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数字PET关键材料硅酸钇镥闪烁晶体研究进展
1
作者 郑睿 陈警斌 +2 位作者 刘雨龙 肖鹏 谢庆国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4期405-420,共16页
硅酸钇镥(LYSO)凭借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已成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中最为主流的闪烁晶体材料。近年来,由多电压阈值(MVT)理论发展而来的全数字PET技术,实现了闪烁脉冲的源头数字化,提高了PET成像空间分辨率、系统灵敏度等关键指标,... 硅酸钇镥(LYSO)凭借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已成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中最为主流的闪烁晶体材料。近年来,由多电压阈值(MVT)理论发展而来的全数字PET技术,实现了闪烁脉冲的源头数字化,提高了PET成像空间分辨率、系统灵敏度等关键指标,催生了质子治疗监测、正电子寿命谱等新应用。不同于传统的时间间隔采样方法,MVT是一种基于电压-时间的纵向采样技术,在时间很快的脉冲信号采样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因此,调控LYSO晶体的闪烁发光特性,以适应MVT采样方法,从而发掘其精准数字化的最大潜能,是全数字PET应用需求下LYSO闪烁晶体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LYSO晶体的闪烁原理、性能调控和生长技术。梳理如何调制LYSO晶体光输出、衰减时间和均一性等关键性能,以适应全数字PET的采样特性。介绍本团队面向全数字PET需求,开发的快衰减、高均一LYSO晶体的研究进展。最后,结合LYSO研究现状和全数字PET探测器的新需求,展望LYSO闪烁晶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闪烁晶体 硅酸钇镥 晶体生长
下载PDF
南方90份秋播区蚕豆粒型性状的SSR关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金洋 周琰琰 +7 位作者 林云 刘萌萌 薛晨晨 陈景斌 闫强 吴然然 陈新 袁星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02-1614,共13页
蚕豆(ViciafabaL.)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豆作物,在我国南方为秋播作物,主要生产大粒鲜食型蚕豆,对该地区蚕豆资源进行粒型性状关联分析,发掘与其关联的分子标记,有助于鲜食型蚕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以90份秋播区蚕豆资源为材料,于201... 蚕豆(ViciafabaL.)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豆作物,在我国南方为秋播作物,主要生产大粒鲜食型蚕豆,对该地区蚕豆资源进行粒型性状关联分析,发掘与其关联的分子标记,有助于鲜食型蚕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以90份秋播区蚕豆资源为材料,于2019年和2020年对其粒型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67对多态性的SSR标记对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共扩增出278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4.1,聚类分析将该资源分成3大类,其中粒长、粒宽和百粒重3个性状值较大的品种主要分布在A类群。在群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TASSEL软件的MLM(Q+K)模型分析了67个SSR标记与粒型性状的相关性,通过关联分析共检测到50个与粒型性状显著相关联的分子标记(P<0.001),其中有29个标记P值小于0.0001。在多年多点的分析中,ICS48和ICS455同时与粒宽和粒重显著关联。根据关联分子标记的稳定性和贡献率,得到3个与粒型相关的优势等位位点:ICS48-H1、ICS51-H1以及ICS455-H3(P<0.0001;r>18%)。本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秋播区蚕豆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遗传多样性 粒型 SSR关联分析
下载PDF
豇豆耐盐种质资源鉴定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红梅 许文静 +4 位作者 陈华涛 陈景斌 刘晓庆 杨守萍 陈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9-52,共14页
发掘优异耐盐种质是进行豇豆品种耐盐性遗传改良的基础。以蛭石为培养基质,在子叶展开期,以分别添加50,100,150,200,250 mmol/L NaCl的1/2 Hoagland营养液对12个豇豆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盐浓度胁迫对豇豆耐盐等级(STR)、叶绿素... 发掘优异耐盐种质是进行豇豆品种耐盐性遗传改良的基础。以蛭石为培养基质,在子叶展开期,以分别添加50,100,150,200,250 mmol/L NaCl的1/2 Hoagland营养液对12个豇豆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盐浓度胁迫对豇豆耐盐等级(STR)、叶绿素含量(SPAD)、株高(PH)、根长(RL)、地上部鲜质量(AFW)、地上部干质量(ADW)、根鲜质量(RFW)和根干质量(RDW)等8个指标的影响,鉴定适宜盐浓度;依据隶属函数值(F_(i)),综合评价12个品种的耐盐性,并确定耐盐鉴定方法;根据此方法,评价84份豇豆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增加,12个品种STR值呈上升趋势,150 mmol/L NaCl胁迫下变异系数最大,确定150 mmol/L为豇豆苗期耐盐性鉴定适宜浓度;筛选出耐盐品种苏紫41和绿领四号(F_(i)>0.60),盐敏感品种苏豇1419(F_(i)<0.30);建立了一种以蛭石为基质,150 mmol/L NaCl处理4周左右进行豇豆苗期耐盐性鉴定的方法;84份豇豆种质资源耐盐性F_(i)变幅为0.06~0.88,遴选出苏紫豇1号和紫筋肉豆角等8份耐盐种质资源。本研究筛选到10份耐盐种质资源(F_(i)>0.60),为豇豆耐盐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耐盐性 隶属函数 种质资源
下载PDF
玻纤增强PC/PBT合金的结晶行为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晶斌 潘勇军 黄岐善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8-41,46,共5页
研究了在玻纤增强的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合金中PBT的结晶行为。发现PBT的结晶过程是由两种相反的影响共同决定的,一方面玻纤能够诱导PBT成核,加快PBT的结晶速率;另一方面,PC会抑制PBT结晶,降低PBT的结晶速率。同时发... 研究了在玻纤增强的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合金中PBT的结晶行为。发现PBT的结晶过程是由两种相反的影响共同决定的,一方面玻纤能够诱导PBT成核,加快PBT的结晶速率;另一方面,PC会抑制PBT结晶,降低PBT的结晶速率。同时发现在不同组成比下,PC/PBT合金会形成不同的相形貌,也会影响玻纤对PBT结晶的成核作用和PC对PBT结晶的抑制作用,进而使PBT呈现加速结晶、分级结晶或者受限结晶行为。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玻纤增强PC/PBT合金中PBT的结晶机理。同时考察了PC/PBT合金的结晶行为和热性能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玻纤 结晶 成核 受限 热性能
下载PDF
工作面智能供液技术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然 刘波 +9 位作者 王大龙 陈敬斌 王统诚 周如林 王剑强 赵康康 于远征 秦怀新 刘明亮 王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7-253,共7页
工作面智能供液技术是智能化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为解决工作面智能化开采中感知、决策、控制环节中对高数据传输速率、高传输稳定性和高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研制了基于百兆工业以太网的集中分布式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 工作面智能供液技术是智能化开采的核心技术之一。为解决工作面智能化开采中感知、决策、控制环节中对高数据传输速率、高传输稳定性和高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研制了基于百兆工业以太网的集中分布式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及智能按需供液控制技术,提升了智能化控制功能;分析了工作面液压系统工作介质质量综合保障技术的发展需求,创新了井下一体式反渗透(RO)水处理技术、高效多级过滤技术、全自动化乳化液自动配比及浓度矫正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克高强度抗腐耐蚀材料、纯水介质吸排液可靠性技术、纯水电阻率保障技术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适用于纯水工作面的智能供液系统,推进了绿色开采技术的发展。攻克了无人值守智能安全控制技术、及时快速供液和回液中继技术、综合多参数监测的远距离供液管路安全监控技术等核心技术难题,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矿井远距离安全、高效供液难题。上述成果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矿区、中煤能源山西矿区、山东能源兖矿矿区的薄煤层和中厚煤层的综采、综放工作面进行了推广应用,满足现阶段智能化开采发展的对供液技术及装备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开采 智能供液技术 智能控制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纯水供液技术 远距离供液
下载PDF
绿豆对尾孢菌叶斑病的生理生化响应及病害早期检测
6
作者 李灵慧 吴然然 +4 位作者 陈景斌 崔晓艳 袁星星 朱月林 陈新 《上海农业学报》 2022年第6期9-14,共6页
为探究绿豆抗、感品种在叶斑病发病期的生理生化响应差异以及开发病害早期检测技术,以绿豆抗病品种‘V4718’和感病品种‘V1197’为材料,分析了两个品种在接种变灰尾孢菌后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 为探究绿豆抗、感品种在叶斑病发病期的生理生化响应差异以及开发病害早期检测技术,以绿豆抗病品种‘V4718’和感病品种‘V1197’为材料,分析了两个品种在接种变灰尾孢菌后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利用3种算法模型对发病早期叶片(接种后1 d、2 d、3 d)与健康叶片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两个绿豆品种叶片的MDA含量、POD和SOD活性均有所上升,但‘V4718’叶片的MDA含量在接种后第4天和第6天显著低于‘V1197’,‘V4718’叶片的POD活性升高较快;两个品种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所下降,但在接种第4天和第6天时‘V4718’的各参数值显著高于‘V1197’;分类准确率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最高分类准确率为98.40%。本试验可为进一步探索绿豆的抗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并为绿豆叶斑病的早期检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叶斑病 生理指标 病害早期检测
下载PDF
基于过敏原检测分析儿童变应性鼻炎脱敏治疗的疗效评估
7
作者 孙文玥 陈敬滨 曹姝平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0期99-101,共3页
目的分析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过敏原检测情况,并对脱敏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9月就诊的78例AR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均予以过敏原检测,分析过敏原检测情况。针对患儿均予以皮下注射安脱达(屋尘螨变应原制... 目的分析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过敏原检测情况,并对脱敏治疗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9月就诊的78例AR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均予以过敏原检测,分析过敏原检测情况。针对患儿均予以皮下注射安脱达(屋尘螨变应原制剂,ALK-ABELLO A/S)脱敏治疗,对患儿治疗前1d、治疗1年后、治疗2年后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敏原检测,78例AR患儿均为螨类过敏;2级、3级总数40例,经脱敏治疗下降1级、4级、5级经脱敏治疗下降1~2级。78例患儿在经治疗1年后、治疗2年后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较治疗前1d均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AR的过敏原以屋尘螨、粉尘螨为主,对于患儿采取脱敏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变应性鼻炎 脱敏治疗 过敏原监测 疗效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power extraction of a turbine driven by a pulse detonation combustor 被引量:9
8
作者 Li Xiaofeng Zheng Longxi +1 位作者 Qiu Hua chen jingbin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353-1359,共7页
In order to grasp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pulse detonation combustor(PDC)and the turbine,the experimental work i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key factors on the power extraction of a turbocharger turbi... In order to grasp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pulse detonation combustor(PDC)and the turbine,the experimental work i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key factors on the power extraction of a turbocharger turbine driven by a PDC.A PDC consisting of an unvalved tube is integrated with a turbocharger turbine which has a nominal mass flow rate of 0.6 kg/s and50000 r/min.The PDC-turbine hybrid engine is operated on gasoline-air mixtures and runs for6+min to achieve a thermal steady state,and then the engine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Results show that the momentum difference per unit area between the turbine inlet and outl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wer extraction,while the pressure peak of the detonation has little effect.The equivalence ratio of fuel and air mixture and the transition structure between PDC and turbine are also important to the power extraction of the turbine.The present work is promising as it suggests that the performance beneft of a PDC-turbine hybrid engine can be realized by increasing the momentum difference per unit area through the optimal design of transition section between the PDC and turb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ustor Experiment Pulse detonation Turbine Turbocharg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