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Cl/PVA/硅胶复合干燥剂涂层制备及其循环除湿特性
1
作者 周承喆 刘林 +3 位作者 李军 邓立生 黄宏宇 罗向龙 《新能源进展》 CSCD 2023年第3期213-220,共8页
复合干燥剂由于能够结合多种干燥剂优势而成为新型高效干燥剂研发的热点之一。以硅胶为基质、LiCl为吸湿盐以及具有一定吸湿能力的聚乙烯醇(PVA)为黏结剂制备LiCl/PVA/硅胶复合干燥剂涂层,考察不同LiCl浸渍浓度、PVA质量分数、入口空气... 复合干燥剂由于能够结合多种干燥剂优势而成为新型高效干燥剂研发的热点之一。以硅胶为基质、LiCl为吸湿盐以及具有一定吸湿能力的聚乙烯醇(PVA)为黏结剂制备LiCl/PVA/硅胶复合干燥剂涂层,考察不同LiCl浸渍浓度、PVA质量分数、入口空气湿度和再生温度条件下涂层的循环除湿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条件下涂层均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除湿量随LiCl浸渍浓度、空气湿度和再生温度的提高而增大,随PVA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除湿 复合干燥剂 干燥剂涂层 除湿特性
下载PDF
制冷剂充注量对冷暖空调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敏 邓立生 +1 位作者 何兆红 黄宏宇 《新能源进展》 2017年第2期141-145,共5页
利用ORNL热泵设计模型对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下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最佳充注量进行了一系列计算及分析,探究了换热器面积和制冷剂充注量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冷和制热两种工况下,大换热器面积系统的最佳充注量均比小换热器... 利用ORNL热泵设计模型对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下空调系统的制冷剂最佳充注量进行了一系列计算及分析,探究了换热器面积和制冷剂充注量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冷和制热两种工况下,大换热器面积系统的最佳充注量均比小换热器面积系统的有所增加;同一系统中,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下的最佳充注量不相等;当冷暖空调室内侧换热面积大于室外侧时,制冷与制热两种模式间最佳充注量的差异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面积 冷暖空调 充注量 制冷剂
下载PDF
降低吸附式制冷系统驱动热源温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祺炜 何兆红 +3 位作者 李军 邓立生 刘林 黄宏宇 《新能源进展》 2021年第5期368-378,共11页
吸附式制冷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制冷方式,可以利用低品位热能提供冷量,因此具有重要的节能意义。目前,吸附式制冷技术在太阳能热利用、工业余热利用等中低温余热领域已有应用,但对低于60℃热源的利用实例较少。降低吸附式制冷系统所需的驱... 吸附式制冷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制冷方式,可以利用低品位热能提供冷量,因此具有重要的节能意义。目前,吸附式制冷技术在太阳能热利用、工业余热利用等中低温余热领域已有应用,但对低于60℃热源的利用实例较少。降低吸附式制冷系统所需的驱动热源温度是扩大吸附式制冷系统使用范围的重要手段。吸附式制冷系统所需驱动热源温度与系统循环方式、吸附剂性能等因素密切相关。从二级/多级吸附式制冷循环、表面酸性强度与孔结构等影响吸附剂再生温度方面阐述了降低吸附式制冷系统驱动热源温度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多级循环吸附式制冷系统可以降低装置的驱动热源温度,但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低再生温度吸附剂能够拓宽吸附式制冷装置的驱动热源温度范围,吸附剂的脱附温度与表面极性、酸性、孔结构等参数有关,对吸附剂进行改性,吸附剂极性弱、酸性低的表面特性有利于降低脱附温度。另外,还介绍了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吸附式制冷技术。开展降低吸附式制冷系统驱动热源温度的研究为低温余热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冷 吸附剂 多级制冷循环 再生温度 数据中心制冷
下载PDF
新型吸附式制冷系统吸附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勇军 何兆红 +3 位作者 黄宏宇 陈颖 邓立生 窪田光宏 《新能源进展》 2018年第5期432-438,共7页
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性能是提高吸附式制冷效率的关键,优化吸附床的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效率,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和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量(specific cooling power, SCP)... 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性能是提高吸附式制冷效率的关键,优化吸附床的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效率,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和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量(specific cooling power, SCP)。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几种新型吸附床的类型,综述了吸附剂侧的固化吸附剂和涂层吸附剂,以及换热器侧的新型换热器结构。最后阐述新型吸附床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冷 传热传质 固化吸附剂 涂层吸附剂 换热器结构
下载PDF
不同板翅式涂层吸附床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勇军 何兆红 +3 位作者 邓立生 黄宏宇 陈颖 窪田光宏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3-38,78,共7页
涂层吸附床能够降低吸附剂间的热阻提高吸附床传热性能,是一种高效吸附床。文中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局部非热平衡的二维板翅式吸附床模型,开展板翅式吸附床性能数值模拟;采用制冷性能(COP)和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能力(SCP)... 涂层吸附床能够降低吸附剂间的热阻提高吸附床传热性能,是一种高效吸附床。文中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局部非热平衡的二维板翅式吸附床模型,开展板翅式吸附床性能数值模拟;采用制冷性能(COP)和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能力(SCP)分别对不同翅片形状吸附床(三角形翅片吸附床、梯形翅片吸附床与六边形翅片吸附床)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驱动热源为333—363 K时,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3种不同结构的板翅式涂层吸附床的COP和SCP都随之增大;在相同的条件下,3种不同翅片结构的板翅式吸附床中,六边形翅片吸附床的COP最大,其值为0.514;而梯形翅片吸附床的SCP最高,其值为848.61 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冷 板翅式吸附床 COP SCP
下载PDF
纳米多孔碳对MgO/Mg(OH)_(2)化学蓄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林发 邓立生 +3 位作者 李军 曾涛 黄宏宇 周友 《新能源进展》 2022年第4期298-304,共7页
为提高MgO/Mg(OH)_(2)的热化学蓄/放热性能,采用焙烧法将氧化镁(MgO)负载在纳米多孔碳(NCP)材料上制备纳米碳基氧化镁(NCP-MgO)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NCP载体使MgO在其表面形成粒径为10~30 nm大小的颗粒,复合材料NCP-MgO具有较高的导... 为提高MgO/Mg(OH)_(2)的热化学蓄/放热性能,采用焙烧法将氧化镁(MgO)负载在纳米多孔碳(NCP)材料上制备纳米碳基氧化镁(NCP-MgO)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NCP载体使MgO在其表面形成粒径为10~30 nm大小的颗粒,复合材料NCP-MgO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负载80%MgO后导热系数是纯MgO的2.6倍。在反应温度110℃、水蒸气压力57.8 kPa的实验工况下,发现水合速率的大幅提升是强化MgO/Mg(OH)_(2)蓄热性能的主要原因,在水合反应60 min和120 min时,NCP-MgO复合材料的水合转化率分别是纯MgO的2.25倍和1.6倍。在水合反应120 min后,MgO负载率为80%的NCP-MgO复合材料的蓄热密度可达1053 kJ/kg,是纯MgO的1.4倍。该研究可为MgO/Mg(OH)_(2)在化学蓄热系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蓄热 氧化镁 纳米多孔碳 水化反应 复合材料
下载PDF
多孔燃烧器中氨/空气燃烧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达南 李军 +2 位作者 邓立生 黄宏宇 陈颖 《新能源进展》 2021年第4期294-299,共6页
氨具有氢密度高、生产成本低、基础设施完善等优点,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替代燃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仅有少数研究关注氨气燃烧喷嘴的研究,针对氨气稳定燃烧喷嘴的研究尤其不足。为实现氨燃料的稳定燃烧和低污染物排放,本研究提出... 氨具有氢密度高、生产成本低、基础设施完善等优点,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替代燃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仅有少数研究关注氨气燃烧喷嘴的研究,针对氨气稳定燃烧喷嘴的研究尤其不足。为实现氨燃料的稳定燃烧和低污染物排放,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氨用多孔介质燃烧器。对氨用多孔介质燃烧器建立了二维数值模型,并对预混氨/空气在多孔介质燃烧器中的燃烧性能进行了评价,考察了不同进口速度u0、当量比Φ和多孔介质导热系数对氨/空气火焰特性和N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燃烧器能在u0=3~7 m/s和Φ=0.9~1.2条件下稳定燃烧;随着多孔介质导热系数的增大,火焰最高温度下降且火焰位置向上游移动;减小进口速度和增大当量比能够显著降低N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料 多孔介质 燃烧特性 NO排放 数值仿真
下载PDF
Growth of GaAs on Si by Using a Thin Si Film as Buffer Layer
8
作者 HAO Mao-sheng LIANG Jun-wu +5 位作者 JIN Xiao-jun WANG Yu-tian deng li-sheng XIAO Zhi-bo ZHENG Lian-xi HU Xiong-wei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2-45,共4页
We report a novel technique for growing high-quality GaAs on Si substrate.The process involves deposition of a thin amorphous Si film p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two-step growth.The GaAs layers grown on Si by this techn... We report a novel technique for growing high-quality GaAs on Si substrate.The process involves deposition of a thin amorphous Si film p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two-step growth.The GaAs layers grown on Si by this technique using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exhibit a better surface morphology and higher crystallinity as compared to the samples grown by conventional two-step method.The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of the x-ray(004)rocking curve for 2.2 μm thick GaAs/Si epilayer grown by using this new method is 160 arcsec.The FWHM of th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um main peak for this sample is 2.1 meV.These are among the best results reported so far.In addition,the mechanism of this new growth method was studied using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AS/SI THICK FIL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