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活寄生汤配合中医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陈婷婷 楚佳梅 +2 位作者 朱敏 傅敏玲 黄媛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002-3005,共4页
目的:探究独活寄生汤配合中医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给予独活寄生汤配合中医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配合中医... 目的:探究独活寄生汤配合中医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给予独活寄生汤配合中医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配合中医康复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关节疼痛情况,以及统计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同时间段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关节疼痛VAS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对照组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同时间段研究组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28.8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为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77.78%,研究组有效率和治疗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配合中医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并减轻患者疼痛,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活寄生汤 中医康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 被引量:3
2
作者 余静 楚佳梅 +2 位作者 王延武 陈顺喜 魏袁晔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2期1-5,10,共6页
目的探讨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肩袖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激痛点配合康复训练治... 目的探讨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肩袖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针刺激痛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肩部激痛点(MTrPs)数量的变化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50,P<0.05;t=14.726,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0,P<0.05);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97,P<0.05;t=20.457,P<0.05),治疗组治疗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5,P<0.05);两组MTrPs数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0,P<0.05;t=12.334,P<0.05),治疗组治疗后MTrPs数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4,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火针 激痛点 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 MET肌肉能量技术
下载PDF
焦氏头针平衡区电针加康复治疗对中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敏 楚佳梅 曾友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0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焦氏头针平衡区予电针治疗对中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针灸组)和治疗组(焦氏头针组)。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2个疗程后使用Fugl-Meyer下肢评分、Berg平衡评分和Hol... 目的探讨焦氏头针平衡区予电针治疗对中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针灸组)和治疗组(焦氏头针组)。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2个疗程后使用Fugl-Meyer下肢评分、Berg平衡评分和Holden步行分级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Fugl-Meyer、Berg、Holden步行分级均较前提升(P<0.01),治疗组的Fugl-Meyer、Berg、Holden步行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Fugl-Meyer、Berg、Holden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显著提升(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氏头针平衡区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平衡,增加下肢能力,从而提高步行功能,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氏头针平衡区 脑卒中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电针结合中镇六穴及火针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及焦虑状态的改善作用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楚佳梅 陈飞宇 +2 位作者 刘小平 陈东林 张雯舒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0年第5期726-728,共3页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中镇六穴及火针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改善及其与焦虑程度缓解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电针面部局部腧穴,观察...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中镇六穴及火针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改善及其与焦虑程度缓解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电针面部局部腧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针刺中镇六穴,并治疗后火针点刺患侧阳白、颧髎、地仓、夹承浆,火针治疗每周2次,其余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包括FDIP及FDI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评价,同时研究两者间的变化关系。结果:两组共完成病例104例,治疗前后两组组内FDIP、FDIS及S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FDIP、FDIS及S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治疗后FDIP、FDIS与SAS间的变化关系分别做相关性分析,发现均存在负相关关系,且观察组的相关性更高。结论:电针面部局部腧穴与电针局部面部腧穴联合针刺中镇六穴及火针两法均可有效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及焦虑状态;后者对面神经功能、社会活动能力及焦虑状态的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面瘫 火针 中镇六穴 电针 焦虑状态
下载PDF
电针深刺夹脊穴联合悬吊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东林 楚佳梅 包烨华 《中医正骨》 2020年第5期57-58,61,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夹脊穴联合悬吊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12月采用电针深刺夹脊穴联合悬吊训练治疗LDH患者31例。男13例,女18例。年龄24~80岁,中位数45岁。L 4~5椎间盘突出24例,...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夹脊穴联合悬吊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12月采用电针深刺夹脊穴联合悬吊训练治疗LDH患者31例。男13例,女18例。年龄24~80岁,中位数45岁。L 4~5椎间盘突出24例,L 5S 1椎间盘突出7例。均不合并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肿瘤以及精神疾病。病程20 d至10年,中位数12个月。电针深刺夹脊穴联合悬吊训练治疗每天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疗效评价量表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中位数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降低[(4.55±1.06)分,(1.68±0.65)分,t=19.835,P=0.000;(29.94±5.23)分,(12.65±2.21)分,t=17.893,P=0.000],JOA评分明显增高[(8.71±3.51)分,(21.71±3.02)分,t=-20.075,P=0.000]。结论:电针深刺夹脊穴联合悬吊训练治疗LDH,可显著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电针 夹脊 悬吊训练
下载PDF
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姜梦石 包烨华 +2 位作者 楚佳梅 陈园园 史琳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病人80例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和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组(治疗组),每组病人40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w及8 w后,采用Fugl-Meyer... 目的:探讨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病人80例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和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组(治疗组),每组病人40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w及8 w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FMA)、Holden步行能力评级(FAC)、10 m步行时间(10MWT)及改良Barthel指数(BMI)对各组患者进行步行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4 w及8 w后2组FMA、FAC、10MWT及BM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组的FMA、FAC、10MWT及BMI在治疗4 w及8 w后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头穴久留针结合分期电针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病人的步行能力和步行安全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能力 分期电针 头穴久留针
下载PDF
针灸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史琳琳 姜梦石 +2 位作者 高饴擎 楚佳梅 包烨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13-116,共4页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方法:全面检索万方、知网、Pubmed数据库,分析纳入的文献。结果:针灸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选穴原则为辨证取穴、辨病位取穴等,治疗可结合温灸法、药物注射、中药及推拿。结论:...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方法:全面检索万方、知网、Pubmed数据库,分析纳入的文献。结果:针灸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选穴原则为辨证取穴、辨病位取穴等,治疗可结合温灸法、药物注射、中药及推拿。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确切,但仍有评价标准不统一、科研设计欠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通项入脑属目系”探讨枕下肌群与眼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朱颖 陈家煜 +4 位作者 包烨华 楚佳梅 忻美茜 乐梦巧 刘小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77-80,共4页
本文基于“通项入脑属目系”理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自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有关针刺枕下肌群治疗眼病的中文文献,归纳中医理论有关枕下肌群病变引发眼病... 本文基于“通项入脑属目系”理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自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有关针刺枕下肌群治疗眼病的中文文献,归纳中医理论有关枕下肌群病变引发眼病的病因病机及经络的联系,总结西医理论对枕下肌群与眼的解剖学认识与三个影响因素学说,探讨枕下肌群与眼的关系,并为针刺及手法治疗或结合针刺的中西医疗法作用枕下肌群治疗眼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肌群 眼病 经络 解剖 针刺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9
作者 王芳莉 余静 +4 位作者 魏袁晔 刘小平 陈飞宇 楚佳梅 包烨华 《中医正骨》 2022年第11期78-80,共3页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采用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27~71岁,中位数49...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采用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27~71岁,中位数49岁。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部疼痛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结束时,肩关节内旋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均大于治疗前[47.42°±10.26°,67.53°±7.81°,t=9.424,P=0.000;62.80°±8.08°,75.34°±6.68°,t=10.835,P=0.000;(47.77±10.44)分,(67.54±7.81)分,t=12.994,P=0.000],肩部疼痛VAS评分小于治疗前[(5.89±1.28)分,(2.58±1.14)分,t=17.382,P=0.000]。结论:采用温针灸联合改良卧位拉伸运动及肩部肌力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能够缓解肩部疼痛、增加肩关节内外旋活动度、改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温针疗法 运动疗法
下载PDF
“八虚”的内涵、特点及临床运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丽霞 楚佳梅 包烨华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第6期4-6,10,共4页
"八虚"一词出自《黄帝内经》,从历代医家对"八虚"理解着手,对其内涵、特点、与五脏的关联、发生拘挛的病机进行整理,着重论述其在方药应用、伤科疾病治疗、针灸推拿治疗以及昏厥急救中的应用意义,提出背俞穴配合&qu... "八虚"一词出自《黄帝内经》,从历代医家对"八虚"理解着手,对其内涵、特点、与五脏的关联、发生拘挛的病机进行整理,着重论述其在方药应用、伤科疾病治疗、针灸推拿治疗以及昏厥急救中的应用意义,提出背俞穴配合"八虚"处的穴位或反应点治疗脏腑病和肢体关节病的观点,同时为醒脑开窍针法中辅穴(极泉、尺泽、委中)的应用提出新的中医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虚 内涵 醒脑开窍针法
下载PDF
电针面部局部腧穴结合针刺中镇六穴与火针对顽固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及焦虑状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飞宇 刘小平 +2 位作者 陈东林 楚佳梅 包烨华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年第9期865-867,共3页
将2017年11月1日至2019年1月30日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11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电针面部局部腧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针刺中镇六穴,以上治疗结束取针后火针治疗患侧阳白... 将2017年11月1日至2019年1月30日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11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电针面部局部腧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针刺中镇六穴,以上治疗结束取针后火针治疗患侧阳白、颧髎、地仓、夹承浆,火针治疗每周2次,其余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两组共完成病例104例(各52例),两组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S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两组间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S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电针面部局部腧穴结合针刺中镇六穴与火针可有效改善顽固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及焦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火针 中镇六穴 电针 焦虑
原文传递
针刺合谷穴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30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琴 楚佳梅 余静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67-69,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采用针刺合谷穴结合理筋手法治疗3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局部疼痛改善情况,并采用...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采用针刺合谷穴结合理筋手法治疗3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局部疼痛改善情况,并采用最大张口度及下颌功能损害评分评价下颌功能。结果:所有患者经过针刺合谷穴结合理筋手法治疗5周,治疗5周后及末次随访(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前相比,患者疼痛(VAS评分)、最大张口度及下颌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86.7%。结论:针刺合谷穴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颌面部疼痛,改善下颌功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 合谷穴 理筋手法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on dysphagia in pseudobulbar palsy 被引量:7
13
作者 Liu Xiaoping Chen Feiyu +1 位作者 chu jiamei Bao Yehu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7-124,共8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for dysphagia caused by pseudobulbar palsy, and to compare it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for dysphagia caused by pseudobulbar palsy, and to compare it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alone, and to observe the improvement in quality of life after the therapy.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control group, n = 50) and the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experimental group,n = 50). Each group had 8 weeks' therapy, 5 times a week.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while thos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nape acupuncture therapy based on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he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the repetitive saliva-swallowing test(RSST), water swallow test(WST),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 and a swallow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SWAL-QOL). Correlations of onset age, onset frequency and lesion location with the efficacy of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ere also observed.RESULTS: The scores for RSST, WST, and SSA in both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he therapy(P <0.001), although the changes were more mark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RSST and WST, P < 0.005; SSA, P < 0.001). Both groups recorded changes in SWAL-QOL index after the therapy(P < 0.001);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01).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location(P > 0.05), but was related to onset age(P < 0.05) and onset frequency(P < 0.01).CONCLUSION: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has an effect on dysphagia caused by pseudobulbar palsy and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治疗 麻痹 康复 治疗学 试验性 质量观 WST SSA
原文传递
麦粒灸抑制5XFAD转基因模型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14
作者 余静 龚晓炜 +4 位作者 楚佳梅 张永生 樊振宇 李书剑 包烨华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22年第6期419-432,共14页
目的:利用可以共同表达5个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AD)基因突变(5XFAD)的转基因小鼠,探讨在AD病理早期进行心俞和肾俞麦粒灸法是否可以改善AD小鼠认知功能下降及其他病理特征.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转基因小鼠的基因表型.将40只1.5月... 目的:利用可以共同表达5个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AD)基因突变(5XFAD)的转基因小鼠,探讨在AD病理早期进行心俞和肾俞麦粒灸法是否可以改善AD小鼠认知功能下降及其他病理特征.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转基因小鼠的基因表型.将40只1.5月龄的转基因小鼠随机等分为AD模型组(5XFAD组)和麦粒灸治疗组(5XFAD+GM组),20只C57BL/6J野生型小鼠为正常对照组(WT组).5XFAD+GM组小鼠取双侧心俞、肾俞行麦粒灸治疗.WT组和5XFAD组小鼠不接受治疗仅作固定,实验环境和5XFAD+GM组一致.应用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评价小鼠认知和记忆能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40(Aβ40)和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水平;采用硫黄素-S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中淀粉样斑块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海马区和额叶皮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分化簇11b(CD11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水平.结果: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中,与5XFAD组比较,5XFAD+GM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P<0.05).Y-迷宫实验中,与5XFAD组比较,5XFAD+GM组达标所需电击次数缩短(P<0.05),正确反应次数增加(P<0.05).与5XFAD组比较,5XFAD+GM组小鼠脑内Aβ40及Aβ42水平降低(P<0.05);海马区及额叶皮层β淀粉样斑块数目减少(P<0.05),GFAP及CD11b表达水平下降(P<0.05),ChAT及BDNF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麦粒灸心俞和肾俞可以提高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调小鼠脑内Aβ40和Aβ42水平,抑制β淀粉样斑块的沉积,减少GFAP及CD11b的表达,增加BDNF及ChAT的表达,从而抑制A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麦粒灸疗法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沉积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