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应力及椎间孔形态学特征:三维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王旭 王海美 +5 位作者 陈松浩 冯天笑 卜寒梅 朱立国 陈端端 魏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1-447,共7页
背景:颈椎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其对各节段颈椎椎体、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及椎间孔面积的影响尚未系统阐明。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开展相关研究,为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 背景:颈椎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其对各节段颈椎椎体、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及椎间孔面积的影响尚未系统阐明。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开展相关研究,为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应机制提供数字化证据。方法:选择1例颈背部无异常疾患的志愿者,将其颈椎旋转至生理极限体位状态下的CT影像资料作为有限元模型材料。分别通过Mimics19.0、Geomagic Studio 2013、Hypermash 14.0及ANSYS Workbench 2020 R2软件完成对有限元模型的初步构建,基于文献完成颈椎各组织结构的弹性模量、弹性系数赋值,基于团队前期工作基础在模型上加载旋提手法的力学工况,分析颈椎旋提手法对C3-T1节段各椎体、椎间盘的力学参数及其对颈椎旋颈对侧椎间孔面积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旋提手法实施时,骨性结构的应力明显高于椎间盘等软组织;(2)手法操作时各颈椎椎体顶部椎板处应力高,底部椎板处应力低,关节突关节处及横突处应力较低;而各椎间盘顶部髓核处应力较低,底部与椎板连接处应力较高,但椎间盘应力最高点在顶部外侧纤维环处;(3)另外,加载提扳力后较之加载前,C6/C7节段椎间孔投影面积明显增大;(4)提示旋提手法操作具有改变颈椎本身应力结构的力学特征,并能扩大患者旋颈对侧的C6/7椎间孔面积,实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有限元分析 颈椎旋提手法 生物力学 数字化
下载PDF
第一裂口周向位置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形态特征及腔内修复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王双静 徐泽鑫 +7 位作者 任露霞 员鹏飞 王海博 吴明炜 贾贺月 张栩阳 陈端端 熊江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目的探究第一裂口(primary entry tear,PET)周向位置的差异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假腔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目的探究第一裂口(primary entry tear,PET)周向位置的差异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假腔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TEVAR的100例TBAD患者资料。基于PET周向位置定义为大弯组(40例)、侧位组(31例)和小弯组(29例),比较三组患者假腔形态特点特征、临床特征和预后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大弯组比小弯组假腔更长(279.66 mm比193.92 mm,P=0.032)、左肾动脉受累比例更高(45.0%比17.2%,P=0.016)。患者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77.20±42.99)个月,3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0例接受再干预;14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相关死亡。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在干预率和死亡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期免于再干预率大弯组显著低于侧位组(P=0.023)。PET位于大弯是随访期再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5.996,95%置信区间=1.311~27.431,P=0.021)。结论PET位于大弯可能预示患者容易因TEVAR后并发症而进行再干预。应重视PET位于主动脉大弯患者的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裂口 再干预
下载PDF
动漫文化产品共创模式浅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端端 许炎骏 《现代盐化工》 2020年第2期125-126,137,共3页
动漫文化产品领域的共创是一种内容生产模式,其创作技能和产品量的累积式增长能产生海量作品和海量经验分享。方式有结构松散的PUGC模式与结构非常松散的UGC模式。动漫文化产品共创项目的发展运作模式有事件类、项目类与平台类,发展优... 动漫文化产品领域的共创是一种内容生产模式,其创作技能和产品量的累积式增长能产生海量作品和海量经验分享。方式有结构松散的PUGC模式与结构非常松散的UGC模式。动漫文化产品共创项目的发展运作模式有事件类、项目类与平台类,发展优劣不一。共创对动漫创作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但也存在从众、聚类、眼界与表现方式的互相模仿与难以突破等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传播 用户生成内容 动漫产品 创业
下载PDF
创业项目视觉故事化展示与互联网传播研究
4
作者 陈端端 许炎骏 《无线互联科技》 2020年第8期106-107,121,共3页
文章采用视觉元素构建故事思维,针对创业项目展示,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研究,涉及非虚构叙事创作、媒介与视知觉理论。故事思维是相对于数据思维的展示方式,以情感认同为目标达到传播目的。故事的构建策略基于项目及其潜在需求者的显性... 文章采用视觉元素构建故事思维,针对创业项目展示,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研究,涉及非虚构叙事创作、媒介与视知觉理论。故事思维是相对于数据思维的展示方式,以情感认同为目标达到传播目的。故事的构建策略基于项目及其潜在需求者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通过对项目的情境分析,精确定位项目及其潜在需求者,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与障碍,得出故事摘要。使用视觉化呈现,通过互联网传播,其效能则与所采用的媒介维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媒介 创业展示 故事思维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血管重塑的血流动力学仿真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杨睿 许欢明 +3 位作者 张薛欢 郭伟 陈端端 熊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3,共7页
背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部分病例腹段残余夹层真假腔重塑效果不佳。术后早期如何准确预判血管重塑趋势及如何对预测不良的病例进行二次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 背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部分病例腹段残余夹层真假腔重塑效果不佳。术后早期如何准确预判血管重塑趋势及如何对预测不良的病例进行二次干预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血管重塑趋势的有效性并分析封闭肾下残余裂口对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的2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接受TEVAR治疗;病例1为32岁男性,病例2为47岁男性。基于术前及术后2年内随访的血管造影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资料,构建出两组个体化几何模型并计算三维形态学参数,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仿真技术计算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预测血管重塑趋势,将其与最终随访结果进行整体比较。通过在术后3个月真实模型上封闭肾下腹主动脉残余裂口得到两个修改模型以模拟二次干预的过程并计算相应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两个病例术后早期总真腔容积增加,假腔容积减少;真假腔压强差大于0的区域明显扩大,压力差第一平衡位置(first balance position,FBP)向远端移动的距离占整个夹层长度的比例分别为3.46%、3.77%;术后进入假腔的血液分流比均出现下降(病例1从19.9%降至7.22%,病例2从17.3%降至2.45%),在肾动脉残余裂口区域均观察到高速喷射状血流。这些参数预示着两个病例术后整体将获得良性转归且假腔会良好重塑,但肾动脉裂口周围假腔可能不易完全闭合。该预测结果与术后中长期随访结果相符。通过进一步量化后续随访时间点的真假腔容积后发现,病例1真腔容积在术后3~18个月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从148.3 cm3降至142.8 cm3),病例2腹段真腔容积术后3~24个月仅有少量增加(从7.9 cm3增至8.5 cm3)。这种现象说明两个病例远端真腔重塑效果不够理想。为模拟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两个修改模型,通过参数计算表明,两个修改模型在整个残余夹层段的真腔压力均大于假腔压力,且假腔相对粒子滞留时间的数值均明显变大。这些计算结果预示着修改模型将获得更好的腹段真假腔重塑效果。结论基于CFD仿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TEVAR后早期(3个月左右)或可有效预测中远期血管重塑趋势,早期封闭(术后半年左右)肾下残余裂口可使腹段残余夹层获得更好的重塑效果,特别是远端真腔高度受压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血流动力学 血管造影 仿真技术
下载PDF
CFD技术在斑块易损性研究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想 刘源 +1 位作者 陈端端 徐远清 《生命科学仪器》 2020年第6期3-15,共13页
动脉斑块的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诱因,目前其破裂的力学机理并未完全清楚。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在处理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可以与医学成像技术结合,已成为动脉斑块破裂机理... 动脉斑块的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诱因,目前其破裂的力学机理并未完全清楚。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在处理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可以与医学成像技术结合,已成为动脉斑块破裂机理研究的重要途径。普遍认为,动脉斑块造成的血管壁面应力改变是其破裂原因,而且斑块本身的几何形状、硬度、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大小等条件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其破裂风险。虽然迄今为止该领域完成的工作有限,但人们的研究兴趣不断增长。本文对CFD技术在斑块易损性研究中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目前主流的研究模型和研究结论,分析了CFD技术在斑块破裂机理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本领域内的研究者以及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斑块易损性 斑块破裂 血流动力学 综述
下载PDF
浅谈我国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端端 《时代经贸》 2020年第20期77-78,共2页
我国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渐渐在企业的发展中显现出来。及时发现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改善措施,有利于农业企业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 农业企业 内部控制 存在问题 改善措施
下载PDF
基于术中测压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压力变化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贾贺月 梁世超 +3 位作者 梅菲 左尚维 陈端端 熊江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应用术中测压,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支架植入前后真假腔不同区段压力变化,验证基于功能学参数——真假腔第一压力平衡点(first balance position,FBP)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 目的应用术中测压,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支架植入前后真假腔不同区段压力变化,验证基于功能学参数——真假腔第一压力平衡点(first balance position,FBP)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夹层转归的可行性。方法对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TBAD患者进行TEVAR术中主动脉腔内测压,分析支架植入前后真假腔的压力变化,并基于2例患者术后随访的CTA资料进行图像分割和图像重建,比较随访期夹层假腔容积变化。结果9例患者支架植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FBP下移或压力差曲线右移,1例患者FBP改变不典型。患者1术后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计算获取的FBP位于腹主动脉段,术后3个月假腔容积较术后1周缩小40%(94.28 cm^(3) vs 156.60 cm^(3));患者2术后CFD计算结果显示术后FBP消失,真腔压力大于假腔,术后3个月假腔容积较术后1周缩小92.2%(11.50 cm3 vs 146.83 cm^(3))。结论术中测压结果初步证实TEVAR有利于增大TBAD患者真腔压力优势,术后FBP的变化与夹层真假腔容积变化有关。术后基于CFD获取患者早期压力变化有望成为预测TBAD患者术后转归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有创压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流动儿童自我控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景芝 陈段段 陈嘉妮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0-75,89,共7页
采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和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对680名儿童进行调查,旨在考查流动儿童的自我控制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控制系统和心理韧性上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五年级... 采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和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对680名儿童进行调查,旨在考查流动儿童的自我控制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控制系统和心理韧性上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五年级高于初一;控制系统与心理韧性、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而冲动系统上则相反;心理韧性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可直接影响社会适应,也可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社会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自我控制双系统 心理韧性 社会适应
原文传递
血管外膜戊二醛交联抑制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研究
10
作者 刘长城 于文渊 +2 位作者 李振峰 陈端端 顾承雄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戊二醛交联抑制兔颈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有效性。方法获取长度约3 cm的新西兰大白兔的颈外静脉36段和颈内动脉6段。静脉随机分为6组,分别在血管外膜行0.3%戊二醛交联0、1、2、3、4、5 min。上述所有血管片段行...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戊二醛交联抑制兔颈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有效性。方法获取长度约3 cm的新西兰大白兔的颈外静脉36段和颈内动脉6段。静脉随机分为6组,分别在血管外膜行0.3%戊二醛交联0、1、2、3、4、5 min。上述所有血管片段行生物力学测试和病理学检测。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分为交联组(12例)和未交联组(12例)。模型饲养4周后获取静脉旁路移植血管行病理学检测,评估其血管内膜增生情况。结果交联后静脉外膜胶原纤维的纤维密度显著增加。延长交联时间逐渐增加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硬度,且在高应变区(应变率1.4~1.8),交联3 min的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力学曲线与颈动脉相似。4周后,所有模型兔的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均通畅。与未交联组比较,交联3 min组的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显著降低[(78.83±9.02)μm对(140.19±19.90)μm,(43.75±5.05)μm对(58.35±8.61)μm,P<0.01]。结论血管外膜戊二醛交联增强了兔颈静脉的机械强度,抑制了兔颈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内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内膜增生 戊二醛交联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股骨头坏死骨吸收区对股骨头内应力分布及疾病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光波 梅玉倩 +11 位作者 马海洋 卢强 孟昊业 全琦 张宇轩 赵军 李获 汪爱媛 辛海莉 陈端端 卢世璧 彭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08-416,共9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骨吸收区对股骨头内应力分布及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9月诊断为ARCO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94例(155髋),男77例,女17例;年龄(39.90±10.45)岁(范围18~64岁)。依据是否含骨吸收区将...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骨吸收区对股骨头内应力分布及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9月诊断为ARCO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94例(155髋),男77例,女17例;年龄(39.90±10.45)岁(范围18~64岁)。依据是否含骨吸收区将患髋分为有骨吸收区组和无骨吸收区组,比较两组ARCO分期的差异。在无骨吸收区组选取1例ARCOⅡ期髋关节,模拟5、7、10、14、18、23 mm六个不同直径大小的球形骨吸收区,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人在慢速行走时的髋关节负重,观察分析股骨头不含骨吸收区以及含不同直径大小骨吸收区时坏死区最大应力、平均应力和骨吸收区周围1 mm区域内的最大应力值。结果有骨吸收区组67髋,其中ARCOⅡ期17髋、ARCOⅢ期50髋;无骨吸收区组88髋,其中ARCOⅡ期58髋、ARCOⅢ期30髋。有骨吸收区组ARCOⅢ期比例(74.6%,50/67)明显高于无骨吸收区组(34.1%,3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P=0.000)。有限元应力云图显示在骨吸收区的上方存在应力集中区;有骨吸收区组的骨吸收区周围1 mm区域内最大von Mises应力为(6.94±1.78)MPa,高于无骨吸收区组的(5.01±0.35)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9,P=0.026)。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股骨头内坏死区的最大应力、平均应力以及骨吸收区周围1 mm区域内最大应力值与骨吸收区直径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骨吸收区可增加坏死区的最大应力和平均应力,骨吸收区越大应力增加越明显;骨吸收区周围可产生应力集中区,加速股骨头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骨质吸收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Claw-shaped flexible and low-impedance conductive polymer electrodes for EEG recordings: Anemone dry electrode 被引量:1
12
作者 SHI ZhongYan JIANG Bo +6 位作者 LIANG ShiChao ZHANG JiangTao SUO DingJie WU JingLong chen duanduan PEI GuangYing YAN TianY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55-266,共12页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signals provide important brain information in healthcare settings. Wet electrodes have several limitations, including their time-consuming preparation and no long-term acquisition, and dry e...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signals provide important brain information in healthcare settings. Wet electrodes have several limitations, including their time-consuming preparation and no long-term acquisition, and dry electrodes have become a promising candidate. However, dry electrodes face several challenges related to signal quality, comfort, conductivity and cost.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a novel dry electrode for EEG recordings. The electrode material proper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electrochemical, mechanical force, and skin measurements. The electrode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impedance, signal-to-noise ratio(SNR), and EEG signal features of the proposed electrode with those of a wet electrode and two commercial dry electrodes. The dry electrode design is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ea anemone and demonstrates an improved scalp fit and reduced signal noise and motion artifacts. The electrode materials include advanced conducting polymers combined with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TPEs) and carbon nanotubes(CNTs), which exhibit goo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afety. A low-cost injection molding fabric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he dry electrodes show a scalp contact impedance of 7 kΩ at 20 Hz, 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of wet and commercial dry electrodes.Resting-state EEG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ignals collected by the anemone dry electrode achieved more than 90% similarity with signals acquired by wet electrodes. Thus, a low-cost, comfortable anemone dry electrode that exhibits excellent EEG recording performance is presented. The anemone dry electrode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advance in material and structural design for EEG recording sen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electrodes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ultra-conductive polymer scalp simulation flexible and low-impedance
原文传递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再干预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13
作者 宋剑 吴嘉慧 +3 位作者 张薛欢 陈端端 于存涛 丘俊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05-711,共7页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构建残余假腔风险预测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数,评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首次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实现远期再干预的预警和转归预测。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0日...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构建残余假腔风险预测模型,计算流体力学参数,评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首次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实现远期再干预的预警和转归预测。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中心就诊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获取首次手术后早期复查CTA影像资料,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原理进行降主动脉血管的流体力学参数计算,对比预后不同的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探索假腔进展、再干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年龄(47.88±9.84)岁(30~64岁),男21例(87.5%,21/24)。根据远期预后和有无接受远端血管干预,以降主动脉直径进行匹配,分为对照组和胸腹组,各12例。血流动力学分析显示,胸腹组假腔血流量显著增多,以湍流、涡流为主,降主动脉近段可见多个真假腔交通。胸腹组降主动脉真假腔压力平衡点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更近[(22.00±3.91)cm对(36.00±1.77)cm,P<0.001],且假腔压力大于真腔压力。结论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可以基于CTA利用数学模型简化并可视化复杂的人体血流和术后结构,真假腔压力平衡点近移和假腔压力大是反映真假腔交通、假腔重塑差、面临二次手术干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再次干预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