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坯连铸GCr15SiMn的成分偏析和接触疲劳寿命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俞峰 陈兴品 +3 位作者 杜松林 王存宇 汪开忠 曹文全 《特殊钢》 2022年第6期13-20,共8页
利用金属原位分析技术和钻孔化学分析方法对高淬透性轴承钢GCr15SiMn的Φ450 mm连铸圆坯和Φ130 mm圆钢的C、Si、Mn、Cr元素横截面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推力片式接触疲劳试验机进行了材料的接触疲劳寿命测试。结果表明:GCr15SiMn连... 利用金属原位分析技术和钻孔化学分析方法对高淬透性轴承钢GCr15SiMn的Φ450 mm连铸圆坯和Φ130 mm圆钢的C、Si、Mn、Cr元素横截面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推力片式接触疲劳试验机进行了材料的接触疲劳寿命测试。结果表明:GCr15SiMn连铸圆坯C元素的偏析倾向较大,易产生中心正偏析,而Cr、Si、Mn元素的偏析倾向较小。通过采取稳定低过热度浇铸、三段强电磁搅拌等措施,铸坯的中心碳偏析得以改善。采用(1240±20)℃×5 h高温扩散、初轧首道次变形量≥90 mm大变形轧制的Φ130 mm圆钢的碳偏析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试验钢在5.3GPa高应力负载下的接触疲劳额定寿命L_(10)达到3.58×10^(6)次,接近电渣重熔钢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坯连铸 高淬透性轴承钢 GCr15SiMn 成分偏析 接触疲劳寿命
下载PDF
C含量对Fe-Mn-Al-C低密度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兴品 李文佳 +2 位作者 任平 曹文全 刘庆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51-957,共7页
采用EBSD、TEM、XRD和万能试验机等对比研究了4种Fe-30Mn-10Al-xC (x=0.53、0.72、1.21、1.68,质量分数,%)低密度钢固溶处理后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含量的增加,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多,显微结构由铁素体/奥氏体双相... 采用EBSD、TEM、XRD和万能试验机等对比研究了4种Fe-30Mn-10Al-xC (x=0.53、0.72、1.21、1.68,质量分数,%)低密度钢固溶处理后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含量的增加,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多,显微结构由铁素体/奥氏体双相组织逐渐演变为单相奥氏体组织,钢的强度不断增加,而延伸率则先增加后减小。统计分析表明,奥氏体的应变协调能力高于铁素体,双相钢随着奥氏体含量的增加,延展性明显增加,强度略微增加;而对于单相奥氏体钢,随着C含量的增加,屈服强度明显增加,延展性变差,加工硬化能力显著降低,这是由于钢中κ′碳化物的析出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钢 Fe-Mn-Al-C合金 力学性能 奥氏体 铁素体
原文传递
冷轧形变量和退火温度对Cu-44%Ni合金的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兴品 陈丹 +1 位作者 孙洪福 王丽霞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58-1964,共7页
研究了冷轧变形量和退火温度对Cu-44%Ni合金中立方织构的形成及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变形量和提高退火温度均有利于立方织构的形成,而且在变形量大于90%和退火温度高于900℃的条件下,可以得到非常强的立方织构。另一方面,... 研究了冷轧变形量和退火温度对Cu-44%Ni合金中立方织构的形成及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变形量和提高退火温度均有利于立方织构的形成,而且在变形量大于90%和退火温度高于900℃的条件下,可以得到非常强的立方织构。另一方面,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退火孪晶(Σ3晶界)和大角度晶界降低;但在等温退火中,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Σ3晶界和大角度晶界先迅速的增加,然后逐渐减少。冷轧变形量99%的Cu-44%Ni合金在1100℃高温退火1 h后可以获得了99.8%的立方织构,并且大角度晶界和退火孪晶界分别为2.5%和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变形量 再结晶 Cu-44%Ni合金 织构 微观组织
原文传递
滚动轴承钢冶金质量与疲劳性能现状及高端轴承钢发展方向 被引量:50
4
作者 俞峰 陈兴品 +3 位作者 徐海峰 董瀚 翁宇庆 曹文全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3-522,共10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以GCr15为代表的第一代轴承钢、以M50和M50NiL为代表的第二代轴承钢、以Cronidur30和CSS-42L为代表的第三代轴承钢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以轻质化为特征的第四代轴承合金发展方向;通过对传统轴承钢的冶金质量和疲劳性能等归... 本文首先介绍了以GCr15为代表的第一代轴承钢、以M50和M50NiL为代表的第二代轴承钢、以Cronidur30和CSS-42L为代表的第三代轴承钢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以轻质化为特征的第四代轴承合金发展方向;通过对传统轴承钢的冶金质量和疲劳性能等归纳分析,提出了大颗粒夹杂物和碳化物细质化与均匀化的轴承钢冶金质量控制方向,揭示了轴承钢接触疲劳的夹杂物控制机制和碳化物控制的2种不同抗疲劳机制;通过对传统轴承钢GCr15的超高纯冶金质量控制工艺技术与定量表征技术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提出了超高纯与等向性的高端轴承钢冶金质量控制发展方向;通过对轴承钢GCr15和CSS-42L的基体和碳化物超细化的整体热处理技术与表面渗碳技术研究,创新研发出双细化热处理和表面超硬化热处理,从而将轴承钢GCr15的室温接触疲劳寿命提高到5倍和10倍以上。文章最后针对轴承钢的冶金质量与性能进行了检验检测技术分析,指出定量检验检测技术的应用是高性能轴承钢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钢 冶金质量 疲劳性能 高端轴承钢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预变形和双级时效对Fe-30Mn-11Al-1.2C奥氏体低密度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任平 陈兴品 +2 位作者 王存宇 俞峰 曹文全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1-780,共10页
采用EBSD、TEM和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冷轧预变形和双级时效对Fe-30Mn-11Al-1.2C (质量分数,%)奥氏体低密度钢微观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级时效可以显著地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从固溶时的580 MPa到1120 MPa,但同时使得均... 采用EBSD、TEM和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冷轧预变形和双级时效对Fe-30Mn-11Al-1.2C (质量分数,%)奥氏体低密度钢微观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级时效可以显著地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从固溶时的580 MPa到1120 MPa,但同时使得均匀延伸率急剧降低至几乎为0;而经过轧制预变形+双级时效处理后的样品,材料的屈服强度进一步提高,达到1220 MPa,同时材料的均匀延伸率大幅提高至18.2%,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微观组织分析表明,双级时效后材料屈服强度的提升归因于κ′碳化物的有序化强化;预变形可以在奥氏体基体中引入有效的异质形核点,诱导晶内析出;该析出相(析出强化)结合预变形引入位错(形变强化)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同时提高了材料的应变硬化能力,这是材料高塑性的根本原因。该工艺为奥氏体低密度钢的性能改善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n-Al-C钢 低密度钢 轧制预变形 加工硬化 双级时效
原文传递
应变路径变化对纯镍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丽霞 陈兴品 +2 位作者 谢炜 任平 梅霖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22-3028,共7页
采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比分析了两种应变方式(单向轧制和交叉轧制)对大变形量(厚度方向压下量90%)纯镍形变组织和织构以及随后热处理过程中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向与交叉轧制纯镍的形变微观组织... 采用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比分析了两种应变方式(单向轧制和交叉轧制)对大变形量(厚度方向压下量90%)纯镍形变组织和织构以及随后热处理过程中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向与交叉轧制纯镍的形变微观组织均以层片状组织为主,但前者储存能高于后者;单向轧制纯镍的宏观织构是典型的铜型冷轧织构,而交叉轧制纯镍的主要织构组分是黄铜和旋转型黄铜织构,且前者的织构强度明显高于后者。对两种方式形变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发现单向轧制样品中形成了以立方织构为主的再结晶织构,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立方织构的强度逐渐增强;而交叉轧制样品则形成了弱的再结晶纤维织构,其强度远小于单向轧制样品的再结晶织构强度。另外,单向轧制样品在高温800°C保温处理后,出现了少量异常长大晶粒,这是由于取向相近的立方取向晶粒聚集形成团簇,使得微观取向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而交叉轧制方式可以抑制热处理过程中的晶粒异常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路径 纯镍 形变织构 再结晶 EBSD
原文传递
Examination of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during compression of AZ31 magnesium 被引量:2
7
作者 XIN RenLong WANG BingShu +2 位作者 chen xingpin HUANG GuangJie LIU Qi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76-179,共4页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DRX) behavior during compression of magnesium alloy AZ31. Cylinder samples were cut from the extruded rod and hot rolled sheet AZ31 for compression test. The ...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DRX) behavior during compression of magnesium alloy AZ31. Cylinder samples were cut from the extruded rod and hot rolled sheet AZ31 for compression test. The samples were compressed using a Gleeble 1500D at a temperature of 300℃ and a strain rate of 0.01 s-1. Grain orientations and misorientation angles across grain boundaries for the tested sample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ong basal texture was observed after 50% compression (ε = 0.69) on both the extruded and hot rolled samples, which have different initial textures. It was observed that with increased strain, DRX grains gradually rotated to basal orientation, and grain boundaries with misorientation angle of near 30° was formed in the samples. At the strain of 0.69, a high fraction of high-angle (> 60°) bounda-ries was present in the extruded sample, whereas almost no high angle boundaries were observed in the hot rolled sheet s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alloy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EBSD MISORIENT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