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短周期P波确定小震震源参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Ying Tan d. helmberger +1 位作者 郑建常(译) 吕春来(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7年第5期1-22,共22页
提出了一种通过短周期(0.5~2Hz)P波反演来确定小震震源机制和地震矩的新方法,其中用已知震源机制的4级地震来校正没有给定模型的速度结构的影响。校正基于震群波形的分析,其结果显示震群中不同大小的地震事件,例如4级和2级,在短周期频... 提出了一种通过短周期(0.5~2Hz)P波反演来确定小震震源机制和地震矩的新方法,其中用已知震源机制的4级地震来校正没有给定模型的速度结构的影响。校正基于震群波形的分析,其结果显示震群中不同大小的地震事件,例如4级和2级,在短周期频带上显示出相似的信号,表明了传播过程的稳定。由于4级和2级地震事件的拐角频率都高于2Hz,因此可以认为是点源,并且没有给定模型的结构对短周期P波的影响可以由已知震源机制的4级地震推导出。同样,已经很好确定了参数的2级小震也能够为在更高频率,例如2~8Hz上研究更小的地震事件提供校正。尤其是我们发现,未给定模型的结构对短周期P波的影响主要是数据和一维合成之间的振幅的差异。我们定义"振幅放大因子"(AAF)为数据和一维合成之间的振幅比,不同的震群事件得到的AAF基本一致,有很好的稳定性且与震源机制无关,因此,它的简单函数为研究小震提供了有用的校正。我们用校正过的数据和短周期P波的合成来确定震源机制,并且采用网格搜索的方法来使拟合的误差最小化。确认检验显示了在重现可靠结果中AAF因子校正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我们以2003年的大贝尔震群为例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说明。但该方法对南加州其他震源区的应用结果也同样很好,因为我们已经说明10km×10km的震源区AAF因子的稳定性和与震源机制的无关性。根据定义,AAF因子包含台站场地效应、路经效应和地壳散射效应。尽管想要分离出这些效应已经证明是很困难的,但AAF的稳定性和与震源机制无关性说明它们主要受接收台站附近场地结构的影响。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地震事件的垂向分量和径向分量AAF的比值看起来一致,说明这些AAF(v)/AAF(r)比值可能是场地条件的简单函数。本文得到了92个大贝尔地震序列ML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矩。这些震源平面解包含了大量精细的断层结构情况,但仍与地震活动图案吻合得很好。最后我们提出符合3个震级档(2.0<ML<5.5)所有数据点的log(M0)与ML之间的线性关系为:log(M0)=1.12ML+1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短周期 P波 小震 震源机制 地震事件 速度结构 简单函数
下载PDF
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的破裂过程
2
作者 C. J. Ammon C. Ji +12 位作者 H. K. Thio d. Robinson S. Ni V. Hjorleifsdottir H. Kanamori T. Lay S. das d. helmberger G. Ichinose J. Rolet d. Wald 黄建平(译) 黄福明(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05年第6期15-23,共9页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是缓慢地发生的,在初始的40~60s内,滑动和破裂速度均很小。尔后破裂以约2.5km/s的速度沿着安达曼海槽向北北西方向延伸达1200~1300km。沿苏门答腊西北部和尼科巴群岛南部的近海板块边界600km...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是缓慢地发生的,在初始的40~60s内,滑动和破裂速度均很小。尔后破裂以约2.5km/s的速度沿着安达曼海槽向北北西方向延伸达1200~1300km。沿苏门答腊西北部和尼科巴群岛南部的近海板块边界600km长的段上,最大的位移达约15m。而在余震区北部400~500km区域滑动量则很小,但在该地区地震频带的时间尺度以外至少可能已经发生了某些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过程 苏门答腊 地震频带 板块边界 时间尺度 西北部 速度 滑动 海槽 近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