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下断层活动的定量监测及其对冲击地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荣海 魏世龙 +6 位作者 张宏伟 杨岁寒 汤进宝 陈林林 钱红亮 王雅迪 付兴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2,共13页
为建立断层活动与冲击地压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煤矿冲击地压有效防控。通过理论分析义马矿区地质构造环境,以及耿村煤矿13200工作面与断层影响带的相对位置关系,研究了断裂构造对冲击地压的宏观控制作用。计算了井田构造应力并进行了构... 为建立断层活动与冲击地压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煤矿冲击地压有效防控。通过理论分析义马矿区地质构造环境,以及耿村煤矿13200工作面与断层影响带的相对位置关系,研究了断裂构造对冲击地压的宏观控制作用。计算了井田构造应力并进行了构造应力区划分,分析了构造应力分区对冲击地压的控制作用。提出了井下断层活动性的定量监测方法,构建了“震源区煤岩体与动力核区尺度等量,震源能量随传递距离逐渐衰减”的模型,建立了大能量微震事件与断层活动的关系,确定了断层活动性对冲击地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义马煤田内相对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构成了义马矿区冲击地压的地质构造背景条件。F_(16)断层的影响带范围为7000~7600 m,13200工作面全部处于F_(16)断层的影响带内,在开采活动的影响下进一步增大了冲击地压的发生危险。Ⅰ-2断裂、Ⅲ-4断裂和Ⅳ-7断裂等控制的区域是冲击地压和大能量微震事件显现的主要区域,且冲击地压和大能量微震事件大多位于应力梯度区范围内。在大能量微震事件孕育和发生期间,F_(16)断层位移分别增长50 mm和45 mm;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前,断层活动拉力的增幅均相对最高,分别为2.58 kN和2.93 kN,断层位移量的快速增加和较高的应力增幅构成了大能量微震事件的主要能量来源。表明大能量微震事件和冲击地压的发生均与断层的活动联系紧密。井下断层的实际定量监测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矿井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控的指导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大能量微震 断层 地质动力区划 构造应力分区 断层活动性定量监测 能量反演
下载PDF
天麻首乌片致严重肝损伤1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曹桂萍 邓琳琳 +4 位作者 朱干红 陆颖 马爽 陈玲玲 刘丽丽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216-218,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肝损伤与天麻首乌片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1例服用天麻首乌片导致严重肝损伤的不良反应,梳理其组方中药肝毒性的文献研究结果,采用《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相关标准及更新后的RUCAM量表对肝损伤分型及与天麻... 目的 探讨严重肝损伤与天麻首乌片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1例服用天麻首乌片导致严重肝损伤的不良反应,梳理其组方中药肝毒性的文献研究结果,采用《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相关标准及更新后的RUCAM量表对肝损伤分型及与天麻首乌片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探讨治疗策略的合理性。结果 天麻首乌片中制何首乌和炒蒺藜可能造成肝损伤,本例患者肝损伤为肝细胞损伤型,RUCAM评分7分(很可能),治疗策略通常包括保肝、利胆、抗炎等。文献分析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35:01等位基因是何首乌肝损伤的风险因素,可作为预测何首乌所致肝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 本例患者严重肝损伤与天麻首乌片存在相关性;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主动监测相关品种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更新说明书,减少患者用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首乌片 肝损伤 何首乌 蒺藜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外泌体miR-181b-5p通过靶向抑制PTEN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
3
作者 樊慧 赵乃阔 +4 位作者 陈林林 李治国 柳淼 张远英 周超锋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1-1446,共6页
目的: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外泌体miR-181b-5p对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取并鉴定食管鳞状细胞癌外泌体,qRT-PCR检测miR-181b-5p在食管鳞状癌细胞及其外泌体中的表达。M0型巨噬细胞分为PBS组、HEEC exo组、Eca-109 exo组、m... 目的: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外泌体miR-181b-5p对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提取并鉴定食管鳞状细胞癌外泌体,qRT-PCR检测miR-181b-5p在食管鳞状癌细胞及其外泌体中的表达。M0型巨噬细胞分为PBS组、HEEC exo组、Eca-109 exo组、miR-NC exo组、miR-181b-5p exo组、miR-NC组、miR-181b-5p mimic组、si-NC组、si-PTEN组、miR-181b-5p exo+PTEN组,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CD163、CD206、iNOS、TNF-α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81b-5p和PTEN的靶向关系。结果:miR-181b-5p在食管鳞状癌细胞TE-13、TE-12、TE-10、Eca-109、KYSE30及其外泌体中显著高表达(P<0.001)。相比于miR-NC组,miR-181b-5p mimic组细胞CD163和CD206表达显著上调(P<0.001),iNOS和TNF-α表达显著下调(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PTEN为miR-181b-5p的靶基因。相比于si-NC组,si-PTEN组细胞CD163和CD206表达显著上调(P<0.001),iNOS和TNF-α表达显著下调(P<0.001)。相比于PBS组,Eca-109 exo组细胞CD163和CD206表达显著上调(P<0.001),而iNOS和TNF-α表达显著下调(P<0.001)。相比于miR-NC exo组,miR-181b-5p exo组细胞CD163和CD206表达显著上调(P<0.001),而iNOS和TNF-α表达显著下调(P<0.001)。相比于miR-181b-5p exo组,miR-181b-5p exo+PTEN组CD163和CD206表达显著下调(P<0.001),而iNOS和TNF-α表达显著上调(P<0.001)。结论:外泌体miR-181b-5p抑制PTEN表达而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外泌体 miR-181b-5p 巨噬细胞 极化
下载PDF
非淀粉多糖对淀粉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林林 郝熙 +4 位作者 李昕彤 王玲 宋佳琪 张海鹏 张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6-394,共9页
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s)为除淀粉以外的复合多糖,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其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与加工特性。非淀粉多糖能够通过机械加工方式附着在淀粉表面,使直链淀粉难以溶出,减弱淀粉的老化特性。此... 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s)为除淀粉以外的复合多糖,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其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与加工特性。非淀粉多糖能够通过机械加工方式附着在淀粉表面,使直链淀粉难以溶出,减弱淀粉的老化特性。此外,非淀粉多糖通过氢键与淀粉相互作用能够增强复合体系的稳定性,抵抗淀粉在加工期间机械剪切力的破坏,并阻碍消化酶直接与淀粉接触,抑制淀粉消化,调节升糖指数。本文主要综述了非淀粉多糖与淀粉通过非共价键、化学键交联以及加工过程的作用力等方式复合,从而影响淀粉的颗粒及结晶结构变化,进一步概述添加非淀粉多糖-淀粉体系的糊化、老化、流变等理化特性以及消化特性的变化,以期为非淀粉多糖改性淀粉的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淀粉多糖 淀粉 结构特性 理化特性 消化特性
下载PDF
紫外光谱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食用油掺伪煎炸油的快速鉴定模型
5
作者 陈林林 吴松遥 +5 位作者 王玲 张铭 李昕彤 张海鹏 郝熙 李伟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214,共9页
为建立一种快速食用油掺伪煎炸油检测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鉴别其掺伪,本研究选取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为代表分别煎炸,在纯油中掺入相应煎炸时间0~6 h及掺假梯度0%~90%的煎炸油制备掺伪油样,进行紫外光谱及二阶导数预处理,经处理后... 为建立一种快速食用油掺伪煎炸油检测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鉴别其掺伪,本研究选取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为代表分别煎炸,在纯油中掺入相应煎炸时间0~6 h及掺假梯度0%~90%的煎炸油制备掺伪油样,进行紫外光谱及二阶导数预处理,经处理后的光谱特征峰与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算法结合建立食用油掺伪煎炸油模型,对掺入煎炸油类别、煎炸时间和煎炸油含量进行鉴别分析。结果表明二阶导数预处理后掺伪煎炸油的光谱特征峰中大豆油为446、462 nm、玉米油为268、274 nm、葵花籽油为280、288 nm,根据其特征峰位与峰值建立Levenberg–Marquardt算法(LMA)、动量梯度下降法(MGD)及弹性梯度下降法(EGD)掺伪模型识别率分别为98.15%、91.67%、95.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煎炸油 紫外光谱 掺伪 BP神经网络算法
下载PDF
正态随机仿射变换的图像数据增强方法
6
作者 姜文涛 陈霖霖 张晟翀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76-186,共11页
针对现有图像数据增强方法会生成大量无效冗余数据,导致训练数据质量降低和网络泛化性能减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的随机仿射变换(random affin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normal distribution,NRAff)图像数据增强方法。NRAff的... 针对现有图像数据增强方法会生成大量无效冗余数据,导致训练数据质量降低和网络泛化性能减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的随机仿射变换(random affin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normal distribution,NRAff)图像数据增强方法。NRAff的核心是设计一个正态随机仿射变换模块,在随机仿射变换中引入正态分布,使图像随机仿射变换幅度以原图像为中心呈正态分布形式输出,通过限制变换图像输出的分布范围,去除无效数据,获取更有效且具有正态分布特性的图像数据。NRAff方法仿照生物视觉感知系统的正态分布采样机制,使生成的图像分布接近生物视觉主观感知效果,突出目标感知的正态分布特性,使网络在变换的特征中学习不变的特征。该方法能够提高图像数据分布的一致性,使网络学习到更多有效的、潜在的仿射变换不变特征,提高网络抗过拟合能力。在图像分类数据集CIFAR10,CIFAR100,SVHN,Fashion-MNIST和Imagenette上,与当前先进的数据增强方法进行实验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图像增强方法在分类准确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验证了NRAff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态分布 仿射变换 数据增强 图像分类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6h产妇下床活动对产后康复的影响
7
作者 林常红 陈琳琳 王雅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8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6 h产妇下床活动对产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以剖宫产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对照组产妇于产后24 h后协助下床活动,...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6 h产妇下床活动对产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以剖宫产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对照组产妇于产后24 h后协助下床活动,观察组患者则在术后6 h开始分阶段协助下床活动。比较2组产妇胃肠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拔尿管时间、泌乳始动时间等恢复时间指标,产妇产后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子宫复旧情况、产妇乳汁分泌量以及产后5 d母乳喂养率,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和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以及对术后恢复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胃肠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拔尿管时间和泌乳始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妇(P<0.05)。其产后24 h VAS评分为(1.49±0.58)分,低于对照组的(2.45±0.83)分(P<0.05)。观察组产妇24 h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乳汁分泌量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5 d母乳喂养率达到92.00%,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对产后恢复的满意度高达100%,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6 h产妇下床活动对其产后康复有积极意义,可缩短恢复时间,减轻疼痛感,促进子宫复旧和乳汁的分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产妇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产妇 术后6 h 下床活动 术后康复 并发症 疼痛感
下载PDF
3D-PDU对宫腔粘连术后妊娠结局的预测
8
作者 谢继平 陈琳琳 +1 位作者 朱光 金林熙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7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ultrasound,3D-PDU)对轻、中度宫腔粘连松解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浙江省立同德医...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ultrasound,3D-PDU)对轻、中度宫腔粘连松解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行TCRA治疗并有生育要求的66例轻、中度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患者,其中31例成功妊娠患者纳入妊娠组,35例未成功妊娠患者纳入非妊娠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3D-PDU检测,获得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D)、宫腔容积(uterine volume,EV)、子宫内膜血管生成指数(vasculogenesis index,VI)、血流指数(blood flow index,FI)、血管生成-血流指数(vasculogenesis-blood flow index,VFI)。随访术后1年患者的受孕情况,观察上述相关指标对术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患者的ED、EV、VI、FI、VF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妊娠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非妊娠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84、0.68、0.65、0.88。结论3D-PDU通过测量轻、中度IUA患者手术前后的ED、EV、VI、FI、VFI可有效预测TCRA术后患者的妊娠结局,为疗效评估及指导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三维超声 宫腔镜 子宫内膜血流 宫腔容积 妊娠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SDF-1、HER2及Slug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9
作者 陈林林 王花花 +4 位作者 李治国 张远英 张萌萌 柳淼 闫勇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1期1789-1791,共3页
目的分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锌指转录因子(Slug)在胃癌组织内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胃癌患者,采集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对比两者SDF-1、HER2及S... 目的分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锌指转录因子(Slug)在胃癌组织内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胃癌患者,采集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对比两者SDF-1、HER2及Slug的表达差异;另收集患者的年龄等资料,统计分析SDF-1、HER2及Slug表达与胃癌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间的联系。结果癌组织的SDF-1、HER2、Slug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F-1、HER2、Slug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SDF-1、HER2、Slug在胃癌组织内呈异常高表达,且其参与胃癌的侵袭、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锌指转录因子 病理特征
下载PDF
纳米SiO_(2)改性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吸水特性研究
10
作者 蒋建华 卢宸宸 +2 位作者 师效哲 陈林林 周家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为了探索粉煤灰混凝土的高性能,开展了纳米SiO_(2)改性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和吸水试验,研究了粉煤灰取代率和纳米SiO_(2)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动弹性模量)和吸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 为了探索粉煤灰混凝土的高性能,开展了纳米SiO_(2)改性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和吸水试验,研究了粉煤灰取代率和纳米SiO_(2)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动弹性模量)和吸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均随纳米SiO_(2)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纳米SiO_(2)掺量从0%增加至2%时,粉煤灰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动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12.90%、7.53%和5.85%,可见纳米SiO_(2)对抗压强度影响更显著;当粉煤灰取代率从10%增加至30%时,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动弹性模量分别降低了7.24%、2.61%和9.87%,可见粉煤灰对动弹性模量影响更显著;随纳米SiO_(2)掺量增加,粉煤灰混凝土的毛细吸水系数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粉煤灰取代率增加,混凝土毛细吸水系数增大,且纳米SiO_(2)对混凝土毛细吸水系数影响也越显著;粉煤灰取代率和纳米SiO_(2)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毛细吸水系数之间的相关性无显著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劈拉强度以及动弹性模量与毛细吸水系数均呈现负相关性,其中抗压强度与毛细吸水系数相关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混凝土 纳米SiO_(2) 力学性能 吸水特性 毛细吸水系数
下载PDF
基于SPOC“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的设计与实践——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11
作者 陈林林 王玲 +3 位作者 李伟 杨春华 杨杨 张铁男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4期111-115,共5页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着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构建SPOC模式下的“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驱动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自身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着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构建SPOC模式下的“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驱动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自身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换,满足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所需,结合改革过程出现的问题和教学效果反馈,为“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分析与检验 SPOC 课程群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下载PDF
“卓越计划”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和探索
12
作者 陈林林 张海鹏 +3 位作者 李伟 杨春华 杨杨 张铁男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5期133-136,共4页
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构筑全新体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针对目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相结合,构筑了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 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构筑全新体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针对目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相结合,构筑了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线上线下个性化指导,实践时间和空间充足,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知识的理解,为国家输送高质量工程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计划 混合教学模式 SPOC 食品质量与安全
下载PDF
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论的三重逻辑反思
13
作者 何跃军 陈淋淋 何雨泽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8-46,共9页
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新一轮法学教育改革正在紧张酝酿中,改什么与怎么改成为关键问题。目前法学界在改革的主要问题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观点。本文再度深入反思上述观点,追问其逻辑证立问题。通过三重逻辑反思,认为法... 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新一轮法学教育改革正在紧张酝酿中,改什么与怎么改成为关键问题。目前法学界在改革的主要问题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观点。本文再度深入反思上述观点,追问其逻辑证立问题。通过三重逻辑反思,认为法学教育中的理论性并未被充分挖掘和讲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正常现象,理论与实践是一种“貌离神合”的关系;法学教育中理论联系实践与理论联系实际是不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难度要远小于理论联系实践,应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脱节论的三重逻辑反思,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在法学教育中既不能偏废,也不能过度强调,只有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是未来法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可靠出发点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教育改革 脱节论 逻辑反思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化石的再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涛 刘佳 +6 位作者 陈琳琳 黄健 张馨文 吴飞翔 倪喜军 邓涛 周浙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2-1393,共12页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希夏邦马峰的高山栎类(壳斗科栎属冬青栎组)叶片化石新材料。经过两次野外工作,探明该化石产地位于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约5800m的达索普冰川南侧5号冰川冰舌前端,化石产于野博康加勒群下部砂砾岩为主的粉砂岩夹层中。这... 本文报道了采集于希夏邦马峰的高山栎类(壳斗科栎属冬青栎组)叶片化石新材料。经过两次野外工作,探明该化石产地位于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约5800m的达索普冰川南侧5号冰川冰舌前端,化石产于野博康加勒群下部砂砾岩为主的粉砂岩夹层中。这批新发现的化石具有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类的典型特征,包括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柄粗短,叶缘全缘或具齿,二级脉5~6对,与前人报道的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叶片形态完全一致。通过与高山栎类现生种和化石种形态的详细比较,并结合几何形态测量法进行定量分析,希夏邦马峰的高山栎类化石叶片定为古帽斗栎(Quercus preguajavifolia Tao)。高山栎类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伴随青藏高原的抬升而逐渐繁盛并扩散到高原周边地区。由于现今的高山栎类植物海拔分布范围大(900~4500m),且化石产地的地质年代尚不清楚,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的古海拔意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希夏邦马峰高山栎类化石的再次发现,不但有助于厘清化石产出的具体层位,还进一步丰富了该化石记录的形态特征并明确其分类学位置。相关认识将为进一步探究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生物多样性演化与环境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栎类 叶片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 山体抬升 植物多样性 新近纪
下载PDF
烟台长岛秋季海洋牧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衣帆 王娇 +5 位作者 刘航 陈静 陈琳琳 李晓静 李学鹏 李宝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7,共11页
为明确烟台长岛海洋牧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分布特征,评估海洋牧场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2022年10月在该海域牧场内外设置采样站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析。本航次共采集和鉴定了88种大型底栖动物... 为明确烟台长岛海洋牧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分布特征,评估海洋牧场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2022年10月在该海域牧场内外设置采样站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析。本航次共采集和鉴定了88种大型底栖动物,牧场内和对照区物种数量相近,但优势类群不同。在牧场内共鉴定出了70种,以软体动物为优势类群,对照区有69种,以环节动物为优势类群。共发现8种优势种,其中牧场内3种软体动物,对照区有6种,包括软体动物2种、棘皮动物1种和环节动物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牧场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区,但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牧场内外相差较小。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NMDS)结果表明,海洋牧场内外各站位相似性程度较低。AMBI和m-AMBI分析显示,研究海域总体受污染扰动较小,表明底栖生态健康较好。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丰度和生物量均有较大增加,表明海洋牧场的发展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台长岛 海洋牧场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下载PDF
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佳 宋艾 +4 位作者 张馨文 高毅 陈琳琳 刘宾绪 苏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8-1428,共11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焦点。山脉北坡沿藏南拆离断层分布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和古环境信息。本研究对喜马拉雅中段吉隆盆地旦增竹康...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焦点。山脉北坡沿藏南拆离断层分布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和古环境信息。本研究对喜马拉雅中段吉隆盆地旦增竹康组、沃马组和贡巴组开展孢粉学分析,借此探讨盆地沉积地层的时代、喜马拉雅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依据孢粉组合将盆地内的旦增竹康组的沉积时代修订为中中新世。此外,该孢粉组合还指示吉隆盆地植被从中中新世的针阔叶混交林转变为晚中新世的疏林草地,在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演化为高山草甸,并在早更新世形成现今的高山灌丛和草甸。吉隆盆地自中中新世开始沉积以来古高程就与现今较为接近,在旦增竹康组和沃马组沉积期间,海拔抬升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孢粉分析 古高程 古植被
下载PDF
基于分层特征对齐网络的小样本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牛玉霞 孙宙红 +2 位作者 任伟 陈林琳 陈莉莉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8,共9页
针对传统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方法过度依赖大量训练数据以及对未知病害识别泛化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特征对齐网络的小样本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模型。首先,收集并整理包含多种病害类型的弱标注马铃薯病害叶片数据集。其次,在支... 针对传统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方法过度依赖大量训练数据以及对未知病害识别泛化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特征对齐网络的小样本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模型。首先,收集并整理包含多种病害类型的弱标注马铃薯病害叶片数据集。其次,在支持分支中建立文本语义和视觉语义的多模态双层特征语义表示,并利用预训练网络生成多个候选框。再次,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将候选框区域映射到深度特征空间,并借助无参数的度量方法实现文本语义与视觉语义的特征对齐。最后,将查询分支中的未知类病害图片与多模态视觉和文本语义关联集进行度量计算,根据相似度值快速给出待测图片中未知新类的病害类别。通过在自建的马铃薯病害叶片数据集和开源数据集上进行测试,所提出模型分别可以实现93.55%和96.35%的识别精度,在跨域数据集上可以实现95.15%和94.06%的识别精度,优于当前经典的目标检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病害 叶片检测 分层特征对齐网络 文本语义 视觉语义
下载PDF
一种通用型半抗原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及在双咪苯脲上的应用
18
作者 邢云瑞 孙亚宁 +3 位作者 胡骁飞 范璐 陈琳琳 张改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125,共9页
为了提高单克隆抗体筛选效率,降低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建立门槛,利用生物素标记人工抗原为探针,以亲和素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为检测线,建立了通用型半抗原免疫层析试纸,并将其应用于双咪苯脲(IM)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及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利... 为了提高单克隆抗体筛选效率,降低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建立门槛,利用生物素标记人工抗原为探针,以亲和素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为检测线,建立了通用型半抗原免疫层析试纸,并将其应用于双咪苯脲(IM)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及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利用碳二亚胺法成功制备了IM人工抗原及生物素探针;通过免疫小鼠及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应用试纸筛选,成功获得IM单克隆抗体细胞株1株,其效价为1∶32000,灵敏度为6.25 ng/mL。基于该单抗及通用型半抗原免疫层析试纸建立了IM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检测牛奶中IM的灵敏度为7 ng/mL。该试纸及其探针制备方法可以通用于半抗原抗体筛选,为抗体筛选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方法;无需免疫层析试纸研发平台即可建立半抗原免疫层析检测方法,为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抗原 通用型免疫层析试纸 双咪苯脲 抗体筛选 残留检测
下载PDF
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参与假禾谷镰孢的生长和致病
19
作者 董在芳 丁腾腾 +3 位作者 单艺轩 李洪连 陈琳琳 邢小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0-1090,共11页
【背景】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新病害。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发生的细胞过程,调控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但其在假禾谷镰孢中的作用还不明确。【目的】明确假禾谷镰... 【背景】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新病害。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发生的细胞过程,调控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但其在假禾谷镰孢中的作用还不明确。【目的】明确假禾谷镰孢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在该病菌生长和致病中的作用,解析假禾谷镰孢致病机理,为小麦茎基腐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主要真菌的Atg3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5.05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Split-PCR策略构建FpAtg3基因敲除盒,经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导入假禾谷镰孢野生型菌株中。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阳性转化子,并经PCR检测获得FpAtg3基因缺失突变体(ΔFpAtg3)。构建pKNTG-FpAtg3重组载体,导入ΔFpAtg3菌株,利用FpAtg3自身启动子启动FpAtg3的转录,以获得FpAtg3缺失突变体的回补菌株。利用假禾谷镰孢营养生长的培养基PDA、CM和MM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PDA培养基上测定菌丝形态和菌丝融合率;CMC培养液中测定分生孢子的产量及形态;皮氏培养基上测定孢子融合芽管调控的融合率。将假禾谷镰孢的菌丝块接种小麦胚芽鞘和大麦叶片测定病原菌的致病力,采用盆栽试验测定假禾谷镰孢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在PDA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刚果红、SDS和过氧化氢测定假禾谷镰孢对细胞壁、细胞膜和氧化胁迫的耐受性。【结果】细胞自噬相关蛋白Atg3在真菌中非常保守,且与生物进化的方向一致,假禾谷镰孢FpAtg3与禾谷镰孢和尖镰孢的Atg3同源性最高。获得了FpAtg3基因缺失突变体和回补菌株,表型测定结果显示,与假禾谷镰孢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ΔFpAtg3在营养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明显减慢,气生菌丝减少,菌丝呈波纹状卷曲,分生孢子产量减少,孢子变短,分生孢子分隔减少;野生型和回补菌株菌丝融合发生非常普遍,在相同条件下ΔFpAtg3的菌丝融合率和孢子融合芽管调控的融合率均明显降低;ΔFpAtg3侵染大麦叶片和小麦胚芽鞘造成的病斑较野生型和回补菌株侵染的病斑明显减小,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ΔFpAtg3的致病力降低;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ΔFpAtg3在刚果红、SDS和过氧化氢胁迫中的耐受性降低。【结论】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参与假禾谷镰孢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菌丝融合、致病力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 Atg3 菌丝融合 致病力
下载PDF
拮抗假禾谷镰孢菌的LZ-7菌株筛选、 鉴定及其生防潜能
20
作者 张梦宁 朱文亭 +5 位作者 张时雨 赵培怡 王子明 施艳 陈琳琳 李洪连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8-626,共9页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能够拮抗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假禾谷镰孢菌的细菌菌株,鉴定其种类,分析其生防潜能。【方法】将采自西藏林芝自然生境树木根围的土壤,用无菌水溶解后取上清液,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细菌纯化后在PDA平板...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能够拮抗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假禾谷镰孢菌的细菌菌株,鉴定其种类,分析其生防潜能。【方法】将采自西藏林芝自然生境树木根围的土壤,用无菌水溶解后取上清液,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细菌纯化后在PDA平板上与假禾谷镰孢菌进行对峙培养,筛选拮抗假禾谷镰孢菌的菌株;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的系统进化分析鉴定生防菌株的种类;利用土壤接种方法,测定生防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苗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生防潜能;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生防菌株对其他病原真菌的抑菌谱。【结果】分离筛选获得一株拮抗假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细菌LZ-7,该菌株对假禾谷镰孢菌菌落的抑制率为52.3%。LZ-7菌株具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和明胶酶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碳源,其16S rDNA序列与娄彻氏链霉菌聚在同一分支,被鉴定为娄彻氏链霉菌。LZ-7菌株的发酵液处理小麦种子后,苗期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降低了58.4%。此外,菌株LZ-7对禾谷镰孢菌和麦根腐平脐蠕孢等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明显的拮抗活性。【结论】在青藏高原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娄彻氏链霉菌LZ-7,拮抗假禾谷镰孢菌的生长,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潜能,具备作为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菌 娄彻氏链霉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