(BDE-153)和63.93μg/L (BDE-209),安全浓度为0.03 (BDE-47)、0.82 (BDE-99)、0.94 (BDE-153)和BDE-209 (5.09μg/L);对大菱鲆的96 h LC50为5.46(BDE-47)、6.07 (BDE-99)、7.35(BDE-153)和118.78μg/L (BDE-209),安全浓度为2.02 (BDE-47)、2.01 (BDE-99)、2.17 (BDE-153)和58.62μg/L(BDE-209)。多溴联苯醚同系物毒性随着溴原子取代数的增加而减小(BDE-47>BDE-99>BDE-153>BDE-209)。虽然目前海水中PBDEs处于安全浓度,但由于PBDEs的结构稳定性和环境持久性,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蛋白核小球藻 大型溞 大菱鲆 急性毒性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体内As的蓄积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雅荃 陈碧鹃 +2 位作者 张艳 夏斌 唐学玺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99,共8页
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的方法在室内模拟了三疣梭子蟹对砷(As)生物富集过程,As暴露浓度梯度分别为5、20和100μg/L。通过对三疣梭子蟹体内总砷含量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其对总... 本研究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的方法在室内模拟了三疣梭子蟹对砷(As)生物富集过程,As暴露浓度梯度分别为5、20和100μg/L。通过对三疣梭子蟹体内总砷含量变化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其对总砷的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对总砷的BCF明显高于肌肉组织。到富集实验结束时,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中由低到高浓度组对总砷的BCF分别为21.21、15.07和10.31,吸收速率常数(k1)及BCF均随水体中As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肌肉组织中,由低到高浓度组对总砷的BCF分别为5.17、3.74和5.83,5、100μg/L实验组各动力学参数较为接近,但20μg/L实验组的富集速率常数k1最小,释放速率常数(k2)最大。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BCF和生物学半衰期B1/2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总砷 生物富集 双箱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海洋鱼类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信国 刘广绪 +3 位作者 陈碧鹃 曲克明 夏斌 单秀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389-5403,共15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有大约1/3被海洋吸收,造成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的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Ocean Acidification)。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如果以当前速率排放CO2,...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有大约1/3被海洋吸收,造成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的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Ocean Acidification)。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如果以当前速率排放CO2,到21世纪末表层海水的pH值将降低至7.7—7.8,而到2300年将降低至7.3—7.4。作为鱼类对外界刺激最直接的反应,行为在鱼类的繁衍、捕食、避敌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此,海洋酸化对海洋鱼类行为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海洋酸化不仅会显著干扰包括嗅觉、听觉、视觉在内的感官功能,还将对神经生理功能和细胞信号传导等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海洋鱼类的捕食、逃避捕食、行为侧向化、栖息地识别与选择和集群等行为。行为异常将直接损害鱼类种群的生存与繁衍,继而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鱼类资源丰富,鱼类捕捞和养殖业发达。但与国外相比,国内此类研究十分匮乏,仅见零星报道。这种现状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相关应对策略的制定,对我国海洋生态保育和渔业发展非常不利。此外,当前的研究也存在研究范围窄、研究手段不合理、行为效应、潜在机制及生态风险考察不足、研究结果难以整合等问题亟待改进。为此,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弥补上述缺憾,促进国内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鱼类 行为 种群动力学 感觉功能 GABA_(A)受体
下载PDF
青岛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昊 辛梅 +6 位作者 陈碧鹃 朱琳 夏斌 张艳 孙雪梅 陈聚法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41,共8页
本研究分析了2017年9月(夏季)和11月(秋季)青岛市文昌鱼(Branchidermus fasciatus)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营养盐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对该海域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溶解无机氮(DIN)平均含量夏季高于秋季... 本研究分析了2017年9月(夏季)和11月(秋季)青岛市文昌鱼(Branchidermus fasciatus)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营养盐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对该海域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溶解无机氮(DIN)平均含量夏季高于秋季,NO2-N、NH4-N平均含量分别是秋季的1.98倍、1.44倍,而NO3-N和PO4-P平均含量低于秋季,分别是秋季的88.8%和47.6%。夏季DIN总体水平优于海水一类标准值,PO4-P总体水平优于海水一类标准值;秋季DIN总体水平优于海水一类标准值,PO4-P总体水平劣于海水一类标准值。从水平分布来看,夏季海水的DIN浓度分布趋势大致呈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的趋势;秋季海水的DIN浓度分布呈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夏季N/P比值略高于Redfield比值,而秋季N/P比值较低于Redfield比值,DIN相对缺乏。根据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2017年保护区海域夏季和秋季营养水平较低,均属于贫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自然保护区 营养盐 季节变化 富营养化
下载PDF
人工纳米颗粒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研究进展
18
作者 丁怡丹 黄翠玲 +6 位作者 朱琳 冯娟 夏斌 赵信国 孙雪梅 陈碧鹃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71,共15页
纳米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并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三大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纳米材料特殊的尺寸和物理结构,具有特殊的催化、光电和抗菌等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建筑、化妆品、能... 纳米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并列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三大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纳米材料特殊的尺寸和物理结构,具有特殊的催化、光电和抗菌等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建筑、化妆品、能源和环保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应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工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ENPs)进入到海洋环境中,对海洋渔业生物造成潜在威胁。我国是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海洋水产品是我国居民粮食供给和优质蛋白质供给的重要保障。因此,ENPs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中ENPs的来源,归纳了其在海洋中的环境行为,分析其对海洋渔业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其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和生物放大作用以及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并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总结,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以期为客观评价ENPs的海洋渔业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纳米颗粒 海洋渔业生物 毒性效应 水产品质量安全
下载PDF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analysis and sources of organic matter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Sanggou Bay and its adjacent areas, China 被引量:9
19
作者 XIA Bin CUI Yi +3 位作者 chen bijuan CUI Zhengguo QU Keming MA Feife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48-57,共10页
Naturally existing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are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sources.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in Sanggou Bay and its adjacent areas, whi... Naturally existing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are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sources.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in Sanggou Bay and its adjacent area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density shellfish and seaweed aquaculture, the grain size, organic carbon (OC), total nitrogen (TN),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δ13C andδ15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August, sedimentary OC and TN ranged from 0.17% to 0.76% and 0.04% to 0.14%, respectively. In November, OC and TN ranged from 0.23% to 0.87% and 0.05% to 0.14%,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C and TN (R=0.98, P&lt;0.0001), indicating that OC and TN were homologous. In August, theδ13C andδ15N of organic matter varied from -23.06‰ to -21.59‰ and 5.10‰ to 6.31‰, respectively. In November,δ13C andδ15N ranged from -22.87‰ to -21.34‰ and 5.13‰ to 7.31‰,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major sources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were marine shellfish biodeposition, seaweed farming,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Using a three-end-member mixed model, we estimated that the dominant source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was shellfish biodeposition, with an average contribution rate of 65.53% in August and 43.00% in November. Thus, shellfish farming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astal carbon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itrogen stable isotopes organic matter SOURCES SEDIMENT Sanggou Bay
下载PDF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Calanus sinicus (Copepoda,Crustacea) in the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9
20
作者 XU Zhaoli chen bij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50-159,共10页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season investigation in 23°30′ ~ 33°N and 118°30′ ~ 128°E of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1997 to 2000,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Calanus sinicus was studied with aggregati...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season investigation in 23°30′ ~ 33°N and 118°30′ ~ 128°E of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1997 to 2000,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Calanus sinicus was studied with aggregation intensity, regression contribution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It was inferred that C. sinicus' s predominance presented from winter to summer, especially in spring and summer, because its dominance amounted to 0.62 and 0.29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 of its abundance in copepod abundance was 76.71% in summer, greater than 66.60% in spring, greater than 19.02% in winter, greater than 4.02% in autum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in winter and spring was 83.08% and 93.89% , higher than that in summer and autumn, 76.71% and 73.87%. Compared with other dominant species of copepods, C. sinicus' s contribution to the copepod abundance wa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species in winter, summer and spring, but smaller in autumn. C. sinicus tended to have an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The clumping index peaked in summer (50.19) , followed in spring (19.60) , declined in autumn (13.18) and was the lowest in winter (3.04). The abundance changed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areas, relating to temperature but not salinity in spring and autumn, to salinity but not temperature in summer; to neither temperature nor salinity in winter. In spring and summer, its high abundance area was often located in the mixed water mass formed by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the Huanghai Sea Cold Water Mass, the coastal water masses and the Changjiang Dilute Water. In spring and autumn, its abundance was affected by the warm current, as well as the runoff from continental rivers affected it in summer.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C. sinicus was adapted to wide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as a euryhalinous and eurythermous spec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OPLANKTON pelagic copeped Calanus sinicus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