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乡民俗学”众人谈
1
作者 朝戈金 巴莫曲布嫫 +12 位作者 陈连山 陈岗龙 杨利慧 万建中 林继富 王卫华 江帆 刘晓春 张士闪 郑土有 毛巧晖 张勃 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2期19-26,共8页
安德明:“家乡民俗学”最初成形于近二十年前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那次网络会议形成了许多有创新性的话题和研究方向。我最初的思考,是想概括中国现当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大量研究者均以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调查研... 安德明:“家乡民俗学”最初成形于近二十年前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那次网络会议形成了许多有创新性的话题和研究方向。我最初的思考,是想概括中国现当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大量研究者均以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调查研究对象的情况,并试图从一个新视角来反思和探讨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同时,参照国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总结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家乡研究潮流并结合自己在家乡进行田野研究的经验,探讨民俗学的家乡研究在学术史上的表现及其优劣得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史 青年论坛 学术现象 田野研究 民间文化 学术史 近二十年
下载PDF
民俗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朝戈金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共2页
1986年,《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学刊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正式创刊,创刊人和主编是史诗理论大家弗里,口头传统研究从此有了一个国际性学术阵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非... 1986年,《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学刊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正式创刊,创刊人和主编是史诗理论大家弗里,口头传统研究从此有了一个国际性学术阵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大领域中,“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是第一项,而且是统摄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和仪式等其他四大领域的首要领域。国际社会对口头传统重要性的认识,又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苏里大学 民俗学研究 口头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术阵地 五大领域
下载PDF
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邱运华 朝戈金 +3 位作者 刘守华 孟昭毅 王立新 沈卫荣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5期32-42,共11页
《东方民间文学》一书的正式出版,是我国民间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对于我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更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工程中的重要成果。《东方民间文学》使用了传统的“东方”概念,把欧洲之东、之南国家和地区的民间... 《东方民间文学》一书的正式出版,是我国民间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对于我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更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工程中的重要成果。《东方民间文学》使用了传统的“东方”概念,把欧洲之东、之南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文学纳入教授的视野,用“历史文化概述”“民间文学概况”和“民间文学研究概述”三大块统揽起来,形成亚洲和非洲各国(包括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希伯来(犹太)、印度、伊朗、阿拉伯、巴基斯坦、中亚各国、泰国、越南、南非等等)民间文学产生、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基本面貌,为中国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各国民间文学,奠定了基础;继而,对于研究民间文学影响到的其他学术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研究 启发作用 中亚各国 古代两河流域 学科建设 古埃及 学术研究 文化概述
下载PDF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in the Belt and Road Context
4
作者 chao gejin Xu Qingtong(译)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3期7-20,共14页
Since the 1950 s,the concepts of "heritage"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modification and extension both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Such a process highlights the i... Since the 1950 s,the concepts of "heritage"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modification and extension both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Such a process highlight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efforts to further safeguard cultural heritage by respecting and promot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uman creativity.It is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UNESCO's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multilateral norms in the cultural sphere.In this context,the safeguard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routes of the traditional Silk Road has been endowed with significance beyond culture.A review of UNESCO's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conventions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categories it safeguards,along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ICH(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indicates that cultural diversity-enabled promotion of shared human legacy does not only concern the cultural sphere,but also has an increasingly profound correlation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Moreover,this cause is also a research field worth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summarization in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in the Belt and Road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heritage the SILK ROAD the BELT and ROAD CULTURAL divers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下载PDF
EPIC TRADITIONS IN CHINA(Ⅰ)
5
作者 chao gejin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22年第5期43-48,共6页
As the most dominant literary genre in the world,epic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reflecting the diversity of world culture and the artistic creativity of humanity.In recent decade... As the most dominant literary genre in the world,epic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reflecting the diversity of world culture and the artistic creativity of humanity.In recent decades,epic scholars in China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through collecting,documenting,collating,translating,publishing and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NG replace CULTURE
下载PDF
论口头文学的生产者
6
作者 朝戈金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共12页
文学创作的媒介是语言和文字,二者分别对应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这两类文学的生产者分别是演述人和作家。口头文学的创编活动是集体参与的,所以演述人被认为是“集体性”的。与该集体性特征相联系,口头文学的存储、流布和承传,具有非中... 文学创作的媒介是语言和文字,二者分别对应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这两类文学的生产者分别是演述人和作家。口头文学的创编活动是集体参与的,所以演述人被认为是“集体性”的。与该集体性特征相联系,口头文学的存储、流布和承传,具有非中心化、开放性、独立性、安全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与区块链的底层逻辑高度相似。在众声喧哗的口头文学生产者或演述者群体中,一些卓越的个体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在口头文学传统中留下痕迹。口头文学创编活动是“具身性”的,全面调动眼耳舌身,文学创造物依附于人,是创编与接受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演述活动具有过程性和开放性,故事总要反复讲述,这就与作家写作的“离身性”和作品的独立性形成有趣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文学 演述人 具身性 非中心化
原文传递
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6
7
作者 朝戈金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69,158,共7页
只有放眼整个国际人文学术,才能更好地看清民俗学的晚近走势、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可能出路。在民俗学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发挥助推作用,民俗学者不能不予以考虑,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潮对当代民俗学的学... 只有放眼整个国际人文学术,才能更好地看清民俗学的晚近走势、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可能出路。在民俗学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发挥助推作用,民俗学者不能不予以考虑,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潮对当代民俗学的学科定位和社会作用的重新确认、以书写文化为主要表征的精英文化在融媒体时代(次生的口头性)面临的多重质疑和重新评估,以及科技与人文以另一种方式携手后带来的新的学术生长点。民俗学的未来发展,可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人文学术 学科机遇
原文传递
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从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出发 被引量:2
8
作者 朝戈金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共11页
钟敬文在其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有关民间文学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大特征的系统阐述,为中国口头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框架,也为中国读书界正确理解口头文学的主要特征勾画出了基本轮廓。回溯和总结钟敬文有关... 钟敬文在其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有关民间文学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大特征的系统阐述,为中国口头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框架,也为中国读书界正确理解口头文学的主要特征勾画出了基本轮廓。回溯和总结钟敬文有关“口头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生发,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自身学术传统的演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亦需要与国际口头文学研究的话语实践相融通。通过重新清理钟敬文的相关学述遗产,同时勾连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术对话的主要路径,口头性的讨论依然具有继续深拓的理论和方法论空间,亦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国口头文学研究之于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史路历程和发展走向,从而在当前中国文学研究整体格局中进一步厘清民间文学学科地位,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文学 民间文学 口头性 口头理论 钟敬文
原文传递
口头诗学的文本观 被引量:27
9
作者 朝戈金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34,共14页
在口头诗学视野中,音声文本的听觉属性使其在传播过程中被“整序接受”。“往昔的音声”转化为“书写的遗骸”,进而具有口头和书写“双通道双媒介”的特征,两者既各自发展又彼此纠缠,言文互缘,形成“文本聚簇”现象。文人制作的口头文... 在口头诗学视野中,音声文本的听觉属性使其在传播过程中被“整序接受”。“往昔的音声”转化为“书写的遗骸”,进而具有口头和书写“双通道双媒介”的特征,两者既各自发展又彼此纠缠,言文互缘,形成“文本聚簇”现象。文人制作的口头文学作为“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具有“言文桥接”的文学再生产意义。口头文学演述人的“大脑文本”则由“三层两径”构成其基本属性,在演述传统的规律性运作下源源不断地生成为多重形态的口头文本。口头文本的文类归属以谱系关系共存于文化生境中。在演述过程中形成的口头文本,还往往带有“伴生文本”,而演述人及其受众都深度参与了文本意义的共时性制作和历时性传承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性 整序接受 言文互缘 文本聚簇 大脑文本
原文传递
论口头文学的接受 被引量:25
10
作者 朝戈金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4,共10页
口头文学的演述活动是公共性事件,演述场域和受众之间是耦合关系。演述者与受众的关系呈现以下特点:一、口头文学接受主体的“前理解”与演述内容具有“强关联性”;二、文学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众多演述人受众”的互动关系,在... 口头文学的演述活动是公共性事件,演述场域和受众之间是耦合关系。演述者与受众的关系呈现以下特点:一、口头文学接受主体的“前理解”与演述内容具有“强关联性”;二、文学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众多演述人受众”的互动关系,在演述场域中他们之间不仅会发生角色互换,还会共享相关知识汇聚起来的“传统池”;三、在叙事变异的维度上,文本具有“新生性”和“开放性”特征;四、演述人与受众是共生关系,他们之间互为条件,而且演述事件与演述环境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所形成的整体关系可以“演述—生境整一性”概括。传统社区内部的向心力和其边缘的“核心—边缘模式”表明整一性也是动态的和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文学 受众 演述场域 演述—生境 整一性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20
11
作者 朝戈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6,共12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遗产"或"文化遗产"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和拓展。这一进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角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努力,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在文化领域制定多边... 20世纪50年代以来,"遗产"或"文化遗产"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和拓展。这一进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角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努力,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在文化领域制定多边准则有着直接关联。而传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也随之越来越具有超乎文化领域的意义。通过梳理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的出台及其保护的文化遗产类型,进而对非遗名录项目进行大致的分析,就会发现以文化多样性推广人类共同遗产这一理念,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事情,而是越来越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涵发生深度关联,也在"一带一路"的话语体系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之间成为可资深入观察和总结的研究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文化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全观诗学”论纲 被引量:21
12
作者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25,204,共23页
全观诗学是立足口头文学之本体,围绕口头文学之问题,引入多学科视域而构建的文学阐释体系。在技术路线层面,全观诗学以洛德-弗里的“口头(程式)理论”为主线,部分吸收了“民族志诗学”“演述理论”等学派的概念、工具和模型;在方法论层... 全观诗学是立足口头文学之本体,围绕口头文学之问题,引入多学科视域而构建的文学阐释体系。在技术路线层面,全观诗学以洛德-弗里的“口头(程式)理论”为主线,部分吸收了“民族志诗学”“演述理论”等学派的概念、工具和模型;在方法论层面,移用了斯穆茨的“整全观”概念,以整体性观点把握口头文学的全貌和特征,同时力求结合分析的方法与整体的方法;在世界观层面,以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析口头文学内外部规律的基础。全观诗学强调共时方法,注重要素间关系和彼此作用,同时引入历史发展的维度,从而多方面展现民众口头文学活动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等。相较于“书写性”和因特网,“口头性”是人类古老常新的信息技术,且长期居于统领性地位,因而也是“全观”的合理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观诗学 口头理论 文化生态系统 口头性
原文传递
国际史诗学术格局中的中国史诗研究进路和走势 被引量:4
13
作者 朝戈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以20世纪以来国际史诗研究主线为背景,勾勒中国史诗研究的晚近发展样貌,择要评骘若干学术专题上的突进和特色。在世纪之交前后的十几年中,中国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大致完成——从偏重文学方法和聚焦文本解析,转向综合关注史诗生发语境、... 以20世纪以来国际史诗研究主线为背景,勾勒中国史诗研究的晚近发展样貌,择要评骘若干学术专题上的突进和特色。在世纪之交前后的十几年中,中国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大致完成——从偏重文学方法和聚焦文本解析,转向综合关注史诗生发语境、演述过程、流布规律、社会功能、接受情况等环节。今后,以更开阔的视野、更自信的姿态、更精审的工具、更多样的研究路径从事史诗研究的学者,将有能力高举中国史诗学术的旗帜,在国际学界发出更大的中国声音。将中国史诗研究放在世界史诗研究的全局中,更能看清其学术渊源、脉络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学术 口头传统 诗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