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俊 王星 +6 位作者 王彦芳 张荣琴 代真林 呼宝健 陈秀琼 姬广海 魏兰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8-36,共9页
为了解水稻在水稻条斑病发生的不同病理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以对水稻条斑病抗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CG2和IR24为对象,利用Biolog-ECO对两个品种条斑病未发生的分蘖期和条斑病发生的孕穗期水稻根际土壤进行碳代... 为了解水稻在水稻条斑病发生的不同病理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以对水稻条斑病抗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CG2和IR24为对象,利用Biolog-ECO对两个品种条斑病未发生的分蘖期和条斑病发生的孕穗期水稻根际土壤进行碳代谢多样性分析,表明两个水稻品种健康期的总碳源利用强度高于发病期,对各碳源的利用均明显高于孕穗期。抗性品种CG2健康期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比发病期根际土壤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指数分别提高7.184%、54.568%和45.792%;感病品种IR24健康期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比发病期根际土壤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指数分别提高4.646%、33.279%和41.134%。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两个水稻材料的不同生理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发生了改变,氨基酸类、糖类和酸类碳源是区分水稻不同病理期的敏感碳源。水稻大面积条斑病发生的孕穗期相对于条斑病尚未发生的分蘖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有所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根际微生物 碳代谢多样性 Biolog-ECO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云南三七根腐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晋豪 杨俊 +5 位作者 姬广海 王彦芳 张荣琴 代真林 刘棋 魏兰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592,共7页
【目的】明确云南三七根腐病致病细菌的种属,为三七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云南省不同三七种植区采集三七根腐病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细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与基因... 【目的】明确云南三七根腐病致病细菌的种属,为三七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云南省不同三七种植区采集三七根腐病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细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与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病原细菌的分类学地位。【结果】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生三七根腐病的块根中共分离到200多株细菌,经室内组培离体筛选得到10株细菌能引起三七块根腐烂,其中1株细菌MA9对健康三七切伤组织的致病力最强,选取该株细菌进行后续研究。健康三七块根离体接种MA9菌液9 d后出现菌脓,块根开始腐烂变黑、变软,并伴随有恶臭味。将MA9菌株摇瓶发酵制备成OD600约0.5的菌悬液灌根接种到温室和田间健康三七植株上,均表现出与田间病株一致的症状:最初在芦头与芽基结合处出现褐色水渍状病变,随着病变不断扩展最终导致三七地下块根顶芽腐烂和地上部植株死亡。在田间接种后发病的三七块根重新分离到该病原细菌。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均显示MA9菌株与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qenes)为同一种属。【结论】引起云南三七根腐病的致病细菌为产吲哚金黄杆菌。这是国内首次报道该菌能引起三七根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根腐病 产吲哚金黄杆菌 病原细菌鉴定 云南省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治疗头颈部骨肉瘤单中心临床效果回顾 被引量:4
3
作者 戴振霖 艾哈迈德·阿德热罕穆 +2 位作者 陈一铭 汪轶 季彤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目的 :评价新辅助化疗在头颈部骨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2007-201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治疗的头颈部骨肉瘤患者的基本信息、围术期治疗信息、影像学信息、病理学信息以及随访记录,采用... 目的 :评价新辅助化疗在头颈部骨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2007-201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治疗的头颈部骨肉瘤患者的基本信息、围术期治疗信息、影像学信息、病理学信息以及随访记录,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患者157例,男68例,女89例,5年总生存率(OS)为50.96%。≤30岁51例,31~60岁85例,≥61岁21例。91例肿瘤位于下颌骨,66例位于上颌骨及颅底。高级别骨肉瘤141例,低级别骨肉瘤8例,分化程度未知8例。54例肿瘤最大直径>4 cm,103例肿瘤直径≤4 cm。术区切缘阳性7例。单纯手术治疗65例,手术联合化疗15例,手术联合放、化疗23例,手术及放疗5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上颌骨及颅底肿瘤(P=0.022)、高级别骨肉瘤(P=0.011)以及阳性切缘(P=0.031);下颌骨骨肉瘤(P=0.032)、阴性切缘(P=0.006)与患者OS相关;阴性切缘(P=0.007)与患者无瘤生存率(D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P=0.034)、切缘(P=0.006)、化疗(P=0.025)、病理学亚型(P=0.012)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相关;阳性切缘(P=0.002)、未接受放疗(P=0.005)与肿瘤局部复发相关。结论:术区安全切缘是头颈部骨肉瘤良好预后的关键,放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肿瘤复发,化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预后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CASC15在成釉细胞瘤中的差异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
作者 何优雅 张誉 +3 位作者 戴振霖 林承重 曹巍 季彤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411-416,共6页
目的:探讨CASC15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AM)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A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析8对AM及其正常瘤旁组织二代高通量全转录测序数据筛选出的目的 lncRNA CASC15,采用DEseq2算法筛选与CASC15具有显著差异表达... 目的:探讨CASC15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AM)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A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析8对AM及其正常瘤旁组织二代高通量全转录测序数据筛选出的目的 lncRNA CASC15,采用DEseq2算法筛选与CASC15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mRNA;通过与GO数据库以及KEGG数据库中的基因注释进行比对,以及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通过计算Pearson和K-core,分析差异表达mRNA相对于CASC15的核心度,构建CASC15与差异mRNA的共表达网络。采用qRT-PCR检测CASC15在AM组织中的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CASC15相关mRNA中筛选出172个具有差异表达的mRNA。GO分析显示,与CASC15差异共表达的mRNA主要参与细胞增殖、信号转导、迁移和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行为。信号通路分析显示,与CASC15共表达的mRNA主要参与癌症相关信号通路、Hedgehog、p53等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细胞周期等途径。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5个与CASC15有密切联系的高核心度mRNA—FGF18、EPCAM、PTCH1、SHH和GLI1,可用于后续AM复发、侵袭机制的研究。qRT-PCR结果显示,CASC15在AM中高表达,相对于瘤旁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倍数为11.41倍(P<0.0001),相对于牙囊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倍数为11.72 (P<0.0001)。结论:CASC15在AM中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增殖、迁移、细胞周期等参与AM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CASC15 成釉细胞瘤 生物信息学 侵袭性
下载PDF
一株新的引起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5
5
作者 姚秀英 代真林 +2 位作者 魏兰芳 张晋豪 姬广海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2-827,共6页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在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土传病害,根据病原菌的不同,玉米茎腐病分为细菌性茎腐病和真菌性茎腐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病原主要有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Meyer and Gottheil)^([1])、玉米狄克氏菌(Dickeya zeae ...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在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土传病害,根据病原菌的不同,玉米茎腐病分为细菌性茎腐病和真菌性茎腐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病原主要有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Meyer and Gottheil)^([1])、玉米狄克氏菌(Dickeya zeae Samson et al.)^([2])、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3])、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4])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茎腐病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土传病害 玉米产区 铜绿假单胞杆菌 细菌的分离鉴定
原文传递
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的生防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代真林 何洪磊 +5 位作者 姚秀英 万效琰 姚博 熊新颖 魏兰芳 姬广海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传统植物病理学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抗生素溶杆菌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的生防效果和作用机制,为玉米小斑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传统植物病理学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抗生素溶杆菌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的生防效果和作用机制,为玉米小斑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造成菌丝顶端生长受阻、表面粗糙,部分菌丝破裂,代谢粗提物抑制孢子萌发率高达92.19%,PI荧光染色显示病原菌孢子破裂并死亡。温室叶面喷施13-6发酵液、发酵液粗提物后显著降低玉米小斑病病情指数,相对防效分别达到42.43%和68.06%。诱导抗性实验表明:13-6对玉米小斑病的诱导防效达49.57%。玉米植株体内相关抗性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在灌根处理3 d后,抗病相关基因PR1和PR5、脂氧合酶LOX、乙烯受体ETR1均被激活表达,9 d达到最大值。研究证实抗生素溶杆菌13-6对玉米小斑病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直接喷施可减缓玉米小斑病的发生,灌根施用使植株产生诱导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溶杆菌 玉米小斑病 荧光染色 诱导抗性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阴沟肠杆菌MY01的鉴定及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
7
作者 王彦芳 杨俊 +2 位作者 代真林 魏兰芳 姬广海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1-478,共8页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作为有益微生物的重要菌种,不仅对一些植物的生长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Biolog微生物生理生化分析、共培养等手段,对阴沟肠杆菌MY01、抗生素溶杆菌13-6与水稻细菌...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作为有益微生物的重要菌种,不仅对一些植物的生长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Biolog微生物生理生化分析、共培养等手段,对阴沟肠杆菌MY01、抗生素溶杆菌13-6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的营养和空间竞争能力、定殖特性以及对水稻幼苗的促生作用、条斑病的生防效果进行测定,明确阴沟肠杆菌与抗生素溶杆菌对水稻条斑病的协同生防作用。结果显示MY01生长迅速且能利用大部分碳源,营养竞争能力较强,可限制其他细菌生长。温室喷雾接种时,MY01与13-6对水稻条斑病的防效相近,且MY01可增强13-6对水稻条斑病的相对防效,防效高达93.44%。阴沟肠杆菌MY01作为一种潜在的生防菌株,对水稻条斑病具有一定防效,且促进抗生素溶杆菌13-6对水稻条斑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 抗生素溶杆菌 阴沟肠杆菌 生物防治
原文传递
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pacing predicts the reduc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 immediately after percutaneous trans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refractory to medicatio
8
作者 CHEN Shao-liang dai zhen-lin +9 位作者 LI Zhan-quan HU Zuo-ying YE Fei ZHANG Jun-jie ZHANG Fen-fu LUO Jun ZHU Zhong-sheng LIN Song WU Cheng-quan TIAN Nai-li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62-568,共7页
Background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 carries an increased risk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No data regarding the percutaneous trans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 (PTSMA) and epicardial left ventricu... Background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 carries an increased risk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No data regarding the percutaneous trans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 (PTSMA) and epicardial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LVP) were reported. Methods Seve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symptoms and increased resting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 (LVOTG) after PTSMA and another 14 patients with HOCM without history of PTSMA were studied. Both resting and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PTSMA and LVP were routinely performed.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out previous PTSMA procedure, mild reduction of resting LVOTG was detected at 5 minutes after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and this reduction became significant at 10 minutes.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response to LVP. In contrary to patients in unsuccessful group, resting and R-S2 stimuli-induced LVOTG during PTSMA procedure were decreased dramatically ((9±5) mmHg vs (58±12) mmHg, (12±2) mmHg vs (113±27) mmHg, P〈0.001). Analysi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demonstrated that only LVOTG level dudng left ventdcular pacing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predicting the reduction of LVOTG immediately after PTSMA (odds ratio (OR), 0.59; 95% CI 2.67 to 5.82; P=0.0002). Conclusion 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temporary pacing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predicting acute effect on the reduction of LVOTG immediately after PTSMA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 left ventricular endocardial pacing percutaneous trans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