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改进的对称活动轮廓模型分割非匀质图像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宝军 张晓冬 +1 位作者 崔金龙 高贝贝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7-233,483,共8页
现有活动轮廓模型很难较好地处理非匀质图像。针对上述难题,提出了一种对称全局局部混合活动轮廓模型。在研究全局局部信息活动轮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的对称形式,能很好抑制模型对初始轮廓的敏感性;将全局局部信息活动轮廓模型... 现有活动轮廓模型很难较好地处理非匀质图像。针对上述难题,提出了一种对称全局局部混合活动轮廓模型。在研究全局局部信息活动轮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的对称形式,能很好抑制模型对初始轮廓的敏感性;将全局局部信息活动轮廓模型和其对称形式相结合,并赋予归一化的加权系数,以确保模型的通用性并提高模型的时间性能。利用提出模型和现有活动轮廓模型分割合成以及实际非匀质图像,结果表明,提出模型能实现非匀质图像的快速、准确分割,且对初始轮廓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匀质图像分割 活动轮廓模型 全局局部信息 对称混合模型 初始轮廓鲁棒性
下载PDF
多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模拟法研究美满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晓霞 聂智华 +3 位作者 马力通 崔金龙 赛华征 赵文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3-1508,共6页
美满霉素(Minocycline,MC)是一种半合成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MC经口服后迅速被吸收,与血清白蛋白结合率为76%~83%。研究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MC之间的结合机理,有利于在分子层面探讨MC与BSA的相互... 美满霉素(Minocycline,MC)是一种半合成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MC经口服后迅速被吸收,与血清白蛋白结合率为76%~83%。研究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MC之间的结合机理,有利于在分子层面探讨MC与BSA的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了解MC与BSA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并为MC的药理毒性、药效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数据支持。在模拟生理条件和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紫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研究MC和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C对BSA的荧光有猝灭作用,且猝灭常数KSV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说明MC与BSA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和静态猝灭双对数公式对荧光结果进行计算,结果表明MC与BS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n都接近于1。根据Van’t Hoff热力学方程式在298,303和308 K下求得热力学参数结果为焓变ΔH=-34.14 kJ·mol^-1,熵变ΔS=32.55 J·(mol·K)^-1,吉布斯自由能ΔG=-43.84 kJ·mol^-1(298 K),-43.88 kJ·mol^-1(303 K),-44.17 kJ·mol^-1(308 K),证明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其作用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通过MC与BS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发现BSA的吸收峰位置有明显的红移,表明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根据F?rster’s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的MC和BSA的结合距离为r=1.873 nm,表明在MC和BSA之间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光谱的实验结果表明,当MC和BSA相互作用时,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结合位点位于色氨酸(Trp)残基上。此外,三维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都进一步表明MC与BSA相互作用时会使BSA的构象变化且BSA中的色氨酸(Trp)残基周围微环境极性减小,疏水性增强。通过MC与BSA作用前后圆二色谱二级结构的定量分析可知:BSA中α-螺旋结构占比为31.75%,逐步加入MC后,α-螺旋结构占比依次变为47.10%(cBSA∶cTRO=1∶1),54.39%(cBSA∶cTRO=1∶5),说明α-螺旋结构含量占比,BSA的结构以α-螺旋结构为主。分子对接模拟表明MC结合在BSA的site I(亚域IIA)位置,MC分子与BSA中的氨基酸残基以范德华力结合作用的有:PHE508,LYS535,HIS534,PHE501,GLN579,VAL546,MET547,LEU528,PHE508,以氢键结合作用的有:LYS524和LEU531,产生超共轭效应的残基有:ALA527,VAL575,LEU531,PHE508,这些氨基酸与MC分子紧密结合,MC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本实验获得的数据有助于了解MC和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同时也有助于了解MC在人体的储运过程中对BSA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满霉素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圆二色谱 分子对接模拟
下载PDF
多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模拟法研究黄腐植酸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晓霞 吴昊 +4 位作者 聂智华 马力通 崔金龙 赛华征 成建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04-2910,共7页
在模拟生理环境中,使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与分子对接模拟法研究黄腐植酸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相互作用。在荧光光谱法研究中,经Stern-Volmer方程计算得到298,303和308 K温度下的... 在模拟生理环境中,使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与分子对接模拟法研究黄腐植酸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相互作用。在荧光光谱法研究中,经Stern-Volmer方程计算得到298,303和308 K温度下的动态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 q和猝灭常数,证明BSA与黄腐殖酸(FA)相互作用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同时根据计算得出的结合位点数n都在1附近,FA与BSA体系相互作用比为1∶1;利用静态猝灭双对数方程计算三个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熵变ΔS<0,得出结论,FA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ΔG<0,说明作用过程为自发过程。采用Forster’s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结合距离r=6.340 nm,表明BSA与FA之间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分子对接模拟结果表明FA与BSA残基的结合作用力具有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二者之间还存在疏水作用力,多种力共同作用使FA与BSA能够稳定结合。通过对FA与BSA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发现BSA最大吸收峰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红移,表明FA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通过研究FA与BSA相互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得到FA使BSA中的色氨酸(Trp)残基周围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亲水性增强,使BSA的蛋白质构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通过研究FA与BSA相互作用的三维荧光光谱,峰1(peak 1)与峰2(peak 2)的最大发射波长峰都发生了红移,证明FA与BSA发生了相互作用,FA使BSA周围环境的极性增大,疏水性减小,亲水性增加,BSA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最后采用圆二色谱法进行分析,利用软件计算得出该实验相互作用体系下α-螺旋(α-Helix)减少2.3%、β-折叠(β-sheet)增加7.7%、β-转角(β-Turn)增加0.6%和无规则结构(Random coil)含量减少1.2%,β-折叠(β-sheet)含量增加最为明显,强有力地说明了FA使BSA结构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黄腐植酸 多光谱法 分子对接模拟
下载PDF
平-竖双曲轴线钢箱梁平移顶进时力学性能分析
4
作者 周浩东 朱俊涛 +1 位作者 崔进龙 李浩钿 《工程与建设》 2023年第5期1498-1501,共4页
针对曲线钢箱梁顶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非同步受力问题,为更全面了解空间变轴线钢箱梁桥在顶进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本文建立了空间变轴线钢箱梁桥的壳单元计算模型,对7种工况下的钢箱梁的应力、应变以及屈曲特征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针对曲线钢箱梁顶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非同步受力问题,为更全面了解空间变轴线钢箱梁桥在顶进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本文建立了空间变轴线钢箱梁桥的壳单元计算模型,对7种工况下的钢箱梁的应力、应变以及屈曲特征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钢箱梁平移顶进时,各工况下钢箱梁主体结构的应力小于20 MPa,与无顶推力相比,钢箱梁一阶屈曲模态的最大变形位置没有改变,屈曲特征值仅改变了0.1,说明顶推力对曲线钢箱梁的屈曲稳定性影响很小,安全。本研究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钢箱梁 顶推施工 壳单元
下载PDF
分子对接模拟法与多光谱法研究盐酸金霉素与胃蛋白酶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霞 于洋洋 +5 位作者 马力通 聂智华 王正德 崔金龙 赛华征 赵文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18-2524,共7页
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CD)、同步荧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模拟法等方法研究了CTC(金霉素)和PEP(胃蛋白霉)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荧光强度测定,确定了CTC与PEP相互作用及相... 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CD)、同步荧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模拟法等方法研究了CTC(金霉素)和PEP(胃蛋白霉)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荧光强度测定,确定了CTC与PEP相互作用及相关的猝灭机制。通过实验结果计算出CTC与PEP的结合常数KA(298, 303和308 K)为4.345×10^7, 2.836×10^7和1.734×10^7 L·mol^-1以及结合位点数n为1.618, 1.587和1.555。n值接近于1,这意味着在PEP与CTC之间只有一个结合位点。基于热力学分析,计算得298 K的热力学参数:ΔH(-70.13 kJ·mol^-1),ΔG(-43.57 kJ·mol^-1)和ΔS(-89.00 J·(mol·K)^-1)。由ΔH<0和ΔS<0可知范德华力和氢键是CTC和PEP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由ΔG<0可知该反应自发进行。根据Förster’s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结合距离r=3.240 nm,证明CTC与PEP之间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分子对接模拟表明, CTC与PEP的结合位置在PEP的活性中心凹槽内, CTC与PEP的氨基酸残基VAL30, SER35, TYR189, THR74, THR77, GLY78和LEU112之间存在范德华力;CTC和GLU13, GLY217, ASP32, ASP215和GLY76等残基之间存在氢键作用力;CTC还与PEP的氨基酸残基TYR75存在疏水作用力。各种作用力使CTC和PEP形成稳定的复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可知CTC使PEP中的色氨酸(Trp)氨基酸残基周围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亲水性增强,导致PEP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圆二色谱图则表明CTC改变了PEP的部分二级结构, PEP中的α-螺旋结构的含量从11.6%增加到21.0%,β-折叠结构的含量从47.3%降至28.2%,β-转角(β-Turn)结构的含量从19.6%增加到24.2%,无规则结构(Random coil)的含量从27.6%增加到34.2%,表明CTC对PEP发生了相互作用,改变了PEP周围的微环境,导致PEP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CTC与PEP的结合机理,为CTC的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金霉素 胃蛋白酶 多光谱法 分子对接模拟法
下载PDF
Ni(OH)_(2)/石墨相氮化碳/石墨烯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6
作者 刘斌 王艳敏 +3 位作者 马倩 崔金龙 张永强 赫文秀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3-1200,共8页
通过水热法获得Ni(OH)_(2)/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石墨烯(RGO)三元复合材料,研究了Ni(OH)_(2)∶g-C_(3)N_(4)∶RGO质量比对复合材料物理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转换红外光... 通过水热法获得Ni(OH)_(2)/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石墨烯(RGO)三元复合材料,研究了Ni(OH)_(2)∶g-C_(3)N_(4)∶RGO质量比对复合材料物理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FT-IR)、氮气物理吸脱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来反应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还原程度,使用循环伏安(CV)、恒流充放电(GCD)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测试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Ni(OH)_(2)∶g-C_(3)N_(4)∶RGO=16∶1∶1(质量比)时电极材料呈3D相互交错的片状结构,氧化峰和还原峰的电位差ΔE为0.218 V。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为516.9 F/g,充放电3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74.3%,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电极材料 石墨相氮化碳 石墨烯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信息检索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赛华征 付蕊 +3 位作者 李永霞 马力通 崔金龙 成建国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2年第4期59-62,共4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国际化视野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文献检索类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而且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够对工程认证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提供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国际化视野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文献检索类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而且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够对工程认证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里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围绕任课教师、授课模式、开课学期、考核方式、课程思政五个方面分享其开展的课程改革的经验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检索 工程教育认证 信息素质 课程思政 嵌入式教学 考核方法
下载PDF
作业治疗专业思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986-2006)——历史文献研究(上) 被引量:7
8
作者 崔金龙 施晓畅 +1 位作者 廖鹏 赵美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6-682,共7页
目的梳理出1986年至2006年作业治疗专业思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方法采用作业治疗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共搜集1986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的与作业治疗有关的历史文献1308篇,筛选得到52篇,进行深入分析。每一篇文献由3名研究员分别进行分析和审... 目的梳理出1986年至2006年作业治疗专业思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方法采用作业治疗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共搜集1986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的与作业治疗有关的历史文献1308篇,筛选得到52篇,进行深入分析。每一篇文献由3名研究员分别进行分析和审阅,并应用定性研究的主题分析提取文献的专业思维轴心。结果得出两条主线。第一条是有关思维改变的三个主题:早期作业治疗作为一门治疗技术而不是专业被引入中国后,历经作业治疗从业者由康复相关者(并不一定是作业治疗)逐渐演变成专职从事作业治疗的治疗师;由简单和粗浅的思考,演变为深入和周密的思维;从向国外学习到逐渐本土化。第二条是维持不变而足以影响专业思维发展的状况,包括三个主题:作业治疗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大众对作业治疗服务有误解,专业人员对作业治疗专业思维理解不准确;作业治疗服务范围局限于肢体康复和医院服务。结论梳理出1986年至2006年的21年时间里作业治疗专业思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虽然作业治疗思维渐趋专业化,但早期影响专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专业思维还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思维 历史文献研究 作业治疗
下载PDF
基于深度LSTM与双流融合网络的行为识别 被引量:3
9
作者 马翠红 毛志强 +1 位作者 崔金龙 王毅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31-2637,共7页
为充分利用视频序列中长时运动特征,提高行为识别准确率,提出一种深度残差长短时记忆(LSTM)双流卷积融合网络结构。以Res-C3D net作为表观短时运动流和长时运动流的基础模型,分别提取表观短时运动信息和长时运动信息,采用乘法交叉流残... 为充分利用视频序列中长时运动特征,提高行为识别准确率,提出一种深度残差长短时记忆(LSTM)双流卷积融合网络结构。以Res-C3D net作为表观短时运动流和长时运动流的基础模型,分别提取表观短时运动信息和长时运动信息,采用乘法交叉流残差单向连接融合两个运动流;以融合特征作为深度残差LSTM模块输入,递归学习长时动态特征;将学习到的深度特征输入到线性SVM中,实现行为分类与识别。在数据集UCF-101和HMDB51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充分利用视频序列中的长时运动信息,识别准确率分别可达95.1%和74.6%,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残差 双流卷积网络 长短时记忆 长时动态特征 线性SVM
下载PDF
基于双流卷积与双中心loss的行为识别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毛志强 马翠红 +1 位作者 崔金龙 王毅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6-100,共5页
针对行为视频中相似动作类内差异大、类间差异小,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流卷积网络与双中心loss的行为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双流卷积网络结构,以C3Dnet模型作为双流结构的基础模型,分别提取多尺度RGB视频帧中的表观... 针对行为视频中相似动作类内差异大、类间差异小,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流卷积网络与双中心loss的行为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双流卷积网络结构,以C3Dnet模型作为双流结构的基础模型,分别提取多尺度RGB视频帧中的表观短时运动信息和堆叠光流图中的长时运动信息;然后将双流结构提取的深度信息经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解析后进行特征融合;最后,利用基于双中心loss的2C-softmax目标函数,来最大化类间距离和最小化类内距离,从而实现相似动作的分类与识别.在数据集KTH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相似动作,识别准确率可达98.2%,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流卷积网络 中心loss 长短时记(LSTM) 光流图
下载PDF
基于改进A^(*)算算法的船舶航向航速协同优化方法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金龙 李元奎 +1 位作者 索基源 杨雪锋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7,47,共10页
基于航海实际改进A^(*)算法,实现了对船舶全航程的航向航速协同优化,可以通过合理配置航线和航速,保证船舶更加安全、节能地完成航行任务。首先,利用气象水文数据集建立具有复杂气象的动态海域模型,基于船舶实际情况划定船舶的可航行区... 基于航海实际改进A^(*)算法,实现了对船舶全航程的航向航速协同优化,可以通过合理配置航线和航速,保证船舶更加安全、节能地完成航行任务。首先,利用气象水文数据集建立具有复杂气象的动态海域模型,基于船舶实际情况划定船舶的可航行区域和禁航区;其次,将航速优化加入优化环节中,以船舶位置、航速以及航行时刻为优化变量,通过标准化方法,以航行油耗与航行时间综合评估航行成本,构建了船舶航向和航速协同优化模型;最后,为符合较低航行油耗和时间的航行任务,通过改进A^(*)算法的评价函数和运行步骤对模型进行仿真和求解。对北太平洋区域的航行规划仿真结果表明:与大圆航线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保障船舶在有效避离大风浪区域的同时降低油耗,航行决策更加灵活,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远洋航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航行 航线优化 航速优化 A*算法
原文传递
A review of the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Ephedra herb 被引量:17
12
作者 MIAO Shuang-Man ZHANG Qi +2 位作者 BI Xiao-Bao cui jin-long WANG Meng-Lia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321-344,共24页
Ephedra herb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 long history. Conventionally, it was used as a folk phytomedicine in many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traditional prescriptions. Up to date, a variety of specific in... Ephedra herb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 long history. Conventionally, it was used as a folk phytomedicine in many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traditional prescriptions. Up to date, a variety of specific ingredients have been found in Ephedra herb, mainly including alkaloids, flavonoids, tannins, polysaccharides, organic acids, volatile oils, and many other active compounds. These components from Ephedra herb account for its use as the accurate treatment of cold, cough, cardiovascular and immune system disease, cancer, microbial infection, and other diseases. Moreover,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novel chemistry and medicine technology, new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Ephedra herb are increasingly identified, demonstrating their great potential for various diseases treatment. Therefore, further detailed understand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this ancient herb will offer new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novel therapeutic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s its progress of phytochemistry,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harmacology based on research data that have been reported, aiming at providing useful insight for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further study and precision medication of Ephedra herb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TOCHEMISTRY ETHNOPHARMACOLOGY Bioactivity PHYTOMEDIC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