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珊瑚礁砂地震液化评价与排水阈值条件研究
1
作者 曹振中 史欢欢 +2 位作者 秦志光 莫红艳 袁晓铭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32,共11页
历史地震曾多次出现珊瑚礁砂液化并造成了严重的液化震害,目前缺乏针对珊瑚礁砂的液化评价方法与依据。针对动三轴液化试验中动应力衰减现象及其后果进行分析,并给出动应力衰减校准方法。对南海珊瑚礁砂开展动三轴、室内标准贯入试验,以... 历史地震曾多次出现珊瑚礁砂液化并造成了严重的液化震害,目前缺乏针对珊瑚礁砂的液化评价方法与依据。针对动三轴液化试验中动应力衰减现象及其后果进行分析,并给出动应力衰减校准方法。对南海珊瑚礁砂开展动三轴、室内标准贯入试验,以Seed石英砂液化判别临界曲线为基准,提出基于标贯击数的珊瑚礁砂液化判别方法构建思路与判别公式,并采用1993年关岛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的珊瑚礁砂液化实测标贯数据对判别公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判别公式具有较高可靠性。开展渗透与孔压消散体积变形试验,构建埋藏与排水条件的分析模型,给出珊瑚礁砂达到完全可排水状态所需要的最小排水层厚度。采用Seed的APOLLO计算程序分析珊瑚礁砂的孔压增长与消散,给出珊瑚礁砂发生液化的渗透、排水阈值条件,为珊瑚礁砂的抗液化措施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砂 液化判别 标准贯入 渗透系数 排水条件
下载PDF
基于3DGIS的液化侧移区划新方法
2
作者 李程程 袁晓铭 +1 位作者 曹振中 李瑞山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04-212,共9页
场地液化是典型的地震灾害,其中最严重的为液化侧移,其区划工作是避免和减轻其灾害的重要手段,而我国这方面技术基本为空白。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液化侧移区划技术代表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但它是一种基于单点侧移计算公式和2D GI... 场地液化是典型的地震灾害,其中最严重的为液化侧移,其区划工作是避免和减轻其灾害的重要手段,而我国这方面技术基本为空白。美国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液化侧移区划技术代表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但它是一种基于单点侧移计算公式和2D GIS的方法,其可靠性和精度严重依赖高密度钻孔。基于地震区划的本质需求,摒弃NEHRP的点-面区划方式,研究一种面-面区划技术,提出基于3D GIS技术的液化侧移区划新方法。通过解决液化侧移层厚度和细粒土含量等面要素提取关键技术,获取可液化土层特征分布,结合先前提出的液化侧移等级判别标准,可给出适合小区域和中等区域液化侧移区划图。应用新方法,得到了7. 8级地震下唐山南区液化侧移等级分布图,与1976年唐山地震震后航测结果相符,表明了新方法合理可行。该方法克服了NEHRP方法依赖高密度钻孔的弊端,在保证液化侧移区划精度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达到了科学合理且经济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侧移 区划 影响因素提取技术 3DGIS MVS
下载PDF
吹填珊瑚礁砂地基处理方法适用性与加固效果应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秦志光 袁晓铭 +1 位作者 曹振中 莫红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8,共11页
珊瑚礁砂是珊瑚礁、贝壳等经侵蚀、破碎后沉积在近岸环境中的一种生物碎屑,吹填珊瑚礁砂作为地基土可就地取材、大幅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时间。然而,吹填珊瑚礁砂地基处理工程实践中一般采用基于陆源砂的地基处理与加固效果评价方法... 珊瑚礁砂是珊瑚礁、贝壳等经侵蚀、破碎后沉积在近岸环境中的一种生物碎屑,吹填珊瑚礁砂作为地基土可就地取材、大幅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时间。然而,吹填珊瑚礁砂地基处理工程实践中一般采用基于陆源砂的地基处理与加固效果评价方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在苏丹、沙特、南海某试验区分别采用振动碾压、强夯、振冲法对吹填珊瑚礁砂场地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依据载荷试验、标准贯入、动力触探、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对珊瑚礁砂场地进行加固效果与有效深度评价,采用平板载荷试验获取珊瑚礁砂场地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结果表明:(1)珊瑚礁砂场地振动碾压法的有效加固深度约1.0 m,加固深度十分有限;(2)500~3000 kN·m夯击能下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2.0~4.0 m,明显低于相同条件下陆源砂的有效加固深度;(3)珊瑚礁砂场地振冲后可达到中密、密实状态,132 kW振冲的最大有效加固深度为8.0~10.0 m;(4)平板载荷试验获取的珊瑚礁砂承载力特征值与动力触探击数存在良好的经验关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多数超过500 kPa,最高可达2000 kPa,与陆源砂的承载力特性存在显著差别,珊瑚礁砂具有“珊瑚礁砂变形大、高压缩性”的特点易出现于高应力情况下,加固后的珊瑚礁砂地基在常压应力下,往往具备较高的强度与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砂 吹填地基 地基处理 承载力 加固效果
下载PDF
颗粒级配对南沙珊瑚砂液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胜华 赵艳林 +2 位作者 何江 曹振中 席方超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2-407,共6页
为研究不同固结比和不同有效围压条件下颗粒级配对饱和珊瑚砂动强度和孔压发展的影响,对人工配置的3种级配珊瑚砂样开展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在均等和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平均粒径的增大有利于提高珊瑚砂的动强度;但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 为研究不同固结比和不同有效围压条件下颗粒级配对饱和珊瑚砂动强度和孔压发展的影响,对人工配置的3种级配珊瑚砂样开展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在均等和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平均粒径的增大有利于提高珊瑚砂的动强度;但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平均粒径对珊瑚砂动强度的提高作用越来越不明显;珊瑚砂的孔压发展曲线形态整体呈上凸趋势,并随平均粒径的增大而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珊瑚砂 动三轴试验 颗粒级配 循环动载强度
下载PDF
固结时间对软土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兰景岩 王延伟 +1 位作者 曹振中 刘娟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2-749,共8页
固结试验是研究软土动力特性的重要环节,固结时间是影响软土动力特征参数的重要因素。围绕岩土工程及科研工作中对动三轴试验中固结时间影响规律的认识较为模糊的问题,拟对天津滨海软土开展动三轴平行试验,分别采用8h、12h、24h、48h进... 固结试验是研究软土动力特性的重要环节,固结时间是影响软土动力特征参数的重要因素。围绕岩土工程及科研工作中对动三轴试验中固结时间影响规律的认识较为模糊的问题,拟对天津滨海软土开展动三轴平行试验,分别采用8h、12h、24h、48h进行固结,针对软土的最大动剪切模量Gmax、最大阻尼比λmax及动剪切模量比Gd/Gmax和阻尼比λ随动剪切应变γd的变化规律,分析固结时间对软土动力特性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max、λmax、Gd/Gmax-γd曲线、λ-γd曲线受固结时间的影响较为显著。Gd/Gmax-γd曲线随着固结时间的增加而减小。阻尼比试验结果表明动剪切应变存在明显的分界点,分界点以下,中长期固结时间所得阻尼比较大,而分界点以上,短期固结时间所得阻尼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软土 固结时间 动剪切模量比 阻尼比
下载PDF
基于Kik-net井下基岩强震动记录的持续地震预警震级估算方法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延伟 李小军 +2 位作者 曹振中 兰景岩 刘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52,共11页
基于地震预警中不同预警参数估算的震级差别很大,且原因不清楚,使得震级估算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利用井下基岩观测点的强震动记录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场地条件的影响,震级估算具有干扰小、质量高的优点。选用日本Kik-net 358个台站井下... 基于地震预警中不同预警参数估算的震级差别很大,且原因不清楚,使得震级估算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利用井下基岩观测点的强震动记录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场地条件的影响,震级估算具有干扰小、质量高的优点。选用日本Kik-net 358个台站井下基岩观测点的14 423条强震动记录数据,通过分析预警参数τ^pmax、τc、τlog、Pd、IV^2分别在P波初至1 s、2 s、3 s等时段下的震级估算效果,揭示了以前未有解释的造成基于各参数估算的震级差异的原因,并给出一种震级持续估算方法。本文发现:τ^pmax受场地条件影响明显,建议采用基岩场地强震动记录数据进行计算;τc和τlog受加速度记录积分计算影响容易使得震级估算偏大;Pd采用P波初至4 s进行计算,可以避免6.5~7.2级地震的震级饱和。提出了实时调整预警参数的震级持续估算方法,即基岩强震动记录的初至1 s、2 s P波的τ^pmax估算震级,初至3 s P波的Pd估算震级,并以初至4 s地震波的P_d估算震级作为最终的估算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震级 地震预警 P波 Kik-net
下载PDF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少学时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0
7
作者 兰景岩 莫红艳 曹振中 《高教论坛》 2021年第4期34-37,共4页
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为背景,分析当前少学时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契机,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精简和重新编制,引入研究型、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提出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总结... 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为背景,分析当前少学时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契机,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精简和重新编制,引入研究型、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提出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生活中的流体力学现象教学改革措施,利用板书、多媒体技术、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教学方案,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并就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可为相关专业的课程大纲修订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学时流体力学 土木工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教学改革 研究型学习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Liquefaction macrophenomena in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8
8
作者 Chen Longwei Yuan Xiaoming +6 位作者 cao zhenzhong Hou Longqing Sun Rui Dong Lin Wang Weiming Meng Fanchao Chen Hongju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9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On May 12, 2008 at 14:28, a catastrophic magnitude M 8.0 earthquake struck the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The epicenter was located at Wenchuan (31.00°N, 103.40°E). Liquefaction macrophenomena and corresp... On May 12, 2008 at 14:28, a catastrophic magnitude M 8.0 earthquake struck the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The epicenter was located at Wenchuan (31.00°N, 103.40°E). Liquefaction macrophenomena and corresponding destruction was observed throughout a vast area of 500 km long and 200 km wide following the earthquake.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liquefa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quefaction behavior and seismic intensity, and summarizes the liquefaction macrophenomena, including sandboils and waterspouts, ground subsidence, ground fissures etc., and relevant liquefaction featur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structural damage caused by liquefaction i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comparisons with liquefaction phenomena observed in the 1976 Tangshan and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s, preliminary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which revealed some new features of liquefaction behavior and associated issues arising from this event. The site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spatial non-uniformity of liquefaction distribution was obvious and most of the liquefied sites were located in regions of seismic intensity VIII. However, liquefaction phenomena at ten different sites in regions of seismic intensity VI were also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mainland. Sandboils and waterspouts ranged from centimeters to tens of meters, with most between 1 m to 3 m. Dramatically high water/sand ejections, e.g., more than 10 m, were observed at four different sites. The sand ejections included silty sand, fine sand, medium sand, course sand and gravel, but the ejected sand amount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Possible liquefaction of natural gravel soils was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main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post-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LIQUEFACTION macrophenomena
下载PDF
疫情防控期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6
9
作者 兰景岩 曹振中 苏阳 《高教论坛》 2021年第2期31-33,共3页
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利用传统的野外地质实习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为响应国家和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精神,以此为契机,提出并实践了线上实践课程教学新模式,将学校内多媒体教室与野外... 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利用传统的野外地质实习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为响应国家和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精神,以此为契机,提出并实践了线上实践课程教学新模式,将学校内多媒体教室与野外现场进行连线和视频传输,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野外地质调查的视觉效果,有助于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和现象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对工程地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提高了工程地质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成果为疫情放防控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对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工程地质实习 教学改革 视频同步传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下载PDF
光纤式微液滴光学检测与计数单元仿真分析
10
作者 郎明远 张林 +1 位作者 曹振忠 黄战华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178,共7页
为实现微流控芯片上微液滴的检测与计数,设计了光纤式检测与计数单元,使用Tra-cePro软件进行建模仿真以便为检测信号处理提供依据。根据液滴通过检测区域时引起的光强变化来实现计数,分析了照明光束准直性、液滴尺寸、液滴相对溶液折射... 为实现微流控芯片上微液滴的检测与计数,设计了光纤式检测与计数单元,使用Tra-cePro软件进行建模仿真以便为检测信号处理提供依据。根据液滴通过检测区域时引起的光强变化来实现计数,分析了照明光束准直性、液滴尺寸、液滴相对溶液折射率以及接收光纤相距芯片距离对光强变化的影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照明光束准直性越差,液滴半径越大,相对溶液折射率越低,接收光纤距离越近,相对光强变化越明显,并且液滴大小决定着光强变化曲线中是否会出现双波谷现象,液滴半径小于13μm时,液滴检测信号为明显的单波谷,半径大于17μm时,液滴信号为明显双波谷。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检测信号的处理方法,表明该单元可以实现微流控芯片上微液滴的检测与计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光学 液滴计数 光学仿真 微流控芯片
下载PDF
高内摩擦角下珊瑚礁砂地基极限承载力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振中 卢秀莲 +2 位作者 莫红艳 秦志光 史元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609-3617,共9页
Terzaghi等经典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以及现场载荷试验结果均显示,珊瑚礁砂地基极限承载力最高可超过4000 kPa,与其低承载力的一般认识差别明显。针对珊瑚礁砂高内摩擦角现象,依据经典的极限平衡计算模型,分析内摩擦角对整体剪切破坏形... Terzaghi等经典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以及现场载荷试验结果均显示,珊瑚礁砂地基极限承载力最高可超过4000 kPa,与其低承载力的一般认识差别明显。针对珊瑚礁砂高内摩擦角现象,依据经典的极限平衡计算模型,分析内摩擦角对整体剪切破坏形态特征的影响,阐明珊瑚礁砂高极限承载力的物理机制与形成条件。通过苏丹港吹填珊瑚礁砂场地地基处理前后的原位载荷试验,对珊瑚礁砂地基高极限承载力现象进行检验与确认。分析与结果表明,高内摩擦角、整体剪切破坏下,珊瑚礁砂地基会出现更大的剪切破坏深度、更广的剪切破坏范围,根据极限平衡条件将得到更高的极限承载力。整体剪切破坏是珊瑚礁砂地基出现高极限承载力的前提条件,采取分层强夯、分层吹填的地基处理工艺可满足这一条件。珊瑚礁砂的实际剪切破坏面可能与经典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假定破坏面存在较大差异,适合珊瑚礁砂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基础 珊瑚礁砂 极限承载力 载荷试验 内摩擦角 剪切破坏
原文传递
带有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机匣包容能力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振忠 张帆 +1 位作者 章定国 余毅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1-355,共15页
为了研究带有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机匣对断裂叶片的包容能力,截取环形机匣中的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开展有限元仿真和冲击试验。首先,使用LS-DYNA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撞击角度、撞击位置、定距套和止口对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抗... 为了研究带有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机匣对断裂叶片的包容能力,截取环形机匣中的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开展有限元仿真和冲击试验。首先,使用LS-DYNA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撞击角度、撞击位置、定距套和止口对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抗冲击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撞击位置、撞击角度、定距套和止口都对结构的抗冲击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当叶片撞击在单侧机匣的安装边位置时结构的抗冲击能力最弱,定距套和合理的止口设计都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抗冲击能力。然后,通过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抗冲击试验,验证了数值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数值仿真结论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螺栓断裂过程,并结合试验分析揭示了螺栓发生剪切断裂和拉伸断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匣 螺栓连接 包容性 有限元仿真 抗冲击试验
原文传递
航空发动机双层结构金属机匣的弹道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帆 曹振忠 +3 位作者 苗艳 丛佩红 柏松汉 章定国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8-1259,共12页
为研究航空发动机双层结构金属机匣在受叶片冲击时的包容性问题,利用滑膛炮试验系统对双层钛合金带不同间隙叠层靶板进行打靶弹道试验。通过28次有效的弹道试验发现:对比内层(迎弹面)、外层靶板厚度相同带间隙组合的试验结果,间隙越大... 为研究航空发动机双层结构金属机匣在受叶片冲击时的包容性问题,利用滑膛炮试验系统对双层钛合金带不同间隙叠层靶板进行打靶弹道试验。通过28次有效的弹道试验发现:对比内层(迎弹面)、外层靶板厚度相同带间隙组合的试验结果,间隙越大靶板抗侵彻能力越差;对比不带间隙组合试验结果,内层较薄组合的抗侵彻能力强于内、外层厚度相同组合。采用商业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打靶试验进行了数值仿真,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发现内层较薄组合的抗侵彻能力强于内层较厚组合,且两者均强于内、外层厚度相同组合;各个组合在没有间隙的情况下,弹道极限随叶片攻角增加而增加,但是速度曲线突增的攻角有所不同。无量纲靶厚决定了叶片冲击双层靶板的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结构钛合金叠层靶板 弹道试验 间隙 ANSYS/LS-DYNA有限元数值仿真 侵彻 弹道极限 无量纲靶厚
原文传递
土工合成材料改善砂土性能的进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卫星 孟庆山 +1 位作者 曹振中 范超 《土工基础》 2018年第6期611-615,619,共6页
综述了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提高砂土强度性能方面的实际工程应用效果,着重分析了筋土界面抗剪特性试验方法及其作用机理。(1)不同方法求得的筋土界面抗剪强度,斜板试验 >直剪试验 >拉拔试验、三轴试验。(2)粗、细砂由于粒径... 综述了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提高砂土强度性能方面的实际工程应用效果,着重分析了筋土界面抗剪特性试验方法及其作用机理。(1)不同方法求得的筋土界面抗剪强度,斜板试验 >直剪试验 >拉拔试验、三轴试验。(2)粗、细砂由于粒径一致,能产生更好的钳固和咬合能力,而粗细混合砂由于细砂在其中的"滚轮"效果,却有着更小的抗剪能力。(3)填料为土类时,砂土含水率的增加会填充黄土颗粒间的孔隙和溶解颗粒间部分胶结物质,起到润滑作用。而填料为砂类时,加筋砂体含水率的增加却能有效提高筋土界面间抗剪强度。(4)在密实度或者竖向应力增大的情况下,砂土界面抗剪强度都会得到提高。最后指出,由于土工格室拥有着立体结构,会具有更好的抗弯能力,通过分散上部竖向应力,相对其他土工合成材料对于地基承载力的提高有着更好的效果。同时,暴露出土工合成材料相关的多数试验难以标准化,对试验仪器、试验方法以及机理的了解还不够完善,并且与实际工程运用的接轨还不够透彻等一系列问题,这将很大制约其相关的研究以及探索,因此,室内试验与实际工程运用的契合变得异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合成材料 筋土界面 抗剪强度 咬合力
原文传递
基于3D高斯溅射的3维重建技术综述
15
作者 曹振中 光金正 +3 位作者 张千一 胡郑希 吴仕超 刘景泰 《机器人》 EI 2024年第5期611-622,共12页
2023年底推出的基于3D高斯溅射的3维重建技术相较于该领域主流传统算法在新视图合成质量和场景渲染速度两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本文分析了3D高斯溅射的技术精髓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全面梳理了基于3D高斯溅射的3维重建技术在视觉SLAM(同步定... 2023年底推出的基于3D高斯溅射的3维重建技术相较于该领域主流传统算法在新视图合成质量和场景渲染速度两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本文分析了3D高斯溅射的技术精髓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全面梳理了基于3D高斯溅射的3维重建技术在视觉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动态场景重建、生成式AI(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最后从科研产出和实际落地两方面展望了3D高斯溅射技术的潜力和技术迭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高斯溅射 3维重建 机器人 视觉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 动态场景重建 生成式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