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白垩系为例
1
作者 陈彬滔 马轮 +6 位作者 洪亮 史忠生 庞文珠 薛罗 王磊 代寒松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8-1072,共15页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观察、层序划分、地震反射特征与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发现研究区复合扇体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和重力流成因的滑塌扇,滑塌扇具有两类形貌特征,第一类为受坡折控制的线状供源滑塌扇,第二类为受较陡地形坡度控制的单点供源多级滑塌扇。白垩系研究层段刻画出五期扇体,单期复合扇体内部具有退积特征,多期复合扇体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垂向演化特征,其中下白垩统Renk组沉积末期复合扇体规模最大,达到148 km^(2)。复合扇体演化主要受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以及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短轴构造隆升幅度大的时期,复合扇体规模更大,相对湖平面下降初期和上升初期滑塌扇最为发育。提出A凹陷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发生沉积格局转换的新认识,明确了断陷期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勘探潜力,指导了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白垩系 复合扇体沉积 扇三角洲 滑塌扇 沉积演化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关于拓展非洲陆上页岩油项目的思考与建议
2
作者 史忠生 马峰 +4 位作者 汪望泉 赵文光 陈彬滔 薛罗 徐飞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9期9-13,共5页
页岩油的工业性突破推动了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其相关评价技术与储层改造技术日趋成熟。非洲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我国海外重要的油气合作区和原油进口来源区。虽然非洲地区目前主要以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为主,但随着页岩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成熟... 页岩油的工业性突破推动了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其相关评价技术与储层改造技术日趋成熟。非洲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我国海外重要的油气合作区和原油进口来源区。虽然非洲地区目前主要以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为主,但随着页岩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开发成本的下降,非洲地区必将进入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并重的发展阶段。超前开展非洲地区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与技术储备,适时拓展非洲陆上页岩油项目,有助于我国企业进入非洲优质页岩油区块,提升非洲油气市场份额,促进多元化油气供给市场建设。为此,有必要开展非洲陆上含油气盆地页岩油资源潜力系统评价,建立评价数据库,为后续项目进入提供决策支持;加强页岩油项目与常规油气项目协同部署,助推中非油气合作高效可持续发展;加强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储备,为进入非洲陆上页岩油项目做好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资源潜力评价 含油气盆地 勘探开发 技术储备 非洲
下载PDF
非洲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史忠生 程顶胜 +4 位作者 白洁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马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98-1609,共12页
为了明确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亲缘关系,采用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方法,开展了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盆地北部各地区原油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Ts/Tm值1.36~3.47、C_(31)... 为了明确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亲缘关系,采用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方法,开展了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盆地北部各地区原油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Ts/Tm值1.36~3.47、C_(31)升藿烷22S/(22S+22R)比值0.54~0.60、αααC_(29)20S/(20S+20R)与C_(29)αββ/(ααα+αββ)比值大于0.4,总体表现为成熟原油;伽马蜡烷指数普遍小于0.1,C_(21)三环萜烷具有明显优势,Pr/Ph值0.97~2.31,均值1.61,指示其烃源岩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湖相环境;生油母质为Ⅱ~Ⅲ型混合型。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及成熟度有差异:Moleeta次凹东坡原油为单峰后峰态分布,高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占优势,C_(24)TeT/C_(23)TT平均值大于1,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贡献,原油成熟度较低,发育重质—中质油;Jamous次凹深洼区原油为前峰优势的双峰态分布,C_(24)TeT/C_(23)TT值小于1,生烃母质除有陆源高等植物贡献外,水生生物也有重要贡献,原油成熟度较高,发育中质—轻质油;Palogue油田位于两个生烃次凹之间,具有混源特征;AYT(Abyat)油田原油主要来自Jamous次凹深洼区,同时有原地烃源岩的生烃贡献。Jamous次凹斜坡中部翘倾断裂带的发育,将次凹分割成两个次级断陷,为斜坡东部AYT地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构造条件。翘倾断裂带使Jamous次凹斜坡中部抬升变浅,局部发育弱氧化环境下的浅水砂泥互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原油对比 Melut盆地
下载PDF
压缩图像增强方法研究综述
4
作者 赵利军 曹聪颖 +3 位作者 张晋京 赵杰 陈彬涛 王安红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6-38,共13页
现在高效的图像压缩已经成为数字图像有效存储和传输的必要手段。经过压缩之后的图像难免存在块伪影、震荡伪影、图像模糊等问题。压缩图像增强技术作为图像编码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压缩图像的质量,而且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 现在高效的图像压缩已经成为数字图像有效存储和传输的必要手段。经过压缩之后的图像难免存在块伪影、震荡伪影、图像模糊等问题。压缩图像增强技术作为图像编码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压缩图像的质量,而且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视觉任务如检测、识别、分割等的预处理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压缩图像增强方法研究进行综述。从传统的压缩图像增强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压缩图像增强方法入手,介绍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与分类,同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介绍并分析压缩图像增强的几种关键性技术如对比学习、强化学习、课程学习、知识蒸馏、对抗学习和网络架构搜索。总结全文并且对压缩图像增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压缩 压缩失真 图像增强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下载PDF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彬滔 于兴河 +6 位作者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433,共10页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河型转换 控制因素 岩性油气藏 Melut盆地 Jimidi组
下载PDF
古潜山周缘滩坝沉积模式与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Galhak组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彬滔 史忠生 +5 位作者 薛罗 马轮 赵艳军 何巍巍 王磊 史江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4,共8页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缘白垩系Galhak组发育大型滩坝沉积,建立了潜山隆起周缘型和水下潜山台地型2类沉积模式,认为长轴三角洲前端侧翼的古潜山地貌所造就的高能滨浅湖环境是滩坝沉积的关键控制因素。Galhak组沉积初期,因强烈断层掀斜作用,Ruman潜山短暂露出水面,基岩-长轴三角洲复合供源,发育大型坝砂,单层厚度10~20 m,面积约10 km^2;随后,因相对湖平面上升,Ruman潜山没入水下,发育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长轴三角洲单一供源,以大面积薄层滩砂为主,局部发育厚层坝砂。滩坝砂体与上倾尖灭线、下伏Renk组烃源岩、顶板洪泛泥岩、侧向湖相泥岩封隔等配套,形成上倾尖灭、孤立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滩坝沉积的提出有效指导了岩性油藏勘探,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勘探发现,提升了Ruman地区的储量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Ruman凹陷 滩坝沉积 沉积模式 青海湖现代沉积
下载PDF
陆相湖盆坳陷期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及耦合关系--以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坳陷新近系Jimidi组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杨丽莎 陈彬滔 +5 位作者 马轮 史忠生 薛罗 王磊 史江龙 赵艳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8,共12页
源—汇系统要素特征与耦合关系分析作为当前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定量预测沉积体及油气储集体规模的重要思路与手段之一。为了研究Melut盆地新近系Jimidi组沉积期的源—汇系统要素及其耦合关系,开展了钻测井资料分析、高分辨连... 源—汇系统要素特征与耦合关系分析作为当前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定量预测沉积体及油气储集体规模的重要思路与手段之一。为了研究Melut盆地新近系Jimidi组沉积期的源—汇系统要素及其耦合关系,开展了钻测井资料分析、高分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盆缘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表征了各源—汇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Melut盆地北部坳陷基岩岩石类型为前寒武系千枚岩和花岗片麻岩,Jimidi组沉积时期发育3个一级汇水单元,存在V型、U型、W型下切谷型以及断槽型四种搬运通道类型。②研究区可划分出3个源—汇系统,其中西北部Kaka—Ruman源汇系统为典型的斜坡型源—汇耦合模式,汇水区发育面积约600 km^(2)的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北部的Gandool—Wengi源—汇系统和西南部的Tean—Ruman West源—汇系统具有断裂坡折型源—汇系统的特征,盆内分别发育面积约400 km^(2)和112 km^(2)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③研究区源—汇系统要素定量分析显示,湖盆坳陷期盆内沉积物总量与源区汇水面积、地形高差、搬运通道截面积密切相关,汇水单元面积是决定沉积体系规模的首要影响因素,汇水单元面积大,则易于形成大规模沉积体系。该研究成果可预测Melut盆地Ruman地区Jimidi组的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以及有利储集砂体展布,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定量分析 耦合关系 Jimidi组 新近系 Melut盆地 坳陷湖盆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薛罗 史忠生 +4 位作者 马轮 陈彬滔 王磊 马凤良 史江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6,共8页
南苏丹Melut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特征研究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及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在恢复北部坳陷热史基础上,利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计算了Renk组烃源岩的成熟史,同时利用"... 南苏丹Melut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特征研究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及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在恢复北部坳陷热史基础上,利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计算了Renk组烃源岩的成熟史,同时利用"Ro—排烃率"模型对Renk组的生排烃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坳陷的3个凹陷Renk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存在一定差异,Jamous凹陷进入成熟、高成熟、过成熟的时间最早,Ruman凹陷次之,Moleeta凹陷最晚。由于热演化史的差异,导致北部坳陷的3个凹陷在生排烃时间上也具有一定差异性,Jamous凹陷在白垩世晚期(88Ma)开始排烃,在古新世进入大规模排烃阶段,而Ruman凹陷及Moleeta凹陷进入大规模排烃阶段的时间在始新世。整体而言,北部坳陷烃源岩生排烃时间与Yabus/Samma组、Galhak组与Gayger组圈闭、盖层形成时间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影响Yabus/Samma组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油源断裂,而Gayger组与Galhak组成藏的主控因素是储层物性。同时热演化程度高、持续排烃的Renk组烃源岩为北部坳陷地层—岩性油藏的油气充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地层—岩性油藏应为北部坳陷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烃源岩 油气成藏 盆地模拟 Melut盆地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5
9
作者 史忠生 庞文珠 +3 位作者 陈彬滔 薛罗 赵艳军 马轮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33,共11页
为了研究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开展有利储盖组合识别、重点油藏解剖、典型成藏模式建立及勘探潜力分析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工作。结果表明:①近源白垩系发育3套有利储盖组合,包括源上Galhak组内部砂泥互层储盖... 为了研究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开展有利储盖组合识别、重点油藏解剖、典型成藏模式建立及勘探潜力分析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工作。结果表明:①近源白垩系发育3套有利储盖组合,包括源上Galhak组内部砂泥互层储盖组合、Al Renk组生油岩内“自生自储”储盖组合、及Al Renk组生油岩与Al Gayger组砂岩形成的“上生下储”储盖组合;②湖泛泥岩是Galhak组内部储盖组合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发育厚层分流河道砂岩与厚层湖泛泥岩,是Galhak组高产断块油藏发育的有利相带区;③Al Gayger组反向断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源和侧向遮挡条件,斜坡区大断距反向断块圈闭是Al Gayger组勘探的首选目标;④沉积相带控制扇体内部油藏的类型与分布,扇根与扇中砂体厚、物性好,是发育高产断块及断层-岩性油藏的有利相带;⑤北部富油凹陷远源古近系主力产层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近源白垩系是北部凹陷成熟探区深化勘探的重要领域;⑥盆地南部凹陷规模小,沉积充填粗,Adar组区域盖层质量差,远源古近系Samma+Yabus-Adar组储盖组合已不是中南部有利的储盖组合,近源白垩系在中南部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中南部有利的勘探层系。该研究成果对Melut盆地北部成熟探区深化勘探及中南部低探区白垩系的区域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远源 近源 白垩系 Melut盆地 南苏丹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薛罗 马轮 +4 位作者 史忠生 赵艳军 陈彬滔 史江龙 王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60,共8页
Melut盆地Ruman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复杂。为落实Ruman潜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索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区域构造资料,开展基于平衡剖面技术的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 Melut盆地Ruman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复杂。为落实Ruman潜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索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区域构造资料,开展基于平衡剖面技术的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对Ruman潜山周缘油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Ruman潜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2期规模较大的翘倾抬升;白垩纪末期的翘倾抬升有利于潜山周缘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古近纪末期的翘倾抬升导致潜山暴露,先期成藏的原生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次生型稠油油藏;新近纪以来构造活动弱,围绕Ruman潜山形成晚期成藏型白垩系Galhak组地层-岩性稠油油藏以及新近系Jimidi组构造-岩性稠油油藏,二者均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排烃史 稠油油藏 Ruman潜山 Melut盆地
下载PDF
Muglad盆地Kaikang槽西斜坡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洪亮 陈彬滔 +3 位作者 刘雄志 惠学智 房乃珍 苏玉平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5,共8页
Muglad盆地Kaikang槽西斜坡为富油气区带,但一直未获得重大勘探发现。为研究其油气成藏条件和多期构造运动的控藏机理,开展了精细地震解释、沉积相分析和沉积演化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经历了3期重要的构造运动,形成了2套主力含油气系... Muglad盆地Kaikang槽西斜坡为富油气区带,但一直未获得重大勘探发现。为研究其油气成藏条件和多期构造运动的控藏机理,开展了精细地震解释、沉积相分析和沉积演化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经历了3期重要的构造运动,形成了2套主力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上部的Nayil组上段湖相泥岩盖层-Nayil组下段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组合和下部的Aradeiba组湖相泥岩盖层-Bentiu组河流相砂岩储层组合;②早白垩世第Ⅰ裂陷-坳陷期控制了斜坡区AG组烃源岩的展布范围,晚白垩世第Ⅱ裂陷-坳陷期控制了下部储盖组合的圈闭形成,古近纪第Ⅲ裂陷-坳陷期对应于研究区的主力生排烃期。上述3期构造运动造就了研究区"断层-盖层控藏、多层系差异聚集"的油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坳陷作用 沉积演化 油气成藏 Kaikang槽西斜坡 Muglad盆地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南缘石炭系MKT组“反向前积”构型的性质 被引量:2
12
作者 代寒松 陈彬滔 +4 位作者 郝晋进 刘雄志 洪亮 赵旭 邓国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6-1254,1279,共10页
"前积"是油气勘探中常见的沉积构型,多为沉积物由物源区向卸载区逐步堆积叠加而成,其倾向指向卸载区。滨里海盆地东南缘中区块MKT组泥岩内部由一系列向西(早期隆起物源区)倾斜的"反向前积层"构成,由于其成因存在较... "前积"是油气勘探中常见的沉积构型,多为沉积物由物源区向卸载区逐步堆积叠加而成,其倾向指向卸载区。滨里海盆地东南缘中区块MKT组泥岩内部由一系列向西(早期隆起物源区)倾斜的"反向前积层"构成,由于其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导致了研究区石炭系沉积演化规律缺乏统一认识,制约了后续勘探工作的开展。文章以区域背景、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沉积作用、岩性、古地理位置、形态与规模等要素分析比较,对"反向前积"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MKT组属于深水牵引流沉积而非水进退积楔,"反向前积"是其沉积物在深水牵引流作用下向陆迁移而形成的特殊沉积构型。最终,文章尝试对MKT组沉积演化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其划分为:初始形成、强烈作用、晚期衰退和后期调整4个阶段。MKT组深水牵引流沉积的发现不仅完善了宾里海盆地东南缘石炭系沉积演化规律,为后期工作扫清了障碍,丰富了盆地的沉积类型,更为全球古生界深水牵引流研究提供了宝贵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前积 深水牵引流沉积 向陆迁移 水进退积楔 沉积演化 石炭系 滨里海盆地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罗 史忠生 +4 位作者 马轮 赵艳军 陈彬滔 史江龙 王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3,共7页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烃源岩盆地模拟、油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油藏成藏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稠油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uman凹陷东斜坡Yabus组...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烃源岩盆地模拟、油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油藏成藏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稠油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uman凹陷东斜坡Yabus组、Gayger组与基岩油藏受Lau组沉积时期构造运动影响,原生油藏发生破坏,现今为次生型残留稠油油藏,勘探潜力十分有限;Jimidi组油藏为晚期成藏次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21 km 2,Galhak组油藏属于晚期成藏原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105 km 2,均具有较大勘探潜力。该研究可为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成藏机理 勘探潜力 油源分析 成藏过程 Ruman地区 Melut盆地
下载PDF
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类型、特征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忠生 薛罗 +4 位作者 马轮 陈彬滔 王磊 庞文珠 史江龙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32,共11页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内Yabus组远源断层-岩性复合油藏及源外Yabus组远源断块油藏两大潜力勘探领域。研究表明:Melut盆地北部古近系Yabus组发育源内和源外2种类型的远源油藏,二者具有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与成藏模式。源内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取决于3个地质条件的耦合,即“两强一弱”的3期裂陷作用为古近纪Yabus组-Adar组远源储盖组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富油凹陷的发育为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油源基础;多期裂陷作用为Yabus组远源圈闭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垂向通道条件。源内远源油藏主要通过油源断裂的垂向充注成藏,油源断裂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油源断裂的识别及控圈断层的侧向封堵性评价是源内远源断块圈闭评价的重点。源外远源油藏主要通过富油凹陷的侧向运移充注成藏,由富砂地层与断块、古隆起形成的输导脊控制源外远源圈闭的成藏,输导脊的识别与圈闭充注油气程度研究是源外远源圈闭评价的重点。研究成果指导了Melut盆地远源油藏的勘探部署与深化勘探,对其他含油气盆地成熟探区远源油藏的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古近纪 Yabus组 远源油藏 成藏特征
下载PDF
Interaction between Downslope and Alongslope Processes on the Margins of Daihai Lake,North China:Implication for Deltaic Sedimentation Models of Lacustrine Rift Basin 被引量:12
15
作者 YU Xinghe LI Shunli +3 位作者 chen bintao TAN chengpeng XIE Jing HU Xiaon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932-948,共17页
Daihai Lake, a modern lacustrine rift basin, located in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serves as an important modern analog for understanding deltaic depositional processes in an active rift setting. Two of the deltas ... Daihai Lake, a modern lacustrine rift basin, located in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serves as an important modern analog for understanding deltaic depositional processes in an active rift setting. Two of the deltas (Yuanzigou delta and Bulianghe delta) on the margins of Daihai Lake were surveyed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stacking patterns using aerial photographs, field trenching and sediment sampling. Shallow cores and trench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margins of Daihai Lake indicate that a variety of depositional processes have been active since Daihai Lake formed. Two 3-D sedimentation models which employ chron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technique were generated. The chronostratigraphic sedimentation models predict and represent the architectures and sand-body continuity of sediments. Stratigraphical coincidence of the broad sheeted drifts and channel erosion suggests a coupling between downslope and alongslope processes. Distributary mouth bars are prevalent in the front of deltas on steeper slopes due to the dominance of down-slope flows. On the contrary, the along-slope currents fav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tal bar deposits with sheeted sandbodies on gentle depositional slope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 sedimentary facies associated with highlighting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downslope flows and alongslope curr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within these deltas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s, with applica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 architecture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in lacustrine rift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wnslope flows alongslope currents architectural element spatial extension model Daihai Lake
下载PDF
Mass-transport Deposit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Songliao Terrestrial Basin, Northeast China: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Recognition Criteria and External Geometry 被引量:9
16
作者 PAN Shuxin WEI Pingsheng +3 位作者 WANG Tianqi LIU Caiyan chen bintao LIANG Suj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2-77,共16页
Extensive mass transport deposits(MTDs), which form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in ancient and modern deep water systems,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ocean basins worldwid... Extensive mass transport deposits(MTDs), which form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in ancient and modern deep water systems,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ocean basins worldwide. To date, no large-scale MTDs have been found in Chinese terrestrial basins. Based o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drilling, core and logging data, this article report MTDs have been found in Songliao terrestrial basin(SLTB),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slope break of lacustrine basins was an ideal discharge place for gravity depositions. Regional sedimentary study of MTDs reveals that Cretaceous-age MTDs in SLTB were deposited in slope-break environments by slide, slump and debris flow, and MTDs were mixed with little turbidite simultaneously. Besides the massive aspect, key features of MTDs are the common presence of deformational structures or softsedimentary deformation, floating shale clasts, boudins, microfaults, distortion beddings, rotated sand debris. Detailed mapping of two three-dimensional(3-D) seismic surveys acquired in Yingtai(YT) and Haituozi(HTZ) areas reveals that MTDs are characterized by chaotic, mounded, and transparent seismic reflection. Growth fault, slope gully and geomorphology of the slope break greatly influenced the sedimentary process and external geometry of MTDs, and as a consequence, MTDs in SLTB exhibit classic fan-like geometry and some special(non-fan-like) external geometry. Furthermore, fanlike MT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categories, including isolated fan, mother-son fan and stacked fan. Non-fan-like MTD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categories, strip-like MTDs and faulted-pit MTDs. A new sedimentary model has been built for MTDs in SLTB. MTDs have become a new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rget in the SL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s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recognition criteria external geometry Songliao Basin
下载PDF
基于差分演化算法高斯随机聚类数学建模分析
17
作者 陈彬韬 史慧娟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22,39,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差分演化算法高斯随机聚类数学建模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高斯随机聚类差分演化算法的基础理论进行讨论,并对差分演化算法进行分析,在高斯随机聚类差分演化算法进化的不同阶段对算法参数的缩放因子与杂交概率进行相应的调... 提出一种基于差分演化算法高斯随机聚类数学建模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高斯随机聚类差分演化算法的基础理论进行讨论,并对差分演化算法进行分析,在高斯随机聚类差分演化算法进化的不同阶段对算法参数的缩放因子与杂交概率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在增加种群多样性的前提下,调整算法的搜索方向快速找出最优方案完成对差分演化算法高斯随机聚类数学建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斯随机聚类差分演化算法相对比差分演化算法具有更好的求解性能,且收敛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演化算法 高斯随机聚类 缩放因子 杂交概率
下载PDF
The response of deltaic systems to climatic and hydrological changes in Daihai Lake rift basin,Inner Mongolia,northern China 被引量:6
18
作者 Yu Xinghe Li Shunli +3 位作者 Tan chengpeng Xie Jing chen bintao Yang Fan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3年第1期41-55,共15页
Delta systems are ubiquitous around lacustrine rift basins. Its peripheral ge-ometry, progradation structures and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were controlled by both tec-tonic settings and climatic changes. Peripheral geo... Delta systems are ubiquitous around lacustrine rift basins. Its peripheral ge-ometry, progradation structures and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were controlled by both tec-tonic settings and climatic changes. Peripheral geometry of a delta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depositional gradients which formed the fan-shape delta on the steep slopes and developed the lobe-shape delta on the gentle slopes. Due to the discharge feed rivers can change rapidly driven by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the nearshore area of deltas display considerable facies variability. The rise of annual rainfall, which suggests the rivers feeding deltas are continuous, and result in distributary mouth bars that are prevalent in the front of deltas since the down-slope flows are greater than the along-slope currents. On the contrary, when the annual rainfall decreases and evaporation increases, the rivers only can feed deltas ephemerally. If the along-slope currents were in a dominant position, the distal bars were deposited. Progra-dation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of delta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gradients of slopes. On gentle depositional slopes, shingle foreset beds predominate with fine sediments and small-scal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r vice ver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se/fine-grained deltas depositional gradients continuity of rivers annual evaporation progradation struc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