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曾国藩文章美学思想
1
作者 陈望衡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7期66-77,I0003,共13页
曾国藩是晚清文坛领袖,也是晚清美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主张善美统一,刚柔相济,和谐大同,境界为上,特别推崇阳刚之美。曾国藩根据自己的创作心得,提出了一系列的文章美学观点,最重要的有“圣哲”观、“自然之文”观、“奏疏之文”观、... 曾国藩是晚清文坛领袖,也是晚清美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主张善美统一,刚柔相济,和谐大同,境界为上,特别推崇阳刚之美。曾国藩根据自己的创作心得,提出了一系列的文章美学观点,最重要的有“圣哲”观、“自然之文”观、“奏疏之文”观、“文境”概念等。曾国藩文章美学具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他的文章美学为清朝——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抹绚丽的霞彩,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章美学的一种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文章美学 晚清
下载PDF
“太和”之美:生态文明美学的审美境界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望衡 钟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4-175,共12页
生态文明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太和”来自《周易·乾卦·彖辞》。“太和”就是大和,是人与自然之和,生态与文明之和。在其具体实现之中,或表现为顺应的和谐,是为优美;或为“逆应”的和谐,是为崇高。崇高中的“逆应”,... 生态文明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太和”来自《周易·乾卦·彖辞》。“太和”就是大和,是人与自然之和,生态与文明之和。在其具体实现之中,或表现为顺应的和谐,是为优美;或为“逆应”的和谐,是为崇高。崇高中的“逆应”,当其给人类带来灾难时,它为悲剧;而当人类战胜“逆应”,实现人与生态共荣时,它为正剧。坚定走生态文明正道是人类之福,是生命之幸,是天地之大德,是宇宙之大利。“太和”的灵魂是崇高,不只是自然的崇高,还有人类的崇高,是两种崇高的统一。这样的崇高,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美学 崇高 “太和” 生态文明时代
下载PDF
秦兵马俑艺术与秦王朝的美学气象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望衡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4-30,共7页
秦兵马俑虽是陪葬具,却是秦王朝现实审美文化的反映。秦王朝崇尚军功。8000座兵马俑,就是8000个中国统一战争的纪念碑。秦王朝崇尚艺术。在雕塑审美上,秦人注重人物个性,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其审美趣味逼近现代审美,堪称超前的绝艺。秦人... 秦兵马俑虽是陪葬具,却是秦王朝现实审美文化的反映。秦王朝崇尚军功。8000座兵马俑,就是8000个中国统一战争的纪念碑。秦王朝崇尚艺术。在雕塑审美上,秦人注重人物个性,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其审美趣味逼近现代审美,堪称超前的绝艺。秦人崇尚科技。兵马俑及战车的制作不仅反映秦人高度的科技水平,也反映秦人高度的工艺水平。秦人在器物制作上追求卓绝,兵马俑及战车的制作不仅见出秦国工匠技艺精湛,而且也见出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核心是责任感,责任感的核心是自豪与自信。秦兵马俑是秦国以及其后秦朝诸多先进文化的反映,它是一面鲜亮的旗帜,上写着大秦,大秦就是中华的前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朝 兵马俑 美学
下载PDF
北朝的夷夏融合与中华美学的构建
4
作者 陈望衡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9,F0002,共12页
夷夏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先秦以来,“夷夏之辨”发展为夷夏融合。南北朝是夷夏融合的高峰期,主要在北朝进行,代表是北魏。夷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汉化的主体不是自然血缘的同化,而是文化上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南北朝是佛教汉化的... 夷夏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先秦以来,“夷夏之辨”发展为夷夏融合。南北朝是夷夏融合的高峰期,主要在北朝进行,代表是北魏。夷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汉化的主体不是自然血缘的同化,而是文化上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南北朝是佛教汉化的关键时期,主要在北朝地区进行,集中体现为佛像的汉化。佛教的汉化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一体化工程的进行,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华美学的构建。中华美学的构建可以分为基本观念构建和审美文化构建两大方面。基本观念建构集中在对于艺术功能的认识上。先秦儒家确定的艺术功能为教化与审美统一,此后这一认识在承传过程中发生偏移,南朝偏于审美,北朝则突出教化。在审美文化上,北朝在承传中原文化的同时又融入了草原文化,在书法、音乐、文学、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建树。唐代美学兼取南北而主要承传北朝美学传统,从理论与实践上重新树立儒家艺术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美尽善。北朝开创的以夷夏之合为核心的中华美学在唐代得以巩固提高和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家形态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 中华美学 南北朝 北魏
下载PDF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望衡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160,共6页
中国美学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和主导性三个要素。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传统。中国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和主导性三个要素。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传统。中国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善相乐,教娱统一;二是天人合一,巧夺天工;三是夷夏一家,海纳创新;四是中和之道,臻于化境;五是家国情怀,至美大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善相乐 天人合一 夷夏一家 中和之道 家国情怀
下载PDF
“生态文明美学”初论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望衡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1-19,61,共10页
本文论述如下四个问题:一、"生态美学"概念不能成立:美学按其本质,它是文明的产物,审美的实质是人对自身的肯定。而生态就其本质是与文明对立的。生态只有在肯定人,肯定文明时才可能是美的。按美在文明论,生态美是不成立的,... 本文论述如下四个问题:一、"生态美学"概念不能成立:美学按其本质,它是文明的产物,审美的实质是人对自身的肯定。而生态就其本质是与文明对立的。生态只有在肯定人,肯定文明时才可能是美的。按美在文明论,生态美是不成立的,存立的只有生态文明美。二、生态文明美的本质:生态文明美的本质是生态与文明的共生。三、生态文明审美的标志性的美——朴素:朴素本是产生于农业文明的一种美学观。这种美学观为工业文明所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更新,在生态文明时代,它成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标志性的美。节俭是朴素美的本质,但它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农业文明的时代,节俭的是财富,而生态文明时代,节俭的是资源。四、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重新确认自然神性,奉行新时代的自然崇拜;二是重新确认科技人性,重建科技的信任;三是提升人类"家园"的品格。生态文明的家园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家园,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大的家园。从本质上看,生态文明美学是人类的家园美学。"乐生—乐居"是人类美学永恒的主题,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也一样,只是,它的"乐生—乐居",要加上"生态"这一修饰词,它的"乐生"是"生态乐生",它的"乐居"是"生态乐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美学 生态文明美学
下载PDF
《尚书》中的中华美学之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望衡 张文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0-97,共8页
《尚书》是儒学之源。不仅儒家的政治理念、哲学理念、自然理念、科学理念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儒家的美学观念也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数度文化”。数度关涉中国人最为看重的祥瑞文化,而祥瑞文化则直接与审美相联系,《尚书》中最重要的... 《尚书》是儒学之源。不仅儒家的政治理念、哲学理念、自然理念、科学理念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儒家的美学观念也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数度文化”。数度关涉中国人最为看重的祥瑞文化,而祥瑞文化则直接与审美相联系,《尚书》中最重要的数是“五”以及“五行”。礼乐文化。从《尚书》的记载来看,中国的礼乐文化开始于尧舜时代。山川崇拜。《尚书》的内容大量地涉及自然山川,它的自然观中蕴含有自然审美观的潜能。德政文化。《尚书》的主题是德政,德是中国古代审美的主要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儒学 中华美学之源
下载PDF
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代国际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望衡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9-61,106,共14页
中国古典园林曾经在欧洲产生过重大影响,最早被介绍到欧洲是在14世纪。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学习、模仿中国园林、中国建筑自由式的风气,名之曰"中国风"。这股风对于西方园林具有强大的冲击作用。中国园林又一次受到重视是... 中国古典园林曾经在欧洲产生过重大影响,最早被介绍到欧洲是在14世纪。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学习、模仿中国园林、中国建筑自由式的风气,名之曰"中国风"。这股风对于西方园林具有强大的冲击作用。中国园林又一次受到重视是在当代。不少著名景观设计师高度赞赏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它的基本理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可宝贵的遗产,它不仅是中国人民而且也是世界人民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精神营养。中国古典园林于世界最重要的价值,其一是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这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人工"与"天工"的关系,计成说的"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可视为这一精神的概括。其二是美在意境的美学精神。园林审美的本体在景观,景观构建与艺术中的意象构建具有类似的过程,需要从构景向构境升华。由于园林是综合艺术,它的意境较之艺术意境更丰富、更深刻,同时又由于园林是生活环境,因而它的意境不仅具有形而上的精神性的品格,而且具有形而下的生活性品格。这些,正是它最为主要的国际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风” 天人合一 意境 国际价值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摇篮——史前河西走廊彩陶文化的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望衡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11,共8页
甘肃是史前彩陶的故乡之一,它拥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七种文化,且相对集中在河西走廊一带。将史前彩陶文化与华夏先祖的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我们发现,河西走廊就是中华民族文明... 甘肃是史前彩陶的故乡之一,它拥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七种文化,且相对集中在河西走廊一带。将史前彩陶文化与华夏先祖的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我们发现,河西走廊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主要体现在:一、以农立国。陶器是农业的标志器,相关的事实证明仰韶文化时代已有准国家存在。二、人性觉醒。彩陶上动物纹到人物纹的演变,反映人性从神性中的觉醒。三、阴阳思维。中华民族最早懂得事物辩证发展的道理。大量出现在马家窑文化上的漩涡纹是阴阳思维的最好证明。四、龙的子孙。西北地区的华夏初民均依水而居,因而产生水崇拜、水族崇拜,由此逐渐创造出各种龙意象以及龙崇拜。五、华夏命名。中华民族名为“华夏”。“华”是花,史前仰韶文化纹饰主体是花。凤凰是太阳鸟,马家窑彩陶上凤凰纹接近后来定型的凤凰形象。甘肃彩陶的文化足以说明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史前 彩陶文化 河西走廊 华夏文明
下载PDF
《墨子》的环境美学思想
10
作者 陈望衡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3-98,共6页
墨子的环境美学思想主要有四:一、“以天为法”。在《墨子》中,天,不只具神性的意义,还指自然,这自然是人生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它具有环境义,也具有资源义。二、“顺天之意”。天意以爱民为本,顺天之意就是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墨子的环境美学思想主要有四:一、“以天为法”。在《墨子》中,天,不只具神性的意义,还指自然,这自然是人生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它具有环境义,也具有资源义。二、“顺天之意”。天意以爱民为本,顺天之意就是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百姓能很好地生活。三、崇尚节俭。含义有二:一是俭朴;二是调节。墨子讲节俭有个基本的目的——“民富国治”。四、“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的人生观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句话在《墨子》中多处出现。这一思想含有社会环境和谐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两层意思。放宽来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仅含有人类社会和谐的意思,还含有整个宇宙和谐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节俭 天下 社会和谐 国家富强
下载PDF
大汉帝国的壮丽赞歌——张衡《二京赋》中的主题辩
11
作者 陈望衡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79,共6页
《二京赋》是张衡最主要的作品,它的主题,一直被认为是讽谏,其实,这是对《二京赋》最大的误读。《二京赋》是大汉帝国的壮丽赞歌。中国文学史对于赋的功能一直存有偏见。几乎从汉代开始,关于赋的意义,就被认为是以“讽谏”为主题,其实,... 《二京赋》是张衡最主要的作品,它的主题,一直被认为是讽谏,其实,这是对《二京赋》最大的误读。《二京赋》是大汉帝国的壮丽赞歌。中国文学史对于赋的功能一直存有偏见。几乎从汉代开始,关于赋的意义,就被认为是以“讽谏”为主题,其实,这与事实不符合。赋尚大美,本是汉帝国雄强奋发时代精神的产物。追究《二京赋》被误解为讽谏的原因是受儒家诗教说的影响。终其两汉,赋的写作均在讽谏与颂美两者之间转移。在东汉后期,颂美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这种文学现象对于魏晋南北朝审美意识的全面觉醒具有重要的前导作用。张衡的《二京赋》可以视为赋的写作由讽谏到颂美转变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 《二京赋》 汉朝
下载PDF
华夏美学建构的杰出贡献者——赵孟頫
12
作者 陈望衡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11,共8页
元朝是中国第一个异族统治者的中央政权,忽必烈是元朝的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对赵孟頫的重视及合理重用是赵孟頫之幸,也是元朝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作为当时综合修养最高、最好的汉人学者,他在蒙元的汉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赵孟... 元朝是中国第一个异族统治者的中央政权,忽必烈是元朝的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对赵孟頫的重视及合理重用是赵孟頫之幸,也是元朝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作为当时综合修养最高、最好的汉人学者,他在蒙元的汉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赵孟頫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见出华夏美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转型,为华夏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孟頫 元朝 中国绘画 华夏美学 中华文化
下载PDF
环境美学视角下中国风景园林史教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艳梅 陈望衡 齐君 《园林》 2021年第2期42-46,共5页
中国风景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然其历史教学却存在趣味性和应用性缺失、知识依靠于机械记忆等问题。为深化教学,提出将环境美学融入中国风景园林史课程,厘清环境美学思想与风景园林史的关系,以传统环境审美对象观照风景园林的历史形态... 中国风景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然其历史教学却存在趣味性和应用性缺失、知识依靠于机械记忆等问题。为深化教学,提出将环境美学融入中国风景园林史课程,厘清环境美学思想与风景园林史的关系,以传统环境审美对象观照风景园林的历史形态,注重传统环境审美思想与当代风景园林的对话。引导学生将学习方式从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领悟,培养学生汲取传统智慧应对当代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国风景园林的时代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风景园林史 教学内容 古今对话 思辨意识
下载PDF
唐代边塞诗审美价值辨
14
作者 陈望衡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8-216,共9页
唐代边塞诗是唐诗的代表,其美学价值值得格外重视。长期以来,论者对唐代边塞诗的评价存在观念上的障碍,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唐代边塞诗的审美价值做辨。一是战争性质辨。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卫国战争、正义战争。唐代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是唐诗的代表,其美学价值值得格外重视。长期以来,论者对唐代边塞诗的评价存在观念上的障碍,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唐代边塞诗的审美价值做辨。一是战争性质辨。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卫国战争、正义战争。唐代边塞诗是唐代卫国战争的颂歌。二是人生价值辨。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人生观。三是战争美学辨。一般认为,战争残酷,不具备审美价值,而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战争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崇高的美。四是战争情感辨。唐代边塞诗所反映的战争情感具有深刻内涵,折射出唐王朝的时代精神:在战争与热血中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边塞诗 美学价值 正义战争 战争美学 时代精神
原文传递
道教美学的典范:《太平经》的美学思想
15
作者 陈望衡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36,共6页
道教《太平经》的主旨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康,有志者得道成仙。这些宗教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通向审美理想:一、社会理想:致治太平。《太平经》提出“圣人致治太平”,太平来自“与天地同心”,与天地同心即遵循天地的规律。《太平经》认为“... 道教《太平经》的主旨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康,有志者得道成仙。这些宗教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通向审美理想:一、社会理想:致治太平。《太平经》提出“圣人致治太平”,太平来自“与天地同心”,与天地同心即遵循天地的规律。《太平经》认为“与天地同心”,则产生悦喜。二、人生理想:“与天帝同象”。《太平经》认为,气、神、精三者相助。想长寿,必须爱气,尊神,重精。最高理想是成仙,成仙意味着不仅获得天帝之心,还获得天帝之形,这就是仙人了。三、审美思维,阴阳中和。《太平经》发展《周易》的阴阳理论,提出阳主生阴主养的新理论,体现出对生命过程的重视。而在阴阳和合理论上,《太平经》重视“中”的意义。《太平经》集中体现中华美学中和为美的思想。四、审美体验,乐出太平。中华美学重视乐。在对乐的论述上,《太平经》说得最为充分。作为宗教经典,《太平经》虽然充满说教,但注重审美心理,重视审美愉悦。因此,具有浓厚的美学色彩,说它是道教美学的典范亦不为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道教美学 审美思维 审美体验
原文传递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s of Eco-civilization
16
作者 chen wangheng Wu Ling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This paper explores four issues concerning aesthetics. First is the groundless concept of eco-aesthetics. In nature, aesthetics is the outcome of civilization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s a process of human's sel... This paper explores four issues concerning aesthetics. First is the groundless concept of eco-aesthetics. In nature, aesthetics is the outcome of civilization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s a process of human's self-affirmation. Fundamentally, ecology is the opposite of civilization. Ecology is beautiful only when it benefits humans and civilization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beauty is groundless and what exists can only be the beauty of eco-civilization. Second is the symbiosis of ecology and civilization, which is the very essence of eco-civilization beauty. Third is simplicity, which is the defining beauty of eco-civilization aesthetics and originates from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s. Such an aesthetic view was negated by industrial civilizations and later realized self-renewal through "negation of negation. " Today, simplicity has become the defining beauty in the era of eco-civilizations. Frugality is the core of simplicity and it carries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n different eras. In the era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s, frugality was for wealth accumulation, while in the era of eco-civilizations frugality is for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urth i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vilization aesthetics of which there are three noteworthy aspects; re-establishing the divinity of nature & advocating nature worship, re-humanizing and re-building trust in technolog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habitat for humanity. " The community of eco-civilization is the biggest ever shared homeland featur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The aesthetics of eco-civilization are the aesthetics of the human homeland. "Happy living and dwelling" is an eternal theme of human aesthetics. When it comes to the era of eco-civilizations, however, this theme should be added with a prefix, i.e. "eco-" to form a new concept ─ "happy eco-living and dwe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civilization eco-aesthetics eco-civilization aesthetics
下载PDF
中国古代环境观念中的国家意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望衡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5-164,282,共11页
"中国"国名是与地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文献《山海经》《诗经》等从地理、神话、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强调中国古代的国土观念和国权观念。中国古代关于环境的概念,不仅有侧重于哲学意义的"天地"和侧重于审美意义... "中国"国名是与地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文献《山海经》《诗经》等从地理、神话、百姓生活等诸多方面强调中国古代的国土观念和国权观念。中国古代关于环境的概念,不仅有侧重于哲学意义的"天地"和侧重于审美意义的"山水",还有侧重于国家主权意义的"山河""河山"和"江山"。中华民族固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根植于以国土为本的国家意识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环境美学 环境观 国家意识 国土观念
原文传递
河姆渡双鸟朝阳纹新解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望衡 《寻根》 2019年第5期110-114,共5页
双鸟朝阳纹是河姆渡文化遗址标志性图案,此纹刻在残缺的象牙片上。对于这一图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报告认定为“连体双鸟太阳纹”。
关键词 河姆渡 朝阳 文化遗址 发掘报告 标志性 研究所 浙江省 图案
原文传递
《朱子文字在武夷》序
19
作者 陈望衡 《朱子文化》 2020年第6期31-33,共3页
这篇文章是《朱子文字在武夷》一书的序言,由陈望衡题写。陈望衡教授,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史、环境美学。被学界誉为"境界本体论美学的首创者""中国美学史研究领军人物&q... 这篇文章是《朱子文字在武夷》一书的序言,由陈望衡题写。陈望衡教授,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史、环境美学。被学界誉为"境界本体论美学的首创者""中国美学史研究领军人物"等。陈望衡教授曾数次游览武夷山水,熟知武夷山水之大美。应《朱子文字在武夷》作者范传忠同志之邀约特作此序。该序文笔流畅优雅,美学视角新颖独特。陈望衡教授说,"文学与风景有不解之缘,好山水必有好文学。""山水与伟人本就是不可分的,如果说,武夷山水的人化是朱子,那么,朱子慧心的物化就是武夷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朱子 本体论美学 陈望衡 文笔流畅 环境美学 首创者 美学视角
原文传递
老子的环境美学思想
20
作者 陈望衡 《中国美学》 2018年第1期3-24,共22页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老子作为中国环境观的创始人,其环境美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一是环境观方面,阐释了以'道法自然'为哲学基础的客体自然环境;二是主张人应效法天地,追求自然而然的存在,以便统一于天地;三是...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老子作为中国环境观的创始人,其环境美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一是环境观方面,阐释了以'道法自然'为哲学基础的客体自然环境;二是主张人应效法天地,追求自然而然的存在,以便统一于天地;三是生活观方面,倡导'见素抱朴'的生活方式;四是对于人类理想生活环境的构想,描绘出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为生活方式、以和谐为特点的理想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环境美学思想 自然 朴素 和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