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
1
作者 陈忠强 康赵颖 +3 位作者 占道伟 徐晓丽 钱纪聪 钱立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反复促通疗法 步行训练 下肢功能障碍
下载PDF
针刺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溶栓后的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占道伟 徐颖梅 +4 位作者 白允建 陈忠强 茅利玉 杨喜兵 罗开涛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1期114-11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溶栓后的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静脉溶栓及内科常规干预,对照组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溶栓后的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静脉溶栓及内科常规干预,对照组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g量表(mR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独立预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m RS评分及MBI指数均有改善,Hcy和hs-CRP水平均有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与mR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MBI指数升高更明显(P<0.05),炎症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优于对照组的74.36%(P<0.05)。结论针刺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提升前循环AIS溶栓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独立生活水平,改善不良预后,可能与降低外周血Hcy和hs-crp水平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针刺 丁苯酞注射液 溶栓 前循环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薛鹏飞 杨帆 +3 位作者 金文杰 陈忠强 沈宇 钱立锋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80-83,91,共5页
目的观察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BL-rTMS)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嘉兴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VF组24例、BL-... 目的观察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BL-rTMS)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嘉兴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VF组24例、BL-rTMS组24例及联合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在此基础上,MVF组给予MVF治疗,BL-rTMS组给予BL-rTMS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BL-rTMS及MVF治疗,1次/d,每周治疗5 d。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及踝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及踝关节ARO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两比较发现,联合组患者又均优于MVF组及BL-rT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L-rTMS联合MVF治疗可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视觉反馈 脑卒中 下肢
下载PDF
胶铆混合碳纤维支承舱轴压失效分析与试验验证
4
作者 兰付明 齐鹏飞 +3 位作者 李茂 陈中强 吴琳娜 雷雨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S01期239-245,251,共8页
研究胶铆混合连接方式对碳纤维薄壁加筋支承舱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通过建立一种简化的胶铆混合连接支承舱的有限元模型,考虑了胶接界面损伤和复材层合板渐进损伤以及螺栓失效,对结构破坏模式与极限承载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 研究胶铆混合连接方式对碳纤维薄壁加筋支承舱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通过建立一种简化的胶铆混合连接支承舱的有限元模型,考虑了胶接界面损伤和复材层合板渐进损伤以及螺栓失效,对结构破坏模式与极限承载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试验数据对比,仿真预测失效载荷与试验值误差在10%以内。对于胶铆混合连接的支承舱结构,胶结界面脱粘可能成为主要的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铆混合支承舱 失效预测 渐进损伤 胶接强度影响
下载PDF
“注浆-抽采-固化”式揭煤技术研究
5
作者 袁伟 罗卫东 +1 位作者 陈中强 谢凯萍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10期175-177,共3页
基于某煤矿17#、18#两煤层具有瓦斯含量高、煤体结构破碎、围岩强度低、易突出等特点,分析现石门揭煤方案施工时存在的瓦斯预抽时间长、围岩变形破坏严重、仍存在突出风险等问题,研究出了适用于该条件下的“注浆—抽采—加固”式揭煤技... 基于某煤矿17#、18#两煤层具有瓦斯含量高、煤体结构破碎、围岩强度低、易突出等特点,分析现石门揭煤方案施工时存在的瓦斯预抽时间长、围岩变形破坏严重、仍存在突出风险等问题,研究出了适用于该条件下的“注浆—抽采—加固”式揭煤技术,在原单一预抽瓦斯作业中增加了抽前注浆隔离、抽后注浆固化揭煤区域两道工序,解决了某煤矿揭煤周期长、揭煤效率低、揭煤安全性差的问题,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石门揭煤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揭煤 注浆隔离 煤岩体固化 安全高效
下载PDF
TLC-UPLC-MS/MS法检测网红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8种化学药物 被引量:13
6
作者 曹晓琴 方振峰 +3 位作者 张涛 周国勇 陈中强 施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335-342,共8页
建立薄层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网红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8种化学药物。样品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前处理,采用Kinetex 100 RP-18(100 mm×2.1 mm,1.6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1 mmol/L乙酸铵(含0.1%乙酸)溶液为流动相梯... 建立薄层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网红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8种化学药物。样品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前处理,采用Kinetex 100 RP-18(100 mm×2.1 mm,1.6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1 mmol/L乙酸铵(含0.1%乙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多重反应监测方式检测西布曲明、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麻黄碱、咖啡因、酚酞、苯乙双胍和西地那非等8种药物。结果表明,8种化合物在0.5~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5 8,各组分的检出限在0.09~0.29μg/kg之间,定量限在0.31~0.79μg/kg之间。待测物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介于67.3%~101.1%,变异系数≤16.5%。45批保健食品检出23批非法添加阳性样品。本法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网红保健品中8种非法添加药物的快速筛查和定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色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网红保健品 非法添加
下载PDF
沉积地层中草莓状黄铁矿分析方法及其在古海洋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常晓琳 黄元耕 +1 位作者 陈中强 侯明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65,共16页
草莓状黄铁矿是黄铁矿的特殊形态,其定义为由相近大小、相似形态的黄铁矿微晶颗粒组成的球形、亚球形聚合体。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恢复研究中,但其形成机理、判别标准与实验方法仍存在分歧。... 草莓状黄铁矿是黄铁矿的特殊形态,其定义为由相近大小、相似形态的黄铁矿微晶颗粒组成的球形、亚球形聚合体。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恢复研究中,但其形成机理、判别标准与实验方法仍存在分歧。因此对沉积地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在古海洋环境恢复中的指示意义及判别标准、实验与数据分析方法等进行总结阐述,有助于理解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与形态对氧化还原条件的指示意义。草莓状黄铁矿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的形成机理存在差异,其粒径大小、数量以及分布范围可综合反映沉积时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而草莓状黄铁矿微晶几何形态及整体形貌特征也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密切相关。此外,虽然有学者指出该方法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在分析过程中结合沉积特征、古生态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多方面证据对环境进行综合判别,甄别特殊条件下沉积的草莓状黄铁矿,则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最后,针对后期氧化作用对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经过后期氧化作用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变化很小,不会对其在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上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形成机制 古海洋 氧化还原环境 黄铁矿氧化作用
下载PDF
一种基于电感饱和效应的电流差值检测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方法 被引量:17
8
作者 黄科元 陈忠强 +1 位作者 黄守道 于玲玲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08-1515,共8页
解决无位置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PMSM)控制系统起动困难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转子初始位置检测。该文在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磁路饱和度与电感值以及永磁体转子位置与绕组电流的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电流差值检测方法,定子三相绕组任意... 解决无位置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PMSM)控制系统起动困难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转子初始位置检测。该文在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磁路饱和度与电感值以及永磁体转子位置与绕组电流的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电流差值检测方法,定子三相绕组任意选通两相,另一相悬空,正反方向注入电压脉冲,得到响应电流差值,根据电流差值得到转子初始位置,同时辨识出转子NS极。为了克服注入的电压脉冲在绕组中产生的剩磁影响采样电流准确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抵消剩磁的脉冲注入方式,从而提高转子初始位置检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简单可靠,不受转子凸极结构限制,可同时适用于面贴式和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检测过程保持完全静止,具有很高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转子初始位置 电流差值检测 剩磁
下载PDF
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学习曲线 被引量:4
9
作者 钟军 温冰涛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0-237,共8页
目的:探究应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行胸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10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60例,年龄53.5±12.3岁(27~77岁)。根据是否使用O型臂导... 目的:探究应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行胸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10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60例,年龄53.5±12.3岁(27~77岁)。根据是否使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分为导航组(A组,n=66)和非导航组(B组,n=43),置钉过程由医师1(具有3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或医师2(具有20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完成。导航组医师1完成35例(A1组),医师2完成31例(A2组);非导航组医师1完成18例(B1组),医师2完成25例(B2组)。待引流管拔除后复查胸椎平扫CT,根据Neo′s法对术后椎弓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统计各组的满意置钉(0级、1级螺钉)和螺钉穿透皮质(1级、2级、3级螺钉)的情况。比较各组的满意置钉率和皮质穿透率,并用皮质穿透率衡量同组内不同节段的置钉准确度。记录并比较各组的置钉时间,观察置钉时间随手术例数增加的动态变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置钉时间与手术例数的关系。比较每组内不同阶段置钉时间和皮质穿透率的差异,评价术中应用O型臂导航系统的学习曲线。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668枚,其中,A1组置入螺钉222枚,满意置钉率97.3%,皮质穿透率10.8%;A2组置入螺钉188枚,满意置钉率97.9%,皮质穿透率10.1%;B1组置入螺钉120枚,满意置钉率91.7%;皮质穿透率20.0%;B2组置入螺钉138枚,满意置钉率97.8%,皮质穿透率9.4%。B1组的满意置钉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且皮质穿透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各组。B1组在胸椎不同节段(上胸段、中胸段、下胸段)的皮质穿透率存在显著差异(37.5%,28.6%,13.4%,P=0.02),而其余3组在胸椎不同节段的置钉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B1组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4.87±0.34min)明显高于其他3组(4.38±0.97min、4.40±1.00min、4.18±0.22min)。导航组(A组)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随着术者手术例数的增加而下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1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与手术例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F=123.3,P<0.001),回归方程:置钉时间=5.88-0.084×手术例数,R~2=0.79;A2组可得出相同结果(F=141.6,P<0.001,置钉时间=6.01-0.10×手术例数,R~2=0.83)。A1组的1~10例、11~20例、21~30例手术的皮质穿透率无统计学差异(P=0.97);同样,A2组上述3个阶段的皮质穿透率也无显统计学差异(P=0.96)。结论:应用O型臂术中导航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可以显著提高低年资医师的置钉准确率,增加手术安全性。随着手术例数增加O型臂导航下置钉时间显著下降;不同年资医师首次使用O型臂导航均能取得较高并且稳定的置钉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 O型臂导航系统 学习曲线
下载PDF
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低颅压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会旺 陈仲强 +4 位作者 李危石 姜帅 赵春霞 梅雅男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96-703,共8页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低颅压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胸椎后路手术且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3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31例,年龄30~78岁(56...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低颅压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胸椎后路手术且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3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31例,年龄30~78岁(56.6±11.1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低颅压症状分为低颅压症状组和非低颅压症状组,低颅压症状组15例,男1例,女14例,年龄43~78岁(58.9±11.0岁),非低颅压症状组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0~72岁(55.1±11.2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头痛,按照WHO规定标准对恶心呕吐进行分级,头晕按患者的主观感受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补液量及引流量;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低颅压症状的危险因素;总结低颅压症状的具体表现、严重程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评价补液、调整体位、改变引流方式等治疗措施对低颅压症状的疗效。结果:15例出现低颅压症状的患者中,头痛11例(73.3%),恶心呕吐9例(60.0%),头晕5例(33.3%),其中7例(46.7%)为单一症状,6例(40.0%)合并2种症状,2例(13.3%)合并3种症状。头痛VAS评分为2~6分(4.0±1.0分),恶心呕吐程度:Ⅱ级1例,Ⅲ级7例,Ⅳ级1例,头晕程度均为轻度。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时间为术后24~96h(41.3±25.5h)。低颅压症状持续天数为1~4d(2.2±0.9d)。低颅压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补液、调整体位及改变引流方式,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5d,平均为3.9d。15例患者低颅压症状经保守治疗后均完全缓解,顺利出院。脑脊液漏继发并发症情况,非低颅压症状组颅内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胸膜腔瘘1例,低颅压症状组伤口裂开1例。患者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比例为39.5%(15/38),低颅压症状组和非低颅压症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补液量及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体重、身高、BMI、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中总入量、术中总出量、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钠、平均每日引流量、平均每日引流量/体重、平均每日补液量、平均每日补液量/体重与低颅压症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的比例较高;低颅压症状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头晕,半数患者会合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补液、调整体位及改变引流方式等综合处理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低颅压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症 脑脊液漏 术后并发症 低颅压症状 治疗策略
下载PDF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范天奇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3-468,共6页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TOLF)是脊柱韧带异位骨化性疾病之一,可导致胸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可严重影响及危害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是胸脊髓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1]。该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在外...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TOLF)是脊柱韧带异位骨化性疾病之一,可导致胸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可严重影响及危害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是胸脊髓病最常见的发病原因[1]。该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在外伤诱因作用下或慢性神经损伤症状急剧加重才就诊,病情往往较重,常合并其他脊柱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漏诊及误诊,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瘫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脊柱疾病 神经损伤症状 异位骨化 脊髓受压 手术风险 急剧加重 胸脊髓
下载PDF
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开基 钟军 +1 位作者 陈仲强 郭昭庆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1期882-889,共8页
背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OPLL)是导致胸脊髓病的常见原因,其治疗方式包括后路椎板切除、前路骨化块切除或前后路联合手术,近年来有作者通过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T-OPLL。报道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T-OPLL的文献较少,... 背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OPLL)是导致胸脊髓病的常见原因,其治疗方式包括后路椎板切除、前路骨化块切除或前后路联合手术,近年来有作者通过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T-OPLL。报道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T-OPLL的文献较少,且多为临床病例系列研究。目的:探索应用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由T-OPLL引起的胸脊髓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7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并提取研究特征和基线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主要结局包括术前和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1分法)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脊髓功能损害、切口感染和其他并发症。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胸椎JOA评分和并发症的总体估计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6例患者,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分别为4.0分(95%CI 2.9~5.0分,I^2=0)和8.6分(95%CI 7.3~9.9分,I^2=0),平均JOA评分改善+4.3分(95%CI 3.5~5.1分,I^2=70.6%)。早期脊髓功能损害、硬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合并估计值分别为17.3%(95%CI 8.9%~27.4%,I^2=53%)、29.8%(95%CI 16.1%~45.6%,I^2=74.4%)和5.7%(95%CI 1.4%~11.8%,I^2=0)。结论:继发于T-OPLL的胸脊髓病可以采用一期后路胸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但尽管JOA评分有所改善,但术后脊髓功能仍然相对较差。此外围手术期并发症很常见,硬膜损伤和脑脊液漏最常发生,术后早期脊髓功能损害发生率也较高。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如何能够改善T-OPLL引起的胸脊髓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胸脊髓病 环形减压 并发症 脑脊液漏 系统评价
下载PDF
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刺对中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杨喜兵 杨帆 +4 位作者 陈忠强 罗开涛 钱立锋 钱华 顾芳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3983-3987,共5页
背景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55%~75%的患者中风后会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状。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是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新技术,对上肢功能的改善尤为明显,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目的观... 背景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55%~75%的患者中风后会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状。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是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新技术,对上肢功能的改善尤为明显,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联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为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夯实基础。方法2018年6—1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对照组(n=25)采用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观察组(n=25)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对患者FMA评分、MBI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6.153,P<0.001;F交互=34.226,P<0.00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MA评分、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MB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期间两组不同时间的症状改善程度不同,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联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确切、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反复促通技术 针刺 上肢功能障碍 康复
下载PDF
白菜冻干粉泡腾片工艺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宏 段玉桦 +5 位作者 刘钰莹 陈瑾 陈晓青 陈中强 黄文 凌智群 《蔬菜》 2020年第2期58-63,共6页
为筛选出制备白菜冻干粉泡腾片的最优辅料并进行质量检查,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用酸碱分别制粒粉末直接压片的方法对泡腾片的崩解剂(包括酸源和碱源)、润滑剂、甜味剂和黏合剂种类和配比进行选择优化。结果表明:最优辅料配比泡腾崩解剂... 为筛选出制备白菜冻干粉泡腾片的最优辅料并进行质量检查,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用酸碱分别制粒粉末直接压片的方法对泡腾片的崩解剂(包括酸源和碱源)、润滑剂、甜味剂和黏合剂种类和配比进行选择优化。结果表明:最优辅料配比泡腾崩解剂酸源、碱源、润滑剂、甜味剂、黏合剂比例分别为:28%酒石酸、22%碳酸氢钠、5%聚乙二醇6000、0.9%阿斯巴甜和适量的10%淀粉浆。以上配方制得的白菜冻干粉泡腾片工艺简单、溶液澄清无可见不溶物、口感舒适,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冻干粉 泡腾片 质量考察
下载PDF
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灸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忠强 杨帆 +4 位作者 朱鑫鑫 金文杰 徐晓丽 占道伟 钱立锋 《中国康复》 2022年第5期276-278,共3页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技术(RFE)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RFE组、联合组3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针灸组增加针灸治疗,RFE组增加反复促通技术治疗...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技术(RFE)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RFE组、联合组3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针灸组增加针灸治疗,RFE组增加反复促通技术治疗,联合组增加针灸联合反复促通技术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3组患者的Barthel日常生活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以及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评分(SS-QOL)。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I、FMA、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联合组BI、FMA及SS-QOL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均P<0.05),针灸组和RF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梗死 反复促通技术 针灸 功能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金银花中绿原酸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曹晓琴 吴永娟 +4 位作者 宁海伦 施璐 张涛 陈中强 方振峰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提取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效果的影响,为金银花有效成分工业化提取提供选择依据。方法以水煎煮法、索氏提取法、醇提法、酸醇提取法、超声提取法等常见易行的几种方法对金银花中绿原酸进行提取,并以HPLC法对其... 目的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提取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效果的影响,为金银花有效成分工业化提取提供选择依据。方法以水煎煮法、索氏提取法、醇提法、酸醇提取法、超声提取法等常见易行的几种方法对金银花中绿原酸进行提取,并以HPLC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通过几种提取方法比较,以酸醇法提取率最高,索氏提取法提取率较酸醇提取法略低,但提取的杂质较少,综合考虑,以索氏提取法较优。结论索氏提取法提取率高且杂质少,操作简单,所需成本低,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绿原酸 提取方法 提取率
下载PDF
Astronomical Dating of the Middle Miocene Hanjiang Form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
17
作者 TIAN Shifeng chen zhongqiang +1 位作者 GAO Changhai ZHA 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8-58,共11页
The Hanjiang Formation of Langhian age (middle Miocene)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South China Sea consists of deltaic siliciclastic and neritic shelf carbonate rhythmic alternations, which form one of... The Hanjiang Formation of Langhian age (middle Miocene)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South China Sea consists of deltaic siliciclastic and neritic shelf carbonate rhythmic alternations, which form one of the potential reservoirs of the basin. To improve stratigraphic resolutions for hydrocarbon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 the present study undertakes spectral analysis of high-resolution natural gamma-ray (NGR) well-logging record to determine the dominant frequency components and test whether Milankovitch orbital signals are recorded in rhythmic successions.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e orbital cycles of precession (~19 ka and ~23 ka), obliquity (-41 ka), and eccentricity (~100 ka and --405 ka), which provide the strong evidence for astronomically driven climate changes in the rhythmic alternation successions. Within bi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 a high-resolution astronomical timescale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astronomical tuning of the NGR record to recent astronomically calculated variation of Earth's orbit. The astronomically tuned timescale can be applied to calculate astronomical ages for the geological events and bioevents recognized throughout the period. The first downhole occurrences of foraminifers Globorotalia peripheroronda and Globigerinoides sicanus are dated at 14.546 Ma and 14.919 Ma, respectively, which are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earlier estim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n compared with the global sea-level change chart, the astronomical estimate for the sequences recognized based on microfossil distributions have the same end time but the different initiation time. This is probably due to the local or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 superimposed on eustatic rise which postponed the effect of global sea-level rising. Astronomical timescale also resolves the depositional evolution history for the Langhian Stage (middle Miocene) with a variation that strongly resembles that of Earth's orbital eccentricity predicted from 13.65 Ma to 15.97 Ma. We infer that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edimentation rate in the Hanjiang Formation is related to the ^-405-ka-period eccentr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nomical tuning Langhian Stage early middle Miocene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Permian–Triassic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xtremes and Biotic Response (IGCP 630:2014–2018):Goals and Achievements
18
作者 chen zhongqiang GUO Z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780-782,共3页
IGCP 630,with its full title of"Permian-Triassic(P-Tr)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xtremes and biotic response",is an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 project sponsored by the United Nation Educational,Scient... IGCP 630,with its full title of"Permian-Triassic(P-Tr)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xtremes and biotic response",is an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 project sponsored by the United Nation Educational,Scientific&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and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IUGS).This project was approved in 2014 and ended in 2018,and has applied for one-year extension in 2019.IGCP 630 consists of 150 geoscientists across multidisciplinary geosciences from 27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TRIASSIC CLIMATIC ENVIRONMENTAL EXTREMES Biotic RESPONSE
下载PDF
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块切除联合去后凸治疗胸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孙垂国 陈仲强 +5 位作者 李危石 侯晓飞 郭昭庆 齐强 曾岩 钟沃权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3-200,共8页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胸椎管后壁切除、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块切除联合去后凸治疗胸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自2012年08月至2016年08月共采用此技术治疗胸...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胸椎管后壁切除、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块切除联合去后凸治疗胸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自2012年08月至2016年08月共采用此技术治疗胸椎多节段OPLL患者31例,其中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2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9例,女20例;年龄32-65岁,平均(48.5±7.1)岁。后纵韧带骨化节段数量为3-11节段,平均(6.5±2.2)节段;切除椎板节段数量为4-13节段,平均(7.9±2.5)节段。其中26例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采用"揭盖法"将OPLL对应节段椎管后壁切除,在靠近后凸顶点及对脊髓压迫最重部位的OPLL骨化块进行限局性切除;然后经椎间隙楔形截骨减轻后凸畸形程度。术后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及影像学参数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结果27例患者采用单节段局限性切除,2例采用双节段局限性切除。手术时间131-423 min,平均(245.2±75.1)min;术中出血量300-6 000 ml,平均(1 307.9±1 457.7)ml。术后随访时间25-69个月,平均(40.2±14.9)个月。术前胸椎管狭窄节段范围内后凸Cobb角平均28.7°±9.6°,术后即刻平均17.3°±8.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凸角度平均减少11.4°±3.5°;末次随访时平均22.3°±10.3°,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减少7.4°±3.1°。切除后纵韧带骨化块长度平均(11.3±3.9)mm,后纵韧带骨化块切除部位的相邻椎体后缘短缩长度平均(5.0±3.0)mm(0.4-13. 8 mm)。术前平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11分法)为(4.3±2.2)分(1-9分),末次随访时为(9.3±2.3)分(3-1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症状缓解率中位数为85.7% (-100%-100%),优良率为89.7%。术后6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症状加重,最终均恢复至优于术前;1例患者发生持续性截瘫;19例发生脑脊液漏,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对于胸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一期后路胸椎椎管后壁切除、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块切除联合去后凸手术可获得明显的脊髓功能改善,且术后并发截瘫的风险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后纵韧带骨化 椎管狭窄 减压术 外科
原文传递
腰椎融合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因素对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卓然 李危石 +7 位作者 郭扬 周思宇 徐飞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曾岩 孙垂国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37-844,共8页
目的探讨腰椎拟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术前存在的椎管狭窄因素对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将2015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83例L4~S1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术前椎间盘退变情况及椎管狭窄情况判断的相... 目的探讨腰椎拟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术前存在的椎管狭窄因素对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将2015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83例L4~S1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术前椎间盘退变情况及椎管狭窄情况判断的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状态不同分成两组,A组98例(术前相邻节段无退变),B组85例(术前相邻节段已退变)。两组患者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滑脱状态及术前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年龄显著小于B组(t=-3.560,P=0.000)。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间末次随访时ASD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出现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和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6,P=0.22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B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4.9±8.8)个月和(24.8±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0,P=0.960)。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相邻节段病变。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Pfirrmann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末次随访时A、B组分别有21例(21.4%)和53例(62.4%)出现A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52,P=0.000);术后相邻节段椎管狭窄程度加重是术后发生ASD的主要原因。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各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中术后出现ASD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显著高于非ASD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因素与BMI是影响患者术后出现A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相邻节段存在退变因素,会显著影响患者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及增加术后出现ASD的风险,相邻节段椎管狭窄程度加重是术后早期ASD主要的病理类型。应根据术前相邻节段椎管的整体退变情况评估术前相邻节段的退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退变 术前退变 椎管狭窄程度 腰椎管狭窄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