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腿部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被引量:60
1
作者 梅劲 任家武 +5 位作者 楼新法 戴开宇 崔怀瑞 胡斯旺 christopher r.geddes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小腿部穿支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皮瓣切取部位、简单易行的皮瓣切取方法。方法:(1)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 目的:探讨小腿部穿支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皮瓣切取部位、简单易行的皮瓣切取方法。方法:(1)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血管密度变化趋势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2)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26侧,解剖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结果:每侧小腿部有外径≥0.5mm的穿支(30±13)支。其被覆组织内有4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沿皮神经及浅静脉分布。其中小腿内侧穿支的外径为(0.8±0.2)mm,供血面积为(32.6±13.3)cm2,总供皮面积可达293cm2。结论:小腿部单个穿支的供血面积较小,但由于血管链的存在而可以极方便的拓展小腿部皮瓣的裁取面积;小腿内侧及后部营养血管链紧邻,可互为解剖学供区与动力学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动脉 穿支皮瓣 动脉造影 小腿 形态计量
下载PDF
应用放射造影术进行血管3D可视化研究初探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志浩 李严斌 +3 位作者 梅劲 彭田红 christopher r.geddes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更精细且简便易行的血管3D可视化研究技术。方法:利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技术更精细的标识动脉血管,CT扫描后应用3D-Doctor(演示版)软件经计算机处理以获得三维数码图像。结果:利用3D-Doctor获得了非常清晰...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更精细且简便易行的血管3D可视化研究技术。方法:利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技术更精细的标识动脉血管,CT扫描后应用3D-Doctor(演示版)软件经计算机处理以获得三维数码图像。结果:利用3D-Doctor获得了非常清晰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诸如大脑前动脉的分支,耳前、耳后动脉,耳动脉的三级分支等小血管均清晰可辨。结论:应用氧化铅标识血管后,可非常方便地对血管进行定位,分割与配准等3D可视化研究。较之其它的三维重建方法而言,此法简便易行、快捷,可在几分钟内轻松地完成局部血管的三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人 血管 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人体皮动脉的解剖学定位定量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梅劲 宋铁山 +3 位作者 戴开宇 胡斯旺 christopher r.geddes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8个,计有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440支,其平均外径为0.7mm,每个穿支的分布面积为36cm2,每100cm2的体表面积内有3支穿支。结论:采用血管造影与图像处理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科学可靠,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动脉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 图像处理 形态计量
下载PDF
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术的优化 被引量:133
4
作者 楼新法 梅劲 +1 位作者 christopher r.geddes 唐茂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在总结分析传统的血管解剖学研究技术基础上对全身性血管造影术进行重点探讨。方法:应用不同强度的明胶、不同的明胶-氧化铅配方及其多种不同组合方式的X线参数反复进行测试。结果:经测试,本实验得出明胶与氧化铅的最佳配方为:300B... 目的:在总结分析传统的血管解剖学研究技术基础上对全身性血管造影术进行重点探讨。方法:应用不同强度的明胶、不同的明胶-氧化铅配方及其多种不同组合方式的X线参数反复进行测试。结果:经测试,本实验得出明胶与氧化铅的最佳配方为:300Bloom的明胶5g,40℃温水100ml,氧化铅100g。灌注量为20~30ml/kg。结论:改良后的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可提供高质量的血管显影效果,不失为研究皮动脉及设计穿支皮瓣的最好方法之一,而其他方法也能为血管解剖学提供补充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氧化铅 血管造影术 皮动脉 穿支皮瓣
下载PDF
皮肤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0
5
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1 位作者 christopher r.geddes Steve F.Morris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全身皮肤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穿支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为穿支皮瓣提供血管解剖基础。方法: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 目的: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全身皮肤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穿支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为穿支皮瓣提供血管解剖基础。方法: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将每个口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并记录。拍摄X线片以显示皮肤内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定量数据分析包括全身各部位的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类型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结果:发现全身128支起源血管发出440支穿支供应皮肤。其中肌皮穿支与肌间隔穿支之比为3:2。穿支平均直径为0.7mm。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如下:①躯干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皮穿支,这些穿支在皮肤内的走行距离和分布范围大于肢体皮肤的穿支。②肢体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间隙穿支血管,主要分布在深筋膜表面,皮神经和浅静脉周围穿支之间形成链式血管吻合。③单位面积的穿支数量与皮肤的移动程度成反比,穿支的口径大小和穿支在皮肤内走行距离与皮肤移动度成正比,与穿支的供应面积成正比。结论:本研究提供详细的皮肤穿支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血管 穿支皮瓣 血管区域 新鲜尸体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6
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1 位作者 SteveF.Morris christopher r.geddes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摄X线片以显示胸背动脉在背阔肌内和其穿支血管皮肤内的形态和分布。测定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2)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了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和躯干皮肤缺损共6例。结果:发现胸背动脉发出3~6支肌皮穿支胸背动脉血管供应皮肤。其中最大的胸背动脉穿支起自外侧支,位于腋后襞下6~8cm。其以下从外侧支发出的穿支数可多达3个,每间隔1.5~4cm发出穿支。每个穿支斜行3~5cm穿过肌肉达皮肤。穿支动脉口径约为0.3~0.6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临床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20cm×12cm,最小为15cm×8cm。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4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研究为预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安全可靠地切取该穿支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胸背动脉 肌皮动脉穿支 皮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