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多金属结核中战略性关键金属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1
作者 黄威 姜学钧 +7 位作者 崔汝勇 路晶芳 侯方辉 李攀峰 宋维宇 徐翠玲 刘李伟 孙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82,共10页
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亟需的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潜力巨大。通过对前人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归纳总结,揭示不同类型、不同环境多金属结核内主要分布于锰氧化物中的Co、Cu、Li、Mn、Mo、Ni、Tl,以及主要分布在铁羟基氧化物内... 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亟需的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潜力巨大。通过对前人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归纳总结,揭示不同类型、不同环境多金属结核内主要分布于锰氧化物中的Co、Cu、Li、Mn、Mo、Ni、Tl,以及主要分布在铁羟基氧化物内的REY、Te、Ti的含量,赋存状态,迁移演化过程及富集机制。表面吸附作用首先驱动这些战略性关键金属富集进入多金属结核,其中Mo、Ni、REY和Ti仅通过吸附作用就能实现高度富集。随后Ce、Co和Tl发生的氧化反应,以及Co、Cu、Li、Ni和Te通过晶格进入的方式继续增强这些金属在结核内的富集程度。当结核被沉积物埋藏且周边环境由氧化向次氧化转变后,发生的大规模矿物相变会导致结核富集Co而强烈亏损Ni、REY、Mo和Li。结核最终处于还原环境时,其矿物晶体格架会彻底崩塌和溃散,推测仅有部分铁氧化物组分会残留下来。未来亚微米尺度和原位高精度的实验研究工作,将提升对于这些金属,尤其是诸如Te、Tl等低含量金属在结核内分布、富集过程和控制因素的深刻理解,助力深海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选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战略性关键金属 分布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九州-帕劳海脊南段铁锰结壳物质组成特征及成因机制
2
作者 丁雪 刘佳 +8 位作者 杨慧良 赵京涛 黄威 李攀峰 宋维宇 郭建卫 虞义勇 崔汝勇 胡邦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铁锰结壳(又称富钴结壳、多金属结壳)富含Co、Cu、Mn、Ni、Ti、V、REE、Y和Zn等人类日常生活和高新技术产业亟需的关键金属,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本文对九州-帕劳海脊南段水深1 900~2 600 m处获得的9个站位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 铁锰结壳(又称富钴结壳、多金属结壳)富含Co、Cu、Mn、Ni、Ti、V、REE、Y和Zn等人类日常生活和高新技术产业亟需的关键金属,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本文对九州-帕劳海脊南段水深1 900~2 600 m处获得的9个站位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并进一步探讨了铁锰结壳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以水羟锰矿为主,同时含有大量非晶态铁氧/氢氧化物;Mn、Fe、Co、Ni、Cu平均含量分别为16.15%、15.38%、0.32%、0.33%、0.10%;CaO/P_(2)O_(5)均值为5.93,表明九州-帕劳海脊南段铁锰结壳样品均未发生磷酸盐化作用;铁锰结壳明显富集稀土元素(含Y,REYs),平均含量为1 194μg/g,轻稀土显著富集,稀土元素经后太古代澳大利亚页岩(PAAS)标准化后配分模式整体相对平坦,呈现Ce正异常而Eu无异常,与海水呈现镜像关系,说明铁锰结壳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海水。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元素判别图均表明九州-帕劳海脊南段铁锰结壳属于水成型,未受明显的成岩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地球化学 矿物学 成因 九州-帕劳海脊南段
下载PDF
九州-帕劳海脊13°20′N海山铁锰结壳生长过程中Si、Al、Ca的含量变化及对碎屑物质供给的指示
3
作者 黄威 胡邦琦 +4 位作者 姜学钧 路晶芳 侯方辉 崔汝勇 李攀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5,共10页
作为深海铁锰结壳的重要组成部分,碎屑物质类型多样,不仅影响关键金属富集成矿,而且还可以指示结壳形成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和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本文对九州-帕劳海脊13°20′N海山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和激光剥蚀微区分析,并... 作为深海铁锰结壳的重要组成部分,碎屑物质类型多样,不仅影响关键金属富集成矿,而且还可以指示结壳形成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和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本文对九州-帕劳海脊13°20′N海山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和激光剥蚀微区分析,并结合前期研究工作,发现大颗粒的碎屑物质主要由亚洲大陆风尘来源的石英、长石或两者的聚集体,以及主要分布在结壳外层的有孔虫壳体所组成,而细颗粒的碎屑物质包括陆源风尘沉降和周边岛弧物质风化搬运共同带入的黏土矿物,以及各种形态的生物体及其残片。结壳形成的早期其碎屑物质的供给量处于高峰阶段,晚期则降低到谷底,该趋势与Si、Al在结壳各层位中的含量分布特征一致,且可能有相当数量的细颗粒生物硅进入了铁锰氧化物纹层。结壳内早期被动增生的钙质生物体在中后期会遭受破碎和溶解,但其中的Ca并没有完全从结壳内迁移出去,而是大量被铁锰氧化物所吸附。结壳中的Ca主要赋存在细颗粒碎屑物质中,使得Ca在各层位全样样品和铁锰氧化物微区纹层中的含量极为相近,这与Si、Al的特征完全不同。研究区结壳样品属于典型开阔大洋海山型结壳,但因为受亚洲大陆风尘物质和硅藻供给的影响,其内部关键金属的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碎屑物质 海山 物源 九州-帕劳海脊
下载PDF
帕里西维拉海盆西缘中段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威 胡邦琦 +5 位作者 徐磊 宋维宇 丁雪 郭建卫 崔汝勇 虞义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9-209,共11页
深海铁锰结核能有效记录海域内重大地质事件和气候环境信息,且富含多种金属物质极具资源潜力,因而广受关注。通过对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边缘中段海域内新发现的12个站位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与全球主要成矿区内的铁锰结核相比... 深海铁锰结核能有效记录海域内重大地质事件和气候环境信息,且富含多种金属物质极具资源潜力,因而广受关注。通过对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边缘中段海域内新发现的12个站位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与全球主要成矿区内的铁锰结核相比,Mn及主要赋存在锰氧化物中的Ni、Cu、Mo的含量较低(分别为8.20%~25.24%、0.11%~0.54%、0.08%~0.31%和0.01%~0.03%),主要由铁的羟基氧化物吸附的Ti,以及还会与钙磷酸盐发生耦合置换反应的REY的含量较高(分别为0.45%~1.88%、0.04%~0.19%),含量中等的Co(0.06%~0.27%)在铁锰相物质和硅酸盐相内核中分散分布。样品REY的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出明显一致的Ce正异常和Y负异常。铁锰结核从海水中捕获的Ce^3+容易被氧化成难溶且不具有活性的Ce^4+,Y则在结核内存在形式不稳定,容易发生解吸,致使Ce和Y分别呈现出相对于其他REY逐步富集和亏损的特征。研究区形成时间较晚,铁锰结核生长发育的时间不足,且四周地形较高,缺乏与外界连通的水道,阻碍了诸如来自南极的富氧底层流的大规模进入。区域内结核样品主要为水成型,成岩成因组分的供给太低,降低了主要有用组分的含量。以上诸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区域内的铁锰结核难以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核 帕里西维拉海盆 成因 富集模式
下载PDF
晚上新世以来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丁雪 胡邦琦 +3 位作者 徐方建 郭建卫 崔汝勇 易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51,共10页
菲律宾海是典型风尘汇聚区,菲律宾海远离吕宋岛的深海沉积物是重建构造尺度亚洲风尘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选取菲律宾海盆XT4孔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明确该孔黏土矿物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晚上新世以来亚洲风... 菲律宾海是典型风尘汇聚区,菲律宾海远离吕宋岛的深海沉积物是重建构造尺度亚洲风尘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选取菲律宾海盆XT4孔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明确该孔黏土矿物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晚上新世以来亚洲风尘的演化历史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39%,蒙脱石含量次之,平均为28%,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8%,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5%。XT4孔黏土矿物组成符合亚洲大陆风尘与周边火山岛弧的二端元混合模型特征,其中蒙脱石主要为周边火山岛弧物质贡献,而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主要是亚洲风尘贡献。晚上新世以来XT4孔的伊利石/蒙脱石比值表现为阶段性变化,主要反映了北半球高纬冰川的扩张导致亚洲中纬度地区干旱化加剧。此外,东亚夏季风降雨强弱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是源区风尘释放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本文结果初步揭示了晚上新世以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演化历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多圈层相互作用下的风尘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风尘 季风 上新世 菲律宾海
下载PDF
九州-帕劳海脊南部13°20′N海山铁锰结壳关键金属富集规律及制约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威 胡邦琦 +6 位作者 宋维宇 赵京涛 路晶芳 孟祥君 江云水 崔汝勇 丁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148,共12页
铁锰结壳富集Co、Cu、Mn、Ni、Ti、V、REE、Y和Zn等关键金属,研究其富集于结壳的规律以及相关地质环境制约因素对于未来开发利用这些海底金属资源十分重要。本文对九州-帕劳海脊南部13°20′N新发现的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元... 铁锰结壳富集Co、Cu、Mn、Ni、Ti、V、REE、Y和Zn等关键金属,研究其富集于结壳的规律以及相关地质环境制约因素对于未来开发利用这些海底金属资源十分重要。本文对九州-帕劳海脊南部13°20′N新发现的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发现其成分较为均一,未遭受明显的磷酸盐化作用,属于单层型水生成因结壳。Co、Ni等高含量关键金属主要富集在水羟锰矿内,其中主要以晶格态形式存在的Co所经历的表面氧化还原反应是其累积富集的关键;而Ni除了与Co一样通过置换Mn或占据晶格空位而呈现富集特征外,还大量以吸附态形式存在。Ti、V和REY等通过表面络合、晶格进入以及共沉淀作用富集在以六方纤铁矿为主的铁羟基氧化物组分内。Cu、Zn的晶格进入能力不足,加之海水Cu含量偏低,Zn的弱吸附作用共同导致它们以相对低含量形式分散分布。基于Co经验公式揭示结壳的形成起始于晚中新世,未出现明显生长间断,但持续生长时间不足导致结壳的关键金属累积富集程度低于全球主要结壳成矿区。不过,研究区理想的水深条件、较低的沉积速率、稳定的构造环境、合适的最小含氧带水深分布和远离非成矿物质的大规模稀释影响,都是本区结壳未来持续性增生和进一步富集关键金属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关键金属 富集规律 制约因素 九州-帕劳海脊
下载PDF
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孔隙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 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车宏 胡邦琦 +4 位作者 丁雪 宋维宇 郭建卫 崔汝勇 邓义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6,共12页
为探索深海孔隙水中稀土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太平洋菲律宾海九州-帕劳海脊东、西两侧的两个钻孔沉积物进行了高精度的孔隙水采样工作,分析了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稀土元素的浓度、配分模式以及分馏特征... 为探索深海孔隙水中稀土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太平洋菲律宾海九州-帕劳海脊东、西两侧的两个钻孔沉积物进行了高精度的孔隙水采样工作,分析了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稀土元素的浓度、配分模式以及分馏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这两个钻孔沉积物均处于氧化环境,表现出海水-沉积物界面和浅层孔隙水(2.5~20 cm)中相对富集轻稀土和中稀土,而中层(25~60 cm)和深层沉积物(>65 cm)孔隙水中则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的特征。初步推断有机质和锰(氢)氧化物的分解和吸附作用是造成孔隙水中稀土元素分馏的主要因素。相比于九州-帕劳海脊的东、西两侧海域,孔隙水中的稀土元素浓度和分馏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周围环境中的矿物组成和锰(氢)氧化物等是其主要的控制因素,但是研究区域深海孔隙流体并不能为海洋贡献稀土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孔隙水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菲律宾海
下载PDF
金在洋脊超镁铁质与镁铁质热液系统中的差异性聚集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威 陶春辉 +3 位作者 廖时理 路晶芳 崔汝勇 丁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洋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体系,主要由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所组成,因构造和岩浆作用,这两类岩层分别孕育了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含金热液系统。金首先通过水岩反应从洋脊源区岩层内迁移出来,再经历运移堆积作用汇聚到硫化物堆积体内,最后... 洋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体系,主要由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所组成,因构造和岩浆作用,这两类岩层分别孕育了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含金热液系统。金首先通过水岩反应从洋脊源区岩层内迁移出来,再经历运移堆积作用汇聚到硫化物堆积体内,最后遭受后期蚀变活化迁移改造。以上过程构成了金在这两类热液系统中的完整演化历程。超镁铁质热液系统内的金在汇源端员间的比值远高于镁铁质热液系统。这种差异性聚集暗示了这两类热液系统分别演化出了独具特色的载金属性特征及富集迁移机制。相比于镁铁质热液系统,超镁铁质热液系统内围岩普遍具有的高金含量和高孔高渗特征、热液流体中溶解态非生物有机质和气态物质含量高、硫化物堆积体所处区域裂隙发育及构造稳定等因素,都是造成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聚集过程的主要原因。持续性地对洋脊热液系统各深部结构体进行更多更精细有关金的丰度、赋存状态及演化变迁的测试分析及模拟研究工作,是未来量化揭示金在不同类型热液系统内的物源贡献及各演化阶段中富集亏损的关键,也将为未来人工海底干预富集成矿工程累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脊热液系统 超镁铁质岩 镁铁质岩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layer of fossil Halimeda reef mineral rock of Miocene in the Xisha Islands and its genetic model 被引量:2
9
作者 XU Hong ZHU Yurui +8 位作者 EBERLI G.P. LUO Wei ZHAO Xinwei CAI Ying LIU Xinyu YAN Guijing ZHANG Bolin WEI Kai cui ruy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74-83,共10页
Halimeda is one of the major reef-building algas in the middle Miocene of Xisha, and one of the significant reef-building algas in the algal reef oil and gas field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 Halimeda is one of the major reef-building algas in the middle Miocene of Xisha, and one of the significant reef-building algas in the algal reef oil and gas field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reports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rocks, reservoi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layers, and sedimentation-diagenetic-evolution of fossil Halimeda systems. The present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studies on chlorophyta Halimeda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1 043 m core of the Xichen-1 well, w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eral rocks and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middle Miocene Halimeda of the Yongle Atoll,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the segments of fossil Halimeda, and pointed out that most of the segment slides are vertical sections in ovular, irregular or long strips.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se fossil Halimeda found and studied are vertical sections instead of cross sections. In this paper,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cross sections of fossil Halimeda is reported and proven to be similar with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living Halimeda;fossil Halimeda are buried in superposition;it is shown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structures present, including typical bio-segment structure, and due to its feature of coexisting with red alga, tying structure, twining structure and encrusting structure are all present;and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o classify the fossil Halimeda into segment algal reef dolomites. In addition, all of the studied intervals are moderately dolomitized. Secondary microcrystalline-dolosparite dominates the original aragonite raphide zones, and aphanitic-micrite dolomite plays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cortexes and medullas;in the aragonite raphide zones between medulla and cysts, secondary dissolved pores and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re formed inside the segments, and algal frame holes are formed between segments;therefore, a pore space network system (dissolved pores+intragranular dissolved pores—intercrystalline pores+algal frame holes) is established. Segment Halimeda dolomite has a porosity of 16.2%–46.1%, a permeability of 0.203×10^–3–2 641×10^–3μm^2, and a throat radius of 23.42–90.43μm, therefore it is shown to be a good oil and gas reservoir. For the reasons mentioned above, we suggest building the neogene organic reef-modern reef sedimentation-diagenetic-evolution models for the Xisha Is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sha Islands MIOCENE fossil Halimeda segment dolostone reservoir evolution model
下载PDF
Two hydrothermal fields found on the Southern Mid-Atlantic Ridge 被引量:9
10
作者 TAO ChunHui LI HuaiMing +8 位作者 YANG YaoMin NI JianYu cui ruyong CHEN YongShun LI JiaBiao HE YongHua HUANG Wei LEI JiJiang WANG YeJi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9期1302-1303,共2页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cruises have been launched by 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COMRA) to conduct hydrothermal activity investigation at mid-ocean ridges (MOR). Since the...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cruises have been launched by 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COMRA) to conduct hydrothermal activity investigation at mid-ocean ridges (MOR). Since the first active hydrothermal field at 49.6°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活动 大西洋中脊 中国科学家 大洋矿产资源 赤道东太平洋 大洋中脊 研究开发 铁道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