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种质资源的抗倒伏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被引量:17
1
作者 郑云霄 刘文斯 +5 位作者 赵永锋 贾晓艳 祝丽英 黄亚群 陈景堂 郭晋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88-1596,共9页
倒伏是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以18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22个与抗倒伏性紧密相关的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岭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玉米自交系的抗倒伏性。相关性... 倒伏是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以18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22个与抗倒伏性紧密相关的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岭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玉米自交系的抗倒伏性。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22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代表了181份玉米自交系的22个性状74.460%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25.700%、12.369%、9.782%、8.159%、7.782%、5.490%和5.177%。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3.5时,181份玉米自交系被聚为4大类,第Ⅰ类群有35份自交系、第Ⅱ类群有47份自交系、第Ⅲ类群有49份自交系、第Ⅳ类群有50份自交系。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175份玉米自交系被正确判别,判对概率为96.69%;6份玉米自交系被误判,误判率为3.31%,这说明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进一步利用岭回归方法筛选出半纤维素含量、穿刺强度、第3节间长度、第3节间直径、穗位高和维管束总面积6个性状,建立了可靠的玉米自交系抗倒伏性评价回归模型。在181份玉米自交系中,以AHU24、e220、7026B等35份自交系的抗倒伏能力最强。本研究结果为玉米抗倒伏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和组配抗倒伏杂交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倒伏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岭回归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玉米穗部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文童 监立强 +4 位作者 郭晋杰 赵永锋 黄亚群 陈景堂 祝丽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6-715,共10页
穗部性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性状,一般配合力是评价玉米自交系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为解析穗部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对248份玉米自交系组成的自然群体和以其中100份自交系为母本按照NCⅡ遗传交配设计与4个测验种(Mo17... 穗部性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性状,一般配合力是评价玉米自交系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为解析穗部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对248份玉米自交系组成的自然群体和以其中100份自交系为母本按照NCⅡ遗传交配设计与4个测验种(Mo17、昌7-2、E28和郑58)组配的400份F1杂交组合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并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83057个SNP标记进行穗部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粗2个穗部性状基因型间、环境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广义遗传率分别为81.22%和87.70%。母本间、父本间及不同杂交组合间穗长、穗粗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在基因型方差中特殊配合力贡献率较大。利用2年2点4个环境下的数据分别进行关联分析,检测到34个性状SNP关联,利用BLUP值检测到7个性状SNP关联。这些性状SNP关联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1%~19.42%,其中有5个性状SNP关联的表型贡献率大于10%,未检测到穗部性状本身与一般配合力性状的相同SNP位点。基于该群体的LD衰减距离在显著关联SNP位点上下游各120 kb范围内进行候选基因搜索,共发现158个候选基因,推测可能的候选基因涉及泛素代谢相关基因(GRMZM2G360374、GRMZM2G049568、GRMZM2G178120),β半乳糖苷酶(GRMZM2G17810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GRMZM2G127050),赖氨酸和组氨酸特异性转运体(GRMZM2G116004)。研究结果为解析玉米穗长和穗粗及其一般配合力的遗传基础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一般配合力 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下载PDF
QTL Mapping for Stalk Related Traits in Maize (Zea mays L.)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 被引量:6
3
作者 ZHU Li-ying chen jing-tang +5 位作者 Li Ding ZHANG Jian-hua HUANG Ya-qun ZHAO Yong-feng SONG Zhan-quan LIU Zhi-z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18-228,共11页
Stalk related traits, comprising plant height (PH), ear height (EH), internode number (IN), average internode length (ALL), stalk diameter (SD), and ear height coefficient (EHC),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 Stalk related traits, comprising plant height (PH), ear height (EH), internode number (IN), average internode length (ALL), stalk diameter (SD), and ear height coefficient (EHC),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yield, density tolerance, and lodging resistance in maiz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basis for stalk related traits, a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NX531 and NX110 were evauluated under two densities over 2 yr. The additiv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epistatic QTLs were detected using 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and QTL-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were detected using mixed linear mode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ensities were significant for the six traits in the DH population. A linkage map that covered 1 721.19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10.50 cM was constructed with 164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Two, two, seven, six, two, and eight additive QTLs for PH, IN, AIL, EH, SD, and EHC, respectively. The extend of their contribution to penotypic variation ranged from 10.10 to 31.93%. Seven QTLs were indentified simultaneously under both densities. One pair, two pairs and one pair of epistatic effects were detected for AIL, SD and EHC, respectively. No epistatic effects were detected for PH, EH, and IN. Nineteen QTLs with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were detected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phenotypic variation ranged from 0.43 to 1.89%. Some QTLs were stably detected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or genetic backgrounds comparing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se QTLs could be useful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stalk related traits in maize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density stalk related trait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epistatic effect QTL-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下载PDF
不同玉米自交系茎秆上部维管束数目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杨硕 郑云霄 +5 位作者 黄亚群 祝丽英 赵永锋 贾晓艳 陈景堂 郭晋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6-475,共10页
茎秆维管束数目是玉米养分运输和抗倒伏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遗传丰富的172份玉米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对茎秆上部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进行差异性分析,并通过不同杂种优势群的玉米茎秆上部维管束数目多重比较,分析各杂种优势群维管... 茎秆维管束数目是玉米养分运输和抗倒伏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遗传丰富的172份玉米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对茎秆上部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进行差异性分析,并通过不同杂种优势群的玉米茎秆上部维管束数目多重比较,分析各杂种优势群维管束数目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玉米自交系中,茎秆上部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变异系数分别为16.67%~21.69%、25.83%~32.19%;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在不同自交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78.87%、82.58%;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在不同环境下均呈正相关关系。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各杂种优势群自交系茎秆上部小维管束和大维管束数目趋势一致,由少到多均依次为:兰卡斯特群、瑞德群、P群、旅大红骨群、唐四平头群。本研究初步了解了不同玉米自交系中维管束数目的遗传变异规律,并为进一步QTL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茎秆 小维管束数目 大维管束数目
下载PDF
植物中过表达MYB转录因子调控盐胁迫响应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媛 平文静 +4 位作者 黄亚群 陈景堂 祝丽英 赵永锋 郭晋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42,共8页
MYB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适应非生物胁迫,尤其是应答盐胁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大样本数据定量评价MYB转基因植物在盐胁迫环境条件下的表现,了解其调控机制,能够为耐盐植物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搜集筛选2008~2018年间国内外与MYB... MYB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适应非生物胁迫,尤其是应答盐胁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大样本数据定量评价MYB转基因植物在盐胁迫环境条件下的表现,了解其调控机制,能够为耐盐植物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搜集筛选2008~2018年间国内外与MYB转录因子和盐胁迫相关研究,采纳70篇文献包含263个相对独立研究数据,应用整合分析方法对不同盐胁迫处理条件下MYB过表达转基因植物及其野生型的生理生化、形态学等16个性状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非盐胁迫处理下,MYB过表达转基因植物与其野生型在15个性状指标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仅在脯氨酸含量这个指标上表现出显著不同;而在盐胁迫处理下,有10个性状指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MYB转录因子在植株总鲜重、存活率、根长、脯氨酸含量、POD酶活性、发芽率和叶绿素含量中发挥着正向调控作用,而在钠钾离子含量比、钠离子含量、丙二醛含量上发挥着负向调控作用。随着盐胁迫时间增加,MYB转录因子对植物根长的增效作用表现出减弱趋势;当胁迫的时间长于15d,对根长的生长直接显现出减效作用。在短时间盐胁迫处理下,随NaCl浓度的增高,MYB过表达转基因植物较其野生型的根长变长、叶绿素含量增多。MYB转录因子能够显著地提高植物对盐胁迫的耐性,但在调控植物适应盐胁迫的能力上因受处理时间、盐浓度和转基因数目等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MYB转录因子 盐胁迫 过表达 表型评价指标 整合分析
下载PDF
玉米不同自交系吐丝后锌吸收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雅风 黄亚群 +4 位作者 杨攀 陈景堂 祝丽英 赵永锋 郭晋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0,共7页
以籽粒中锌浓度较高的自交系‘CO109’、‘旅28’(简称高锌自交系)和较低的自交系‘陈322’、‘琼51’(简称低锌自交系)为供试材料,设置吐丝期去除穗上部叶、去除穗下部叶和保留所有叶片3个取样处理,比较不同基因型玉米在吐丝后锌吸收... 以籽粒中锌浓度较高的自交系‘CO109’、‘旅28’(简称高锌自交系)和较低的自交系‘陈322’、‘琼51’(简称低锌自交系)为供试材料,设置吐丝期去除穗上部叶、去除穗下部叶和保留所有叶片3个取样处理,比较不同基因型玉米在吐丝后锌吸收与分配上的差异,解析高锌与低锌自交系籽粒中锌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吐丝期和成熟期同一部位叶片中锌浓度和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吐丝期的同一叶位籽粒高锌自交系‘旅28’、‘CO109’的叶片锌浓度显著高于籽粒低锌‘陈322’、‘琼51’;不同玉米自交系各部位叶片成熟期锌积累量比吐丝期均表现出不同幅度的增加,籽粒低锌的两个自交系增加幅度要大于籽粒高锌的两个自交系。吐丝后锌在籽粒和叶片的分配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籽粒高锌自交系‘CO109’和‘旅28’向籽粒分配锌的比例均超过75%,显著高于籽粒低锌自交系;而低锌自交系‘陈322’只有42.7%的锌分配给籽粒,大部分累积在叶片中。与保留所有叶片植株相比,去除功能叶并没有影响原籽粒锌浓度,籽粒高锌自交系仍显著高于籽粒低锌自交系;而去除功能叶对籽粒的积累量有显著影响,降低了成熟期籽粒锌的积累量,其降低的幅度因基因型不同而异,籽粒锌浓度高并不一定籽粒的锌累积量也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策略 被引量:29
7
作者 刘艳 章军 +3 位作者 陈士林 程锦堂 李冬雪 刘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66-172,共7页
尽管国家颁布了100首经典名方目录,但是从经典名方开发成复方制剂依然面临着很多困惑和抉择。本文从成药性评价、工业化考量和临床定位三个角度阐述了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制策略。成药性评价主要考虑药学和临床前安全性两部分内容,应... 尽管国家颁布了100首经典名方目录,但是从经典名方开发成复方制剂依然面临着很多困惑和抉择。本文从成药性评价、工业化考量和临床定位三个角度阐述了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制策略。成药性评价主要考虑药学和临床前安全性两部分内容,应着重把握物质基准、用药剂量、"有毒"药味、临床使用等因素影响。工业化考量需重点关注如何采用现代工业化方法,制备出与物质基准等质的现代制剂。采用提取物投料也许是解决饮片利用率不高、工业化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临床定位应明确主效应,兼顾次效应,重视负效应,考虑临床价值的高低。文中提出的研究思路和若干策略,旨在为企业及研究者挑选适宜品种进行研发布局提供参考,以期抛砖引玉,更好的推进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复方制剂 研发策略 成药性 工业化 临床定位
原文传递
品种与种植密度对黄淮海地区粮饲通用型玉米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熊王丹 郭勇震 +8 位作者 孟帅 王玉建 孙震 赵怡然 刘洪庆 杨国锋 陈景堂 宋希云 孙娟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109,共8页
粮饲通用型玉米产量高品质优良,在生产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讨其适宜种植密度,以4个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登海605、登海圣丰168、青农118和天泰366为试验材料,研究4个种植密度(4.5×10^(4)、6.75×10^(4)、9×10^(4)和11.25... 粮饲通用型玉米产量高品质优良,在生产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讨其适宜种植密度,以4个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登海605、登海圣丰168、青农118和天泰366为试验材料,研究4个种植密度(4.5×10^(4)、6.75×10^(4)、9×10^(4)和11.25×10^(4)株/hm^(2))对粮饲通用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呈增加的趋势。种植密度对中洗涤纤维影响不显著,对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淀粉和粗脂肪的影响在不同品种间变化趋势不一致。综合生物产量和粗饲料分级指数,在黄淮海地区天泰366和登海605推荐种植密度分别为9×10^(4)株/hm^(2)和11.25×10^(4)株/hm^(2),青农118和登海圣丰168推荐种植密度为9×10^(4)~11.25×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生物产量 农艺性状 营养品质
原文传递
两个郑58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久红 焦东宝 +4 位作者 赵永锋 郭晋杰 黄亚群 陈景堂 祝丽英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共6页
以雄性不育系郑58cms-M084和郑58cms-Q1261为材料,鉴定其育性稳定性和胞质类型,观察小孢子败育过程和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并对不育系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不育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均表现为花药不外露,干瘪皱缩,无... 以雄性不育系郑58cms-M084和郑58cms-Q1261为材料,鉴定其育性稳定性和胞质类型,观察小孢子败育过程和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并对不育系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不育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均表现为花药不外露,干瘪皱缩,无花粉粒,属于CMS-S型胞质不育类型。其小孢子均在单核晚期至双核期开始出现崩溃解体现象,到成熟花粉期完全降解消失。两个不育系的穗位高极显著低于郑58,郑58cms-Q1261子粒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郑58,其他性状与郑58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郑58cms-M084和郑58cms-Q1261均为CMS-S型不育系,不育性状稳定、无明显不良胞质效应,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鉴定 胞质分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