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hill or downhill?Crop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lope spectrum
1
作者 PAN Sipei LIANG Jiale +1 位作者 chen wanxu PENG Yel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484-499,共16页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low-slope cropland resources caused by construction land crowding poses huge threat to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Slope spectrum analysis of topographic and geomorphi...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low-slope cropland resources caused by construction land crowding poses huge threat to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Slope spectrum analysis of topographic and geomorphic features is considered as a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 method which reflects the macro-topographic features by using micro-topographic factors.However,pieces of studies have extended the concept of slope spectrum in the field of geoscience to construction land to explore its expansion law,while research on the slope trend of cropland from that perspective remains rare.To address the gap,in virtue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model,the cropland use chang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YRB)from 2000 to 2020 was analyzed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we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lope spectrum.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lope spectrum curves of cropland area-frequency in the YRB showed a first upward then a downward trend.The change curve of the slope spectrum of cropland in each province(municipality)exhibited various distribution patterns.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cropland slope spectrum revealed that the further down the YRB,the stronger the flattening characteristics,the more obvious the concentration.The province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downhill cropland climbing(CLC)was Shannxi,while province experienced the highest uphill CLC was Zhejiang.The most common cropland use change type in the YRB was horizontal expansion type.The factors affecting average cropland climbing index(ACCI)were quite stable in different periods,while population density(POP)chang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is resear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ropland at the watershed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land climbing Land use change Slope spectrum Driving factors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Yangtze River Basin
下载PDF
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超 张少伟 +1 位作者 陈万旭 钟明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1-259,共9页
为了科学揭示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借助信息熵理论和非线性拟合方法,探讨了广东省土地利用程度、耕地比重和建设用地比重三者与土地利... 为了科学揭示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借助信息熵理论和非线性拟合方法,探讨了广东省土地利用程度、耕地比重和建设用地比重三者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值呈现增加—平稳—增加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东翼(1.280)>西翼(1.107)>珠江三角洲(1.056)>山区(0.817),而且珠江三角洲在2000—2018年信息熵呈现降低趋势,与全省及其他3个区域趋势相反;(2)研究期内广东省土地利用程度和建设用地比重不断增加,分别由3.53,9.60%增加到3.88,15.10%;耕地比重不断减少,从31.57%降低到27.23%;(3)土地利用程度、耕地比重和建设用地比重对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影响均存在阈值;其中,珠江三角洲1990—2018年土地利用程度和建设用地比重超过阈值区域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其信息熵的降低;而其他区域还处于阈值前的状态,土地利用程度和建设用地比重的增加会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信息熵 非线性拟合 时空演变 广东省
下载PDF
中国县域生态系统弹性力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杨超 陈万旭 +1 位作者 冉端 林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9-285,共7页
生态系统弹性综合反映生态系统的缓冲和自我调节能力,研究中国生态系统弹性时空演变特征对于中国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以及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弹性力评估框架、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指数以... 生态系统弹性综合反映生态系统的缓冲和自我调节能力,研究中国生态系统弹性时空演变特征对于中国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以及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弹性力评估框架、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指数以及气候等多源数据测度了2000-2015年间中国生态系统弹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弹性力分别为0.208,0.201,0.185,0.188,2000-2010年间中国生态系统弹性力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生态系统的缓冲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弱化,2015年有所改善,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研究期间中国生态系统弹性力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其他地区包括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南岭和武夷山沿线地区同样是生态系统弹性力高值分布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研究结果对于相关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弹性力 弹性强度系数 弹性限度 中国
下载PDF
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关系 被引量:54
4
作者 周婷 陈万旭 +1 位作者 李江风 梁加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134-6145,共12页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加剧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科学测度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关系,可为制定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加剧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科学测度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关系,可为制定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借助InVEST模型测度神农架林区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结合多源数据测度其人类足迹指数的时空分布,综合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对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5年间,神农架林区生境质量水平基本保持稳定,无剧烈变化,超过60%的区域处于较高生境质量和高生境质量类;(2)1995—2015年间,神农架林区人类足迹指数呈现“西部低,东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两极化”的发展趋势;(3)1995—2015年间,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二者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林区中部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负面效应为主且愈加显著,人类活动会导致生境质量的恶化。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的人类活动管理以及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空间依赖效应,科学合理划定保护范围,提高生态保护规划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人类足迹指数 InVEST模型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 神农架林区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陈万旭 刘志玲 +2 位作者 李江风 冉端 曾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137-5150,共14页
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以大都市群作为主要载体的发展阶段,由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镇化进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据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 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以大都市群作为主要载体的发展阶段,由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镇化进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据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布特征,并且综合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空间回归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显著降低,而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增加,二者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3)空间回归模型被证明更适合测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城镇化的发展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二者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仅受到自身格网单元要素的影响,而且受到邻近格网单元或者是更远格网单元要素的影响。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系统保护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空间依赖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行跨区域的联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镇化 空间回归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探测 被引量:17
6
作者 梁加乐 陈万旭 +3 位作者 李江风 董孟君 周婷 潘思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93-2009,共17页
黄河流域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加剧了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景观破碎化,引发了诸如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功能减弱以及生境破碎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探明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对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修复... 黄河流域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加剧了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景观破碎化,引发了诸如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功能减弱以及生境破碎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探明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对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以往研究缺乏对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特征及其归因分析的相关研究,难以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景观格局优化提供科学指导。基于FRAGSTATS4.2软件测度了2000—2018年黄河流域县域单元景观破碎化时空格局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分异的成因。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黄河流域斑块密度(PD)无显著变化,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斑块面积(Area_AM)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聚集度指数(AI)呈先减后增的趋势;蔓延度指数(CONTAG)持续降低,分离度(DIVI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逐年增高。②研究期间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逐渐加剧,流域中下游各省破碎化程度变化剧烈,上游各省破碎化程度变化趋于平稳。③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受到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因子间存在显著交互增强效应,不同分区主要影响因子明显不同,人类活动强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流域景观破碎化形成机理提供思路,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景观破碎化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7
作者 余玉敏 陈万旭 +1 位作者 朱丽君 夏东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2-268,共7页
为了研究河南省近15年农业生产效率,探索如何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水平,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农业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DEAP 2.1软件测度了河南省108个县域单元2001-2015年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GeoDa095i软件分析了河南... 为了研究河南省近15年农业生产效率,探索如何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水平,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农业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DEAP 2.1软件测度了河南省108个县域单元2001-2015年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采用GeoDa095i软件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关联性;在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影响机制的基础上,用Stata 13.0软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5年间的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一直在0.84上下波动,县域之间农业生产效率变异系数有增加趋势;(2)河南省农业生产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黄淮平原区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居于最低水平,其次是豫西山地丘陵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冀鲁豫低洼平原区、鄂豫皖丘陵山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居于前三位;(4)河南省空间相邻县域农业发展效率高(或低)的县域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从2001到2003年间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空间聚集态势显著增加,2004—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全局Moran′s I基本处于0.200 0~0.300 0,其后逐渐增加至2015年的0.427 1;(5)农业生产影响因素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对农业生产影响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资本投入与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余因子是负相关关系。最后本文针对性的对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效率 时空格局 面板数据 县域 河南省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万旭 赵雪莲 +2 位作者 钟明星 李江风 曾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关乎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测度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当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仍存在不足之处。生态系统服务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关乎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测度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当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仍存在不足之处。生态系统服务是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中,成为了当前研究讨论的热点话题。拟把基于InVEST模型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中,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生态系统组织力-生态系统弹性-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框架,结合多源数据对199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时空特征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恶化,恶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群的核心地区;(2)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生态系统健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周边山区以及中部的罗霄山脉,生态系统健康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大城市周边地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路沿线地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时空特征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豫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2 位作者 姜卫 朱丽君 熊锦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6-381,共6页
利用豫西山区栾川县2005年、2010年、2014年3期Landsat TM影像,运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提取2005—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以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为基础,结合栾川县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 利用豫西山区栾川县2005年、2010年、2014年3期Landsat TM影像,运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提取2005—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以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为基础,结合栾川县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进行了修正,估算了栾川县14个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栾川县的耕地、林地、草地变化不显著,建设用地面积呈现不断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态势;(2)2005—2010年栾川县生态服务价值大幅度增加,到2014年生态服务价值总额则降回至2005年水平;(3)各地类生态服务总价值敏感系数均小于1,由大到小排序为林地、水域、草地、耕地,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耕地最低,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指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评估体系 当量表修正 土地利用变化 栾川县
下载PDF
河南省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州 陈万旭 朱丽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4-280,287,共8页
为了探索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构建了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基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耕地利用效率指标的基础上,采用了熵值法、综合得分法、离差系数法、超效率DEA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为了探索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构建了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基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耕地利用效率指标的基础上,采用了熵值法、综合得分法、离差系数法、超效率DEA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等分析方法,对河南省108个县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城镇化发展程度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关联性分析与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处于有效状态的县总数在减少,DEA效率值始终有效的县有10个,耕地利用效率处于下降趋势的县占51.85%;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协调度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负相关关系,经济、人口、社会城镇化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空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城镇化系统各解释变量对于河南省各个县级单元的参数估计的结果均各不相同,有正有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城镇化 耕地利用效率 地理加权回归 河南省
下载PDF
新疆阜康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雪莲 田志伟 +1 位作者 陈万旭 王正刚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7-246,共10页
通过对新疆阜康市矿山开发中存在的地质灾害、土地和水资源的影响与破坏等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分析了这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基于阜康市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对阜康市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区;结合对矿... 通过对新疆阜康市矿山开发中存在的地质灾害、土地和水资源的影响与破坏等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分析了这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基于阜康市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对阜康市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区;结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措施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地质环境 治理 新疆阜康市
下载PDF
黄河流域景观破碎化对土壤保持服务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万旭 梁加乐 +2 位作者 卞娇娇 曾杰 潘思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9-601,共13页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分别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当量因子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多尺度景观破碎化和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特征,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普通最小二乘法和空间回归分析模型,探索了2000—...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分别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当量因子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多尺度景观破碎化和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特征,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普通最小二乘法和空间回归分析模型,探索了2000—2015年黄河流域多尺度土壤保持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及景观破碎化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机制。结果如下:(1)黄河流域土壤保持服务低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沿线地区以及流域下游河南和山东,另外省会城市以及周边地区同样是土壤保持服务低值区,土壤保持服务具有显著的尺度依赖性;(2)研究期间黄河流域土壤保持服务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周边地区,不同尺度下土壤保持服务变化冷热点差异显著;(3)回归结果显示,经济社会因子与土壤保持服务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自然本底因子中海拔和林地面积比重与土壤保持服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景观破碎化指数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差异性显著。未来黄河流域不同分区土壤保持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自然本底和经济社会驱动因子,还应考虑多尺度景观格局破碎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跨区域协同治理对于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破碎化 土壤保持服务 黄河流域 跨区域协同治理
下载PDF
基于适应性循环的丹江口库区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玉娇 曾杰 +1 位作者 陈万旭 黄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9-360,共12页
库区是流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综合生态风险,对库区生态风险适应与缓解的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忽视了库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动态演化过程,有必要进一步考虑库区生态系统与社会系... 库区是流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综合生态风险,对库区生态风险适应与缓解的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忽视了库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动态演化过程,有必要进一步考虑库区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时空交互过程,对库区生态风险进行更为综合性和针对性的评价,弥补库区生态风险定量化评价研究空缺。基于此,以丹江口库区为例,综合考虑库区生态环境、景观结构及人类活动等要素,构建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框架的“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0—2018年7个年份的数据,对研究区7个县(市、区)的生态风险适应性循环周期进行刻画。结果表明:(1)丹江口库区整体生态风险水平呈波动状下降趋势,生态风险变化趋势存在地域差异,淅川县、茅箭区、张湾区为生态风险上升地区;(2)适应性循环的阶段特征能够为判断库区生态风险现状提供依据,适应性循环释放阶段、重组阶段及僵化阶段表现出生态系统风险上升的趋势。修正后的适应性循环模型对系统僵化风险的指示作用更加明显,2015年以来,丹江口库区社会—生态系统处于重要的转折阶段,有效防止生态风险的进一步扩大是当前库区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所在,对于维持库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社会—生态系统 适应性循环 丹江口库区
下载PDF
交通通达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万旭 卞娇娇 +3 位作者 钟明星 曾杰 梁加乐 曾源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721-5733,共13页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形成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城市群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探测城市群地区交通通达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影响机理对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价值。基于多源数据分别测度了1995...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形成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城市群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探测城市群地区交通通达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影响机理对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价值。基于多源数据分别测度了1995—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通达度以及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并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回归模型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揭示了交通通达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降低态势,山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平原地区;(2)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交通通达度和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二者之间主要的关系类型包括低交通通达度水平-低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高交通通达度水平-低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低交通通达度水平-高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三种类型;(3)空间回归结果显示交通通达度的增加会导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恶化,而且交通通达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可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保护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以及差异化管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交通通达度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空间回归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空间规划研究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潘思佩 陈万旭 +1 位作者 梁加乐 李江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44,共14页
[目的]生态文明背景下,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和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对统筹好资源环境保护与空间开发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空间规划”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对2000年以... [目的]生态文明背景下,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和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对统筹好资源环境保护与空间开发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空间规划”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对2000年以后国内外有关空间规划的相关期刊文献集进行多角度的可视化分析。[结果](1) 2000—2020年国内外有关空间规划研究的文献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上均有待加强;(2)我国有关空间规划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虽多,但是发文期刊仍然集中在城市规划领域,国外有关空间规划的论文发表所涉及的期刊类型则更为丰富;(3)共词分析发现,国内外在空间规划研究领域中,某些研究方向的成果,如“多规合一”等,集中在少数研究学者之中;(4)聚类分析发现,国外有关空间规划的研究在2020年之前明显处于大量工具的开发阶段,而我国有关空间规划的研究则处于最初的概念形成转向大量工具开发的过渡阶段;(5)研究前沿辨析发现,国外有关空间规划研究已经延伸到不同的学科,较早考虑到了环境问题,技术问题也得到特别的关注,而中国的研究则呈现明显的时间阶段,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变化,并且缺少不同学科间的交融研究。[结论]中国今后空间规划的研究对象将更为丰富,内涵与外延将得到不断的扩展细化,生态问题既是空间规划研究的重点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国内外 比较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原文传递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fficiency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morpholog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China:Evidence from western Hubei province 被引量:3
16
作者 XIANG Jingwei HAN Peng chen wanx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801-822,共22页
Suitable spatial morphology of cultivated land i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sustain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morphology and ... Suitable spatial morphology of cultivated land i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sustain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morpholog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CECA)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measure the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use,and thereby promote reg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However,few studies to date have focused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fficiency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mountainous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morphology.Thus,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CECA with this focus using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and analyzes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via a geographical detector model in 16 counties in western Hube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CECA exhibits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at is high in the south of the study area and low in the north;(2)scale efficiency is the primary limiting factor for CECA;(3)the insufficient output of cultivated land use mainly restricts CECA in the south of the study area,while individual county in the north suffered from input redundancy and insufficient output;and(4)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southern region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CECA,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in the northern region.The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derivation of specific measures by which to promote cultivated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morphology agricultural econom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geographical detector mode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fficiency western Hubei
原文传递
Land-use planning in China:Past,present,and future
17
作者 chen wanxu PAN Sipei YE Xinyu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7期1527-1552,共26页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ivilisation,the formulation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TSP) and improvement of spatial governance system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ivilisation,the formulation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TSP) and improvement of spatial governance systems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land-use planning(LUP) has experienced profound changes,and tremendous research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that field.However,systematic studies on LUP history are scarce.To bridge the existing gap,this study traced back to the emergence of LUP,described its practice stages,and analysed the evolution of its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s.Further,the three rounds of general LUP practice and the current TSP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have been discussed.The evolution of LUP was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uld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The development of land-use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slow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The development of LUP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before and after 1978.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China has successively conducted three rounds of general LUP under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backgrounds.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aim to innovate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S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study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SP systems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s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s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planning land-use policy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原文传递
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格局时空特征分析
18
作者 陈万旭 蔡伟娜 +6 位作者 张宸 周文涵 车新颖 张效通 刘志玲 曾杰 王官政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51,共14页
[目的]当前全球范围内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粮食安全系列问题由此引发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广泛关注。贸易流通不稳定的背景下,科学分析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时空特征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保障全球经... [目的]当前全球范围内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粮食安全系列问题由此引发学术界与政府部门广泛关注。贸易流通不稳定的背景下,科学分析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时空特征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保障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研究缺乏对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的长时序时空特征分析。文章通过结合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对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进行长时间序列研究,并探索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时空规律。[方法]基于1961—2017年全球各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波动系数、重心分析、粮食短缺指数和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全球粮食生产、消费、风险及相对风险格局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全球粮食安全和风险格局的时空规律。[结果](1)研究期间全球和中国粮食生产及消费呈显著上升趋势,疫情和蝗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会对粮食生产消费格局造成一定影响;(2)全球整体粮食安全总体从中等风险下降至低风险,中国粮食安全风险近60年持续降低,2017年处于低风险等级;(3)中国粮食资源承载力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粮食安全相对风险波动较大。[结论]世界粮食安全受各类因素影响处在不断波动中,但总的趋势是人们的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在不断增长。研究发现可以为世界各国应对粮食危机制定合理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以及为我国粮食安全国情的稳定和粮食安全战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消费 粮食安全 相对风险 时空格局 空间分析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梯度差异研究
19
作者 杨立言 陈万旭 +2 位作者 曾杰 王官政 原晋涛 《生态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4038-4050,共13页
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长江流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沿江梯度差异。揭示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梯度差异对长江大保护以及生境修复差异化管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沿江梯度差异规律仍然不... 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长江流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沿江梯度差异。揭示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梯度差异对长江大保护以及生境修复差异化管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沿江梯度差异规律仍然不清楚。基于此,沿长江建立了三个缓冲梯度,并基于多源数据,借助一系列动态分布和空间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梯度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的生境质量沿缓冲梯度先减少后增加,且在不同梯度区间内均随时间发生恶化,而城镇化水平沿缓冲梯度不断降低,但在不同梯度区间随时间发生了剧烈增长;(2)不同梯度区间生境质量的区域内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均不断增加,超变密度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且不同梯度区间生境质量的转移趋势也具有较大差异;(3)城镇化水平与生境质量以负相关为主,且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负向影响沿着缓冲梯度不断增强,但随时间均有所减弱。针对长江流域地区的生境治理,应当充分考虑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梯度差异,以支持差异化生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城镇化 梯度差异 空间分析 动态分布 长江流域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106
20
作者 陈万旭 李江风 +2 位作者 曾杰 冉端 杨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73-2187,共15页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及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1995-201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尝试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方法测度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热点分析工具(Getis-Ord G_i~*)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①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于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研究期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②1995-2015年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新疆、重庆、贵州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省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以及河南)境内,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省份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省份;③土地利用程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显著强于其他因子,东部季风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强于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生态大区过渡带;④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非线性增强作用和双因子增强作用两种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异性 重心分析 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形成机理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