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蓝绿空间降温绩效评估及提升策略——以北京市为例
1
作者 李建春 chen y wendy 袁文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6-1386,共11页
绿地和水体对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显著,但因城市空间稀缺导致建设机会成本高,提升蓝绿空间绩效研究亟需深化。本文构建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降温绩效评估模型,定量测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蓝绿空间斑块降温效果,以北京市为研究区... 绿地和水体对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显著,但因城市空间稀缺导致建设机会成本高,提升蓝绿空间绩效研究亟需深化。本文构建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降温绩效评估模型,定量测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蓝绿空间斑块降温效果,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与地表温度数据,评估大于1 hm^(2)蓝绿空间辐射范围的降温绩效。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研究期内北京市蓝绿空间面积不断增加,呈现由小型面积(Ac)(1≤Ac<2 hm^(2))为主向中型(2≤Ac<10 hm^(2))和大型(Ac≥10 hm^(2))转变;水域持续增加,而林地、草地和混合类型减少;三环以内老城区面积基本持平,而四环减少、五环增多。②根据缓冲区降温模型,北京市蓝绿空间的降温区范围不断增加,从类型结构上看,大中型蓝绿空间形成的降温区增加,而小型蓝绿空间的降温区减少;林地面积虽然减少,但其降温区面积却在增加,而水体降温区面积增长不及自身面积增长。③不同类型蓝绿空间绩效水平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特征,小型和中型混合类型、大型水体的降温绩效比其他同等规模的绩效更好。因此,优化蓝绿规模和类型结构、调整空间形态布局、改善生态空间质量对充分发挥蓝绿空间降温效应起到重要作用,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成本−收益分析 降温绩效 生态福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