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ights on 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1
作者 刘经凯 LI Yu-Meng +2 位作者 LIU Jing-Kai CHEN Zi-Xuan deng yu-li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7,共16页
Parkinson’s disease(PD)is a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with profound impact on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and long-term health,and 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are particularly critical.In recent years,the ... Parkinson’s disease(PD)is a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with profound impact on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and long-term health,and 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are particularly critical.In recent years,the search for precise and reliable biomarke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strategies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clinical challenges of PD.In this paper,w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potential biomarkers,including proteins,metabolites,epigenetic markers,and exosomes,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D patients.Protein markers are one of the main directions of biomarker research in PD.In particular,α‑synuclein and its phosphorylated form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PD.It has been shown that aggregation ofα-synuclei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pathologic protein deposition in PD and may be a potential marker for early diagnosis of PD.In terms of metabolites,uric acid,as a metabolit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xidative stress and neuroprotection in PD.It has been found that changes in uric acid level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PD,showing its potential as an early diagnostic marker.Epigenetic markers,such as DNA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s and miRNAs,have also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research.Changes in these markers may affect the expression of PD-related genes and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providing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PD.In addition,exosomes,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carrier for PD,are able to carry a variety of biomolecules involved i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and pathological regulation.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xosom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D,and their detection in blood may provide a new breakthrough for early diagnosis.It has been shown that exosom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D,and their detection in blood may provide new breakthroughs in early diagnosis.In summary,through in-depth evaluation of biomarker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D patients,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potential of these marker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PD and in the study of pathological mechanisms.Future studies will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e biomarkers to promote the early detection of PD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s disease 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s early diagnosis
下载PDF
西藏雄村矿区1号矿体黄铁矿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吴昌益 郎兴海 +5 位作者 张赫 王旭辉 张鹏 邓煜霖 娄渝明 姜楷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2-386,共15页
为研究西藏雄村矿区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意义,本文对雄村矿区1号矿体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X射线衍射、热电性、电子探针和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1号矿体黄铁矿晶胞参数a0为5.41438×10^(-10)~5.41966×10^(-1... 为研究西藏雄村矿区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意义,本文对雄村矿区1号矿体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X射线衍射、热电性、电子探针和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1号矿体黄铁矿晶胞参数a0为5.41438×10^(-10)~5.41966×10^(-10)m,平均Δa0值为5.41747×10^(-10)m;体积V为158.7190×10^(-10)~159.1946×10^(-10)m^(3),ΔV平均值为158.9896×10^(-10)m^(3);热电系数α为-336.7~330.6μV/oC。黄铁矿S含量为51.34%~53.44%,平均值为52.92%;Fe含量为44.06%~46.90%,平均值为46.18%,Co/Ni值集中在10附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1号矿体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主要为N型黄铁矿,形成于硫逸度较低的中高温环境。另外,黄铁矿不是1号矿体的主要载金矿物,预测该矿体处于成矿系统的中下部,在深部具有一定的延伸趋势,但是很可能被后期侵位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破坏,深部找矿潜力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雄村矿区 黄铁矿 晶胞参数 热电性 斑岩型矿床
下载PDF
西藏中拉萨地块门巴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解鸿儒 郎兴海 +5 位作者 邓煜霖 何青 李宸 王兆帅 吴伟哲 王涌滔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3-1577,共25页
在西藏中拉萨地块中-西部发育着一系列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但目前在东段尚未发现相关的A型花岗岩,制约了对中拉萨地块深部动力学的认识。本文基于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对门巴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 在西藏中拉萨地块中-西部发育着一系列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但目前在东段尚未发现相关的A型花岗岩,制约了对中拉萨地块深部动力学的认识。本文基于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对门巴地区的二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通过LA-ICP-MS定年测得的该二长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0.9±0.8 Ma,表明门巴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门巴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含量的SiO_(2)(69.69%~75.81%,平均73.84%),较高的总碱(Na_(2)O+K_(2)O)含量(8.22%~9.34%,平均8.92%),中等含量的Al_(2)O_(3)(12.77%~15.60%,平均13.74%),较低含量的MgO(0.01%~0.12%,平均0.05%),A/CNK的值为1.08~1.22,A/NK的值为1.12~1.27,表明门巴二长花岗岩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门巴二长花岗岩相对富集Zr、Hf、Ce、Y等微量元素,相对亏损Ba、Ti、Sr、P等微量元素,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04~0.11,平均0.07),具有较高的10000 Ga/Al值(1.99~4.17,平均3.06)、FeO^(T)/MgO值(18.45~69.96,平均47.05)、Y/Nb值(1.07~2.42,平均1.77)、Rb/Nb值(6.70~12.16,平均9.83)以及向右缓倾的"V"型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明门巴二长花岗岩为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中的A2型花岗岩。另外,由负到正的ε_(Hf)(t)值(-2.7~+2.6)、相对古老的锆石Hf地壳模式年龄(tDM2=1352.8~1016.8 Ma)以及与地壳接近的Nb/Ta值,指示门巴二长花岗岩起源于古老下地壳并混有少量地幔物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门巴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的碰撞造山背景,其成因为俯冲板片发生断离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并诱发了地壳部分熔融,起源于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的岩浆,经历了以钾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中拉萨地块 门巴地区 A型花岗岩 后碰撞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mmune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4
作者 OUYANG Fei-Fan RASHEED Madiha +1 位作者 LI Bo deng yu-li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82-2100,共19页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defined by several phases,ranging from benign fat accumulation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which can lead to liver cancer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defined by several phases,ranging from benign fat accumulation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which can lead to liver cancer and cirrhosis.Although NAFLD is a disease of disordered metabolism,it also involves several immune cell-mediated inflammatory processes,either promoting and/or suppressing hepatocyte inflammation through the secretion of pro-inflammatory and/or anti-inflammatory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NAFLD process.However,the underlying disease mechanism and the role of immune cells in NAFLD are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leaving many open-ended questions.In this review,we presented the recent concepts about the interplay of immune cells in the onset and pathogenesis of NAFLD.We also highlighted the specific non-immune cells exhibiting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 in NAFLD.We hope that this review will help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NAFLD therapeu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etabolically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 T cells myeloid cell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下载PDF
温度控制与监测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娄涛 万福源 +2 位作者 成磊 邓玉麟 陈斌 《建筑技术开发》 2021年第19期120-121,共2页
近年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较大,且存在大体积承台,由于大量热量会伴随着混凝土水化过程而释放出来,从而引发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很大,容易导致混凝土出... 近年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较大,且存在大体积承台,由于大量热量会伴随着混凝土水化过程而释放出来,从而引发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很大,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结合本公司在施项目工程实际,阐述了本项目温度监测及降温措施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温度监测 温度控制
下载PDF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矿集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靶区预测 被引量:14
6
作者 郎兴海 崔志伟 +13 位作者 王旭辉 邓煜霖 谢富伟 韩鹏 杨宗耀 张忠 黄勇 李志军 尹青 张金树 丁枫 董树义 王子正 张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0-802,共13页
雄村铜金矿集区位于南拉萨地块南缘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资源潜力大(仅查明的铜金属资源量超过250万吨、伴生金金属资源量超过250吨、伴生银金属资源量超过1 100吨)、成矿地质背景特殊。通过对雄村矿集区的勘查和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本... 雄村铜金矿集区位于南拉萨地块南缘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资源潜力大(仅查明的铜金属资源量超过250万吨、伴生金金属资源量超过250吨、伴生银金属资源量超过1 100吨)、成矿地质背景特殊。通过对雄村矿集区的勘查和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本文从矿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遥感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分析了各类成矿要素的特征及内在联系。以找矿勘查为宗旨,扩大资源量为目的,建立了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找矿模型显示,早、中侏罗世含矿斑岩和雄村组凝灰岩是主要的赋矿岩石,钾硅酸盐化、钠化-钙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是主要蚀变类型,Cu-Au-Ag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是重要的地球化学找矿标志,矿体产出受NW、EW向的断裂构造控制,地面磁测的高磁异常及低磁异常、遥感蚀变异常(钾硅酸盐化蚀变、绢云母化蚀变和地表铁染)及线-线和线-环交切结构是主要的地球物理和遥感找矿标志。利用构建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在雄村矿集区共圈定出了3个A类找矿靶区(A-1,A-2和A-3),4个B类找矿靶区(B-1,B-2,B-3和B-4)和2个C类找矿靶区(C-1和C-2),并对各找矿靶区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矿模型 找矿预测 冈底斯 雄村 西藏
下载PDF
四川江油马角坝刺林包剖面二叠-三叠系间粘土岩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邓煜霖 郎兴海 +3 位作者 崔志伟 王旭辉 娄渝明 韩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7-433,共17页
二叠-三叠纪之交华南地区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其对于了解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及扬子板块碎屑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西缘马角坝刺林包剖面飞仙关组底部粘土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测试、X衍射和全... 二叠-三叠纪之交华南地区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其对于了解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及扬子板块碎屑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西缘马角坝刺林包剖面飞仙关组底部粘土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测试、X衍射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粘土岩的岩石成分及物源信息。镜下特征、X衍射及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中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含少量方解石、石英。碎屑锆石年龄显示,特征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2 615~2 383、1 868~1 328、1 186~778和430~246 Ma,并出现~250 Ma特征高峰,结合原位Hf同位素特征表明锆石与秦岭造山带、华南典型PTB剖面粘土岩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通过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粘土岩中Zr、Hf、Th、Cr、Co、Ti相对富集,与华南典型PTB粘土岩和峨眉山玄武岩相近,并结合构造背景及锆石特征,综合认为刺林包剖面PTB粘土岩来自于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岛链局部剥蚀区、二叠纪末火山活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剥蚀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马角坝 刺林包剖面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PTB) 粘土岩 物源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块南缘雄村矿集区首次发现早石炭世辉长岩:古特提斯洋的残留? 被引量:6
8
作者 郎兴海 唐菊兴 +8 位作者 邓煜霖 谢富伟 杨宗耀 崔志伟 王旭辉 李志军 张忠 张金树 黄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5-753,共9页
拉萨地块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陆内汇聚作用的关键地区,前人对拉萨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于古生代演化阶段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拉萨地块南缘雄村矿集区新发现的辉长岩为研究对象,对雄村辉长岩进... 拉萨地块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陆内汇聚作用的关键地区,前人对拉萨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于古生代演化阶段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拉萨地块南缘雄村矿集区新发现的辉长岩为研究对象,对雄村辉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探讨其反映的构造意义。雄村辉长岩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1.55±0.89)Ma,表明其形成于早石炭世。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过程,认为早石炭世雄村辉长岩可能是古特提斯洋的残留,新的年龄数据将为研究拉萨地块和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冈底斯带 辉长岩 古特提斯洋 雄村 西藏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宸 周游 +8 位作者 郎兴海 邓煜霖 王旭辉 何青 李壮 娄渝明 向佐朋 吴伟哲 詹宏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36,共17页
通过分析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及碳、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其古环境意义,为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古环境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样品∑(CaO+MgO+LOI)为13.98%~93.31%,反映了相对动荡的沉积环... 通过分析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及碳、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其古环境意义,为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古环境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样品∑(CaO+MgO+LOI)为13.98%~93.31%,反映了相对动荡的沉积环境。δ^(13)C值的变化范围是-6.95‰~0.36‰,δ^(18)O值变化范围为-9.06‰~-0.99‰,δ^(13)C值总体表现趋势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海水盐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复又升高的多段式变化;海水温度7.11~34.94℃,平均温度21.99℃,古海水温度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温度急剧升高。研究区整体处于氧化的沉积环境,间有贫氧的沉积环境出现。以上各个地球化学指标间耦合关系较好,一致反映了研究区早-中三叠世为相对潮湿-相对干热-相对潮湿气候下的海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球化学 古环境 早-中三叠世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缘上二叠统宣威组顶部泥岩、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詹宏宇 何青 +7 位作者 曾方侣 邓煜霖 王旭辉 李亮 娄渝明 谢富伟 王勇 郎兴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103,共21页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了解四川盆地西南缘上二叠统宣威组物源,对于重建晚二叠世扬子克拉通周缘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峨眉山地区宣威组顶部泥岩、砂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进行了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了解四川盆地西南缘上二叠统宣威组物源,对于重建晚二叠世扬子克拉通周缘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峨眉山地区宣威组顶部泥岩、砂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进行了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的研究。宣威组泥岩主要成分为黏土矿物,SiO_(2)含量(平均49.42%)中等;砂岩成分大部分为火山岩屑,含有少量石英及长石,具中等的SiO_(2)含量(平均44.12%),属于杂砂岩系列。泥岩与砂岩均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较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微量元素相对大陆上地壳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Zr),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结合已发表的扬子克拉通周缘二叠系沉积岩数据,认为上二叠统宣威组顶部沉积岩物源区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沉积古环境为富氧的淡水沉积环境;宣威组顶部沉积物物源不仅来自于近源搬运的峨眉山高Ti玄武岩,还接受了扬子克拉通的补给,扬子克拉通西缘晚二叠世时期是活动大陆边缘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克拉通 晚二叠世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全岩地球化学 宣威组
下载PDF
西藏茶巴拉地区晚白垩世角闪辉长岩与石英闪长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与成因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娜 郎兴海 +4 位作者 王旭辉 何青 邓煜霖 杨同山 董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64,共23页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争议。以拉萨地体南缘曲水县茶巴拉地区西部的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查...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争议。以拉萨地体南缘曲水县茶巴拉地区西部的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查明了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进一步约束了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侵位年龄为91~87 Ma,石英闪长岩侵位年龄为81 Ma。角闪辉长岩具有低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48.16%~51.05%),高MgO含量(4.54%~11.13%)、Co含量((31.2~46.8)×10^(-6))、Ni含量((1.79~82.70)×10^(-6)),(^(87)Sr/^(86)Sr)_(i)值为0.703925~0.704380,ε_(Nd)(t)值为2.50~3.96,表明角闪辉长岩来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石英闪长岩普遍具有高SiO_(2)含量(62.45%~62.90%)、Al_(2)O_(3)含量(15.94%~16.22%)、K_(2)O+Na_(2)O值(6.36%~6.46%)、Mg^(#)值(43.77~44.65)的特征,属于准铝质Ⅰ型花岗岩,其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岩浆的加入。两类岩石均显示岛弧岩浆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Sr等),亏损重稀土元素及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结合区域资料,晚白垩世早期(100~80 Ma)发生在南部拉萨地体的岩浆爆发事件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洋脊北向俯冲的结果。洋脊俯冲使软流圈物质通过板片窗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形成基性岩浆,这些基性岩浆提供的热量促使地幔楔和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从而导致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早期岩浆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辉长岩 石英闪长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晚白垩世 洋脊俯冲 拉萨地体
下载PDF
周转铝箱的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昱琳 李光 曹菲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2-278,共7页
目的 以某周转铝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周转铝箱进行轻量化设计,以解决结构强度设计过剩的问题。方法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周转铝箱进行堆码工况的仿真分析,通过2个失效准则对分析结果进... 目的 以某周转铝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周转铝箱进行轻量化设计,以解决结构强度设计过剩的问题。方法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周转铝箱进行堆码工况的仿真分析,通过2个失效准则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基于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方案,通过Matlab软件对优化方案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结果 通过仿真分析,第1阶模态载荷因子为6.98,基于失效准则,周转铝箱的安全余量较大。根据极差分析,以箱体自身质量为唯一指标,确定了周转铝箱箱体侧柱厚度尺寸对箱体自身质量的影响最大,继而通过Matlab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轻量化方案在满足工况使用条件的同时箱体的自身质量减少了9.88%。结论 轻量化设计后的周转铝箱符合强度失效和稳定失效2个准则,且满足实际工况使用条件,进一步说明采用正交试验法和有限元分析法进行轻量化设计的方案是可行的,实现了成本的减少,也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转铝箱 轻量化 正交试验 有限元
下载PDF
西藏拉孜县彭措林石英闪长斑岩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煜霖 郎兴海 +5 位作者 杨宗耀 谢富伟 王旭辉 尹青 张忠 张金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3-966,共14页
为厘定拉孜县彭措林石英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探讨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斑岩的结晶年龄为(171.8±2)Ma,代表中侏罗世的岩浆活动;锆石的... 为厘定拉孜县彭措林石英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探讨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斑岩的结晶年龄为(171.8±2)Ma,代表中侏罗世的岩浆活动;锆石的εHf(t)值为12.88~15.26,显示出新生地壳的特点。在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石英闪长斑岩具有高SiO2(64.99%~67.51%)、K2O(1.84%~3.22%),低MgO(0.67%~0.93%)特点,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和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和重稀土元素。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岩石产于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相关的火山弧环境。此外,岩石具有相对高的Sr、Ba含量、无Eu负异常,表明源区无斜长石的明显残留;且较低的Mg^#值,低的Cr、Ni含量和较低的εHf(t)值,均表明其主要形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南缘 闪长岩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四川盆地峨眉山雷口坡组底部黏土岩(绿豆岩)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宸 郎兴海 +3 位作者 邓煜霖 王旭辉 李壮 杨宗耀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0-825,共16页
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底部发育了一层特殊的黏土岩(绿豆岩),为确定其形成时代和成因,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定年、X射线衍射分析及主、微量元素含量测试。结果表明,黏土岩(绿豆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47.6±1.1) Ma,代表... 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底部发育了一层特殊的黏土岩(绿豆岩),为确定其形成时代和成因,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定年、X射线衍射分析及主、微量元素含量测试。结果表明,黏土岩(绿豆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47.6±1.1) Ma,代表了峨眉山地区雷口坡组底部黏土岩的形成年龄。镜下及X衍射特征表明黏土岩的主要矿物为伊利石,另含有少量方解石和石英。主、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黏土岩具有长英质火山岩的特征,可能与当时的华南酸性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综合分析认为,该套黏土岩(绿豆岩)是由华南火山活动形成的中酸性火山物质漂移搬运至沉积盆地,在富K、Li等元素的盆地卤水作用下,经埋藏成岩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雷口坡组 峨眉山地区
下载PDF
苦绳(Dregea sinensis)中多氧化孕烷糖苷与免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15
作者 王智 宋娟 +2 位作者 戴荣继 邓玉林 吕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95-1801,共7页
目的基于化学结构特点研究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中多氧孕烷糖苷的生物活性,以及化合物分子与靶蛋白分子间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方法,对191个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800 u)进行了免疫活性及其... 目的基于化学结构特点研究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中多氧孕烷糖苷的生物活性,以及化合物分子与靶蛋白分子间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方法,对191个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800 u)进行了免疫活性及其与免疫蛋白的动力学评价。结果通过分子对接方法筛选出7个配体分子(6、18、23、30、78、79和80)和3个免疫相关蛋白(IL-2Rα、TLR4和TNF-α)。研究表明,化合物30和78在SPR实验中与靶蛋白IL-2Rα和TLR4具有显著的结合趋势,与IL-2Rα的结合常数K_(D)分别为2.41×10^(-6)和2.14×10^(-6)mol/L,与TLR4则分别为1.96×10^(-5)和5.60×10^(-6)mol/L。分子动力学研究进一步表征SPR阳性分子6、18、30、78和80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团。结论研究揭示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可以通过形成氢键和Pi-Pi相互作用与靶蛋白结合。研究内容对快速评价多氧化孕烷糖苷类成分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低丰度药效物质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氧化孕烷糖苷 免疫抑制剂 分子对接 表面等离子共振
下载PDF
MEA优化BP神经网络的压力脉动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家焕 曾云 +2 位作者 邓育林 李想 钱晶 《软件导刊》 2022年第6期31-35,共5页
对于混流式水轮机而言,尾水管的压力脉动是导致机组振动、影响机组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为了在机组设计阶段就能有效预测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的压力脉动并对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小压力脉动,引入BP神经网络对压力脉动进行预测,利用思维进... 对于混流式水轮机而言,尾水管的压力脉动是导致机组振动、影响机组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为了在机组设计阶段就能有效预测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的压力脉动并对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小压力脉动,引入BP神经网络对压力脉动进行预测,利用思维进化算法(MEA)的全局搜索能力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结果表明,经过MEA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可达0.99148,比传统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提高0.721%。MEA优化BP的压力脉动预测效果比传统BP的预测效果更好、精度更高,可用于实际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管 压力脉动 思维进化算法 BP神经网络 压力脉动预测
下载PDF
西藏洞嘎金矿床地质特征、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探讨
17
作者 何青 郎兴海 +7 位作者 王旭辉 邓煜霖 王涌涛 吴伟哲 谢鸿儒 詹宏宇 刘洲基 姜楷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0-1016,共17页
洞嘎金矿位于西藏雄村矿集区,是冈底斯成矿带较早发现且投入开采的金矿,但研究程度低,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开展了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分析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探讨洞嘎金矿的成因。洞嘎金矿体受控... 洞嘎金矿位于西藏雄村矿集区,是冈底斯成矿带较早发现且投入开采的金矿,但研究程度低,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开展了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分析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探讨洞嘎金矿的成因。洞嘎金矿体受控于雄村组凝灰岩中的裂隙系统,矿体呈脉状产出,已探获金金属资源量9.55 t,达到中型规模。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细脉状构造,金主要以包裹金和粒间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洞嘎金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主成矿期,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成矿早阶段、成矿主阶段及成矿晚阶段。洞嘎金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1.57‰~+5.26‰,平均值+1.69‰,具明显的塔式分布,表明硫源具岩浆硫的特点。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数据,我们认为洞嘎金矿属于斑岩铜金成矿系统外围的热液脉型金矿床,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金矿床,找矿潜力极大。洞嘎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地幔,有少量的地壳物质(俯冲沉积物)加入。洞嘎金矿床的金与绿泥石密切相关,该绿泥石主要为溶蚀-迁移-结晶机制形成,绿泥石形成过程导致含金热液流体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得成矿流体中的金发生卸载,最终在凝灰岩的裂隙系统中形成洞嘎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嘎金矿 地质特征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下载PDF
拉萨地体南缘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
18
作者 杨同山 郎兴海 +6 位作者 王旭辉 邓煜霖 吕娜 董咪 何青 张相国 梁海辉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7-484,I0001-I0006,共24页
拉萨地体南缘桑日地区中酸性火山岩出露广泛,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叠加使得区内岩浆岩成分复杂、形成时代跨度大。为深入研究该地区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本文选取桑日县西侧塔木村附近的中酸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 拉萨地体南缘桑日地区中酸性火山岩出露广泛,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叠加使得区内岩浆岩成分复杂、形成时代跨度大。为深入研究该地区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本文选取桑日县西侧塔木村附近的中酸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年龄表明桑日地区塔木村火山岩形成于91.7~90.8 Ma,属于晚白垩世。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SiO_(2)含量为55.79%~74.26%,MgO含量为1.31%~4.34%,同时具有高Sr(平均含量为779×10^(-6))、低Y(8.36×10^(-6)~15.85×10^(-6))、Yb(0.92×10^(-6)~1.38×10^(-6))含量及高Sr/Y比值(36.28~105.59)的特征,表明桑日晚白垩世火山岩为埃达克质岩石。同时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具有较低的87Sr/86Sr初始值(0.704152~0.704515)和较高的143Nd/144Nd初始值(0.512676~0.512750)。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消减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新特提斯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洋壳熔体上升过程中伴有地幔楔物质的加入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南缘 桑日地区 晚白垩世 新特提斯洋 火山岩
下载PDF
中拉萨地体罗扎地区晚白垩世花岗斑岩成因及构造背景:地球化学、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19
作者 刘洲基 邓煜霖 +7 位作者 郎兴海 成德健 王旭辉 何青 董咪 梁海辉 吕娜 杨同山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8-1192,共15页
西藏南部的拉萨地体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和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然而对于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到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这一构造转换时期的深部动力学演化过程却未有较好的约束。本文对西藏中部拉萨地体南缘的罗扎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相... 西藏南部的拉萨地体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和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然而对于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到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这一构造转换时期的深部动力学演化过程却未有较好的约束。本文对西藏中部拉萨地体南缘的罗扎花岗斑岩开展了岩相学、锆石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罗扎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66.4 Ma和67.3 Ma,为晚白垩世末期产物。岩石中未见角闪石及富铝矿物,具有高SiO_(2)(77.93%~83.24%)、高碱(K_(2)O+Na_(2)O=3.95%~6.69%)、低磷(P2O5=0.01%~0.02%),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负Eu异常显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等特征,为典型的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另外,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不均一,变化范围较大[εHf(t)值为-4.9~+4.33]。综合研究表明,罗扎花岗斑岩是在新特提斯洋俯冲的晚阶段,由新特提斯洋板片回转导致软流圈上涌,使中拉萨地体古老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少量幔源岩浆混合之后,经高程度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晚白垩世 Ⅰ型花岗岩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抛锚撞击海管概率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尹丰 刘宇 +1 位作者 邓宇林 刘延波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98,共4页
针对船舶抛锚撞击海底管道事故频发,撞击概率计算过程较复杂且适用范围有限的问题,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建立抛锚统计试验模型,对某一条件下船舶抛锚对海底管道的撞击概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或利用蒙... 针对船舶抛锚撞击海底管道事故频发,撞击概率计算过程较复杂且适用范围有限的问题,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建立抛锚统计试验模型,对某一条件下船舶抛锚对海底管道的撞击概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或利用蒙特卡洛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船舶抛锚对海底管道的撞击概率变化特性,可应用于危险区域的抛锚预警和海上禁锚区的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锚 海底管道 撞击 概率 蒙特卡洛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