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声发射频谱的次生胶结岩体加卸载损伤特性
1
作者 朱凌 崔圣华 +3 位作者 裴向军 孙平贺 梁玉飞 孙梦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63-2779,共17页
斜坡岩体裂隙中广泛存在后期次生胶结物,地震过程中次生胶结岩体极易发育密集微裂纹。开展单轴静荷载和加卸载试验,通过声发射频谱演化特征研究荷载条件下次生胶结物对岩体微裂纹扩展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静荷载下小尺度裂纹、微... 斜坡岩体裂隙中广泛存在后期次生胶结物,地震过程中次生胶结岩体极易发育密集微裂纹。开展单轴静荷载和加卸载试验,通过声发射频谱演化特征研究荷载条件下次生胶结物对岩体微裂纹扩展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静荷载下小尺度裂纹、微小裂纹、沿晶裂纹和穿晶裂纹贯穿整个试验过程,低频高频信号对应的大尺度裂纹主要产生在不稳定扩展阶段,加卸载条件下声发射主频演化类型受到次生胶结物面积的影响,次生胶结物对岩体损伤起主要控制作用,降低了造成岩体损伤的应力阈值,加卸载作用下次生胶结物与岩石性质差异造成的非协调变形是造成损伤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胶结岩体 加卸载 声发射频谱 渐进损伤
下载PDF
基于遥感解译的典型强震区泥石流物源发育及演化--以四川都汶高速沿线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涛 崔圣华 +3 位作者 许向宁 张雄 向国萍 艾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3-1254,共12页
四川都汶高速位于2008年汶川地震强震区内,震后泥石流灾害异常活跃,对人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人居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查清山体斜坡物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汶川震区泥石流物源成因,选择区内震前DEM、震后Landsat TM多波段融合数据及... 四川都汶高速位于2008年汶川地震强震区内,震后泥石流灾害异常活跃,对人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人居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查清山体斜坡物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汶川震区泥石流物源成因,选择区内震前DEM、震后Landsat TM多波段融合数据及典型泥石流沟2期全色波段遥感数据,进行泥石流物源发育特征及演化分析。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强震区物源发育受地形坡向、坡度、高程及水系的共同控制。在坡向上具有背坡面放大效应和逆冲(错动)方向放大效应,高程和坡度选择与山体斜坡发育的动力过程相关;②地震能量释放是物源发育基础,建立了强震区物源发育密度与地震烈度的指数关系模型,并认为研究区断层的存在可能促进了泥石流物源的进一步发育;③物源演化具有面积缩小、大型物源解体为多个小型物源、小型物源汇聚而致规模增大、物源迁移、出现新物源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遥感解译 强震区 演化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friction-heating-pressurization and its control parameters in the shear band of high-speed landslides
3
作者 ZHAO Nenghao cui shenghua LU Haij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3380-3395,共16页
High-speed sliding often leads to catastrophic landslides,many of which,in the initial sliding phase before disintegration,experience a friction-induced thermal pressurization effect in the bottom shear band,accelerat... High-speed sliding often leads to catastrophic landslides,many of which,in the initial sliding phase before disintegration,experience a friction-induced thermal pressurization effect in the bottom shear band,accelera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overlying sliding mass.To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 this complex multiphysical phenomenon,we established a set of equations that describe th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excess pore pressure within the shear band,as well as the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equation for the overlying sliding mass.With a simplified landslide model,we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excess pore pressure within the shear band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velocity of the overlying sliding mass.On this basis,we studied the impact of seven key parameters o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excess pore pressure in the shear band,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velocity of the overlying sliding mass.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standard model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and excess pore pressure in the shear band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adjacent areas,and reach the maximum values in the center.Within a few seconds after the start,the maximum excess pore pressure in the shear zone is close to the initial stress,and the shear strength loss rate exceeds 90%.The thermal pressurization mechanism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velocity of the overlying sliding mass.The results of parameter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emperature and excess pore pressure in the shear band,and the sliding surface dip angl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velocity of the overlying sliding mas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 of thermal pressurization-induced high-speed sli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landslide Shear band Friction-heating-pressurization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下载PDF
青海玛多7.4级地震发震断裂继承性及新生性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运生 许强 +6 位作者 赵伟华 吉锋 杨莹辉 黄健 崔圣华 董秀军 李为乐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2,71,共7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强烈地震,地表破裂发育,裂缝具断续分布特征,破裂带走向自中西段的NWW到东段转为EW,最终转为NEE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发震断裂有不同认识,区域地质资料显示,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强烈地震,地表破裂发育,裂缝具断续分布特征,破裂带走向自中西段的NWW到东段转为EW,最终转为NEE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发震断裂有不同认识,区域地质资料显示,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均走向NW,倾向NE,但玛多7.4级地震地表破裂在空间位置上与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均不甚吻合,且地震震源机制解揭示发震断裂南倾,也与昆仑山口—江措的倾向相反,地表破裂表明发震断裂应属一条走向近EW、倾向南的未出露隐伏断裂。为进一步揭示玛多大地发震断裂特征及活动机制,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LiDAR扫描、InSAR解译、地质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W向断裂(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在NEE—SWW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在左旋错动过程中于瓶颈处受阻,在江措断裂北部产生应力集中带,东段因瓶颈部位受阻,产生近EW向的新生性地表破裂,出现鱼尾式地表破裂现象,发震断裂不是玛多—甘德断裂或昆仑山口—江措断裂,而是一条走向NNW,斜切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小角度相交的隐伏断层。发震断裂走向上继承了既有断裂展布,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活动断裂防震设计提出了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发震断裂 继承性 新生性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茂县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探测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双 崔圣华 +5 位作者 裴向军 朱凌 蒙明辉 冯晓明 江耀 张帆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2-948,共17页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倾斜坡上的特大型倾倒体(1388×10^(4)m(3));2013年出现变形以来,最大位移量达40 m,监测期间最大变形速率达156 mm·d^(-1),对岷江下游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开展无人机(UAV)航测、人工地面调查、表面位移监测(GNSS)、钻孔、探井和高密度电法(ERT)勘察手段,对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北侧)以前缘碎块石土滑塌、中后部多级拉裂、侧缘雁列状剪切,下游(南侧)以前缘全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为特征,上游最大位移量达下游的24倍。(2)倾倒折断带埋深范围35~75 m,上游向下游倾倒深度增加;折断带厚度0.8~10.3 m,在倾倒方向上呈阶梯形态;进一步调查表明,上游折断带内发生以次级剪切带和擦痕为主要标志的剪切滑移,下游以折断带反翘和岩体原位风化为主要特征。从而认为,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变形过程属于传统“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基部折断→整体滑移”模式;下游倾倒因受前缘山体阻挡而被抑制,导致前部压应力集中,前缘岩体因受长期挤压、破碎而加速风化,斜坡整体滑移发生在挤压部位剪切破坏后,下游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是下游侧斜坡失稳的前兆;本文提出了石大关变形体“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前部挤压应力集中-基部折断→前部鼓胀、侧向裂解、反翘剪出→整体滑移”新模式。所采用形态结构调查方法和结果有助于类似斜坡灾变过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倾倒 形态结构 ERT 变形模式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和光学遥感影像的大型倾倒变形体变形演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沛璋 崔圣华 +3 位作者 裴向军 何双 王慧 梁玉飞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75,共13页
岷江流域深层不稳定斜坡发育,揭示它们的变形演化特征对于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意义。以茂县梯子槽大型倾倒变形体为例,采用SBAS-InSAR监测和光学遥感解译结合的方法,获得变形体地表历史时序形变场。研究表明,梯子槽倾倒变形体前... 岷江流域深层不稳定斜坡发育,揭示它们的变形演化特征对于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意义。以茂县梯子槽大型倾倒变形体为例,采用SBAS-InSAR监测和光学遥感解译结合的方法,获得变形体地表历史时序形变场。研究表明,梯子槽倾倒变形体前缘表现为垮塌破坏和鼓胀裂解复合破坏模式,垮塌区经历了形变由递增到减弱的破坏过程;在递增阶段倾倒变形体北侧形变量远大于南侧,而形变减弱后在南侧后缘形成了拉应力沉降区(-70.17 mm/a)、前缘因挤压应力集中而鼓胀裂解(-45.94 mm/a);形变减弱后变形体处于蠕变状态(年最大沉降量小于80 mm),但南侧后缘拉陷区与北侧前缘垮塌区形变对降雨和地震响应明显,表现为5~15 mm形变突增和回弹现象。本研究地表位移监测方法可以为形变量级跨度较大的不稳定斜坡演化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变形体 SBAS-InSAR 光学遥感影像追踪解译 地震降雨敏感性
下载PDF
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滑坡机理分析——以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蒋涛 崔圣华 冉耀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20-30,共11页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环境耦合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耦合作用机制还待深入研究。文中以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的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结合前进广场滑坡地表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环境耦合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耦合作用机制还待深入研究。文中以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的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结合前进广场滑坡地表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前缘基坑的开挖是导致老滑坡复活最主要的原因,降雨起到了激发和加速作用;(2)前缘基坑开挖一方面为滑坡提供了良好的临空面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后方土体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由前至后产生多级台坎状拉裂下错变形;(3)基坑开挖后,研究区长时间强-中降雨,地表水通过开挖导致的张拉裂缝进入坡体内部,一方面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雨补给,导致部分非饱和土变为饱和土、承压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下降,另一方面,部分地下水可能到达滑带,驱动变形发展。最终文中提出了由于斜坡前缘基坑开挖与降雨耦合导致滑坡的“基坑开挖-斜坡多级拉裂-集中降雨-滑带弱化-加速变形”演化过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开挖 降雨 大型滑坡 变形破坏特征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朱凌 裴向军 +1 位作者 崔圣华 孟祥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7-654,共8页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平硐揭示该滑坡滑带形成于糜棱质化、泥化的层间错动带,且地下水从该错动带渗出。为分析强震过程饱水错动带材料动力特性,本文作者在平硐内取不同层位错动带材料C_1(粉粒为主)、C_2(粉黏...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平硐揭示该滑坡滑带形成于糜棱质化、泥化的层间错动带,且地下水从该错动带渗出。为分析强震过程饱水错动带材料动力特性,本文作者在平硐内取不同层位错动带材料C_1(粉粒为主)、C_2(粉黏粒为主)和C_3(砂粒为主),室内进行了系列动三轴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在设计动荷载(40 kPa、60 kPa和80 kPa)下,C_1、C_2孔压增长缓慢,没有液化;而C_3孔压增长迅速,5%应变时动孔压增长到围压值,试样液化。(2)试样动剪应力值与振动次数关系较大;随着振次增加C_3动剪应力值明显减小,而C_1、C_2动剪应力小幅度减小;(3)在相同动应变下,C_3动应力和动弹性模量最大,动阻尼比最小;而C_2动应力和弹性模量最小,动阻尼比最大。结果表明,大光包层间错动带在地震中可能发生液化,从而导致错动带抗剪强度骤然降低,滑坡快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光包滑坡 汶川地震 动三轴试验 液化 滑带
下载PDF
强震触发大型滑坡抛石运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晴雯 崔圣华 +2 位作者 裴向军 杨峥 张伟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117,共7页
大光包滑坡是2008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滑坡。滑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县高川乡,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直线距离5 km,滑坡最大长度4.6 km、最大高差0.73 km、规模近12亿m^3,改变了近10 km^2地形地貌。大光包滑坡除了具有超强动力与远程运动特... 大光包滑坡是2008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滑坡。滑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县高川乡,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直线距离5 km,滑坡最大长度4.6 km、最大高差0.73 km、规模近12亿m^3,改变了近10 km^2地形地貌。大光包滑坡除了具有超强动力与远程运动特征外,还表现出大规模块石高速抛射现象。在对大光包滑坡边界特征、运动和堆积特征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大光包滑坡抛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大光包滑坡抛石发生在滑坡南侧滑体,堆积于门槛石沟;坡体结构、大光包滑坡主滑体与对岸山梁相撞后产生的“刹车效应”,以及门槛石沟开阔地形为抛石产生提供了条件;理论计算得出抛石速度平均值为99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石运动 汶川地震 大型滑坡 高速滑坡 大光包滑坡
下载PDF
汶川地震黄洞子沟右岸大型滑坡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7
10
作者 崔圣华 裴向军 +2 位作者 黄润秋 朱凌 孟祥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7-450,共14页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映秀—北川断裂,此次地震沿约300 km地表破裂带触发了大型滑坡百余处,其中大光包滑坡、红石沟滑坡和老鹰岩滑坡发育于绵阳安州区黄洞子沟右岸不到5 km区段内,规模均超过千万方,且...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映秀—北川断裂,此次地震沿约300 km地表破裂带触发了大型滑坡百余处,其中大光包滑坡、红石沟滑坡和老鹰岩滑坡发育于绵阳安州区黄洞子沟右岸不到5 km区段内,规模均超过千万方,且大光包滑坡是此次地震中最大滑坡,也是世界罕见的巨型滑坡。本研究通过大量现场照片、遥感影像和实地测绘,结合XRD、岩石薄片手段在此3个滑坡滑源区展开了详细的地质调查。结果表明:(1)先期深埋的中-缓倾构造层带为大光包滑坡提供了潜在侧滑面,与岩体结构面组合触发了大光包大型楔形体破坏;(2)红石沟滑坡发育于含多级角砾、糜棱质次级错动带的碎裂结构坡体,地震中这些倾坡外的次级错动带快速贯通形成滑坡底滑面;(3)老鹰岩滑坡主控于厚层陡倾构造带,地震中该带沿走向拉裂破坏,加之两侧陡倾结构面组合切割触发了老鹰岩大型楔形体破坏。研究进一步发现,红石沟斜坡紧临大水闸背斜轴部、老鹰岩和大光包斜坡位于其两翼,认为该背斜构造对研究区斜坡地震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本研究仅揭示了3个典型地质构造滑坡类型,汶川地震百余处大型滑坡地质构造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光包滑坡 大型滑坡 地质构造 岩体结构
下载PDF
大光包滑坡不连续地质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崔圣华 裴向军 +2 位作者 黄润秋 张伟锋 梁玉飞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72,共12页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也是世界上百年罕见的大型滑坡,引起国内外学者持续争论和广泛研究.本文为研究地质构造对大光包滑坡影响,基于现场照片、遥感图及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首先开展大光包滑坡断壁、滑带及滑...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也是世界上百年罕见的大型滑坡,引起国内外学者持续争论和广泛研究.本文为研究地质构造对大光包滑坡影响,基于现场照片、遥感图及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首先开展大光包滑坡断壁、滑带及滑坡堆积体不连续地质特征调查,进而分析该不连续地质特征成因,进一步讨论强地震动、不连续地质界面组合及地下水对大光包滑坡启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随大水闸背斜构造演化发育的断层、层间错动带及优势岩体结构面等不连续地质结构控制了大光包滑坡边界的形成和滑体堆积过程;汶川强震为这些不连续地质结构破坏提供了动力条件;地下水伴随着强震过程不连续地质界面贯通促使了大光包滑坡快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 地质构造 汶川地震 滑带 地下水
下载PDF
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岩体剪切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孟祥瑞 裴向军 +3 位作者 黄润秋 崔圣华 朱凌 詹威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大光包滑坡滑带发育于构造作用形成的层间错动带中,带中岩体由上而下碎裂化程度增加,且底部存在一层泥化带。本研究选取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中不同层位的碎裂岩体,共计进行18组中剪试验;此外,选取错动带中泥化带及临近的糜棱质带岩体... 大光包滑坡滑带发育于构造作用形成的层间错动带中,带中岩体由上而下碎裂化程度增加,且底部存在一层泥化带。本研究选取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中不同层位的碎裂岩体,共计进行18组中剪试验;此外,选取错动带中泥化带及临近的糜棱质带岩体进行了不同含水率下的42组快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层间错动带碎裂岩体的剪切特性同碎裂程度有关,碎裂程度较低的岩体应变软化特性更明显,碎裂程度较高的岩体抗剪强度则更差;糜棱质带土体抗剪强度和内摩擦角一般大于泥化带土体,且剪切特性受地下水的影响小于泥化带;泥化带土体的抗剪强度和黏聚力随含水率的升高迅速降低,其内摩擦角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的指数关系,在地震过程中,随着岩体扩容引起地下水入侵,泥化带的抗剪强度会大大降低。研究结果对理解大光包滑坡滑面发育层位和地震中含水率上升及错动带岩体进一步碎裂化对滑带岩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光包滑坡 层间错动带 剪切特性 碎裂程度 含水率
下载PDF
基于射线理论的垂直P波入射过程滑坡滑带应力放大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津 崔圣华 +3 位作者 裴向军 杨海龙 朱凌 杨晴雯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9-161,共13页
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滑坡——大光包滑坡是受控于斜坡先期层间构造错动带(软弱层)的大型地震滑坡,该软弱层不但遭受了强烈的历史构造碎裂,还在地震中产生了大面积新生震裂,其成因及对大光包滑坡启动的贡献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焦点。以大光... 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滑坡——大光包滑坡是受控于斜坡先期层间构造错动带(软弱层)的大型地震滑坡,该软弱层不但遭受了强烈的历史构造碎裂,还在地震中产生了大面积新生震裂,其成因及对大光包滑坡启动的贡献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焦点。以大光包滑坡为地质原型,将层间构造错动带概化为含软弱层单元地质体模型,基于地震波射线理论,建立了垂直P波入射过程考虑软弱层顶底界面波场转换和时间延迟的动力响应理论模型,开展了垂直振动作用下含软弱层单元地质体振动台模型试验,获得了软弱层应力放大特征及受地震强度和频率的影响规律,揭示振动波在软弱层顶底界面的波场转换和能量分配产生了振幅衰减,以及因软弱层与上下硬层介质属性差异造成的时间延迟,共同导致应力分异和叠加,促使软弱层应力放大;从而认为,强震过程中大光包滑坡先期层间构造错动带应力放大导致了带内岩体碎裂,降低了滑带岩体抗剪强度,从而促使强震过程中滑坡快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层 射线理论 P波 延迟时间 应力集中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汶川地震诱发黄洞子沟地质灾害链效应及断链措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玉飞 裴向军 +3 位作者 崔圣华 朱凌 高会会 董源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1-209,共9页
黄洞子沟地区是汶川地震触发震害最为严重,灾害链效应最为明显的地区。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借助遥感影像、雨量数据分析,揭示了震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及特征,并归纳出了地震-滑坡-堰塞湖;地震-震裂山体-崩塌-碎屑流-泥石流;地震-崩塌、... 黄洞子沟地区是汶川地震触发震害最为严重,灾害链效应最为明显的地区。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借助遥感影像、雨量数据分析,揭示了震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及特征,并归纳出了地震-滑坡-堰塞湖;地震-震裂山体-崩塌-碎屑流-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典型的地质灾害链模式。将灾害链成链动力过程划分为:孕灾环、激发环、演化环和损害环,孕灾环是前提,激发环是启动因素,演化环是过程,损害环是结果。黄洞子沟灾害链是由内外动力作用联合形成的复合型灾害链,仍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当中,并从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三个方面对灾害链的成链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黄洞子沟灾害链的现状及威胁对象,建议从损害环采取主要断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洞子沟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灾害链 断链措施
下载PDF
饱水软弱夹层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会会 裴向军 +3 位作者 马志刚 崔圣华 朱凌 梁玉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6-164,共9页
为研制可用于水下振动台试验的软弱夹层物理模型相似材料,选取新型注浆材料AG-C溶液、不同级配石英砂、膨润土为原料,以正交设计方法为手段,建立4个因素4个水平正交试验配比方案,获得了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渗... 为研制可用于水下振动台试验的软弱夹层物理模型相似材料,选取新型注浆材料AG-C溶液、不同级配石英砂、膨润土为原料,以正交设计方法为手段,建立4个因素4个水平正交试验配比方案,获得了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渗透系数、水稳性指标、质量变化率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然后,基于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增加了含水率、饱和度、孔隙水压力指标。试验结果表明:AG-C溶液含量对相似材料性质影响较大,所确定配比的相似材料具有很好的动力学特性,基本能够满足振动台模型试验相关要求;所研制的软岩相似材料可为水下模型试验提供重要材料,也可广泛应用于采矿、水利、地质及岩土等工程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相似材料 正交试验 单因素试验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强震大型滑坡水力激发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时幸幸 崔圣华 +2 位作者 裴向军 朱凌 杨晴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2-114,共13页
2008年汶川Ms8.0级强震触发了体积近12×10^(8)m^(3)的大光包滑坡。该滑坡发生于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滑带地质背景为斜坡内部深埋400 m、最大厚度达5 m的先期层间构造错动带。最新调查表明,该错动带是斜坡内部地下水通道,错动带岩... 2008年汶川Ms8.0级强震触发了体积近12×10^(8)m^(3)的大光包滑坡。该滑坡发生于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滑带地质背景为斜坡内部深埋400 m、最大厚度达5 m的先期层间构造错动带。最新调查表明,该错动带是斜坡内部地下水通道,错动带岩体处于饱和状态。为揭示强震过程与地下水相关的大光包滑坡启动机制,提出了一种具有软弱层带的硬质碳酸盐岩边坡简化模型,将层间构造错动带概化为碳酸盐岩硬层内部软弱层带,采用FLAC^(3D)程序中的流固耦合算法模拟了模型的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强震过程中软弱层带上下碳酸盐岩硬层的变形响应时间、波型、大小出现明显差异,上硬层相对于下硬层产生了张离、压缩和剪切3种非协调变形模式,由此对软弱层带产生了振动冲压-张拉和振动剪切动力学行为,饱水软弱层带形成了具有瞬间放大和累积增涨特征的超孔隙水压力。这里将上下硬层差异性变形称为非协调变形,认为非协调变形是软弱层带应力放大成因,推测软弱层带应力瞬间放大以及放大应力长持时作用下的岩体致损是超孔隙水压力激发和累积的成因;强震过程软弱层带超孔隙水压力导致其内有效应力快速降低,使得斜坡前部锁固段应力快速集中,而后被突然剪断,滑坡骤然启动,揭示了强震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是大光包滑坡启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光包滑坡 地下水 超孔隙水压力 流固耦合 FLAC^(3D)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脊液乳酸浓度与预后的相关性
17
作者 周敏 梁日初 +2 位作者 廖勇仕 崔晟华 段永红 《西南军医》 2018年第4期410-412,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CSFL浓度与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CSFL浓度以及同时采取的血乳酸浓度,根据CSFL浓度正常组(A组),异常组(B、C、D),统计不同组别之间患者预后以及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B组与... 目的研究探讨CSFL浓度与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CSFL浓度以及同时采取的血乳酸浓度,根据CSFL浓度正常组(A组),异常组(B、C、D),统计不同组别之间患者预后以及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B组与A组GO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C组、D组与A组GO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C、D两组较A、B两组之间的脑积水、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1.CSFL浓度越高,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越差;2.CSFL>3.0mmol/L时,预后较差,CSFL浓度可作为动脉瘤术后早期评价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后 脑脊液乳酸浓度 预后
下载PDF
面向工程地质领域的滑坡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许强 崔圣华 +12 位作者 黄维 裴向军 范宣梅 艾瑛 赵伟华 罗永红 罗璟 刘明 夏敏 王飞 彭大雷 郑光 陈婉琳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01-1615,共15页
大数据为滑坡研究带来了新机遇,但由于数据类型复杂、语义关系多样、共享机制不明等问题,对滑坡数据深层挖掘仍然有限,在滑坡研究中大数据优势较难发挥。提出一种面向工程地质领域的滑坡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抽取、融合、结构化多源异构滑... 大数据为滑坡研究带来了新机遇,但由于数据类型复杂、语义关系多样、共享机制不明等问题,对滑坡数据深层挖掘仍然有限,在滑坡研究中大数据优势较难发挥。提出一种面向工程地质领域的滑坡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抽取、融合、结构化多源异构滑坡知识,实现对滑坡知识大数据的询查、关联和推理。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结合方法,划分滑坡概念和本体,形成以滑坡野外调查、滑坡评价、滑坡类型、滑坡地貌特征、滑坡形态特征、滑坡致灾信息、滑坡活动状态、滑坡成因机制、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滑坡防治措施10大类知识为基础的滑坡知识体系,建立了包括概念层、属性层、关系层、规则层、实例层的知识图谱模式层;从广阔数据源抽取滑坡知识信息、建立语义网络,对冗余知识进行融合,构建了知识图谱数据层;利用Neo4j平台存储滑坡知识,实现了知识可视化与检索,为滑坡机理研究与防灾减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所提的滑坡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可拓展到其他类型灾害知识图谱研究,并与其他学科领域产生联系,促进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知识体系 滑坡 Neo4j图数据库
原文传递
含脉状缺陷结构岩石循环加卸载损伤及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朱凌 裴向军 +2 位作者 崔圣华 梁玉飞 罗路广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0-911,共12页
调查大光包滑坡滑带含脉状缺陷结构岩石碎裂特征,研究该类含缺陷岩石的循环加卸载破损机制,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对试样中脉状缺陷面积进行统计,分别进行单轴压缩和加卸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缺陷结构界面易构成试样的潜在破坏面,加卸载应... 调查大光包滑坡滑带含脉状缺陷结构岩石碎裂特征,研究该类含缺陷岩石的循环加卸载破损机制,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对试样中脉状缺陷面积进行统计,分别进行单轴压缩和加卸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缺陷结构界面易构成试样的潜在破坏面,加卸载应力处于弹性区间仍能明显造成该类试样损伤。同时,缺陷面积比对试样泊松比、损伤规律和峰值强度有较大影响,在加卸载作用下脉状缺陷面积比越大,相同加卸载次数时岩石泊松比越大,造成的损伤程度越高,岩石峰值强度降低越明显;脉状缺陷面积比越小,岩石泊松比越小,造成的损伤程度越低,岩石峰值强度降低有限。研究成果揭示了地震过程中缺陷结构和岩石非协调变形造成的累计损伤和强度劣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脉状缺陷结构 加卸载 岩石损伤 强度劣化
原文传递
加卸载条件下含缺陷岩石声发射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裴向军 朱凌 +1 位作者 崔圣华 梁玉飞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602-2611,共10页
选取大光包滑坡含脉状缺陷结构岩石,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统计脉状缺陷面积,进行单轴压缩和加卸载试验,研究加卸载条件下含缺陷岩石损伤声发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加卸载应力处于弹性区间试样仍有明显声发射现象产生,累计振铃次数随加卸载次... 选取大光包滑坡含脉状缺陷结构岩石,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统计脉状缺陷面积,进行单轴压缩和加卸载试验,研究加卸载条件下含缺陷岩石损伤声发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加卸载应力处于弹性区间试样仍有明显声发射现象产生,累计振铃次数随加卸载次数增加而增大。缺陷面积比对声发射现象有较大影响,脉状缺陷面积比越大,声发射现象更加频繁,会产生密集声发射信号;脉状缺陷面积比越小,声发射数量很少甚至不发生;卸载阶段对岩石微裂纹产生、扩展和局部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声发射现象揭示了强震过程缺陷结构与岩石非协调变形造成的疲劳损伤和强度劣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缺陷结构 声发射 非协调变形 岩石损伤 强度劣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