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血清HBV RNA可预测经NUC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清除和转换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扬 郑素军 +3 位作者 鲁凤民 WANG Y LIAO H deng z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82-1882,共1页
HBV感染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挑战。HBeAg阳性CHB接受NUC治疗后实现HBeAg清除或转换,提示患者获得部分免疫控制,是HBsAg清除或血清转换的先决条件。寻找可精准预测NUC治疗下HBeAg清除或转换的标志物,有重要临床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HBV感染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挑战。HBeAg阳性CHB接受NUC治疗后实现HBeAg清除或转换,提示患者获得部分免疫控制,是HBsAg清除或血清转换的先决条件。寻找可精准预测NUC治疗下HBeAg清除或转换的标志物,有重要临床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郑素军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团队发现基线、NUC治疗6及12个月时低水平血清HBV RNA可精准预测CHB接受长期NUC治疗的HBeAg清除和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公共卫生 血清HBV HBEAG阳性 HBV感染 北京佑安医院 血清转换 NUC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SHP2影响机体的抗真菌免疫
2
作者 胡翔 deng z +2 位作者 Ma S zhou H zang A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6-636,共1页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肖晖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冯根生教授的合作研究,发现了酪氨酸磷酸酶SHP-2参与了C型凝集素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抗真菌免疫反应,该成果发表在2015年4月份的Nat Immunol杂志中。真菌,是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肖晖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冯根生教授的合作研究,发现了酪氨酸磷酸酶SHP-2参与了C型凝集素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抗真菌免疫反应,该成果发表在2015年4月份的Nat Immunol杂志中。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相对于细菌和病毒而言,真菌不易引起全身性的感染。大多数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只存在于皮肤和黏膜层。因此,真菌的感染机制和人体的抗真菌反应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多的关注。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免疫 SHP2 真菌感染 巴斯德研究所 冯根生 酪氨酸磷酸酶 树突状细胞 加利福利亚 巨噬细胞 受体介导
下载PDF
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竹 孟靖 +5 位作者 邓铸 路平 关大博 张强 贺克斌 宫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33-1642,共10页
中美贸易对中美两国国家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意义十分重大.自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以美中贸易逆差为由向中国出口商品征收额外关税.然而,中美贸易中的环境成本差异以及排放转移问题尚未被广泛重视.本研究通过构建二氧化碳排放清单... 中美贸易对中美两国国家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意义十分重大.自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以美中贸易逆差为由向中国出口商品征收额外关税.然而,中美贸易中的环境成本差异以及排放转移问题尚未被广泛重视.本研究通过构建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化估计了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并从具体行业层面分析了中美两国产品的单位排放强度和单位经济价值差异.研究发现,美国对华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造成了中国中美贸易的环境成本逆差,增加了中国额外的环境污染和减排成本.2017年,中国为满足美国消费而生产的对美出口产品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达2.88亿吨,同期美国对华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为0.46亿吨,相当于美国每年向中国净转移了2.4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约占美国碳排放总量的5%.综合考虑相关经济收益,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为0.92千克/美元(人民币:美元=6.8:1),而美国对华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仅为0.53千克/美元,中国出口产品比美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高74%,表明在获得相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中国平均要比美国多付出约一倍的环境成本和减排代价.研究认为,中美贸易的环境成本逆差造成了中国高于自身经济收益的环境代价.从缩小中美贸易的环境成本逆差的角度来讲,中国应积极促进产业进一步升级,增加创新和研发投入,从而增加出口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降低生产出口产品的环境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隐含碳排放 排放转移
原文传递
河南漯河郝家台遗址早期农业结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邓振华 张海 +2 位作者 李唯 梁法伟 曹艳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6-436,共11页
农业是人类与环境联系最为紧密、互动最为频繁的领域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为基础的经济部门.研究特定区域的居民如何选择其作物组合,对于探索早期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类、环境与生物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都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位于我国自然地理... 农业是人类与环境联系最为紧密、互动最为频繁的领域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为基础的经济部门.研究特定区域的居民如何选择其作物组合,对于探索早期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类、环境与生物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都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位于我国自然地理南北过渡带的河南漯河郝家台遗址,从出土植物大遗存分析入手,揭示了当地在龙山文化至新砦期一直保持着以粟为主,黍为次,兼有少量稻和大豆利用的作物结构,并指出这与当地古环境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差.结合对当地农业传统和龙山时期开始的社会发展态势与区域间互动的分析,提出当地仰韶时期以来的农业传统、饮食偏好等文化因素在农业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成了旱作农业传统在当地的长期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平原 龙山时代 农业结构 文化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