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patology|仑伐替尼通过靶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增敏抗PD-1治疗肝细胞癌
1
作者 陆录 YI C +1 位作者 chen l lIN Z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5-435,共1页
近期,仑伐替尼联合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试验显示出惊人的客观缓解率(46%)。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Yi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阐明联合机制筛选最优获益的患者人群。首先,在HCC患者中,仑伐替尼治疗的复发... 近期,仑伐替尼联合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试验显示出惊人的客观缓解率(46%)。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Yi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阐明联合机制筛选最优获益的患者人群。首先,在HCC患者中,仑伐替尼治疗的复发性肿瘤和原发肿瘤相比,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较低,浸润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较少。在接受抗PD-1治疗的C57BL/6野生型小鼠中,当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时,皮下肿瘤中的PD-L1表达和Treg浸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淋巴细胞 复发性肿瘤 原发肿瘤 皮下肿瘤 客观缓解率 联合机制 临床试验
下载PDF
CT arterial portography and CT hepatic arteriography in detection of micro liver cancer 被引量:16
2
作者 li l Wu PH +6 位作者 Mo YX lin HG Zheng l li JQ lu lX Ruan CM chen l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5-227,共3页
AIM To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 findings of micrQliver cancer (MLC)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T arterial portography (CTAP) and CT hepatic arteriography (CTHA) in diagnosis of MLC. METHODS Between April 1996 ... AIM To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 findings of micrQliver cancer (MLC)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T arterial portography (CTAP) and CT hepatic arteriography (CTHA) in diagnosis of MLC. METHODS Between April 1996 to December 1998, CTAP and CTHA were performed in 12patients with MLC, which were not detect ed byconventional CT examinations. After CTHA, 3 mL-- 5 mL mixture of lipiodol, doxorubic in andmitomycin C were injected into hepatic arterythrough the catheter, and then followed up by CTthree or four weeks later (Lipiodol CT LP-CT).RESULTS A total of 22 micro--tumors (0 .2 cm 0.6 cm in diameter ) were detected in 12patients, which manifested as small perfusiondefects in CTAP and small round enhancement inCTHA. The rate of detectability of CTAP andCTHA was 68.2% (15/ 22) and 77.3% (17/ 22)respectively, and the rate of the simultaneoususe of both procedures reached 86. 4% (19/ 22 ).All micro--tumors were demonstrated as punctatelipiodol deposit fool in LP--CT. After LP--CT, theelevated serum level of Q-fetoprotein (AFP)dropped to the normal level in all patients.CONCLUSION The CTAP and CTHA are the mostsensitive imaging methods for detecting microIiver cancer. Confirmed by the change of theelevated serum AFP level and lipiodol depositfool in LP-CT, small perfusion defects in CTAPand punctate enhancement in CTHA may suggestmicro--liver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arterial portography and CT hepatic arteriography in detection of micro liver cancer
下载PDF
1例迟发型羊水栓塞并发急性垂体危象致困难脱机患者的抢救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立 李兰 +1 位作者 韩悦 陈伯钧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羊水栓塞(AFE)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羊水突然进人母体血液循环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极低,然而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常导致漏诊、误诊。现报告1例AFE并发垂体危象致困难脱机患者,以期提高大家对AFE的认识。
关键词 羊水栓塞 垂体危象 困难脱机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的免疫组化鉴别 被引量:4
4
作者 lok T chen l +2 位作者 lin F 王慧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16-1116,共1页
在肝脏活检标本中,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PDA)组织学上难以区分,但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实验对41例ICCs和60例PDAs分别进行SLOOP、pVHL、IMP3、肿瘤抑制基因蛋白maspin、MUC5AC及CKl7蛋... 在肝脏活检标本中,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PDA)组织学上难以区分,但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实验对41例ICCs和60例PDAs分别进行SLOOP、pVHL、IMP3、肿瘤抑制基因蛋白maspin、MUC5AC及CKl7蛋白的免疫表型评估,以了解这些标志物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显示:29例(71%)ICCs表达pVHL,PDAs中仅3例(5%)出现pVHL表达。S100P、MUC5AC和CKl7在PDAs中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7例(95%)、40例(67%)和36例(60%),ICCs中S100P、MUC5AC和CK17分别为11例(27%)、5例(12%)及5例(12%)表达。IMP3在ICCs和PDAs中阳性率均为90%。60例(100%)PDA和30例(73%)ICC患者存在maspin的阳性表达。作者对上述标志物表达情况进行归纳后发现,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呈SLOOP-/pVHL+/MUC5AC-/CK17-时提示ICC,呈SLOOP+/pVHL-/MUC5AC+/CK17+和S100P+/pVHL-/MUC5AC-/CK17+时则提示PDA。据此可有效将ICC和PDA鉴别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 胰腺导管腺癌 免疫组化 化鉴别 转移性 MUC5AC MASPIN ICCs
下载PDF
局限性囊性肾病与囊性肾肿瘤和遗传性多囊性肾病的区别 被引量:1
5
作者 Ding Y chen l +2 位作者 Deng F M 黄桃(摘译) 刘勇(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354,共1页
囊性病变在。肾脏的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中常见。局限性囊性肾病是一种少见的、非遗传性、非进行性非肿瘤性的囊性病变,可类似于囊性肾肿瘤或遗传性多囊性肾病。本组9例患者均无肾脏、其他脏器或家族性囊性疾病史。随访5例患者,平均14... 囊性病变在。肾脏的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中常见。局限性囊性肾病是一种少见的、非遗传性、非进行性非肿瘤性的囊性病变,可类似于囊性肾肿瘤或遗传性多囊性肾病。本组9例患者均无肾脏、其他脏器或家族性囊性疾病史。随访5例患者,平均14.6个月(5~31个月),在此期间患者同侧、对侧肾脏均未见囊肿。9例患者中临床均可疑为肿瘤,8例行部分肾切除术,1例行全肾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性肾病 囊性肾肿瘤 非遗传性 非肿瘤性疾病 囊性病变 肾切除术 患者 肾脏
下载PDF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索胆石症的易感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澜斓 吕国悦 +2 位作者 chen l YANG H lI H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62-2562,共1页
【据Hepatology 2021年8月报道】题: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索胆石症的易感因素(作者Chen L等)胆石症的患病率很高,但其易感因素目前尚未明确,尤其是总胆固醇对于胆石症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孟德尔随机化主要使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来... 【据Hepatology 2021年8月报道】题: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索胆石症的易感因素(作者Chen L等)胆石症的患病率很高,但其易感因素目前尚未明确,尤其是总胆固醇对于胆石症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孟德尔随机化主要使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来推导暴露对结局的影响。在该项胆石症研究中,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Chen等筛选了20个潜在的代谢风险因素作为暴露,并从这些风险因素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获得了与其相关的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都达到全基因组显著性(P<5×10^(-8))。关于胆石症结局的GWAS统计数据主要来自芬兰生物银行和英国生物银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感因素 孟德尔随机化 胆石症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生物银行 工具变量 统计数据 总胆固醇
下载PDF
通过MRI识别BRAF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
7
作者 Yue Q Yu Y +7 位作者 Shi Z Wang Y Zhu W Du Z Yao Z chen l Mao Y 吴向宸(编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5-185,共1页
研究背景BRAF基因突变抑制剂对部分难治性颅咽管瘤具有缩小肿瘤体积的作用,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可用于颅咽管瘤的术前治疗,有助于切除肿瘤。本研究探讨基于MRI特征的BRAF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的非侵袭性诊断技术。方法共纳... 研究背景BRAF基因突变抑制剂对部分难治性颅咽管瘤具有缩小肿瘤体积的作用,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可用于颅咽管瘤的术前治疗,有助于切除肿瘤。本研究探讨基于MRI特征的BRAF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的非侵袭性诊断技术。方法共纳入52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颅咽管瘤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肿瘤标本BRAF和CTNNB1基因突变。由两位不知晓患者身份和BRAF基因突变等临床信息的神经影像学专家对颅咽管瘤患者的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状和成分,囊肿信号强度和强化特征,垂体柄形态,颈内动脉毗邻关系)以及临床特征(包括BRAF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比较BRAF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颅咽管瘤的MRI表现。BRAF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中具有明显特征(P<0.05)的MRI表现定义为诊断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临床诊断BRAF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所需的最少MRI诊断特征。结果52例患者中8例为BRAF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44例为野生型颅咽管瘤,二者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两位神经影像学专家的MRI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一致性检验(κ值)为0.65~0.97。与野生型颅咽管瘤相比,BRAF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表现为向鞍上生长(P<0.001)、呈球形(P=0.005)、主要为实性结构(P=0.003)、均匀强化(P<0.001)和垂体柄增粗(P=0.014)等5项MRI特征。当这5项特征中至少存在3项时可诊断为BRAF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1%,ROC曲线下面积为0.989(P<0.001)。结论通过MRI特征诊断BRAF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为BRAF基因突变抑制剂的术前应用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型 颅咽管瘤 MRI
下载PDF
脱毒麻疯树仁粕替代豆粕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及组织病理学参数的影响
8
作者 li Y chen l +4 位作者 lin Y Fang Z F Che l Q Xu S Y Wu D 《饲料博览》 2015年第6期27-27,共1页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水平的脱毒麻疯树仁粕(DJKM)替代豆粕(SBM)对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血液免疫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参数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0.47±1.44 kg仔猪(杜洛克×长白×约克夏)144头,随机分配到6个饮食处理组...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水平的脱毒麻疯树仁粕(DJKM)替代豆粕(SBM)对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血液免疫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参数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0.47±1.44 kg仔猪(杜洛克×长白×约克夏)144头,随机分配到6个饮食处理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试验周期79 d。6个处理组(D1、D2、D3、D4、D5和D6)分别用DJKM替代0、30%、45%、60%和75%的豆粕蛋白质,且每kg饲料含佛波醇酯(PEs)0、2.75、5.50、8.25、11.00、13.75 mg。在第29天,给予D6组3个重复的猪D1饲料(表示为D6+D1)来检测再投喂试验D6饮食残留效应。从第1~79天,D4、D5和D6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肉料比均显著低于D1组(P〈0.05)。然而,D6组日粮的负面影响在再投喂D1组饲料的两周后消失。此外,与D1组相比,D5和D6组的猪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但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较低(P〈0.05)。并且,还观察到D3、D4、D5和D6组猪的肝脏病理变化。结果表明,DJKM可以用来取代豆粕蛋白质高达30%,对生长性能、血液免疫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参数没有负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毒麻疯树仁粕 生长猪 血液学参数 佛波酯 豆粕
下载PDF
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的多频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及其在中国东北盆-山构造区的应用
9
作者 杨睿豪 王旭 +2 位作者 陈凌 冯铭业 陈棋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724,共17页
地壳浅部(<10km)速度模型既是地壳结构与变形研究和资源勘探前景评估的基础,又可为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提供先验信息.针对区域尺度结构,被动源方法相比主动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被动源方法中,基于接收函数和/或体波振幅比的成像方... 地壳浅部(<10km)速度模型既是地壳结构与变形研究和资源勘探前景评估的基础,又可为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提供先验信息.针对区域尺度结构,被动源方法相比主动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被动源方法中,基于接收函数和/或体波振幅比的成像方法由于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盆地松散沉积层内部的反射混响常导致此类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多解性及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频径向接收函数波形及其与垂向接收函数振幅比的两步反演法,以约束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理论测试表明,两步反演策略能有效降低反演多解性、提高结果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一条横跨中国东北沉积盆地的线性地震台阵数据,获得了地壳浅部S波速度精细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盆地与山地地壳浅部结构差异显著:二连盆地浅部(<1.0km)和松辽盆地浅部(<2.5km)速度较低(<2.8km s^(-1)),反映低速沉积层;松辽盆地7km以深地壳速度较高(3.4~3.8km s^(-1)),可能反映早白垩世镁铁质岩浆侵入体.此外,成像结果中速度异常分布与盆地内大型断裂、隆起及沉积凹陷等构造的地表位置吻合,速度异常延深深度也与已有地震勘探结果相吻合.这些观测表明,两步反演法能有效约束松散沉积盆地S波速度随深度变化特征,并实现区域尺度地壳浅部结构高精度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频率依赖性 两步反演 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 松散沉积盆地
原文传递
西藏新生代植物近十年来的重要发现、认识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浙昆 刘佳 +8 位作者 陈琳琳 Robert A.SPICER 李树峰 黄健 张世涛 黄永江 贾林波 胡瑾瑾 苏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215,共23页
植物化石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植物系统演化和高原生物多样性格局演变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十年来,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大量新类群被发现.在西藏新生代植物记录中,一共发表了63个新种,其中4... 植物化石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植物系统演化和高原生物多样性格局演变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十年来,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大量新类群被发现.在西藏新生代植物记录中,一共发表了63个新种,其中45个是2010年以后发表的,占全部新种的70%以上.这些新种不少是其所在科、属在亚洲乃至全球最早的化石记录,因此青藏高原是亚洲植物区系的重要源头.(2)古近纪青藏高原是全球植物区系交流的十字路口,是植物区系交汇的一个港湾.目前的古植物地理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传播和交流,有进入青藏、走出青藏、走出印度和进出非洲4种模式.(3)植物化石见证了青藏高原差异隆升的历史.古高程重建发现古近纪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东西向的亚热带中央谷地.对西藏芒康不同层位植物组合的古高程研究表明,这一地区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快速抬升了将近1000m,达到现今高程;结合其他古高程重建工作,推断青藏高原东南缘(即横断山地区)在早渐新世就已经达到现代的高程,而此时青藏高原中部仍存在着一个东西向的中央谷地.(4)植被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青藏高原地区经历了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寒区等不同气候类型的演替,植被和植物多样性也随之改变,体现了植被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演变的响应.(5)先进方法和新思路逐渐应用于古植物学研究和古环境分析.荧光显微技术、古气候模型等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正在成为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学研究的新趋势.尽管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该地区的化石记录仍旧缺乏,今后需要继续开展古植物学的研究,利用多学科手段深入解析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演变历史与古环境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 古植物 植物区系 中央谷地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地壳结构特征指示的高原隆升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晓峰 陈凌 +2 位作者 田小波 褚杨 李文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08-2829,共22页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最高的地形和最厚的地壳,是认识大陆板块流变性和构造演化、探索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针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科学问题开展了诸多地球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就与高原隆升机制相关... 青藏高原具有全球最高的地形和最厚的地壳,是认识大陆板块流变性和构造演化、探索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针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科学问题开展了诸多地球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就与高原隆升机制相关的地球物理观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首先,总结几种主流的高原隆升演化模式及其对应的地壳结构与变形特征;然后,针对目前高原地壳结构获得的观测认识,如拉萨块体的下地壳高速层、地壳通道流的空间分布和深浅地壳变形解耦等特征开展评述,并综合多学科观测资料探讨高原隆升的可能机制;最后,就未来应针对性开展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结构 双莫霍 高原隆升 地壳通道流
原文传递
重力驱动的特提斯单向裂解-聚合动力学 被引量:37
12
作者 万博 吴福元 +4 位作者 陈凌 赵亮 梁晓峰 肖文交 朱日祥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04-2017,共14页
地球自5亿年以来,大量陆块从南方的冈瓦纳大陆不断裂解,相继形成原、古、新特提斯大洋.这些陆块随后陆续漂向北方的劳亚大陆,并与之发生碰撞拼合,形成全球最显著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又称特提斯构造域.对源自冈瓦纳陆块的漂移历史,目前已... 地球自5亿年以来,大量陆块从南方的冈瓦纳大陆不断裂解,相继形成原、古、新特提斯大洋.这些陆块随后陆续漂向北方的劳亚大陆,并与之发生碰撞拼合,形成全球最显著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又称特提斯构造域.对源自冈瓦纳陆块的漂移历史,目前已建立了较为清晰的框架性认识,但上述大陆单向裂解-聚合的驱动机制却是特提斯研究中极具争议的问题.通过重新审视特提斯构造域内陆块裂解-拼合历史、大洋俯冲起始的地质记录和全球大尺度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发现,特提斯洋的大洋板片向欧亚大陆的俯冲是这些陆块运动的"引擎".大洋向欧亚大陆的持续俯冲作用,使得处于大洋另一侧的冈瓦纳大陆被动陆缘发生裂解,进而形成新的大洋.由于持续的俯冲作用,老的大洋不断消减并最终导致裂解的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同时裂解的陆块和冈瓦纳大陆之间新的大洋不断扩张.碰撞以后,俯冲作用能够从碰撞带跃迁至大洋内部产生新的俯冲带,从而使得俯冲"引擎"得以持续运转.多期次的碰撞-俯冲-裂解的转换,使大陆块体周期性地从冈瓦纳裂解并陆续的向欧亚大陆汇聚拼合.俯冲向欧亚大陆之下的大洋板片如同一列单程列车,不断地把陆块从冈瓦纳运向欧亚大陆,使得冈瓦纳不断减小,欧亚大陆持续增大.由于这些大洋板块均属特提斯构造域,我们因此将其称之为"特提斯号"单程列车,而驱动列车单向运行的机制是俯冲板块的重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动力学 大洋板片 俯冲起始 大陆碰撞 大陆裂解
原文传递
俯冲构造vs.地幔柱构造——板块运动驱动力探讨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凌 王旭 +2 位作者 梁晓峰 万博 刘丽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1-514,共14页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外壳岩石圈块体在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自5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对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观点认为是"自下而上"机制,即板块运动受控于板块之下的地幔对流系统,...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外壳岩石圈块体在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自5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对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观点认为是"自下而上"机制,即板块运动受控于板块之下的地幔对流系统,特别是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柱作用于板块底部,促使大陆裂解,并驱动板块运动.而现今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则是"自上而下"机制,即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板块自身的负浮力(即重力大于浮力),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均受控于板块的俯冲作用,因此板块构造又被称为俯冲构造.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的支持.进一步研究表明,个别板块增速、减速与单一地幔柱活动在百万年时间尺度具有耦合关系;多个板块内稳定克拉通地区地表隆升、沉积速率与地幔柱相关的岩浆活动在亿年时间尺度存在时空相关性;而全球范围的超大陆聚合、裂解与超级地幔柱活动在二十亿年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为周期性耦合关系.这些不同时空尺度的耦合现象均表明,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地幔柱构造对板块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这两大地球构造体系加以联合,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才能获得对板块构造和整个地球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驱动力 板块负浮力 俯冲构造 地幔柱构造
原文传递
FuXi-Extreme:利用扩散模型改进极端降雨和风速预报
14
作者 仲晓辉 陈磊 +3 位作者 刘俊 林晨森 漆远 李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4年第12期3734-3747,共14页
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的天气预报模型近些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示了优越的预报性能.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高分辨率预报(High-Resolution Forecasts,HRES)相... 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的天气预报模型近些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示了优越的预报性能.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高分辨率预报(High-Resolution Forecasts,HRES)相比,FuXi等先进的基于ML的天气预报模型,在统计预报指标上表现出色.然而,这些模型存在着共同的局限性,即随着预报时间步长的增加,预报结果趋于平滑,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强度的低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研发了FuXi-Extreme模型.该模型采用去噪扩散概率模型(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DDPM),增强了FuXi模型在5天预报中的地表预报数据细节.对极端总降水量(Total Precipitation,TP)、10m风速(10-meter Wind Speed,WS10)和2m温度(2-meter Temperature,T2M)的评估表明,FuXi-Extreme在性能上优于FuXi和HRES.此外,基于国际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集(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IBTrACS)的评估显示,与HRES相比,FuXi和FuXi-Extreme在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路径预报方面表现优异,但在TC强度预报方面仍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Xi 扩散模型 天气预报 极端天气
原文传递
基于尾波能量的地震散射与吸收衰减同时反演方法研究
15
作者 魏佳 刘前程 +1 位作者 陈凌 赵亮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4年第12期3987-3998,共12页
同时反演地震散射和吸收衰减对于揭示地下小尺度不均匀性和非弹性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方法通常计算成本高昂,并且散射与吸收系数之间的耦合效应可能导致参数串扰,从而增加反演过程的非线性复杂度.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 同时反演地震散射和吸收衰减对于揭示地下小尺度不均匀性和非弹性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方法通常计算成本高昂,并且散射与吸收系数之间的耦合效应可能导致参数串扰,从而增加反演过程的非线性复杂度.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稳健且高效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基于频率域扩散方程的有限元技术模拟尾波能量,并结合截断高斯-牛顿法,实现了散射和吸收系数的同时反演.在实际应用中,模拟与观测尾波能量之间可能存在相位不匹配的问题.当选择不当的频率时,反演过程可能会陷入局部极小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引入了一种频率选择准则.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显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还有效抑制了散射与吸收衰减之间的串扰.此外,即使在缺乏精确初始模型的情况下,该方法仍能实现有效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衰减 吸收衰减 同时反演 尾波能量
原文传递
基于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法的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建勇 陈凌 王旭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2-837,共16页
远震接收函数方法是研究地壳结构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单个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分析中,既可以利用不同接收函数Ps转换震相以及地表多次反射震相的平均特征获得台站下方一维平均地壳结构信息,也可以基于Ps转换震相随背方位角的变化特征提取... 远震接收函数方法是研究地壳结构的常用方法之一.在单个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分析中,既可以利用不同接收函数Ps转换震相以及地表多次反射震相的平均特征获得台站下方一维平均地壳结构信息,也可以基于Ps转换震相随背方位角的变化特征提取地壳结构的变化信息(如倾斜界面或各向异性).然而,由于噪声干扰,后一方面的研究往往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引入信号处理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基于单个地震台站接收函数数据矩阵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不同主成分互不相关且反映原始数据不同特征的性质,通过提取单个台站接收函数数据矩阵的不同主成分并分别进行重构,获得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信息.理论模拟结果表明,径向接收函数的第一主成分包含数据主体信息,反映台站下方一维平均地壳结构特征;而其第二主成分以及切向接收函数第一主成分则反映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的变化特征.文章重点针对壳内存在倾斜界面结构的情况,进行了接收函数主成分提取和重构的理论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布设在四川盆地中部一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s233的远震波形记录,开展了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的实际结构应用研究.文章研究结果显示,台站s233下方可能存在两个近平行的壳内倾斜界面.与前人测井、电法及人工源地震剖面结果对比表明,浅部倾斜界面可能代表了四川盆地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顶界面,深部界面可能指示上、下地壳的分界面,即康拉德界面.文章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际应用研究,验证了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研究地壳结构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倾斜界面 各向异性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基因改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守强 Song Y +42 位作者 li l Ou Y Gao Z li E li X Zhang W Wang J Xu l Zhou Y Ma X liu l Zhao Z Huang X Fan J Dong l chen G Ma l Yang J chen l He M li M Zhuang X Huang K Qiu K Yin G Guo G Feng Q chen P Wu Z Wu J Zhao J luo l Fu M Xu B chen B li Y Tong T Wang M liu Z lin D Zhang X Yang H Zhan Q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48-48,共1页
2014年5月,《自然》杂志发表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院士团队与华大基因、汕头大学医学院等合作取得的一项科学成果。食管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率第六的肿瘤。全球约70... 2014年5月,《自然》杂志发表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院士团队与华大基因、汕头大学医学院等合作取得的一项科学成果。食管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率第六的肿瘤。全球约70%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90%以上食管癌的病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目前,尚缺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方法,导致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癌 细胞 基因
原文传递
华南陆块地壳厚度与物质组成:基于天然地震接收函数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昌昕 吕庆田 +3 位作者 陈凌 史大年 严加永 艾印双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0-776,共17页
地壳厚度和物质组成与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华南陆块地壳厚度和成分变化对深化华南陆块多期变形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在华南布设的135个高密度天然地震流动... 地壳厚度和物质组成与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华南陆块地壳厚度和成分变化对深化华南陆块多期变形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在华南布设的135个高密度天然地震流动台站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和H-κ叠加方法,开展了华南陆块地壳厚度及波速比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华夏地块、江南造山带及扬子地块地壳厚度及纵横波波速比(V_(p)/V_(s))具有显著差异.华夏地块莫霍面平均深度约为31km,V_(p)/V_(s)比值由内陆地区1.66增加到沿海1.78,反映其地壳成分由内陆向沿海基性程度增加,推测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有关.(2)江南造山带由东向西地壳厚度由31km加深至42km,波速比变化范围1.75~1.64,反映其地壳酸性程度较高,或与中生代挤压背景地壳增厚及后期伸展背景下地壳减薄作用有关.(3)扬子地块地壳平均厚度42km,波速比变化范围1.64~1.84,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呈正相关,推测其具有较厚的基性下地壳.根据地壳结构剖面和V_(p)/V_(s)差异及前人研究结果,推测江南造山带中段与华夏地块的边界位于江山-绍兴-衡阳断裂一线,与扬子地块的边界位于九江-石台-吉首断裂一线.华夏地块与江南造山带交汇部位莫霍面出现小尺度起伏或与华南中生代发生的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华南陆块 地壳厚度 地壳成分 块体边界
原文传递
西藏芒康晚始新世高山栎组化石的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琳琳 邓炜煜东 +2 位作者 苏涛 李树峰 周浙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50-2162,共13页
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 (?erst.) Menitsky)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森林类型,其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此前,高山栎组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产自西藏南部南... 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 (?erst.) Menitsky)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森林类型,其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此前,高山栎组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产自西藏南部南木林县的中中新统嘎扎村组,而我们最近在青藏高原东南缘芒康盆地的上始新统拉屋拉组发现的高山栎组叶片化石,表明该组植物的起源时间至少比之前认识的提前了近20Myr.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结合该组植物在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地区的分布区扩张和群落中生态位的转变,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叶片至少在晚始新世时已出现适应局部区域特殊的高寒干旱生境的特征;之后随着高原隆升和新生代后期的全球降温,逐步寒化旱化的生境使其叶片的较强适应性得以发挥,并通过稳定选择表现出叶片形态演化迟滞.此外,综合已有的化石记录和高原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在不晚于晚始新世起源于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部分类群沿冈底斯山脉和之后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向西扩散;其余类群向东和东南方向扩散,并在横断山地区的群落中成为优势类群.这种扩散路线与之前认为的高山栎组"北上路线"相反,也进一步验证了冬青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Ilex Loudon)的东亚起源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栎 新生代 青藏高原 几何形态测量法 形态演化迟滞 生物地理
原文传递
平板俯冲及其地质效应的研究进展:观测与模拟 被引量:4
20
作者 颜智勇 陈林 +3 位作者 熊熊 王恺 谢仁先 许厚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44-1068,共25页
平板俯冲是指大洋板块以低角度(<10°)或近水平方式下插到上覆板块之下的俯冲样式,仅占现今全球俯冲带的10%.相对于高角度俯冲,平板俯冲对上覆板块内部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引发的地震强度更大,因此平板俯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平板俯冲是指大洋板块以低角度(<10°)或近水平方式下插到上覆板块之下的俯冲样式,仅占现今全球俯冲带的10%.相对于高角度俯冲,平板俯冲对上覆板块内部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引发的地震强度更大,因此平板俯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典型平板俯冲所引起的变形会从海沟向上覆大陆内部逐渐传递,并形成一个宽阔的岩浆带.平板俯冲的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主要包括大洋高原的浮力效应、上覆板块逆冲、板块吸力和海沟后撤等.文章系统分析和总结了以往有关平板俯冲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平板俯冲所产生的地质效应(包括陆内造山和岩浆作用),并着重从数值模拟角度综述了平板俯冲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得出,在控制平板俯冲形成的各种因素中,上覆板块逆冲和大洋高原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板块吸力虽有助于俯冲角度的减小,但不足以成为形成平板俯冲的独立条件,而海沟后撤则是形成平板俯冲的必要条件.今后基于数值模拟探索平板俯冲形成机制的工作,需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并将洋壳榴辉岩化(负浮力)与大洋岩石圈地幔蛇纹石化(正浮力)的影响加入到模型中,开展三维高分辨率热-力学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俯冲 岩浆作用 陆内造山 形成机制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