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心血管疾病的自适应模块化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振飞 陈金磊 +1 位作者 郑志蕴 刘冰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2-235,共4页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医疗方面进行疾病预测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针对单一全互连前馈神经网络难以应对心血管疾病预测时的多维数据,并且参数和结构设计需要人工实验确定,泛化收敛的能力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医疗方面进行疾病预测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针对单一全互连前馈神经网络难以应对心血管疾病预测时的多维数据,并且参数和结构设计需要人工实验确定,泛化收敛的能力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模块化神经网络结构模型(AMNN).首先,对训练数据集采用概率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确定训练数据集的聚类中心,以此确定每个模块的训练样本集,然后每个模块采用训练BP神经网络算法,该算法可以利用分配来的训练样本数据自适应构建模块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对标准的随机森林算法和传统单一全互连前馈神经预测心血管疾病准确率高,收敛速率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神经网络 自适应 心血管疾病(CVD) 聚类算法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德 陈金磊 +3 位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梁培 余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3期4187-4193,共7页
茶叶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消费和饮用遍布全球各地,因此,茶叶的质量安全备受人们的关注。农药残留是茶叶质量安全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具有步骤复杂,耗费时间长,成本高且不能现场检测的缺点而无法完全满足现实检... 茶叶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消费和饮用遍布全球各地,因此,茶叶的质量安全备受人们的关注。农药残留是茶叶质量安全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具有步骤复杂,耗费时间长,成本高且不能现场检测的缺点而无法完全满足现实检测的需求。愈来愈高的贸易壁垒迫切需求新的检测方法的出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因其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无损检测等优点吸引着研究者们的目光。茶叶农药残留的SERS检测前处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同的茶叶农药需要不同的前处理方法。良好的衬底能够大大提高拉曼增强检测的灵敏度。先进的算法可以优化拉曼光谱的处理,提高检测准确度。因此,本文主要总结了SERS技术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概况,阐述相关技术难点、解决方案及发展趋势,为茶叶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农药残留 表面增强拉曼 纳米颗粒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茶叶质量安全检测和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陈金磊 宋莹 +3 位作者 张德 倪德江 梁培 余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13期4304-4309,共6页
拉曼光谱特别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是一种基于光的非弹性散射的光谱技术,具有实时、快速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检测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分析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拉曼光谱及SERS技术在茶叶农药残留、... 拉曼光谱特别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是一种基于光的非弹性散射的光谱技术,具有实时、快速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检测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分析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拉曼光谱及SERS技术在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真菌毒素等质量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以及在茶叶理化成分检测和茶叶种类分析等茶叶品质分析上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茶叶质量安全 农残检测 理化成分分析 茶叶鉴别
下载PDF
杀青和初干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金磊 肖秀丹 +7 位作者 陈绪敏 倪德江 周敬涛 张德 于松慧 刘璇 陈杰 余志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2期13-18,共6页
研究以三峡库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杀青方式和初干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对比不同杀青与初干工艺,其中蒸汽杀青、滚筒杀青机初干工艺可以显著提高香茶品质。同时探究了不同杀青方式、初干方式对香茶产率的影响,蒸汽... 研究以三峡库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杀青方式和初干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对比不同杀青与初干工艺,其中蒸汽杀青、滚筒杀青机初干工艺可以显著提高香茶品质。同时探究了不同杀青方式、初干方式对香茶产率的影响,蒸汽杀青、滚筒杀青机初干制得的正茶率和香茶率均最高,更适合提高三峡库区香茶的总产量与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青方式 初干方式 品质 效益 香茶品质
下载PDF
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三峡库区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金磊 肖秀丹 +7 位作者 陈绪敏 倪德江 周敬涛 张德 于松慧 刘璇 陈杰 余志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2期19-24,共6页
文章以三峡地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对比不同加工工艺,研究了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其中做形温度设置三段式电热滚筒杀青机循环炒干锅温为210℃、200℃、200℃,提香工艺使用新型瓶式炒干机或滚筒杀青机有益于提... 文章以三峡地区夏秋茶鲜叶为实验材料,对比不同加工工艺,研究了做形温度和提香方式对香茶品质和效益的影响,其中做形温度设置三段式电热滚筒杀青机循环炒干锅温为210℃、200℃、200℃,提香工艺使用新型瓶式炒干机或滚筒杀青机有益于提高香茶品质。同时探究了做形温度对香茶产率的影响,中温做形的茶样正茶率和香茶率均较高,提质增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形温度 提香方式 效益 香茶品质
下载PDF
Assessments of the Arctic amplification and the changes in the Arctic sea surface 被引量:7
6
作者 chen jin-lei KANG Shi-Chang +1 位作者 MENG Xian-Hong YOU Qing-Long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193-202,共10页
Although dramatic warming is occurring in the Arctic,it is incomplete to provide an estimate to the Arctic Amplification(AA)based only on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obtained at a few land stations.In this study,a... Although dramatic warming is occurring in the Arctic,it is incomplete to provide an estimate to the Arctic Amplification(AA)based only on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obtained at a few land stations.In this study,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has been made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d SAT from the Arctic land and ocean.Additionally,the variations of sea surface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pdated Arctic changes in recent years.AA was underestimated by 4.3%when only considering the SAT.During 1982—2018,the Arctic and global SST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fter 2002 with a near-synchronous trend in 2011—2018.Sea ice extent exhibited negative anomalies in September and March after 2002,which were more significant in September.The warming was more remarkable in March than that in September,and the negative SST anomaly entirely disappeared in March in the last two years(2017—2018).However,sea ice thickness and snow depth in September increased with the positive anomaly in the southwestern Arctic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WARMING Arctic amplification Sea ice Snow depth
下载PDF
混凝技术去除水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金垒 王蕾 黄华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0,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混凝技术处理水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混凝剂种类与投加量、微塑料种类与尺寸、pH、共存物质等参数对去除微塑料的影响,介绍了混凝去除微塑料的主要机理,并对混凝技术处理微塑料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 混凝 微塑料 影响因素 机理
下载PDF
浅谈食品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金磊 于泓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9期147-148,共2页
本文就食品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改革主要是针对食品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于课程学时少的情况采取了增加隐形课时的办法解决;对于现存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匹配的问题,提出以教材为纲,适当增补... 本文就食品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改革主要是针对食品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于课程学时少的情况采取了增加隐形课时的办法解决;对于现存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匹配的问题,提出以教材为纲,适当增补授课内容以解决;在教学技巧上提出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增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来在情感因素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采取灵活的方式,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平时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食品科学 改革
下载PDF
光催化与生物处理组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金垒 陈雨桐 +1 位作者 陈铭敏 郑晞 《广州化工》 CAS 2020年第3期23-25,共3页
光催化处理技术在处理难降解污染物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可见光利用率及量子效率等问题,在应用中受到了限制。学者们将光催化处理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联用,利用各自的降解机制,克服单一处理技术的应用缺陷,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光催化处理技术在处理难降解污染物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可见光利用率及量子效率等问题,在应用中受到了限制。学者们将光催化处理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联用,利用各自的降解机制,克服单一处理技术的应用缺陷,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简述光催化处理技术的优势及其局限性,介绍了二氧化钛光催化与生物处理组合技术在废水、废气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生物处理 组合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马鞍形渗碳淬火工艺研究
10
作者 陈进磊 张一坤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0年第4期120-122,共3页
介绍了各种渗碳淬火工艺原理,提出了适用于关键齿轮类产品渗碳淬火的一种改进工艺——马鞍形渗碳淬火工艺。阐述对比了各种渗碳淬火工艺和马鞍形渗碳淬火工艺的特点,重点对马鞍形渗碳淬火工艺的原理和热处理工艺试验质量进行了分析论证... 介绍了各种渗碳淬火工艺原理,提出了适用于关键齿轮类产品渗碳淬火的一种改进工艺——马鞍形渗碳淬火工艺。阐述对比了各种渗碳淬火工艺和马鞍形渗碳淬火工艺的特点,重点对马鞍形渗碳淬火工艺的原理和热处理工艺试验质量进行了分析论证,验证了该工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碳淬火 马鞍型 工艺
下载PDF
后现代图书馆学文本描述研究
11
作者 陈金蕾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2019年第6期16-19,共4页
后现代图书馆学具有文本理论思想,通过文本思想可以从主体、作品、阅读的角度进行后现代图书馆学梳理和逻辑分析。文章阐述了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文本观、文本理论、文本阅读观,形成了一种后现代图书馆学既解构又建构文本的理论样态。
关键词 后现代图书馆学 文本 解构 建构
下载PDF
介孔TiO2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研究
12
作者 陈金垒 陈雨桐 +1 位作者 陈铭敏 郑晞 《广州化工》 CAS 2020年第2期35-36,69,共3页
以CTAB为模板导向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TiO 2材料,以亚甲基蓝为降解底物,研究了光催化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不同CTAB浓度及煅烧温度、光照时间对TiO 2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TAB的加入,所制样品的... 以CTAB为模板导向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TiO 2材料,以亚甲基蓝为降解底物,研究了光催化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不同CTAB浓度及煅烧温度、光照时间对TiO 2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TAB的加入,所制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均有所提高,紫外光照60 min后,500℃制备的,CTAB浓度为0.14 mol/L的介孔TiO 2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率达到9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TiO 2 光催化 亚甲基蓝
下载PDF
中亚热带植被恢复阶段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5
13
作者 陈婵 张仕吉 +5 位作者 李雷达 刘兆丹 陈金磊 辜翔 王留芳 方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58-671,共14页
为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机制及植物的生存策略,根据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Loropetalumchinensis)+南烛(Vacciniumbracteatu)+杜鹃(Rhododendron ... 为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机制及植物的生存策略,根据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Loropetalumchinensis)+南烛(Vacciniumbracteatu)+杜鹃(Rhododendron mariesii)灌草丛(LVR)、檵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白栎(Quercus fabri)灌木林(LCQ)、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柯(Lithocarpus glaber)+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Cleyera japonic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LCC)作为一个恢复系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植物叶片、未分解层凋落物和0–30 cm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运用异速生长关系、养分利用效率和再吸收效率分析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养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叶片C:N、C:P、N:P显著下降,而叶片C、N、P含量和土壤C、N含量、C:P、N:P显著增加,其中LCC植物叶片C、N含量,土壤C、N含量及其N:P,PLL植物叶片P含量,土壤C:P显著高于其他3个恢复阶段,各恢复阶段植物叶片N:P> 20,植物生长受P限制;凋落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波动较大。(2)凋落物与叶片、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叶片与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叶片C、N、P含量与土壤C、N含量、C:N (除叶片C、N含量外)、C:P、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C:N与土壤C、N含量、C:P、N:P,叶片C:P与土壤C含量、C:N、C:P,叶片N:P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植被恢复过程中,叶片N、P之间具有显著异速生长关系,异速生长指数为1.45,叶片N、P的利用效率下降,对N、P的再吸收效率增加, LCC叶片N利用效率最低, PLL叶片P利用效率最低而N、P再吸收效率最高。(4)叶片N含量内稳态弱,而P含量具有较高的内稳态,在土壤低P限制下植物能保持P平衡。植被恢复显著影响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叶片与土壤之间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呈显著相关关系,植物通过降低养分利用效率和提高养分再吸收效率适应土壤养分的变化,叶片-凋落物-土壤系统的N、P循环随着植被恢复逐渐达到"化学计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植被恢复 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内稳态 养分利用效率 氮磷再吸收效率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辜翔 张仕吉 +4 位作者 刘兆丹 李雷达 陈金磊 王留芳 方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5-608,共14页
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库的影响机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草丛(LVR)、檵木-杉木(Cunningh... 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库的影响机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草丛(LVR)、檵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白栎(Quercus fabri)灌木林(LCQ)、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柯(又名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柯-红淡比(Cleyera japonic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20、20–30、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不同恢复阶段SOC含量(CSOC)和SOC密度(DSOC),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CSOC、DSOC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各土层CSOC、DSOC随着植被恢复呈增加趋势,且LAG显著高于其他3个恢复阶段。LAG 0–40 cm土层CSOC分别比LVR、LCQ、PLL增加12.5、9.3和4.7 g·kg–1,分别提高了248.5%、113.1%和58.5%;DSOC分别增加67.1、46.1和32.5 t C·hm–2,分别提高了182.0%、79.7%和45.6%。(2)CSOC、DSOC与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凋落物层全氮(N)含量、凋落物层全磷(P)含量、土壤全磷(TP)、土壤有效磷(AP)含量、土壤C/N(除CSOC外)、C/P、N/P、<0.002 mm黏粒百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凋落物层C/N(除DSOC外)、凋落物层C/P、土壤p H值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CSOC、DSOC随着植被恢复的变化受到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诸多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C/P、土壤p H值和凋落物层C/P对CSOC、DSOC影响显著;此外,<0.002 mm黏粒百分含量也显著影响着DSOC,而土壤C/P对CSOC和DSOC影响最显著。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层C/P和土壤C/P、p H值、质地的变化是影响SOC库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植被恢复 灌草丛 灌木林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植被因子 土壤因子
原文传递
湖南东部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辜翔 张仕吉 +4 位作者 刘兆丹 李雷达 陈金磊 王留芳 方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11-1224,共14页
为阐明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机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湘东丘陵区选取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南烛(Vacciniumbracteatum)-杜鹃(Rhododendronsimsii)灌草丛(LVR)、檵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为阐明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稳定性的影响机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湘东丘陵区选取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南烛(Vacciniumbracteatum)-杜鹃(Rhododendronsimsii)灌草丛(LVR)、檵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白栎(Quercus fabri)灌木林(LCQ)、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柯(Lithocarpus glaber)-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Cleyera japonic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系列,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碱液吸收法)测定SOC矿化速率及其累积矿化量(Cm),结合主成分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Cm、SOC矿化率与植被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阶段SOC矿化速率随着培养时间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培养初期矿化速率较高,且快速下降,培养中后期缓慢下降并趋于平稳,倒数方程能很好地拟合不同植被恢复阶段SOC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的关系。(2)植被恢复显著提高各土层SOC矿化速率和Cm,LAG显著高于其他3个植被恢复阶段,LAG0–40cm土层Cm比LVR、LCQ、PLL分别高出359.06%–716.31%、112.38%–232.61%、94.40%–105.74%。(3) 4种植被恢复阶段0–10、10–20、20–30、30–40 cm土层SOC矿化率分别为2.13%–4.99%、3.42%–4.18%、4.05%–4.64%、4.02%–5.64%,但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之间差异不显著。(4)植被恢复过程中,Cm的变化主要受土壤全氮(TN)含量、根系生物量的驱动,土壤TN含量、根系生物量可分别解释Cm变异的96.9%、0.9%。而土壤C:N是SOC矿化率的主要调控因子,可单独解释SOC矿化率变异的49.4%。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SOC矿化,降低了SOC中矿化C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土壤固C能力;随着植被恢复,土壤TN含量和根系生物量增加是影响Cm的主要因子,而土壤SOC的质量差异是影响SOC矿化率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地区 植被恢复 有机碳矿化 植被因子 土壤因子
原文传递
Variation of sea ice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Northwest Passage in the Arctic Ocean 被引量:6
16
作者 chen jin-lei KANG Shi-Chang +2 位作者 GUO Jun-Ming XU Min ZHANG Zhi-Min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447-455,共9页
The continued warming of the Arctic atmosphere and ocean has led to a record retreat of sea ice in the last decades.This retreat has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opening of the Arctic Passages in the near future.T... The continued warming of the Arctic atmosphere and ocean has led to a record retreat of sea ice in the last decades.This retreat has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opening of the Arctic Passages in the near future.The Northwest Passage(NWP)is the most direct shipping route between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Oceans,producing notable economic benefits.Decadal variations of sea i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a high-resolution unstructured-grid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 were investigated along the NWP in 1988-2016,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NWP was assessed unde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245 and 585)and two vessel classes with the Arctic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model in 2021-2050.Sea ice thickness ha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especially within the Canadian Arctic Archipelago(CAA)in 1988-2016,which has facilitated the opening of the NWP.Complete ship navigation is projected to be possible for polar class 6 ships in August-December in 2021-2025,after when it may extends to July under SSP585 in 2026-2030,while open water ships will not be able to pass through the NWP until September in mid-21st century.The navigability of the NWP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ice within the CAA.For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Parry Channel,the west part is worse than that of the eastern part,especially in the Viscount-Melville S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Sea ice Northwest passage Canadian arctic archipelago STRAI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