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优化的南极磷虾蛋白磷酸化改性工艺 被引量:7
1
作者 戚亭 陈雪忠 +4 位作者 刘志东 刘宝林 黄洪亮 曲映红 汪雯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4-210,共7页
采用三聚磷酸钠对南极磷虾蛋白进行磷酸化改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考察南极磷虾蛋白磷酸化实施的可能性;以磷酸化程度为考核指标,考查蛋白浓度、三聚磷酸钠添加量、pH值等因素对南极磷虾蛋白磷酸化程度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法优化... 采用三聚磷酸钠对南极磷虾蛋白进行磷酸化改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考察南极磷虾蛋白磷酸化实施的可能性;以磷酸化程度为考核指标,考查蛋白浓度、三聚磷酸钠添加量、pH值等因素对南极磷虾蛋白磷酸化程度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获得南极磷虾蛋白磷酸化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蛋白质质量浓度为22 g/L、三聚磷酸钠添加量为6.55 g/100g蛋白、反应pH值为9.04、反应时间1.55 h、反应温度39.90℃,在该条件下磷酸化水平41.91 mg/g。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三聚磷酸钠对南极磷虾蛋白的磷酸化改性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蛋白 磷酸化改性 三聚磷酸钠
下载PDF
地球自转减速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学忠 王恒信 +4 位作者 王生文 隗永刚 郭祥云 陈丽娟 李艳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自转减速有利于汶川地震发生。如果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起到了触发作用,那么在震前震区或许会出现中小地震发生受到地球自转减速触发的现象。分析表明,从2006年起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ML≥2.7地震受到地球自转减速的触发,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触发 2008年汶川Ms8.0地震
下载PDF
磷酸化改性对南极磷虾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戚亭 刘宝林 +3 位作者 刘志东 陈雪忠 王鲁民 黄洪亮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1829-1833,共5页
目的以磷酸化南极磷虾蛋白为原料,蛋白功能特性为评价指标研究磷酸化改性对南极磷虾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方法功能特性的评价方法采用国际通用方法。结果磷酸化改性能够明显改善南极磷虾蛋白的溶解性、吸油性、乳化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 目的以磷酸化南极磷虾蛋白为原料,蛋白功能特性为评价指标研究磷酸化改性对南极磷虾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方法功能特性的评价方法采用国际通用方法。结果磷酸化改性能够明显改善南极磷虾蛋白的溶解性、吸油性、乳化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但其确切的改性机制仍需开展深入研究。结论磷酸化改性能够改善南极磷虾蛋白的功能特性,拓展了南极磷虾蛋白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蛋白 功能特性 磷酸化 改性
下载PDF
基于超声波标志法的浅海围栏养殖大黄鱼行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炜 殷雷明 +4 位作者 陈雪忠 李磊 郭全友 马凌波 王鲁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4-502,共9页
为了解浅海大型围栏人工饲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行为特征,于2017年8月22日、26日利用小型超声波标志,对6尾大黄鱼分别使用体内植入法和背鳍悬挂法进行24 h运动行为跟踪,获得了围栏内大黄鱼昼夜垂直运动深度及水平位置数据。... 为了解浅海大型围栏人工饲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行为特征,于2017年8月22日、26日利用小型超声波标志,对6尾大黄鱼分别使用体内植入法和背鳍悬挂法进行24 h运动行为跟踪,获得了围栏内大黄鱼昼夜垂直运动深度及水平位置数据。结果表明:1)体内植入法的试验鱼进入稳定状态所需时间比背鳍悬挂法多2 h左右,稳定性优于背鳍悬挂法;2)两种固定方法大黄鱼活动水层多处于水下4~10 m深度,且更加集中于6 m附近水层;3)试验鱼的水平运动多出现在围栏外侧做往返游动,在靠近工作平台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小,在投饵区的活动较为频繁。试验首次基于超声波标志跟踪法研究了浅海大型围栏人工饲养下大黄鱼的行为特性,可为今后浅海大型围栏养殖大黄鱼的操作平台选址建设、养殖管理以及大型围栏的设计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超声波标志 围栏养殖 鱼类行为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著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著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极值点 川滇地区
下载PDF
鲁甸M_(S)6.5地震前巧家台阵观测到的中小地震应变释放加速现象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陈丽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41,共10页
本文利用2012年3月-2019年12月巧家台阵观测到的地震活动资料,基于累积应变释放曲线的斜率K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鲁甸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加速现象。结果显示:(1)鲁甸MS6.5地震前,深部(震源深度h≥10 km)地震K值出现了明显的逐渐上... 本文利用2012年3月-2019年12月巧家台阵观测到的地震活动资料,基于累积应变释放曲线的斜率K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鲁甸地震前地震活动的应变释放加速现象。结果显示:(1)鲁甸MS6.5地震前,深部(震源深度h≥10 km)地震K值出现了明显的逐渐上升过程,而浅部(震源深度在10 km以内)地震K值则没有明显变化,保持平稳。表明深部地震活动应变释放存在显著的加速过程,而浅部地震活动则保持平稳;(2)鲁甸地震之后,深部地震K值迅速下降,于2016年年初达到最低值,直到2019年年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期间巧家台阵邻近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强的地震;(3)根据应变释放理论模型估计了幂指数m,在K值上升过程前期m=0.177,后期m=0.902,表明在K值上升过程前期应变释放加速是很快的。上述观测结果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拟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巧家台阵 应变释放 加速
下载PDF
2010智利莫尔M_W8.8地震对其破裂区及附近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7
作者 武安绪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6-154,共9页
强震的发生与地壳中应力增加有关。库仑破裂应力被用于研究由于某次强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发生之后,其破裂区以南地区没有发生M≥6.0地震,而在其以北地区于2015年在智利发生了伊亚佩尔M_W8.3级地震。在这... 强震的发生与地壳中应力增加有关。库仑破裂应力被用于研究由于某次强震发生所产生的应力变化。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发生之后,其破裂区以南地区没有发生M≥6.0地震,而在其以北地区于2015年在智利发生了伊亚佩尔M_W8.3级地震。在这两个地区地震活动性悬殊。本文利用库仑破裂应力研究了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这两个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智利莫尔M_W8.8地震在其破裂区以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正值,有利于断层错动发震,而在其破裂区以南地区产生的应力变化为负值,具有抑制断层错动发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智利莫尔Mw8.8地震 地震活动性 库仑破裂应力
下载PDF
承认理论视域下高职营销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学忠 《河北职业教育》 2021年第6期22-26,共5页
实践育人是“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内在统一,是对知识与教育关系的理性延续。实践育人作为一种交互行为,其本质内容就是寻求承认。基于“爱心”的高职营销专业“3455”一体实践育人模式结合承认理论,基于个体认知、行为和价值等... 实践育人是“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内在统一,是对知识与教育关系的理性延续。实践育人作为一种交互行为,其本质内容就是寻求承认。基于“爱心”的高职营销专业“3455”一体实践育人模式结合承认理论,基于个体认知、行为和价值等内在心理过程与规律,从增强承认力、提高共识度、提升认同感三方面着手,深度融合专业教育,构建“三位一体”育人目标、“四相融合”运行机制、“五位协同”育人主体和“五爱相连”实践活动,有效地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认理论 实践育人 高职教育 营销专业
下载PDF
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流刺网网次和方向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荣瀚 张胜茂 +2 位作者 陈雪忠 樊伟 朱文斌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渔船监测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在渔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及渔业组织的重视,我国近海渔船主要采用基于北斗的VMS系统。刺网是我国主要的捕捞作业方式之一,提出一种使用北斗数据提取流刺网作业网次以... 渔船监测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在渔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及渔业组织的重视,我国近海渔船主要采用基于北斗的VMS系统。刺网是我国主要的捕捞作业方式之一,提出一种使用北斗数据提取流刺网作业网次以及网长和方向的方法。该方法使用阈值综合判别的方法判断捕捞作业的状态,通过航速、空间距离、时间间隔和航向变化的阈值判别作业时收网状态的船位点,然后根据收网状态的起始点判定放网状态的起始点。根据范例中提取的516组网次,使用程序判别的船位点和人工判断的船位点有74%相同,表明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精度高、处理快速、实时程度高的特点。该方法可为我国渔业管理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并可应用于捕捞控制、海上执法等多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船监测系统 北斗 流刺网 网次 网长
下载PDF
b值下降幅度与汶川M_(S)8.0地震孕震区的关系
10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1 位作者 李艳娥 龚丽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6-1058,共13页
b值常用于评估区域应力水平。基于b值随应力升高而减小的理论基础,文中试图找出b值的下降幅度与汶川地震孕震区的关系。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中心,选取10°×10°范围内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目录,通过格点搜索法搜索出... b值常用于评估区域应力水平。基于b值随应力升高而减小的理论基础,文中试图找出b值的下降幅度与汶川地震孕震区的关系。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中心,选取10°×10°范围内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目录,通过格点搜索法搜索出汶川地震前b值具有明显下降变化的异常格点,分析异常格点所在区域内b值的时序变化。结果显示,异常格点的分布随着b值下降幅度的增大逐渐收敛至龙门山断裂带的都江堰—北川段,与汶川地震破裂区的南段重合,汶川地震起始破裂点位于异常区的东南缘。异常区内b值随时间呈现“趋势下降—平稳变化—临震前急剧下降”的变化形态,分别持续3.5a、2a和4个月。文中关注b值的下降变化过程,能在较大范围内搜索出b值呈下降变化形态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对应于应力增强区,这可为未来强震的震中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_(S)8.0地震 格点搜索法 b值下降幅度 孕震区
下载PDF
An example of earthquake nucleation of the strong continental earthquakes 被引量:1
11
作者 chen xue-zhong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1年第2期225-229,共5页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n earthquake nucleation is widely concerned by seismologists in the world.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earthquakes should be preceded by quasi-static slip within ...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n earthquake nucleation is widely concerned by seismologists in the world.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earthquakes should be preceded by quasi-static slip within a nucleation zone (Oh-naka, 1992; Dodge, Beroza, 1995; Dodge, et al, 1996; Ohnaka, Kuwahara, 1990; Yamashita, Ohnaka, 1991). The earthquake nucleation process means a transition from quasi-static to quasi-dynamic rupture process, and it itself is a short-term precursor. Immediate foreshocks are local dynamic instabilities that occur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quasi-static to the quasi-dynamic nucleation of the dynamic instability (Ohnaka, 1992).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theoretical study, immediate foreshock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localized fractures accompanied by the quasi-static nucleation process of a large earthquake (Shibazaki, Matsu'ura, 1995). Therefore, foreshocks could occur during the nucleation process. The nucleation of earthquakes can be illuminated through analyzing foreshock activity in detail. Detection of the nucleation process by means of a foreshock study is a potential tool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nucleation process of Izu peninsula earthquake with M=7.0 on January 14, 1978 is revealed by Ohnaka with foreshock activitie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nucleation zone indicated by foreshocks grew at a rate of 1~40 cm/s before reaching a diameter of 10 km. The depths of foreshocks do not change much more, keep within 10 km. Recently, Hurukawa have studied the nucleation process of Off-Etorofu earthquake with MW=7.9 on December 3, 1995. The results show distinctly the nucleation process before the main shock. In the nucleation process, rupture started at the deepest point of the foreshock area, and then propagated to the shallow depth with the apparent ve-locity of 5~20 cm/s (Hurukawa, 1998). Rastogi and Mandal (1998) studied the rupture nucleation process of five Koyna medium-sized main shocks using the time-space patterns of foreshocks. They found that the nucleation zone grew at a rate of 0.5~10 cm/s until it finally attained a diameter of about 10 km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in shock and the fracture nucleated at shallow depths and gradually deepened, the main shock occurred at the deepest point of the nucleation zone, that is, at the depth of about 8~11 km. Foreshock distribution showe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reslip model of earthquake nucleation (Rastogi, Mandal, 1998).…… 展开更多
下载PDF
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学忠 关晏星 詹春雷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5期846-850,共5页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最常见的病因,也是小儿肝移植的主要指征,如果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患儿进行性肝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甚至死亡。目前普遍认为及时行Kasai术或肝移植可明显改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预后,因此其早期鉴...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最常见的病因,也是小儿肝移植的主要指征,如果不及时诊治,可导致患儿进行性肝纤维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甚至死亡。目前普遍认为及时行Kasai术或肝移植可明显改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预后,因此其早期鉴别诊断极其重要。然而,先天性胆道闭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早期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特征方面存在着诸多共同点,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极大困难。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无创性检查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早期筛查,特征性生物标志物的研发,超声检查定性、定量指标的完善,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价值所在的明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应用的探索等。但目前临床上尚无一种同时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无创性早期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方法。术中胆道探查、造影仍是目前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最准确的方法,但该法的有创性及对术者的高要求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综述在阐述临床常用早期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方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多学科、多技术联合应用早期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先天性胆道闭锁早期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胆道闭锁 早期鉴别诊断 无创性诊断方法 肝胆显像 超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