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阶段特征提取的鱼类识别研究
1
作者 吕俊霖 陈作志 +2 位作者 李碧龙 蔡润基 高月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9,共11页
鱼类自动识别在海洋生态学、水产养殖等领域应用广泛。受光照变化、目标相似、遮挡及类别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鱼类精准自动识别极具挑战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阶段特征提取网络(Multi-stage Feature Extraction Network,MF-Net)模型进... 鱼类自动识别在海洋生态学、水产养殖等领域应用广泛。受光照变化、目标相似、遮挡及类别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鱼类精准自动识别极具挑战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阶段特征提取网络(Multi-stage Feature Extraction Network,MF-Net)模型进行鱼类识别。该模型首先对图片作弱增强预处理,以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然后采用多阶段卷积特征提取策略,提升模型对鱼类细粒度特征的提取能力;最后通过标签平滑损失计算以缓解数据的不平衡性。为验证模型的性能,构建了一个500类、含32768张图片的鱼类数据集,所建模型在该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达到86.8%,优于现有的主流目标识别方法。利用公开的蝴蝶数据集对该模型进行泛化性能验证,多组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识别 特征提取网络模型 标签平滑 长尾识别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珠江口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孔啸兰 张帅 +3 位作者 陈作志 林昭进 蒋佩文 江艳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5,共14页
采用线粒体COⅠ和12S rRNA基因片段作为DNA条形码,分析珠江口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并探究两种条形码在鱼卵和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研究共扩增样本391个,成功鉴定的鱼卵和仔稚鱼共7目25科42属60种(2种未鉴定到种)... 采用线粒体COⅠ和12S rRNA基因片段作为DNA条形码,分析珠江口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并探究两种条形码在鱼卵和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研究共扩增样本391个,成功鉴定的鱼卵和仔稚鱼共7目25科42属60种(2种未鉴定到种)。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和数量最多,种类数占比为51.6%,数量占比为47.91%;其次为鲱形目(Clupeiformes),种类数占比为25%,数量占比为34.56%。优势种10种,其中凤鲚(Coilia mystus)优势度最高,为0.071;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最低,为0.014。COⅠ和12S rRNA基因片段扩增结果显示,鱼卵和仔稚鱼12S rRNA基因片段扩增成功率(95.60%)明显高于COⅠ基因(43.22%)。遗传距离和ABGD分析显示,COⅠ基因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5(平均0.003),种间遗传距离为0.061~0.376(平均0.253),两者间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隙”,ABGD划分结果与数据库比对结果一致;12S r RNA基因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1(平均0.007),种间遗传距离为0.007~0.487(平均0.283),龟(Chelon haematocheila)和前鳞龟(Chelon affinis)种间遗传距离与种内遗传距离不形成“条形码间隙”,ABGD将其划分为同一种。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种的分类阶元,所有物种均能聚为独立分支,得到有效区分。综上,线粒体COⅠ和12S rRNA条形码可有效鉴定珠江口大多数鱼卵和仔稚鱼,但是COⅠ基因扩增成功率较低,12S rRNA基因部分近缘物种存在区分困难的情况,两种基因结合使用更能提高鱼卵和仔稚鱼种类鉴定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Ⅰ基因 12S rRNA基因 鱼卵和仔稚鱼 DNA条形码
下载PDF
首钢水钢固废基胶凝材料的生产及应用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朱贤益 刘珂 +3 位作者 蓝桂年 刘明波 陈佐治 杨忠学 《水钢科技》 2023年第3期44-49,共6页
使用高炉水渣;转炉钢渣和脱硫石膏混合粉磨生产的全固废基胶凝材料可替代硅酸盐水泥应用于混凝土道路。不仅为水钢冶金渣固废的消纳提供有效的途径,而且契合国家双碳政策的发展目标,为全固废基胶凝材料的应用拓展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基础... 使用高炉水渣;转炉钢渣和脱硫石膏混合粉磨生产的全固废基胶凝材料可替代硅酸盐水泥应用于混凝土道路。不仅为水钢冶金渣固废的消纳提供有效的途径,而且契合国家双碳政策的发展目标,为全固废基胶凝材料的应用拓展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基础。生产实践表明:高炉水渣60%;转炉钢渣30%;脱磷石膏10%,全固废凝胶材料的28d抗压强度最高达到37.3 MPa;制备C20级全固废基胶材混凝土,水胶比为0.42,28d强度达到20.2 MPa;全固废基胶材混凝土应用在厂区道路改善方面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水渣 转炉钢渣 脱硫石膏 全固废基胶凝材料 胶凝材料混凝土
下载PDF
南海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调查评估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俊 邱永松 +6 位作者 陈作志 张鹏 张魁 范江涛 陈国宝 蔡研聪 孙铭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127,共10页
南海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大洋性渔业资源。当前,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却尚未充分利用,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评估资料不足成为限制外海渔业研究和合理利用的瓶颈之一。为进一步掌握南海外海渔业资源潜力、渔... 南海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大洋性渔业资源。当前,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却尚未充分利用,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评估资料不足成为限制外海渔业研究和合理利用的瓶颈之一。为进一步掌握南海外海渔业资源潜力、渔场和渔汛等信息,2011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作了持续调查,获得了大量基础资料、重要研究结果和重大发现,首次采用渔业声学并结合灯光罩网同步开展大洋性中上层鱼类资源调查,基于渔业声学-灯光罩网方法评估了主要大洋性渔业类群的资源量和分布,探捕到多处大型渔场并证实了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等。文章主要报道了近年来中国在南海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调查评估领域的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性渔业资源 渔业声学 灯光罩网 资源评估 南海
下载PDF
北部湾短尾大眼鲷群体结构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估计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魁 陈作志 +2 位作者 王跃中 孙典荣 邱永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8,共9页
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 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为90~150mm,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及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1997-1999年个体明显大于2011-2015年个体。2)除秋季外,2011-2015年短尾大眼鲷的雌雄比都明显高于1997-1999年;雌雄比随体长变化,1997-1999年先减少后增加,2011-2015年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2011-2015年初次性成熟体长(L50)比1997-1999年缩短了5mm。3)与1997-1999年相比,2011-2015年的平均摄食强度明显要高,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过度开发使鱼类减少,捕食压力减小,饵料相对充足。4)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2011-2015北部湾短尾大眼鲷渐近体长(L?)和生长参数(K)分别为291mm和0.70a?1,总死亡系数(Z)和自然死亡系数(F)分别为4.57和1.38,开发率(E)为0.70,略高于1997-1999年水平,表明该群体仍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群体结构 生物学参数 北部湾
下载PDF
南海海域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渔业生物学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江艳娥 陈作志 +3 位作者 林昭进 邱永松 张鹏 方展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4-466,共13页
根据2012年9—10月采集的780尾鸢乌贼样本,对比研究了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种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为南海海域鸢乌贼渔业资源的管理、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按海洋调查规范测定样本的胴长、体质量、性腺指数和摄食指数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磨... 根据2012年9—10月采集的780尾鸢乌贼样本,对比研究了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种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为南海海域鸢乌贼渔业资源的管理、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按海洋调查规范测定样本的胴长、体质量、性腺指数和摄食指数等生物学指标,通过磨片测定耳石生长纹数。结果显示,中型群胴长范围79~266 mm,优势胴长为111~14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变化不明显;微型群胴长范围56~118 mm,优势胴长为66~95 mm,平均胴长随纬度的升高略呈上升趋势。中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17.47~957.20 g,优势体质量为45.01~120.00 g;微型群体质量分布范围5.81~76.56 g,优势体质量为5.01~50.00 g;中型群和微型群平均体质量随纬度的升高均有上升的趋势。中型群和微型群两个群体雌性和雄性样本的胴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均适合幂函数。中型群雌雄比例为0.80∶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1.12∶1;微型群雌雄比例为3∶1,未成熟与成熟个体比例为0.83∶1。中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1.71,雄性为3.31;微型群雌性的性腺指数为4.07,雄性为4.11。中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5.07,雄性为3.54;微型群雌性的摄食指数为1.89,雄性为2.75。中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30~135 d,微型群耳石日龄范围为44~81 d。根据样本捕捞日期,推测微型群和中型群的产卵高峰分别为7月和8月。南海海域鸢乌贼秋季样本中型群个体规格大于微型群个体,2个群体的性成熟和孵化存在错峰现象,微型群雌性性成熟和产卵略早于中型群的雌性。推断7°、14°和16°N海域是鸢乌贼群体在南海的摄食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 日龄 孵化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瓦氏眶灯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龚玉艳 杨玉滔 +5 位作者 孔啸兰 张俊 江艳娥 陈作志 晏磊 张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1-1101,共11页
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是深海虾拖网的主要副渔获物之一,对维持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2015年6、8月及2017年3月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利用底层虾拖网及中层拖网采集的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 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是深海虾拖网的主要副渔获物之一,对维持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2015年6、8月及2017年3月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利用底层虾拖网及中层拖网采集的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样品,对其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瓦氏眶灯鱼的体长范围为71~172 mm,平均118 mm;体重范围为5.25~66.20 g,平均26.05 g。雌雄个体体长、体重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NOVA,P<0.01);总样本雌性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4×10^(-5)L^(2.7873)(R^2=0.9241,n=317),雄性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7×10^(-5)L^(2.6883)(R^2=0.9052,n=558)。雌雄性比为1:1.76,雄性明显多于雌性。性腺成熟度以II期为主,各月份均有性成熟个体,表明瓦氏眶灯鱼在全年多次产卵,其雌性初次性成熟体长L_(50%)为145.0 mm。瓦氏眶灯鱼摄食等级主要以1、2级为主,主要摄食安达曼钩腕乌贼(Abralia andamanica)、线小钩腕乌贼(Abraliopsis lineata)等头足类,同时还摄食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等小型中层鱼及拟须虾(Aristaeomorpha foliacea)等甲壳类,有时也会摄食同类。瓦氏眶灯鱼主要生活在底层海域,除少部分未成熟个体外,基本不进行昼夜垂直迁移。瓦氏眶灯鱼个体规格大,数量多,且基本不进行垂直迁移,是研究南海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重要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眶灯鱼 中层鱼 生物学特性 南海
下载PDF
大亚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4 位作者 陈作志 许友伟 周林滨 柯志新 李纯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3,共10页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根据2016年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春、秋季大亚湾鱼类粒径谱,比较分析了两个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异质性。结果表明,大亚湾鱼类的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为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2~10...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根据2016年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春、秋季大亚湾鱼类粒径谱,比较分析了两个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异质性。结果表明,大亚湾鱼类的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为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2~10粒径级,最高峰值均位于3~4粒径级。鱼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线陡峭及曲率降低主要是少量粒径大的常年定居性鱼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和季节洄游性鱼类鳗鲇(Plotosus lineatus)、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出现以及粒径范围减小造成的。从沿岸、中部和湾口等3个区域来看,春季,沿岸海域曲率最大,湾中部海域次之,湾口海域最小;秋季,湾口海域曲率最大,沿岸海域次之,湾中部海域最小。沿岸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大量粒径小的当年生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幼鱼出现造成;中部海域曲率降低主要是有少数粒径较大的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boro)和常年定居种龙头鱼的出现造成;湾口海域曲率升高主要是有少数粒径大的龙头鱼的出现造成。可见,洄游性鱼类、当年生幼鱼和常年定居性鱼类等补充群体数量及粒径范围大小对鱼类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具有明显的影响。ABC曲线表明,春、秋季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均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生物量粒径谱 ABC曲线 大亚湾
下载PDF
基于RAD-seq技术的长体圆鲹二、三核苷酸重复微卫星标记开发与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孔啸兰 李敏 +3 位作者 陈作志 龚玉艳 张俊 张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7-103,共7页
通过对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基因组进行RAD-Seq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8 180条微卫星序列,选取112条二、三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经筛选后,共获得27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利用一个长体圆鲹群体对通过筛选的微卫星... 通过对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基因组进行RAD-Seq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8 180条微卫星序列,选取112条二、三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经筛选后,共获得27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利用一个长体圆鲹群体对通过筛选的微卫星标记的种群遗传学特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7对引物扩增的序列中18个位点为二核苷酸重复,重复次数为9~14次,9个位点为三核苷酸重复,重复次数为6~10次,等位基因数(Na)为5~17 (平均10.6),表观杂合度(Ho)为0.342 9~0.857 1 (平均0.631 7),期望杂合度(He)为0.538 3~0.911 8(平均0.796 8),多肽信息含量(PIC)为0.497~0.886 (平均0.780 9),除1个位点外,其他位点PIC值均大于0.500,表明开发的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测结果显示,19个标记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WE。连锁不平衡检测表明各位点间无连锁不平衡现象。该研究开发的27个微卫星标记可为长体圆鲹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体圆鲹 高通量测序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2017年南海中南部渔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及渔获率时空分布 被引量:4
10
作者 粟丽 陈作志 +3 位作者 张鹏 李杰 王欢欢 黄佳兴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0,共10页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季36种、秋季38种,岛礁区渔场春季35种、秋季43种。上升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IRI>1 000)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秋季为鸢乌贼、长体圆鲹(D.macrosoma)、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扁舵鲣(A.thazard);岛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为鸢乌贼和细鳞圆鲹,秋季为鸢乌贼和扁舵鲣。上升流区渔场春季平均渔获率为179.64 kg·h^(–1),秋季为553.41 kg·h^(–1);岛礁区渔场春季为94.55 kg·h^(–1),秋季为382.46kg·h^(–1)。春秋两季主要渔获种类胴长(叉长或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多数种类幼鱼所占比例较高,为确保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重视幼鱼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渔获物组成 渔获率 南海中南部渔场
下载PDF
水母旺发对珠江口鱼类资源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华雪 许友伟 +4 位作者 陈作志 张文博 齐占会 黄洪辉 徐姗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73,共6页
水母作为胶质浮游动物的一大类群,与其他浮游动物和鱼类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在海洋食物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15年11月对珠江口环境特征、水母种群组成和鱼类资源进行现场调查,共鉴定出11种水母,其中花水母目和软水母目各有4种,优... 水母作为胶质浮游动物的一大类群,与其他浮游动物和鱼类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在海洋食物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15年11月对珠江口环境特征、水母种群组成和鱼类资源进行现场调查,共鉴定出11种水母,其中花水母目和软水母目各有4种,优势种为球形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共鉴定出17种鱼类,其中鲈形目种数最多(10种)。珠江口各站位鱼类资源渔获量呈现自北向南先升高,再降低,然后逐渐升高的趋势,与浮游动物丰度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有着较大差异。珠江口北部S1站水母类丰度为213个×m^(-3),其中球形侧腕水母占水母类丰度的99%,而该站鱼类资源渔获量仅为7.8g×h^(-1),这很可能与水母类旺发有关。水母丰度与氮磷比正相关,与渔获量负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因此水母旺发对珠江口鱼类资源的影响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 珠江口 鱼类 影响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金鼻眶灯鱼秋季摄食节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忠义 杨尧尧 +7 位作者 应一平 陈作志 王新良 赵宪勇 龚玉艳 张俊 张武昌 郑珊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5-402,共8页
中层鱼是深海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摄食节律的研究对探讨以中层鱼为核心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4年10月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对中层鱼优势种金鼻眶灯鱼(Diaphus chrysorhynchus)秋季的摄食节律进... 中层鱼是深海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摄食节律的研究对探讨以中层鱼为核心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4年10月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对中层鱼优势种金鼻眶灯鱼(Diaphus chrysorhynchus)秋季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金鼻眶灯鱼取样体长范围为28~110 mm,集中于50~59 mm体长组,各时间段摄食等级与体长间均不存在正相关;(2)金鼻眶灯鱼在18:00左右上浮摄食,次日05:30左右达到摄食高峰,为连续摄食,5个取样时间段平均摄食等级范围为1.50~2.57,呈增长趋势;(3)差异性分析表明,金鼻眶灯鱼傍晚与夜间或清晨间摄食等级差异性显著,表现在18:30~19:30时间段与01:00~02:00、04:45~05:50或06:30~07:30三个时间段间(P=0.041;P=0.000;P=0.007),另03:30~04:30与04:45~05:50时间段间摄食等级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5);(4)金鼻眶灯鱼各时间段摄食等级频率呈波浪形变化,4级频率在06:30~07:30时间段达到最高峰;0级频率在黄昏18:30~19:30时最高,01:00~02:00降为0,03:30~04:30上升到黄昏时的一半,此后连续下降。总体而言,金鼻眶灯鱼傍晚至次日清晨连续摄食,连续排遗,摄食集中于清晨。综上所述,金鼻眶灯鱼是一种昼夜垂直迁移、夜间连续摄食与排遗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其在南海陆坡水域能量流与物质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坡 中层鱼 金鼻眶灯鱼 摄食节律 摄食强度
下载PDF
胶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4 位作者 陈作志 张魁 许友伟 蔡研聪 李纯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15-1625,共11页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6—2017年利用底拖网对胶州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233 427 尾/km^2),春季最低(18 080 ...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6—2017年利用底拖网对胶州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233 427 尾/km^2),春季最低(18 080 尾/km^2),秋季和冬季分别为32 246、40 746 尾/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冬季最高(1 593.16 kg/km^2),秋季最低(337.91 kg/km^2),春季和夏季分别为681.96和825.55 kg/km^2。其中,冬季鱼类平均个体质量最大(39.10 g),夏季最小(3.54 g),春季和秋季分别为37.72 g和10.48 g。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30多年来胶州湾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1 593.16 kg/km^2)低于1981—1982年(10 857.00 kg/km^2)和2008—2009年(2 196.00 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0.60 g,低于1981—1982年(37.70 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些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的破坏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时空分布 小型化 人类活动 胶州湾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新记录种——苏门答腊金线鱼资源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研聪 黄梓荣 +4 位作者 李佳俊 许友伟 孙铭帅 陈作志 刘维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共11页
苏门答腊金线鱼(Nemipterus mesoprion)是近年来中国海域确定的金线鱼属新记录种,对其资源状况认知较缺乏。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近海4个季节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苏门答腊金线鱼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并应用空间统计方... 苏门答腊金线鱼(Nemipterus mesoprion)是近年来中国海域确定的金线鱼属新记录种,对其资源状况认知较缺乏。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近海4个季节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苏门答腊金线鱼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并应用空间统计方法探索该鱼种的资源分布与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苏门答腊金线鱼样本的体长-体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0.96),无性别差异。估算的参数b约为3,种群趋向于等速生长模式。从时间上看,资源分布存在季节变化,资源密度和丰度均以夏季最高而春季最低。该鱼种资源量总体较低,四季资源密度和丰度均值分别为0.41~2.29 kg·km^−2和44.38~147.69尾·km^−2。从空间分布看,苏门答腊金线鱼主要分布于北部湾,该湾20°N以北是资源高值区。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表明苏门答腊金线鱼的4个季节资源主分布方向呈逆时针变化,从准正北-正南向西北-东南再转向至东北-西南,种群分布格局为先聚集后分散。资源密度和丰度的重心季节变化均是先向北移动再转向东南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金线鱼 新记录种 空间格局 标准差椭圆 南海北部
下载PDF
鱼类识别小程序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俊霖 陈作志 +1 位作者 刘岩 杨长平 《农业工程》 2021年第10期42-45,共4页
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开发了一款可识别鱼类的微信小程序。该小程序可通过拍照或上传图片来识别鱼类,并具有搜索、一句话提示、识别记录和分享等功能,界面生动,功能完整;在后端则开发了识别脚本调用、数据库读取和识别日志等模块。该软... 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开发了一款可识别鱼类的微信小程序。该小程序可通过拍照或上传图片来识别鱼类,并具有搜索、一句话提示、识别记录和分享等功能,界面生动,功能完整;在后端则开发了识别脚本调用、数据库读取和识别日志等模块。该软件可为渔业资源调查人员、鱼类知识爱好者及垂钓爱好者提供鱼类识别功能,也可为手机识别软件开发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识别 微信小程序 渔业
下载PDF
南海深海鱼类一新记录种——鞭尾鱼
16
作者 江艳娥 张俊 +4 位作者 陈作志 蔡研聪 孔啸兰 杨玉滔 黄梓荣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5-567,共3页
2016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南海海域采集管眼鱼6尾,经形态特征鉴定为月鱼目、鞭尾鱼科、鞭尾鱼属(Stylephorus)、鞭尾鱼(Stylephorus chordates)。鞭尾鱼主要鉴别特征为:体长,侧扁。眼大,呈望远镜状,朝前或朝上。吻小,管状,口有特别大的... 2016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南海海域采集管眼鱼6尾,经形态特征鉴定为月鱼目、鞭尾鱼科、鞭尾鱼属(Stylephorus)、鞭尾鱼(Stylephorus chordates)。鞭尾鱼主要鉴别特征为:体长,侧扁。眼大,呈望远镜状,朝前或朝上。吻小,管状,口有特别大的伸缩能力。背鳍从颈背部延伸至尾鳍基部。尾鳍分明显的上叶和下叶,下叶2鳍条极度延长。鞭尾鱼在南海海域的发现是该科、该属、该种鱼类在中国海域的首次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鞭尾鱼 新记录 形态特征 种类鉴别 南海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郭建忠 陈作志 +3 位作者 许友伟 徐姗楠 黄梓荣 李纯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5-607,共13页
根据2015—2016年间对大亚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占绝对优势(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 根据2015—2016年间对大亚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占绝对优势(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lliformes)和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均占9.92%。种类数具明显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69种;春季最低,32种。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主要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斑(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小型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季节变化上,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516~1.998,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494~0.869,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230~3.777,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水深是影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上,海湾中部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高于沿岸海域。与历史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鱼类组成 多样性 优势种 季节更替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北部湾蓝圆鲹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18
18
作者 耿平 张魁 +2 位作者 陈作志 许友伟 孙铭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共9页
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和2011—2012年(2012年) 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群体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 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和2011—2012年(2012年) 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群体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蓝圆鲹优势体长组由1992年的130~170 mm减小为2007年的110~140 mm,随后有所回升,2012年为120~130 mm和140~170 mm;2)平均体长相比于1992年的160.23 mm,2007年只有139 mm,呈下降趋势,随后逐年回升,2012年为149 mm;3)初次性成熟体长(L_(50))以及初次性成熟年龄(A_(50))也呈类似变化趋势,L_(50)和A_(50)分别由1998年的180.16 mm和1.860减小为2007年的174.91 mm和0.888,之后回升至2012年的180.87 mm和2.538;4)生长系数(K)则从1992年的0.39上升至2007的0.76,之后逐年下降,2012年为0.5;5)总死亡系数(Z)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年升高,于2009年达到最高值(2.77),随后开始逐年降低,2012年降至1.68。开发率(E)也呈类似变化趋势,其中2010年的开发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生物学特征 开发率 年际变化 北部湾
下载PDF
南沙群岛渚碧礁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媛洁 张俊 +4 位作者 陈作志 江艳娥 龚玉艳 蔡研聪 杨玉滔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1,共6页
根据1999-2018年南沙群岛渚碧礁礁栖鱼类流刺网和手钓调查资料,分析了渚碧礁礁栖鱼类物种组成及分类多样性,计算了其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及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结果显示,渚碧礁礁区共记录礁栖鱼类11目43科93属152种,其中鲈形目... 根据1999-2018年南沙群岛渚碧礁礁栖鱼类流刺网和手钓调查资料,分析了渚碧礁礁栖鱼类物种组成及分类多样性,计算了其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及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结果显示,渚碧礁礁区共记录礁栖鱼类11目43科93属152种,其中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76%);渚碧礁鱼类的Δ^+为58.75,Λ^+为102.60。与国内外其他生态系统鱼类群落组成的对比发现,渚碧礁鱼类的Δ^+高于赵述岛、米尔恩湾和圣何塞岛,低于东海陆架、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北部湾和大亚湾,而Λ^+则均低于其他群岛。研究表明渚碧礁鱼类群落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比东海陆架、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北部湾和大亚湾更为接近,但比赵述岛、米尔恩湾和圣何塞岛远。物种多样性较高而分类多样性较低是渚碧礁礁栖鱼类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特征。但该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应及时给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 种类组成 分类学多样性 渚碧礁 南沙群岛
下载PDF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 被引量:8
20
作者 史登福 许友伟 +3 位作者 孙铭帅 黄梓荣 陈作志 张魁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为探明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广东省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一种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ASPIC)和Catch-MSY模型对广... 为探明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广东省1961—2018年海洋渔业统计产量数据,利用一种包含协变量的剩余产量模型(a surplus-produ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covariates,ASPIC)和Catch-MSY模型对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5个重要经济类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以及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ASPIC与Catch-MSY模型的评估结果相近,广东海洋渔业资源MSY约为164×10^(4) t,1996—2006年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当前产量低于MSY。Schaefer与Fox模型评估的MSY相差不大,且B/B MSY与F/F_(MSY)的历史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评估的渔业现状差异较大,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较差(B/B MSY<1且F/F_(MSY)>1),而Fox模型表明当前渔业状态良好(B/B MSY>1且F/F_(MSY)<1)。综合两个模型结果显示,带鱼类MSY为14.62×10^(4)~15.08×10^(4) t,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MSY为3.82×10^(4)~6.78×10^(4) t,鲳类MSY为5.77×10^(4)~6.21×10^(4) t,鲷类MSY为4.16×10^(4)~4.54×10^(4) t,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MSY为17.68×10^(4)~19.84×10^(4) t。5个经济类群中日本鲭和蓝圆鲹处于过度捕捞后的衰退状态,而带鱼类、鲳类和鲷类在近年来遭受过度捕捞。研究结果可为广东海洋渔业限额捕捞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海洋渔业资源 ASPIC Catch-MSY模型 可捕量 过度捕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