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临夏机场二维微动剖面探测
1
作者 刘白云 陈九辉 +2 位作者 刘云全 赵莉 孙艳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35-1239,共5页
在拟建的甘肃临夏机场航站楼南面与北面分别布设由圆形台阵观测系统组成的AA′测线与由线性台阵观测系统组成的BB′测线。探测结果显示,在二维AA′视S波速度结构剖面上,微动探测法确定的各地层分层清晰可见,各层层状起伏小、基本近水平... 在拟建的甘肃临夏机场航站楼南面与北面分别布设由圆形台阵观测系统组成的AA′测线与由线性台阵观测系统组成的BB′测线。探测结果显示,在二维AA′视S波速度结构剖面上,微动探测法确定的各地层分层清晰可见,各层层状起伏小、基本近水平。用相关区域地勘资料标定可知,以黄土状粉土层代表的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120 m左右,完整基岩面埋深在170 m左右。BB′剖面显示的地层结构整体向南倾,这可能与该测线的线性台阵的布局结构有关。2个剖面均显示各地层连续性较好,无明显错断现象,场区应无隐伏断层等不良地质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微动剖面 微动探测 频散曲线 地层分层 机场工程勘察
下载PDF
地幔上涌对鄂尔多斯西缘岩石圈的改造:来自远震多尺度层析成像的证据 被引量:16
2
作者 高翔 郭飚 +3 位作者 陈九辉 刘启元 李顺成 李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36-2749,共14页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科学探测台阵的678个地震台站及2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9,641个地震共约160000条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基于稀疏约束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上地幔800km深度范围内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在东经...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科学探测台阵的678个地震台站及2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9,641个地震共约160000条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基于稀疏约束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上地幔800km深度范围内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在东经104°附近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盆地间存在岩石圈深度的构造边界,这表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可能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北纬38°线为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在岩石圈范围内南北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鄂尔多斯南部上地幔200~300km深度范围显示为高速异常,而鄂尔多斯北部上地幔显示大面积的低速异常.这一现象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南北两部分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本文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断,由于青藏高原、阿拉善地块向东北方向推挤以及岩石圈的拆离引起的上地幔扰动导致了地幔上涌,上涌的热物质改造了鄂尔多斯西北缘地区的岩石圈,并使该区的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也可能是东经104°边界带和北纬38°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西缘 喜马拉雅科学台阵 多尺度层析成像 38°N构造带
下载PDF
西藏米林M6.9地震早期余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尹昕忠 周本刚 +3 位作者 陈九辉 韦伟 谢超 郭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22-2331,共10页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GMT:2017-11-17 22∶34),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旋转变形强烈部位.本研究基于林芝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应用双差定位方法和匹配滤波方法对本次地震...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GMT:2017-11-17 22∶34),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旋转变形强烈部位.本研究基于林芝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应用双差定位方法和匹配滤波方法对本次地震早期余震序列进行了全面检测分析.截至2017年11月25日上午08时,我们共获得约10倍的中国地震台网公布的余震事件.余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示,本次米林M6.9地震余震呈NW向,位于北东向南迦巴瓦构造结北部的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带之间,沿西兴拉断裂带分布,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破裂特征,主震位于余震分布带中部.根据余震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机制解显示,发震断层的深部几何结构为北东向陡倾,主震北东侧的断层活动为主震及发震断层触发的结果,其深部几何结构也较陡,余震整体沿断层分布长度约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M6.9地震 微震检测 发震构造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地震环境噪声成像中的地形影响校正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盼盼 Michel Campillo +3 位作者 陈九辉 刘启元 李昱 郭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64-3774,共11页
以传统地震环境噪声面波成像方法研究地壳速度结构时,在一些极端的地形条件下,结果与真实结构会存在较大偏差.我们以地震波场三维正演模拟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地形校正方法.我们保留了传统噪声面波成像简单的两步反演法,在面波层析成像和... 以传统地震环境噪声面波成像方法研究地壳速度结构时,在一些极端的地形条件下,结果与真实结构会存在较大偏差.我们以地震波场三维正演模拟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地形校正方法.我们保留了传统噪声面波成像简单的两步反演法,在面波层析成像和一维速度结构反演的基础上,通过地震波场三维模拟近似估计地形和散射波场的影响,并据此校正瑞利波频散曲线,最终反演得到校正地形影响的S波速度结构.理论测试与在实际观测数据上的应用都证明了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显示了地形校正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环境噪声 速度结构 地形校正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多尺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贞 郭飚 +3 位作者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44-1255,共12页
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甘肃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小波域参数化和基于L1范数的稀疏约束反演算法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该地区400km深度范围内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本文采用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可... 利用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甘肃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小波域参数化和基于L1范数的稀疏约束反演算法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该地区400km深度范围内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本文采用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可以自适应数据非均匀采样的情况,有效降低谱泄漏效应和反问题的多解性,明显提高解的分辨率和可靠性.层析成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整体上显示为低速特征,扬子地块上地幔则显示为高速特征,两者之间上地幔存在清晰的块体边界带,该边界带位于东经104°—105°之间并且随深度的增加逐渐东移.该特征暗示了青藏高原上地幔物质向东扩张的机制,但在西秦岭上地幔顶部不存在物质运移的通道.青藏高原东北缘内部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P波速度整体呈低速特征,而柴达木地块的上地幔顶部具有相对高速特征,而在上地幔200km以下这两个地块间的差别逐渐减小.1654年天水地震和1879年武都地震都发生在扬子地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交汇区,其震中下方上地幔显示为高低速转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层析成像 上地幔 青藏高原东北缘 甘肃地震台阵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的地壳结构和块体间变形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一方 陈九辉 +4 位作者 郭飚 李顺成 齐少华 赵盼盼 李晓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6-896,共11页
本文对喜马拉雅计划二期部分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提取,利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获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银川—河套盆地下方0~80 km深度的速度间断面结构.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好,地壳厚度为38~42 km,... 本文对喜马拉雅计划二期部分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提取,利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获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银川—河套盆地下方0~80 km深度的速度间断面结构.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好,地壳厚度为38~42 km,康拉德界面为18~22 km,阿拉善地区的Moho面深度为38~45 km.河套盆地地壳厚度约52 km,银川断陷盆地和贺兰山下方的Moho面最深为~55 km.鄂尔多斯西缘构造边界下方Moho面变化明显,且黄河断裂为深大断裂直接切割莫霍界面.根据本文的间断面成像结果我们进一步确定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分属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与此同时,我们推测贺兰山以西70~80 km范围内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北段存在地壳增厚变形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速度间断面
下载PDF
接收函数曲波变换去噪与偏移成像 被引量:5
7
作者 陈一方 陈九辉 +2 位作者 郭飚 齐少华 赵盼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27-2037,共11页
增强接收函数偏移图像的垂向分辨率意味着提高参与叠加的接收函数的频率,但是采用高频接收函数通常伴随着对接收函数质量和参考速度模型的更高要求.通过叠加处理可去除部分接收函数中的随机噪声干扰,但同一台站的接收函数之间经常存在... 增强接收函数偏移图像的垂向分辨率意味着提高参与叠加的接收函数的频率,但是采用高频接收函数通常伴随着对接收函数质量和参考速度模型的更高要求.通过叠加处理可去除部分接收函数中的随机噪声干扰,但同一台站的接收函数之间经常存在难以通过简单叠加消除的噪声信号.压制接收函数随机噪声的干扰可加强成像效果和提高图像分辨率,对推进叠加偏移成像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利用在川西地区布设的31个流动台站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使用曲波变换去噪后信噪比增强的接收函数进行共转换点叠加(CCP),获得沿北纬31°线下方800km深度范围内速度间断面图像.研究结果表明:(1)对接收函数进行曲波变换去噪,可压制随机噪声,增强转换震相的追踪性,提高数据信噪比;(2)通过去噪处理,大幅提高接收函数用于偏移成像的主频率;(3)偏移结果确认了接收函数反演得到的松潘和川滇块体下方具有厚度约10~20km的过渡性Moho的认识;(4)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果预示在龙门山断裂带以西的小范围内有可能存在下地壳或上地幔物质的拆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曲波变换 偏移成像 川西地区
下载PDF
电机伺服系统快速自适应抗扰控制 被引量:11
8
作者 方靖荃 邓文翔 +2 位作者 姚建勇 陈久辉 王鹏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52,共9页
为实现电机伺服系统在参数不确定性和未建模干扰共同作用下的高精度运动控制,提出一种基于有限时间参数估计的快速自适应抗扰控制(FADRC)方法。针对参数不确定性,通过引入一阶低通滤波运算和辅助中间变量,构造一种由跟踪误差、参数估计... 为实现电机伺服系统在参数不确定性和未建模干扰共同作用下的高精度运动控制,提出一种基于有限时间参数估计的快速自适应抗扰控制(FADRC)方法。针对参数不确定性,通过引入一阶低通滤波运算和辅助中间变量,构造一种由跟踪误差、参数估计误差和系统状态估计误差复合驱动的新型参数自适应律,实现未知参数的在线快速更新;针对未建模干扰,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ESO)进行估计并由前馈项补偿;此外,借助反馈鲁棒项保证系统整体鲁棒性。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保证快速的参数估计性能和优异的跟踪控制效果。搭建了电动伺服实验平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相比基于传统自适应律的控制方法,所提出的新型控制方法的参数估计收敛速度提高约80%,跟踪误差最大值减小约13.8%。该方法可为实际机电系统的高精度伺服控制和快速参数辨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伺服系统 参数不确定性 未建模干扰 快速自适应 扩张状态观测器
下载PDF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及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郑文俊 王庆良 +3 位作者 陈九辉 张竹琪 郝明 沈旭章 《地震科学进展》 2020年第4期1-21,共21页
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地震动力学和强震危险性研究,是检验和发展活动地块理论的理想场所。近年来,伴随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内外新的地学研究热点。项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我国重点强震... 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地震动力学和强震危险性研究,是检验和发展活动地块理论的理想场所。近年来,伴随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内外新的地学研究热点。项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我国重点强震危险区之一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为研究对象,构建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三维深浅结构和构造变形模式,建立适用于板块内部的强震孕育动力学模型,完善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活动地块理论,研发具有物理意义的时间相关强震预测理论模型,提出地震危险性理论预测技术规程。我国科学家20世纪末提出的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理论,为中国大陆强震危险地点预测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但是如何将该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活动地块运动和变形如何控制边界带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选择鄂尔多斯活动块为研究的目标区,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地块边界带断裂活动习性与强震复发行为;地块及周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与应变分配;地块及边界带深部结构与深-浅构造耦合;活动地块理论完善与边界带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执行两年来,在几个方面均取得了进展和初步成果,建立了主要边界带断裂强震复发行为模式,获得了地块及周缘不同类型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状态,建立了关键区域地块边界带深-浅构造耦合构造模型,开展了边界带强震危险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块边界带 地震动力学 强震危险性 鄂尔多斯
下载PDF
各向异性介质中S波接收函数成像方法
10
作者 陈一方 齐少华 +3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顺成 赵盼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44-1855,共12页
岩石圈各向异性主要由上地幔矿物晶格优势排列方向和上地壳内裂缝、裂隙的定向分布造成.在各向异性特征显著区域,利用SKS震相剪切波分裂获得的延迟时间高达1.5 s以上.本文根据方位各向异性,利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正演S波接收函数... 岩石圈各向异性主要由上地幔矿物晶格优势排列方向和上地壳内裂缝、裂隙的定向分布造成.在各向异性特征显著区域,利用SKS震相剪切波分裂获得的延迟时间高达1.5 s以上.本文根据方位各向异性,利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正演S波接收函数,研究各向异性对不同反方位角接收函数转换震相走时的影响.我们发展了基于HTI模型各向异性走时校正的方法,成功的在单层和多层(快轴方向相同或不同)的各向异性介质中对齐不同反方位角接收函数的Moho面和LAB的转换震相走时.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流动台站,试图在各向异性强度较大区域对实测数据转换震相走时的校正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各向异性走时校正能够加强单台接收函数转换震相的可追踪性,能量增强的叠后转换震相在时深转换后更利于对界面深度的识别与判断;在考虑三维成像的情况下,我们的各向异性校正方法对提高成像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走时校正 时深转换
下载PDF
鄂尔多斯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的全波形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镓文 侯卫生 +2 位作者 陈九辉 李俊毅 郑文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2,共15页
鄂尔多斯及邻区一直是研究活动地块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运移的热点区域.青藏高原的扩展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及周缘的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仍有待厘定.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的密集台阵和固定台网数据,本文利用区域地震全波形层析... 鄂尔多斯及邻区一直是研究活动地块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运移的热点区域.青藏高原的扩展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及周缘的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仍有待厘定.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的密集台阵和固定台网数据,本文利用区域地震全波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研究区三维S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存在以37°N为界的南北速度结构差异,南部的相对低速反映了较厚的地壳,与地形地貌相对应;鄂尔多斯西南缘在中、上地壳表现为负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特征,S波速度扰动在中地壳呈显著的低速异常,延伸到鄂尔多斯西南部,该区域作为青藏高原扩展的前缘,速度结构特征反映了中地壳滑脱,上地壳缩短变形的地壳增厚模式;具有扩展早期构造变形特征的阿拉善地块南部呈相对低速,在上地壳表现为明显的负径向各向异性;鄂尔多斯东缘的山西断陷带存在南北速度结构差异,断陷带北部下地壳为低速异常,反映受地幔热物质改造的软弱物质堆积,断陷带中部则呈相对高速结构特征,推测其深部构造应力、应变环境比较稳定;负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和山西断陷带浅部均有分布,为深入研究地震活动性与地壳速度结构的关系提供了波形成像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全波形层析成像 径向各向异性 三维地壳速度结构
原文传递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underneath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16
12
作者 LI Yu LIU QiYuan +3 位作者 chen jiuhui LI Shuncheng GUO Biao LAI YuanG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From April, 2003 to September, 2004, a passive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consisting of 60 stations was deployed over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September, 2004, a passive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consisting of 60 stations was deployed over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Among them, 51 stations make up an about 500-km-long profile across the Tianshan Mountains from Kuytun to Kuqa. The receiver function profile an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down to 100 km deep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re-ceiver function method (Liu et al. 1996, 2000). The main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 clear mountain root does not exist beneath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crust-mantle boundaries underneath the stations mostly have transitional structures. This implies that the materi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is not yet accomplished and the orogenic process is still going on. (2) The crust beneath the Tianshan Mountains has laterally blocked structures in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mountain strike, and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has a clear dislocation structure. Both of them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3) The offsets of the Moho discontinuity are highly correlated to the tectonic borders on the surface and that corresponding to the frontal southern Tianshan fault reaches to 14 km. This manifests that large vertical divergent movement took place between different blocks. This sup-ports the discontinuous model of the Tianshan orogeny, and the Tarim block subduction is restricted only to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South Tianshan. (4) Inside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exist several low-velocity bodies correlated with high seismicity located on the moun-tain-basin jointures on both sides of the mountain and between different blocks, and the low-velocity bodies on the mountain-basin jointures are inclined obviously to the mountain. This implies that the low-velocity bodies may be correlated closely to the thrust and subduction of the basins on both sides of the mountain, the splicing of adjacent blocks and the fast uplif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linear inversion receiver function S-WAVE velocity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