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3+)掺杂聚多巴胺纳米球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对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检测
1
作者 路念 马骥 +1 位作者 成军虎 孙大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3-320,共8页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原理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小麦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通过掺入Fe^(3+)提高传感器中聚多巴胺纳米球(polydopamine nanos...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原理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检测小麦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通过掺入Fe^(3+)提高传感器中聚多巴胺纳米球(polydopamine nanospheres,PDANS)对6-羧基荧光素(6-carboxyuorescein,FAM)的猝灭能力。方法:标记有FAM的DON核酸适配体(P_(DON))通过π-π堆积的非共价作用吸附到Fe^(3+)掺杂聚多巴胺纳米球(Fe-PDANS)上,由于FRET,FAM的荧光被Fe-PDANS猝灭。在DON存在的情况下,P_(DON)可以和DON特异性结合,改变P_(DON)的构象,使其难以吸附到Fe-PDANS上,从而增强传感器的荧光信号,实现对DON的检测。结果:该传感器在DON质量浓度0.266 7~133.3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0.118 2 ng/mL;同时,对阳性小麦中的DON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与酶联免疫检测法所得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所构建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反应快速、灵敏,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提供了检测小麦中DON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铁掺杂聚多巴胺纳米球 荧光传感器
下载PDF
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多酚氧化酶活力及构象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成军虎 汪慧芬 韩永旭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36,共8页
多酚氧化酶(PPO)会诱导酶促褐变,影响果蔬品质。为进一步阐释低温等离子体对PPO的作用机制,进而控制褐变,文中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PPO活力和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达120和180 s时,几乎检... 多酚氧化酶(PPO)会诱导酶促褐变,影响果蔬品质。为进一步阐释低温等离子体对PPO的作用机制,进而控制褐变,文中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PPO活力和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达120和180 s时,几乎检测不到PPO的酶活力;DBD等离子体处理破坏了PPO的二级结构,α-螺旋占比从39.92%下降到9.47%,而β-折叠占比从15.32%上升到44.30%(处理180 s时)。荧光发射光谱显示,经处理后PPO的荧光强度从未处理的512.9下降到330.6,最大吸收峰有1.75 nm的红移。3D荧光光谱显示,等离子体破坏了PPO分子的多肽链骨架。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DBD等离子体诱导PPO分子先聚集再解聚,从而影响酶活。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改变了PPO的二级、三级结构,促使蛋白氧化变性、酶活降低。文中研究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果蔬褐变防控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氧化酶 酶促褐变 介质阻挡放电 低温等离子体 酶活力
下载PDF
热加工与非热加工技术对水产品致敏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成军虎 马筱冉 +2 位作者 陈璐 于华宁 李季林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27-333,共7页
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和消费总量第一大国,水产品引发的过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近些年来,因食用水产品而导致的过敏事件日益增多。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热加工技术(蒸、煮、高温压力)、非热加工技术(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超声波和辐照)以... 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和消费总量第一大国,水产品引发的过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近些年来,因食用水产品而导致的过敏事件日益增多。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热加工技术(蒸、煮、高温压力)、非热加工技术(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超声波和辐照)以及两种加工技术联用对水产品过敏原消减的研究,指出热加工技术主要通过使蛋白质变性来消减过敏原的致敏性,非热加工技术则通过掩盖或破坏过敏原抗原表位来消减过敏原致敏性,为低致敏性水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技术参考。不断探究过敏原诱导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加快推进低致敏性水产品加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水产品过敏所带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致敏性 热加工技术 非热加工技术
下载PDF
腌制三文鱼高温蒸烹饪过程中的减盐效果分析
4
作者 成军虎 廉凤丽 +2 位作者 余旭聪 孙大文 于华宁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8-204,共7页
减少食盐摄入量已成为人们对健康饮食的一个共识。高温蒸是一种新式的烹饪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研究对腌制三文鱼高温蒸烹饪过程中减盐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减盐模型,并通过SEM对三文鱼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烹饪过程... 减少食盐摄入量已成为人们对健康饮食的一个共识。高温蒸是一种新式的烹饪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研究对腌制三文鱼高温蒸烹饪过程中减盐规律进行研究,建立减盐模型,并通过SEM对三文鱼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烹饪过程中,蒸煮损失的增加是氯化物总含量减少的主要因素。通过对ln[-ln(1-P)]与lnt1进行线性拟合,发现在180℃~220℃范围内,不加蒸汽以及加入6 min蒸汽,均符合多孔介质的传质传热数学模型,此外,氯化物总量减少百分比P与加入蒸汽时间符合线性关系。在220℃加热总时间18 min,加入6 min蒸汽条件下,腌制三文鱼的氯化物总含量降低达26.44%。通过SEM对三文鱼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烹饪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三文鱼肌纤维间的间隙变小,排列变紧密,且肌纤维长径减小,而加入蒸汽可以加速鱼肉蛋白的变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烹饪过程中鱼肉肌纤维的收缩,可降低盐分在鱼肉中的传质阻力,使盐分更容易被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蒸 氯化物总量减少百分比 模型 微观结构
下载PDF
等离子体多尺度氧化对展青霉素降解的影响
5
作者 成军虎 温馨 +2 位作者 孔繁津 李孟轲 王一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34,共10页
展青霉素(PAT)残留是果汁产业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采用新技术开展PAT的降解机制研究对解决PAT残留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PAT溶液,使用光学发射光谱仪检测DBD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物质,使用高效液相色... 展青霉素(PAT)残留是果汁产业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采用新技术开展PAT的降解机制研究对解决PAT残留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PAT溶液,使用光学发射光谱仪检测DBD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物质,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BD等离子体对PAT的降解率,采用不同自由基屏蔽剂构建多尺度氧化体系探索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PAT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DBD等离子体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和活性氮,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溶液pH值大幅度下降,PAT的降解率高达(90.92±1.98)%(P<0.05);采用屏蔽剂所构建的多尺度氧化活性物质降解PAT的能力为e_((aq))^(-)>O_(2)^(-)>·OH>H_(2)O_(2),短寿命活性物质的作用大于长寿命活性物质;PAT会抑制大肠杆菌(E.coli O157∶H7)的生长,但PAT降解产物对E.coli O157∶H7的影响较小。DBD等离子体可以有效地降解水中的PAT,放电产生的短寿命活性物质在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AT降解产物对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青霉素 低温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多尺度氧化体系
下载PDF
预制食品供应链品质监控与区块链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曾新安 曹诗林 +2 位作者 马骥 成军虎 汪浪红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8-57,共10页
随着生活节奏的提速,在新消费模式与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下,具有种类丰富、方便快捷等特点的预制食品逐渐在市场上普及。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预制食品,不仅可实现餐饮业标准化生产、降本增效,也提高了消费者烹饪的便捷程度。预制食品的品... 随着生活节奏的提速,在新消费模式与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下,具有种类丰富、方便快捷等特点的预制食品逐渐在市场上普及。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预制食品,不仅可实现餐饮业标准化生产、降本增效,也提高了消费者烹饪的便捷程度。预制食品的品质、新鲜程度与食品安全风险受到研究人员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预制食品品质监控的现场检测装备、品质感知智能标签,以及基于区块链、物联网的溯源技术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食品 品质监控 溯源 区块链
下载PDF
厦门地区汉族育龄妇女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分布 被引量:3
7
作者 林一 程隽虎 +2 位作者 黄幼芳 王厚照 蓝惠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8期1052-1057,共6页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汉族育龄妇女的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指导该地区叶酸的个体化补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至成功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994例厦门市汉族育龄妇女的MTHFR基因C667T位点检...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汉族育龄妇女的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指导该地区叶酸的个体化补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至成功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994例厦门市汉族育龄妇女的MTHFR基因C667T位点检测结果,了解该地区育龄妇女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并与我国其他区域汉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中MTHFR基因C667T位点的野生型(CC)、杂合突变型(CT)、纯合突变型(TT)分别占46.68%、43.36%、9.96%,突变等位基因T的频率为31.64%。与我国其他华东地区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分布相比,厦门地区汉族女性MTHFR C667T位点的T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T的频率低于浙江湖州、浙江绍兴、江苏无锡、江苏苏州、安徽地区和山东潍坊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江西九江地区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华中地区相比,低于湖南湘潭、湖北武汉、湖北十堰、河南郑州和河南新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湖南张家界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明显低于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延边和吉林长春,以及位于华北地区的山西、内蒙古呼伦贝尔、河北和位于西北地区的新疆、宁夏、陕西、甘肃(均P<0.05)。本研究中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处于华南地区的海南、广西南宁、广东江门、广东河源(均P<0.05),低于西南地区的贵州福泉、四川雅安(均P<0.05),而与西南地区贵州贵阳、云南昆明、云南大理、四川遂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等位基因T的频率与西南地区的云南大理和昆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于贵州福泉和贵阳、四川遂宁和雅安(均P<0.05),明显高于华南地区的海南、广西南宁和柳州、广东江门和河源(均P<0.05)。结论厦门地区近1/3的汉族育龄妇女携带高风险基因。汉族育龄妇女人群MTHFR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TT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T的频率北部地区整体偏高于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 5 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型
下载PDF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Prediction of Protein Content in Peanut Varieties Using Near-infrared Hyperspectral Imaging Method 被引量:1
8
作者 WANG Yijie cheng junhu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年第1期40-43,共4页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near-infrared(NIR) hyperspectral imaging(1 000–2 500 nm) for non-destructive and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protein content in peanut kernels. Partial least...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near-infrared(NIR) hyperspectral imaging(1 000–2 500 nm) for non-destructive and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protein content in peanut kernels.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 calibr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spectral data extracted from the hyperspectral images and the reference measured protein content values, with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of prediction(R_P^2) of 0.885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 of 0.465%.Regression coefficients(RC) from PLSR analysi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most essential wavelengths that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changes in the protein content. Eight optimal wavelengths were selected by RC and its corresponding simplified RC-PLSR prediction model was also obtained, showing better performance with a higher R_P^2 of 0.870 and a lower RMSEP of 0.494%.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yperspectral imaging with PLSR analysis can be used as a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method for predicting protein content in pean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spectral imaging PEANUT NON-DESTRUCTIVE Protein content Wavelength sele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