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径流式涡轮出口旋流测量试验
1
作者 谢文平 薛颖娴 +2 位作者 张琨 邓康耀 杨名洋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1-479,共9页
高压级涡轮在非设计工况下由于叶轮高速旋转存在强旋流结构,该流场结构作用于低压级涡轮进口,进而导致低压级涡轮性能产生显著异化效应,该异化效应与旋流的形态相关性大,而现有研究未涉及涡轮出口旋流在不同工况的变化机制,基于自主设计... 高压级涡轮在非设计工况下由于叶轮高速旋转存在强旋流结构,该流场结构作用于低压级涡轮进口,进而导致低压级涡轮性能产生显著异化效应,该异化效应与旋流的形态相关性大,而现有研究未涉及涡轮出口旋流在不同工况的变化机制,基于自主设计的X-型二维恒温热线步进机构探明了高压级涡轮旋流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涡轮出口旋流形态强烈地依赖于膨胀比和转速,旋流强度随转速增加呈先减后增的非单调变化趋势,且在膨胀为1.1、速比为0.1时发生旋流方向逆转现象;此外,旋流轴向速度和周向速度呈现强耦合的关系.旋流强度与周向速度增加,导致轴向速度分布呈现尾流状(Wake-like)的特征.在脉冲来流条件下,涡轮出口速度波动与脉冲来流频率相同,随着脉冲频率的增加,轴向速度逐渐增加,最大增幅约为5%,但周向速度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增压 涡轮增效设计 出口旋流 脉冲来流
下载PDF
波动高背压环境增压柴油机性能响应特性
2
作者 向翰淳 马泽泰 +3 位作者 杨名洋 邓康耀 黄敏 刘莹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4-411,共8页
研究了波动背压对柴油机性能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探讨了不同波动特征下性能参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波动背压环境下,增压柴油机功率、增压压力、涡轮前排气压力及排气温度均随背压明显波动,呈现显著的迟滞环形状.背压波动周期和时均值... 研究了波动背压对柴油机性能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探讨了不同波动特征下性能参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波动背压环境下,增压柴油机功率、增压压力、涡轮前排气压力及排气温度均随背压明显波动,呈现显著的迟滞环形状.背压波动周期和时均值是影响性能响应特性的关键因素.波动周期缩短时,发动机功率、增压压力及涡轮前排气压力迟滞环由狭长状逐渐扩展,非定常度扩至3倍以上,非定常特征逐渐强化.背压时均值减小时,各性能参数在波动条件下的迟滞环呈膨胀趋势,低时均背压时非定常度为高时均背压的2.55倍以上,非定常特性明显加强.进气端性能参数对波动背压的响应明显滞后于排气端,前者非定常度为后者1.9倍以上,波动背压条件下发动机性能响应迟滞特征主要来源于增压器转动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柴油机 波动背压 波动周期 时均背压
下载PDF
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9
3
作者 胡超 杨名洋 +2 位作者 邓康耀 邢卫东 张俊跃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5,共7页
传统内燃机近30%的燃油能量被排气带走而浪费,因而高效的余热利用技术是实现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核心举措。机电复合增压是基于涡轮增压技术、具有较高潜力的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之一,针对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 传统内燃机近30%的燃油能量被排气带走而浪费,因而高效的余热利用技术是实现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核心举措。机电复合增压是基于涡轮增压技术、具有较高潜力的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之一,针对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现有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的方案布局及其特点、适用范围,讨论分析了该技术与内燃机的匹配方法及控制策略研究进展,介绍了机电复合增压的主要部件(涡轮、压气机和电动机/发电机)研究概况,综述了机电复合增压技术在内燃机节能减排中的优势、发展趋势和须要重点关注的技术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余热利用 机电复合 涡轮增压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增压柴油机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昊天 王玥 +3 位作者 曹晶 张继忠 邓康耀 崔毅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神经网络是建立柴油机性能实时计算模型的有效方法。当前柴油机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稳态工况开展,为了实现对瞬态性能的合理预测,提出了预测全工况稳态及瞬态性能的通用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方法。此外,为了解决传统BP神经网络无... 神经网络是建立柴油机性能实时计算模型的有效方法。当前柴油机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稳态工况开展,为了实现对瞬态性能的合理预测,提出了预测全工况稳态及瞬态性能的通用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方法。此外,为了解决传统BP神经网络无法保证得到全局最优解、泛化能力较差的问题,采用群体智能算法中的粒子群算法(PSO)进行优化。利用某型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稳态和瞬态数据作为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SO-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发动机的稳态和瞬态性能,稳态预测最大误差4.54%,瞬态预测最大误差4.93%,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PSO-BP模型可以有效实现全局寻优,提升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神经网络 粒子群算法 数学模型 泛化能力
下载PDF
面向对象的柴油机多功能仿真软件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昊天 张琨 +2 位作者 邓康耀 王真 崔毅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1,51,共7页
提出了一种发动机通用性能仿真软件的开发思路,并基于此完成了软件开发工作。基于C++语言,设计了一种面向对象的通用程序框架,可以实现多种仿真计算功能,包括稳态下的一维详细计算、容积法计算、实时计算及瞬态计算。气缸、进排气道、... 提出了一种发动机通用性能仿真软件的开发思路,并基于此完成了软件开发工作。基于C++语言,设计了一种面向对象的通用程序框架,可以实现多种仿真计算功能,包括稳态下的一维详细计算、容积法计算、实时计算及瞬态计算。气缸、进排气道、管接头、涡轮增压器等主要组件包含多种计算模型,可以根据建模需求进行选择。针对某型中速柴油机,详细介绍了软件性能计算的操作流程,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软件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而且实时计算功能完全能满足实时分析的要求,实时率可以达到3.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性能仿真 实时计算 软件设计
下载PDF
瞬态EGR对柴油机低温燃烧切换平顺性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姚晔 石磊 +2 位作者 邓康耀 胡建村 金江善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7,共7页
针对传统燃烧(CDC)与低温燃烧(LTC)双模式柴油机在燃烧模式切换过程中出现的平均指示压力(IMEP)波动、发动机工作平顺性差的问题,基于自主设计开发的单缸柴油机,进行了燃烧模式切换过程瞬态废气再循环(EGR)影响研究.研究表明:燃烧模式... 针对传统燃烧(CDC)与低温燃烧(LTC)双模式柴油机在燃烧模式切换过程中出现的平均指示压力(IMEP)波动、发动机工作平顺性差的问题,基于自主设计开发的单缸柴油机,进行了燃烧模式切换过程瞬态废气再循环(EGR)影响研究.研究表明:燃烧模式切换过程中EGR率变化与燃油喷射变化不同步是造成IMEP波动的主要原因,在1100 r/min、等IMEP为0.6 MPa的LTC负荷上限CDC-LTC的直接切换过程中,EGR响应滞后约22个循环,造成IMEP波动率达到12.82%;采用EGR预控制可以实现EGR与喷油控制的优化匹配,IMEP波动率下降至3.17%,有效改善了切换过程中发动机平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低温燃烧 废气再循环 燃烧模式切换
下载PDF
带喷嘴双通道混流涡轮的性能及流动损失机理 被引量:1
7
作者 薛颖娴 杨名洋 +2 位作者 魏江山 邓康耀 邢卫东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6-433,共8页
研究了带喷嘴双通道蜗壳的混流涡轮在不同进气条件下的涡轮性能,对比分析了近叶根进气和近叶尖进气两种部分进气工况下的流场分布,探讨了不同进气工况下的流动损失机理.结果表明:近叶尖进气和近叶根进气两种工况的流通能力相同,但后者... 研究了带喷嘴双通道蜗壳的混流涡轮在不同进气条件下的涡轮性能,对比分析了近叶根进气和近叶尖进气两种部分进气工况下的流场分布,探讨了不同进气工况下的流动损失机理.结果表明:近叶尖进气和近叶根进气两种工况的流通能力相同,但后者效率高1.5%~2.5%.损失分布分析表明,近叶尖进气和近叶根进气工况下蜗壳内流动损失基本一致,但前者喷嘴内损失较高,而后者叶轮内的损失高.流场分析表明,近叶尖进气时喷嘴进口气流攻角过大导致吸力面前缘发生高强烈流动分离而产生大范围高熵增,而近叶根进气时叶轮通道内产生大尺度的“旋风涡”并产生高熵增.这两个流通部件内的流场特征差别是不同进气条件下涡轮性能差异的产生机制.该研究为带有双通道蜗壳的涡轮气动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涡轮 双通道蜗壳 喷嘴 不同进气条件 涡轮性能
下载PDF
高低压EGR系统对低速柴油机性能和排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澍冉 王大为 +2 位作者 石磊 邓康耀 桂勇 《柴油机》 2018年第4期1-6,24,共7页
以某型6缸低速二冲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GT-POWER一维仿真模型,研究高、低压EGR系统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EGR率的上升,高压EGR系统中压气机运行点从中心高效区向低效区和流量减小的方向移动,而低压EGR系统的... 以某型6缸低速二冲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GT-POWER一维仿真模型,研究高、低压EGR系统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EGR率的上升,高压EGR系统中压气机运行点从中心高效区向低效区和流量减小的方向移动,而低压EGR系统的流量和压比变化较小;高压EGR系统缸内压力始终低于低压EGR系统,在低负荷时,导致燃烧速度和放热率峰值低于低压EGR系统;燃油消耗率随着EGR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EGR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燃油消耗率上升更明显,并且高压EGR系统燃油消耗率明显高于低压EGR;两种EGR系统都能降低NO_x排放,但相同EGR率时,高压EGR系统NO_x减排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二冲程柴油机 EGR NOx 性能
下载PDF
Modified Pressure Loss Model for T-junctions of Engine Exhaust Manifold 被引量:4
9
作者 WANG Wenhui LU Xiaolu +1 位作者 CUI Yi deng kangyao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232-1239,共8页
The T-junction model of engine exhaust manifold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simulation precision of the pressure wave and mass flow rate in the intake and exhaust manifolds of diesel engines. Current studies have fo... The T-junction model of engine exhaust manifold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simulation precision of the pressure wave and mass flow rate in the intake and exhaust manifolds of diesel engines. Curren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onstant pressure models, constant static pressure models and pressure loss models. However, low model precision is a common disadvantage when simulating engine exhaust manifolds, particularly for turbocharged systems.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junction flow, a cold wind tunnel experiment with high velocities at the junction of a diesel exhaust manifold is performed, and the variation in the pressure loss in the T-junction under different flow conditions is obtained. Despite the trend of the calculated total pressure loss coefficient, which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original pressure loss model and is the same as that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large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Furthermore, the deviation becomes larger as the flow velocity increases. By improving the Vazsonyi formula considering the flow velocity and introducing the distribution function, a modified pressure loss model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a higher velocity range. Then, the new model is adopted to solve one-dimensional, unsteady flow in a D6114 turbocharged diesel engine. The calculated valu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of the pressure wave before the turbine is improved by 4.3% with the modified pressure loss model because gas compressibility is considered when the flow velocities are high.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junction flow research, particularly the correction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 in one-dimensional simulation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JUNCTION diesel engine pressure loss model total pressure loss coefficient
下载PDF
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机电复合增压技术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超 杨名洋 +2 位作者 邓康耀 钱跃华 刘博 《柴油机》 2019年第5期21-26,共6页
基于一维数值仿真方法对某型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展开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的电机/发电机功率影响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涡轮和压气机的效率是影响机电复合增压柴油机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调节电机/发电机功率可以推动涡轮和压气机的运行... 基于一维数值仿真方法对某型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展开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的电机/发电机功率影响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涡轮和压气机的效率是影响机电复合增压柴油机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调节电机/发电机功率可以推动涡轮和压气机的运行工况点向最佳效率圈迁移,从而提高柴油机综合效率;通过应用机电复合增压技术可实现该机型全工况综合油耗降低0.5%~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低速柴油机 复合增压 电机/发电机 综合油耗
下载PDF
内燃机进排气变网格一维非定常流动计算方法
11
作者 张琨 陈昊天 +3 位作者 邓康耀 胡志龙 钱跃华 刘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9-816,920,共9页
针对内燃机进排气流动计算模型难以满足在现有计算效率的基础上提高计算精度的问题,本文推导建立了变网格一维非定常流动计算方法。在均匀网格TVD格式基础上,推导建立适用于内燃机进排气流动计算的非均匀网格TVD迭代格式,并结合自适应... 针对内燃机进排气流动计算模型难以满足在现有计算效率的基础上提高计算精度的问题,本文推导建立了变网格一维非定常流动计算方法。在均匀网格TVD格式基础上,推导建立适用于内燃机进排气流动计算的非均匀网格TVD迭代格式,并结合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建立可变网格一维非定常流动数值仿真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与采用均匀网格的整机仿真模型相比,采用变网格计算20个循环平均增加CPU计算耗时2.08 s,排气压力波预测精度较均匀网格计算方案最大可提高5.15个百分点,整机性能预测精度较均匀网格最大可提高0.54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进排气流动 变网格 TVD格式 一维 非定常流动 压力波 整机性能
下载PDF
机电复合柔性增压系统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康靖 邓康耀 +2 位作者 杨名洋 刘莹 吴新涛 《柴油机》 2021年第3期36-42,共7页
为解决传统涡轮增压发动机低转速增压不足和高转速排气能量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可实现压气机和涡轮解耦的机电复合柔性增压系统。针对某重型柴油机建立了机电复合柔性增压系统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该系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 为解决传统涡轮增压发动机低转速增压不足和高转速排气能量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可实现压气机和涡轮解耦的机电复合柔性增压系统。针对某重型柴油机建立了机电复合柔性增压系统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该系统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该系统在中高转速工况系统综合效率最高可提升2.66%,原因主要在于涡轮发电系统回收利用了废气能量;通过控制涡轮转速可实现全工况最佳涡轮效率,优化后涡轮效率最高可提升1.2%;提高电动压气机功率能显著提升柴油机低速转矩,1100 r/min工况下转矩最大可提升24%,且系统综合效率和燃油消耗率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复合柔性增压系统 柴油机 综合效率 转矩
下载PDF
内燃机歧管多分支动量守恒边界模型研究
13
作者 王映远 胡志龙 +3 位作者 张琨 邓康耀 钱跃华 刘博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59,共7页
为了实现歧管分支模型对于不同分支数的适用性,推导建立了多分支动量守恒边界模型。首先,在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基础上,考虑到分支结构和流动参数影响造成工质流经多分支接头时动量变化,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分支数的多分支动量守恒边界模... 为了实现歧管分支模型对于不同分支数的适用性,推导建立了多分支动量守恒边界模型。首先,在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基础上,考虑到分支结构和流动参数影响造成工质流经多分支接头时动量变化,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分支数的多分支动量守恒边界模型;而后建立激波管测试算例,对比分析传统的等压模型、压力损失模型及动量守恒模型等不同多分支模型的计算精度及计算效率;最后针对某型号高功率密度内燃机建立整机循环仿真模型,对比等压模型和动量守恒模型对整机性能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在考虑模型压缩性和通用性的基础上,对平衡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新建立的动量守恒模型具有较好的综合优势;对于某型高功率密度内燃机,传统的等压模型在标定转速工况内燃机性能预测最大误差为7.58%,采用动量守恒模型后最大误差为2.47%,预测精度得到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歧管多分支 动量守恒边界模型
下载PDF
船用低速柴油机贯入式排气管性能及损失机理研究
14
作者 段少远 邓康耀 +2 位作者 杨名洋 王真 钱跃华 《柴油机》 2018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某型低速船用柴油机的贯入式排气管系统开展性能预测及流动损失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支管相对贯入深度及其末端扩张角对管路系统压力损失系数有显著影响,损失随贯入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但存在损失最小... 采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某型低速船用柴油机的贯入式排气管系统开展性能预测及流动损失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支管相对贯入深度及其末端扩张角对管路系统压力损失系数有显著影响,损失随贯入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但存在损失最小的最佳扩张角;流场分析显示,支管内气流与总管壁面相互作用形成的涡结构是支管几何结构影响流动损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低速柴油机 贯入式排气管 CFD 流动损失
下载PDF
脉动背压下涡轮增压离心压气机入口流场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恺悦 杨名洋 +2 位作者 舒梦影 邓康耀 刘莹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21-1531,共11页
为了研究离心压气机在强脉动背压下的入口流场分布,研制了用于非定常流场测量的全自动二维步进装置。使用该装置结合一维热线风速仪测量了不同脉动频率、时均流量下离心压气机入口非定常流场分布。结果表明:背压脉动时,离心压气机入口... 为了研究离心压气机在强脉动背压下的入口流场分布,研制了用于非定常流场测量的全自动二维步进装置。使用该装置结合一维热线风速仪测量了不同脉动频率、时均流量下离心压气机入口非定常流场分布。结果表明:背压脉动时,离心压气机入口速度与气流角在周向及径向分布形态均随背压变化呈大幅周期性振荡,且气流角在叶尖处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叶根处。蜗壳上游周向角区内轴向速度显著低于下游,且该周向畸变强度随频率及时均流量增加而增强。径向气流角最大差异出现在约85%叶高处:小流量时最大气流角差异为8°,大流量时为12°。研究探明了脉动背压工况下离心压气机入口流场的非定常演化规律,为针对实际工况的压气机优化设计理论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背压 离心压气机 非定常流场测量 入口流场 畸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