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岸带滨海湿地蓝碳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何磊 叶思源 +6 位作者 赵广明 谢柳娟 裴绍峰 丁喜桂 杨士雄 Hans Brix Edward ALaws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77-794,共18页
【研究目的】自2009年“蓝碳”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海岸带蓝碳生境在封存大气CO_(2)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环境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如何有效管理海岸带蓝碳成为热门话题之一。【研究方法】基于近些年来国... 【研究目的】自2009年“蓝碳”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海岸带蓝碳生境在封存大气CO_(2)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环境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如何有效管理海岸带蓝碳成为热门话题之一。【研究方法】基于近些年来国内外对海岸带湿地蓝碳管理的研究进展,本文系统梳理了海岸带湿地蓝碳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并总结了影响海岸带蓝碳生境及其碳库保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中国海岸带地区滨海湿地的蓝碳总量和碳汇潜力巨大,但随着海岸带地区开发越发频繁,已对海岸带蓝碳碳汇能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结论】本文提出需要综合环境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强化已有蓝色碳汇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对未来新增蓝碳碳汇的潜力评价,以此提升中国在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碳减排增汇等方面研究的国际地位,同时为国家相关应对策略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并能为近来实施的滨海湿地修复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滨海湿地 碳储管理 碳埋藏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中国湿地资源与开发保护现状及其管理建议 被引量:8
2
作者 裴理鑫 叶思源 +7 位作者 何磊 赵广明 袁红明 丁喜桂 裴绍峰 李雪 王法明 Edward A.Laws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9-478,共20页
【研究目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5360.26万hm^(2),位居世界第四,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迅猛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分析中国湿地资源与开发保护现状及其退化原因是研... 【研究目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5360.26万hm^(2),位居世界第四,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迅猛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分析中国湿地资源与开发保护现状及其退化原因是研讨湿地管理对策的前提。【研究方法】本文在分析中国湿地资源特征及其开发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湿地损失和退化的驱动因素,由此提出中国湿地管理建议。【研究结果】中国湿地资源丰富,其在发挥水质净化、蓄水防洪、气候调节等功能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并由此发展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利用模式。同时中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和工程,湿地保护率达52.65%。然而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中国湿地面积萎缩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且在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实践中仍存在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结论】当前中国湿地损失和退化趋势依然严峻,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必须强化地球系统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同时需考虑经济可行和社会需求问题的约束,从而制订一个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且生态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管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湿地资源 湿地功能 开发现状 退化因素 保护理念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锶钡比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探讨——以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爱华 叶思源 +3 位作者 刘建坤 丁喜桂 李华玲 许乃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6-1238,共13页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沉积时的海陆相地球化学环境无关的陆源碎屑矿物中,在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时是应该剔除的。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的锶除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主要呈现可交换态和碳酸态,赋存形态比较单一;而钡除了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其赋存形态复杂。以提取可交换态为主的醋酸钠法和醋酸铵法、以提取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为主的柠檬酸法和稀盐酸法及络合剂+稀盐酸法所提取的锶钡比,均能较好地区分黄河三角洲的海陆相沉积环境。来自黄土的黄河三角洲物源的高碳酸钙和醋酸不能提取重晶石中钡的双重特殊性,导致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稀醋酸法提取的结果具有高锶低钡的特征并造成锶钡比偏高,尽管其锶钡比都大于1.0,但其对沉积时盐度环境的响应灵敏度大于其他选择性提取方法。选择性提取方法是解决目前传统的全样总量锶钡比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效果不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提取 锶钡比 陆源碎屑沉积物 海陆相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判别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以来沉积物地球化学与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环境和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士雄 叶思源 +5 位作者 何磊 袁红明 赵广明 丁喜桂 裴绍峰 路晶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87,共13页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BXZK11孔沉积物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元素组分、粒度分析以及AMS14C年代测定并与研究区周边6个具有较好年龄控制的钻孔剖面对比,结合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以及元素Al/Si和Al/Na比值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BXZK11孔沉积物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元素组分、粒度分析以及AMS14C年代测定并与研究区周边6个具有较好年龄控制的钻孔剖面对比,结合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以及元素Al/Si和Al/Na比值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渤海湾西岸地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以及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到8830 cal.aBP,海平面快速上升,海水临近研究区,沉积物以黄河古河道沉积为主,气候温凉略湿;8830~6255 cal.aBP,海侵范围达到最大,研究区主要为潮坪-浅海环境,气候温暖湿润;6255~3650 cal.aBP,海平面逐渐降低,沉积环境为前三角洲沉积,沉积物为黄河三角洲的一期超级叶瓣,气候转为温凉稍湿;3650~2780 cal.aBP,海平面趋于稳定,三角洲不断进积,为三角洲前缘环境,气候向凉干方向变化;2780 cal.aBP至今,古黄河三角洲不断进积,该区变成三角洲平原环境,气候凉干与现今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全新世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辽东湾夏季叶绿素a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率估算 被引量:2
5
作者 裴绍峰 祝雅轩 +4 位作者 张海波 叶思源 袁红明 丁喜桂 刘海月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9期64-72,共9页
基于2013年夏季现场调查和14 C同位素示踪培养实验结果,对辽东湾水文环境参数、叶绿素a浓度与分布、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溶解有机碳释放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夏季叶绿素a表层平均值约为(6.10±0.41)mg/m3,且... 基于2013年夏季现场调查和14 C同位素示踪培养实验结果,对辽东湾水文环境参数、叶绿素a浓度与分布、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溶解有机碳释放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夏季叶绿素a表层平均值约为(6.10±0.41)mg/m3,且在局部出现显著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其中高值区可能存在藻华现象。叶绿素a低值区出现在双台子河的河口,主要原因是河水中过量泥沙悬浮物降低该区水体透明度,从而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到光限制。6个典型站点的溶解有机碳释放率范围为(1.69±0.06)^(7.59±0.94)mg/(m3·h),平均值为(3.42±0.94)mg/(m3·h),占总有机碳生产率的3.57%~7.30%,平均为4.94%±0.59%。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对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而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的释放率也与叶绿素a和光合作用率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表明在辽东湾水域富营养化所导致的局部高生物量促进了水体藻类光合固碳效率,溶解有机碳的生产率也同步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溶解有机碳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营养盐 辽东湾
下载PDF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移除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孝钰 叶思源 +10 位作者 袁红明 丁喜桂 赵广明 杨士雄 何磊 王锦 刘瑾 裴绍峰 韩宗珠 裴理鑫 郭若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4-425,共12页
为了研究辽河三角洲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与有机碳的相关性,探讨湿地对重金属元素的移除作用,对233个辽河三角洲上三角洲平原湿地(典型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和150个相邻浅海湿地(浅水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 为了研究辽河三角洲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与有机碳的相关性,探讨湿地对重金属元素的移除作用,对233个辽河三角洲上三角洲平原湿地(典型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和150个相邻浅海湿地(浅水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测试及数理统计分析,并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①重金属元素浓度量级大小均遵循Cr (Zn)>Pb>Cu>As>Cd>Hg的分布规律;②除As和Hg外,其他金属元素浓度均表现为浅水湿地显著低于典型湿地,暗示湿地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移除作用;③除Pb和Zn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对环境均造成了中度污染;④重金属元素分布受有机碳和粒径大小的显著影响,浓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浅水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浓度及其与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更显著,揭示有机碳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⑤在有湿地分布的浅海湿地区,重金属元素浓度均表现为浅水湿地显著低于典型湿地,暗示湿地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移除作用,相反,在大规模湿地被改造成农田的锦州海岸带地区,造成了近海浅水湿地的严重污染。该研究揭示了滨海湿地对重金属元素的过滤作用及在缓解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湿地 湿地的过滤功能
下载PDF
渤海西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安国 窦衍光 +3 位作者 张训华 叶思源 丁喜桂 孔祥淮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5期13-21,共9页
对取自渤海西北近岸海域的189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粒度和有机碳(TOC)分析,查明了研究区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潜在污染水平。结果表明,As、Cr、Pb、Zn的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d、Cu、Hg的空间变异系数较大,低值区都集中在昌黎沿海... 对取自渤海西北近岸海域的189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粒度和有机碳(TOC)分析,查明了研究区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潜在污染水平。结果表明,As、Cr、Pb、Zn的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d、Cu、Hg的空间变异系数较大,低值区都集中在昌黎沿海海域,高值区基本都集中在沿岸河口位置,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北部沿岸海区向东南降低的趋势。Cu、Cr、Pb、Hg与黏土含量、TOC之间表现出较强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黏土是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载体,TOC是控制重金属元素的次要因素。根据地质累积指数法(Igeo)评价得出,渤海西北近岸海域仅在个别区域受到轻微污染,大部分区域沉积物底质环境良好。重金属富集因子(EF)显示研究区沉积物污染程度明显高于Igeo计算结果,多数重金属元素均处于中度污染水平,这可能与计算EF值时所取的区域背景值存在偏差有关。两种重金属元素评价方法同时表明Hg元素在沿岸河口位置存在一定程度污染,这与陆上人类经济活动向河口排放的污染物质经河流排入海有直接关系,说明人类经济活动给沿岸水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环境质量评价 表层沉积物 渤海西北近岸海域
下载PDF
环渤海湿地沉积物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分布特征及其对湿地土壤风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攀 叶思源 +6 位作者 王锦 于长斌 袁红明 裴理鑫 丁喜桂 杨娟 HANS Brix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5-1087,共13页
【研究目的】球囊霉素作为丛枝菌根真菌(AMF)分泌的一种难降解土壤蛋白,广泛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中,是长期碳贮的重要组成。当前鲜有研究涉及其在滨海湿地中的分布。基于此,本文对中国环渤海主要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 【研究目的】球囊霉素作为丛枝菌根真菌(AMF)分泌的一种难降解土壤蛋白,广泛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中,是长期碳贮的重要组成。当前鲜有研究涉及其在滨海湿地中的分布。基于此,本文对中国环渤海主要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的空间分布进行表征,探讨不同湿地生境下GRSP分布及其对沉积物风化的指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辽河三角洲、北大港和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研究区,对166个表层样(0~5 cm)和4个柱状样(0~35 cm)的GRSP、粒度以及常量元素进行测定,并计算化学蚀变系数(CIA)。【研究结果】研究区GRSP在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受植被类型影响显著,范围在0.06~11.31 mg/g,均值为(2.35±0.16) mg/g;沉积物以粉砂质砂和砂为主,CIA值分布范围为44.79~69.59,部分区域达到中等化学风化;CIA与GRSP呈显著相关(R=~0.49,p<0.01),总体上CIA随GRSP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GRSP在滨海湿地沉积物中的分布受到生境差异性的影响,其与CIA的相关性表征AMF及其代谢产物在地质体风化过程中发挥了潜在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 化学风化 环渤海湿地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Carbon Burial Record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被引量:3
9
作者 ZHAO Guangming YE Siyuan +2 位作者 LI Guangxue ding xigui YUAN Hongm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3期446-456,共11页
Sediment carbon sequestra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mitigating atmospheric CO2 increases and the subsequently global greenhouse effect. To clarify the 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carbon burial records in Yellow Ri... Sediment carbon sequestra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mitigating atmospheric CO2 increases and the subsequently global greenhouse effect. To clarify the 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carbon burial records in Yellow River delta(YRD), detailed analysis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total carbon(TC), organic carbon(Corg),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isture contents of sediments, was performed on core ZK3, 30.3 m in length and obtained from YRD in 2007. Eight depositional units(designated U1-U8 in ascending order) were identifi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sedimentary geolog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ecise depositional ages of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MYRD), from which pre-MYRD ages were deduced.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maximum burial rates of TC, inorganic carbon(IC) and Corg occurred in the delta front(U5), and the minimum in the shallow sea(U3). Remarkable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in the MYRD are responsible for burial efficiency of carbon, with an average rate of Corg burial reaching 2087±251 g(m2 yr)-1, and that of IC reaching 13741±808 g(m2 yr)-1, which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regions with high contents of Corg. Therefore, YRD has a significant burial efficiency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二氧化碳 黄河三角洲 晚第四纪地层 埋藏 中国 全球温室效应 综合分析方法 沉积速率
下载PDF
黄渤海湿地芦苇光合特征对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书禹 谢柳娟 +5 位作者 叶思源 周攀 裴理鑫 丁喜桂 袁红明 高宗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25-1833,共9页
滨海湿地是高效的蓝碳碳汇系统,但气候变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滨海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从而影响湿地的碳汇功能。本研究在少雨的黄河三角洲(东营)和多雨的江苏盐城两地芦苇湿地建设增温观测站,采用Li⁃6800光合测量系统研究在东... 滨海湿地是高效的蓝碳碳汇系统,但气候变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滨海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从而影响湿地的碳汇功能。本研究在少雨的黄河三角洲(东营)和多雨的江苏盐城两地芦苇湿地建设增温观测站,采用Li⁃6800光合测量系统研究在东营和盐城两地芦苇的光合特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机制,并对比了东营6月与8月两个生长季的差异。结果表明:与8月相比,6月芦苇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增温在2个生长季均提高了芦苇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胞间CO_(2)浓度(C_(i)),但在8月Pn的正响应波动较小;与东营相比,盐城湿地的芦苇具有更高的Pn和水分利用率(WUE),且盐城湿地芦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n 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暗呼吸速率(R_(d))对增温的正响应更为显著,其AQY、LSP和P_(n max)在增温样地分别提高了16.7%、53.6%和30.3%,表明在多雨湿润的条件下,增温可以提高植物的弱光利用效率、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和光合作用潜力。本研究对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准确量化滨海湿地在区域、季节尺度上的碳汇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光响应曲线 瞬时气体交换参数 被动增温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