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纳米管功能化改性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闫江毅 丁一汇 李风亭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9,共11页
碳纳米管(CNTs)因具有理想的原子空间几何结构、高电子迁移率和卓越的纳米级尺寸效应自被发现以来即成为了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人员对碳纳米管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索了其结构、力学性质以及电子结构等。由... 碳纳米管(CNTs)因具有理想的原子空间几何结构、高电子迁移率和卓越的纳米级尺寸效应自被发现以来即成为了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人员对碳纳米管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索了其结构、力学性质以及电子结构等。由于碳纳米管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动力学和热力学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通常会被引入不同类型的缺陷,因此对碳纳米管进行功能化改性成为克服其局限性的主要途径。通过归纳国内外报道的碳纳米管改性的研究成果,从碳纳米管的结构特性、功能化方法、接枝基团以及受控体系下不同功能选择剂对碳纳米管活性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分析认为,依托碳纳米管特定的骨架结构,功能性基团或材料的引入能够显著地影响碳纳米管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表面活性,并推动其在更广泛领域中的应用。今后,实现超纯碳纳米管的高产率制备和高功能化修饰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结构特性 可控修饰 功能化改性
下载PDF
论东亚夏季风的特征、驱动力与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87
2
作者 丁一汇 司东 +4 位作者 柳艳菊 王遵娅 李怡 赵亮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3-558,共26页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的一个重要有机部分,主要由来源于热带的季风气流组成,并随季节由南向北呈阶段性推进,它是形成夏季东亚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环流和降水系统。驱动夏季风的主要强迫有三部分:外部强迫、耦合强迫与内部变率,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外强迫(气候变暖、城市化、气溶胶增加等)是新出现的外强迫,它正不断改变着东亚夏季风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海洋与陆面耦合强迫作为自然因子是引起东亚夏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AMO)的协同作用是造成东亚夏季风30~40年周期振荡的主要原因。1960年代以后,东亚夏季风经历了强—弱—强的年代际变化,相应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出现了"北多南少"向"南涝北旱"以及"北方渐增"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表明,上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整个亚非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本世纪主要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风雨带将持续北移,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多雨的格局。最后本文指出,亚非夏季风系统相比于其他区域季风系统更适合全球季风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夏季风特征 季风驱动力 年代际变化 全球季风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之再评估 被引量:67
3
作者 严中伟 丁一汇 +3 位作者 翟盘茂 宋连春 曹丽娟 李珍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0-378,共9页
基于均一化的气温观测序列集,1900年以来中国气温升高趋势1.3-1.7℃/(100 a)。这个已用于新近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结果,远高于早期的评估结果(0.5-0.8℃/(100 a))。回顾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百年气温序列的研究,指出其中... 基于均一化的气温观测序列集,1900年以来中国气温升高趋势1.3-1.7℃/(100 a)。这个已用于新近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结果,远高于早期的评估结果(0.5-0.8℃/(100 a))。回顾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百年气温序列的研究,指出其中关键进展在于近年来研发了均一化的长期站点气温观测序列集。早年构建的中国气温序列中,20世纪40年代前异常偏高,除了战乱期间观测缺失严重及记录代表性问题外,主要是50年代前后很多台站迁址导致早期气温观测值系统性偏高所致,从而低估长期变暖趋势。40年代前后部分区域确实偏暖,但由于不同区域气温波动位相不一致,因而大范围平均序列中并不明显。这一事实可与近年发展的"北极暖-大陆冷"等气候变化动力学理论以及一些区域气温代用资料相印证。近几十年城市化对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之贡献大小尚存争议,但远非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区域变率 百年趋势 年代际波动 城市化效应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及其对中国大暴雨与洪涝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46
4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宋亚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9-643,共15页
东亚夏季风每年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是中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常常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性在极端暴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支夏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可称为东亚季风... 东亚夏季风每年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是中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常常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性在极端暴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支夏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可称为东亚季风水汽输送带,与国际上近期提出的“大气河”概念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是东亚夏季风最具地区性的特征,也是东亚地区夏季大暴雨和洪涝的制造者。本文根据近百年来的资料,综合评述了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以海河、黄河、淮河与长江近百年最强的5次持续大暴雨过程为例,分析了季风水汽输送带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气候变暖可以通过4个方面影响全球水循环,包括气候变暖后大气可容纳更多的水汽、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辐射强迫改变以及气溶胶影响的区域性等,这些变化都会对季风水汽输送带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水汽输送带 暴雨 洪涝 气候变化 大气河
下载PDF
长江梅雨的长期变率与海洋的关系及其可预报性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梁萍 陈丽娟 +2 位作者 丁一汇 何金海 周兵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9-393,共15页
采用最新发布的梅雨国家标准资料,以长江区域梅雨为代表,在分析区域梅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从海洋外强迫影响因子角度探讨了梅雨的可预报性来源,进一步综合海洋背景变率和预测模型回报试验讨论梅雨异常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 采用最新发布的梅雨国家标准资料,以长江区域梅雨为代表,在分析区域梅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从海洋外强迫影响因子角度探讨了梅雨的可预报性来源,进一步综合海洋背景变率和预测模型回报试验讨论梅雨异常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1)长江梅雨呈现周期为3—4、6—8、12—16、32、64a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分量和长期减少趋势。其中,3—4a准周期变化是梅雨异常变化的主要分量。梅雨的干湿位相转变受12—16a的准周期变化调制,极端涝年易出现在12—16a准周期变化湿位相和3—4a变化分量峰值位相叠加的情况。(2)长江梅雨的各准周期变化分量有不同的海洋外强迫背景,是梅雨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与时间尺度较短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而与时间尺度较长的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3—4a准周期变化分量的海洋外强迫强信号随季节变化由前冬的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转为春末夏初的印度洋偶极子(IOD)。6—8和12—16a年准周期变化分量的海洋强迫关键区主要位于太平洋。准32和准64a周期振荡则受北太平洋多年代际变化(PDO)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AMO)的共同影响。梅雨的长期变化趋势则与全球变暖背景及以PDO为代表的年代际海洋外强迫因子相联系。(3)尽管梅雨异常与ENSO的正相关关系呈现减弱趋势,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梅雨异常年际变化分量的可预报性有所增大。(4)将梅雨各变化分量作为预测对象分别建模,进一步构建梅雨异常预测统计模型。采用该模型对近5年梅雨预测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有较好的回报效果,验证了梅雨异常年际分量可预报性的稳定性以及基于多时间尺度分离建立梅雨预测模型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多尺度变化 可预报性 海温
下载PDF
中国南方准静止锋对冬季大范围冻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索渺清 丁一汇 +3 位作者 鲁亚斌 唐盛 樊炫君 李婧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5-538,共14页
利用1979—2016年1月逐日0.125°×0.125°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冻雨观测资料,通过个例合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南方准静止锋和冬季大范围冻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范围冻雨受昆明和华南准静止锋共同影响呈东西... 利用1979—2016年1月逐日0.125°×0.125°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冻雨观测资料,通过个例合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南方准静止锋和冬季大范围冻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范围冻雨受昆明和华南准静止锋共同影响呈东西带状分布;(2)青藏高原东侧逆温之强,范围之广以及水汽之充沛的主要原因,一是冷空气常堆积在横断山脉以东和南岭山脉以北等中国广大的南方地区,其形成机制主要为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地势较高地带非绝热冷却也较明显;二是700和850 hPa暖平流形成的暖层也十分宽广;三是850 hPa源自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湿平流输送;(3)500 hPa东亚大槽、700 hPa南支槽、850 hPa反气旋和地面蒙古冷高压为青藏高原东侧对流层低层极地大陆性气团与热带海洋性气团和热带大陆性气团交绥创造了必要的环流条件;(4)东亚冷空气爆发从青藏高原东侧南下,迫使近地面暖湿气团抬升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同时,受青藏高原东部地形的阻挡产生冷空气堆积。当冷空气堆积到一定厚度向西爬上低纬高原时,又与南支西风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由昆明和华南准静止锋形成的复杂锋面结构,伴随宽广而强烈的逆温有利于中国南方大范围冻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准静止锋 冷空气堆积 冻结层与融化层 锋区结构 冬季大范围冻雨
下载PDF
近46年京津冀地区“夏雨秋下”现象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8
7
作者 梁苏洁 丁一汇 +2 位作者 段丽瑶 郝立生 李明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5-675,共21页
基于京津冀地区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1970年以来变暖背景下该地区盛夏(7月和8月)和初秋(9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后:近46年京津冀地区盛夏降水显著减少,在1990年代末由多雨转为少雨位相,降水日变化上,不同时段的降水皆明显减少,其中持... 基于京津冀地区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1970年以来变暖背景下该地区盛夏(7月和8月)和初秋(9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后:近46年京津冀地区盛夏降水显著减少,在1990年代末由多雨转为少雨位相,降水日变化上,不同时段的降水皆明显减少,其中持续性降水事件的变化对总降水量减少的贡献更大。而初秋降水明显增加,且在2000年代初发生跃变,由少雨转为多雨位相,夜间降水明显增加,并且持续性降水的增加和跃变是初秋降水增加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日最高气温的变化与短时降水有较好的时间关系,盛夏时最高气温在1997年发生跃变,从较低位相跃变为较高位相,对应的,盛夏短时降水也同年发生跃变,由多雨转为少雨位相。而初秋的最高气温变化不明显,短时降水也没有发生跃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此外,在环流场上,2000年代后,盛夏时欧亚中高纬阻高活动加强,阻碍了中纬度西风扰动输送水汽到京津冀地区,东亚急流偏南,京津冀地区上升气流受到抑制,不利于降水产生;而初秋时,输送至京津冀地区的水汽增加,东亚急流偏北,京津冀地区上升气流加强,贝加尔湖地区低槽受到东部高压阻挡,经向环流加强,有利于冷空气的活动,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增强位置偏北,有利于降水的形成。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在初秋的增强反映出东亚夏季风在夏末秋初的南撤过程发生延迟,形成了以上有利于初秋降水的环流形势,导致了"夏雨秋下"的现象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降水 盛夏 初秋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地面风速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8
作者 丁一汇 李霄 李巧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地面风速在过去几十年整体呈减弱趋势,对风能资源开发产生了显著影响。近50年来,中国地面风速平均减小速率为0.10~0.22 m·s^1/(10a),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区域和风速段差异。作为地面风的主要驱动力,对流层低层...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地面风速在过去几十年整体呈减弱趋势,对风能资源开发产生了显著影响。近50年来,中国地面风速平均减小速率为0.10~0.22 m·s^1/(10a),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区域和风速段差异。作为地面风的主要驱动力,对流层低层气压梯度力整体呈减弱趋势,这主要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欧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以及欧亚大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的热力差异减弱所致。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地面风速变化密切相关,其变率受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减弱是东亚冬季风减弱的主要因素,而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减弱主要是由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分别向暖/冷相位的转换。研究表明:未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中国地面风速减弱趋势将更显著,这将促进低风速风电技术的发展和中低纬度地区风能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速 风能 气候变暖 气压梯度 东亚季风
下载PDF
亚非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丁一汇 李怡 +2 位作者 王遵娅 司东 柳艳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2,共13页
亚非夏季风系统包括非洲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它是全球季风系统中具有高度整体一致性变化的系统,其主要原因是亚非夏季风系统具有相同的主要驱动力:AM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和PDO(Pacifi... 亚非夏季风系统包括非洲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它是全球季风系统中具有高度整体一致性变化的系统,其主要原因是亚非夏季风系统具有相同的主要驱动力:AM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和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海洋年代际变化模态。在此前提下,本文首先阐述了AMO对亚非夏季风的强迫作用与遥相关作用,特别强调了它在亚非夏季风及其降水年代际转型中的作用;其次讨论了PDO与冬春积雪的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夏季风雨带的协同作用;最后综合分析了AMO、PDO与IOBM(Indian Ocean Basin Mode,印度洋海盆一致模态)的协同作用,指出印度洋海洋模态在年代尺度上独立于AMO与PDO的相关组合,主要起着加强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太平洋年代振荡(PDO) 全球季风系统 亚非夏季风的协同作用
下载PDF
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丁一汇 胡雯 +1 位作者 黄勇 陈凤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1-734,共14页
1998和1999年夏,中国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在安徽省淮河流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能量与水循环试验(WCRP/GEWEX/GAME/HUBEX),其重点是研究东亚梅雨锋系的多尺度,多系统结构、特征、生命史、发生发展机理及其引起洪涝灾害的原因。这是第一次... 1998和1999年夏,中国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在安徽省淮河流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能量与水循环试验(WCRP/GEWEX/GAME/HUBEX),其重点是研究东亚梅雨锋系的多尺度,多系统结构、特征、生命史、发生发展机理及其引起洪涝灾害的原因。这是第一次中日合作的气象与水文联合观测试验,在此加强观测的基础上,双方进一步进行了长达5年的资料整理分析和科学研究工作,整个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循环试验与研究取得了全面和丰硕的成果。文中介绍了该计划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以现在科学进展的视野重新评估这些成果的科学意义和不足,为进一步开展新的淮河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科学联合试验提供经验和新的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淮河流域 能量和水循环 气象与水文观测 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循环试验/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计划
下载PDF
基于设备特征多层优选和CNN⁃NLSTM模型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家驹 王竣平 +4 位作者 白泰 张然 丁熠辉 杨林 张姝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6-153,共8页
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可以有效挖掘用户侧设备信息,是电网开展用户负荷互动响应的基础。针对目前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模型适应性较差及准确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设备特征多层优选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模型。首先,针对设备运行特性设计... 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可以有效挖掘用户侧设备信息,是电网开展用户负荷互动响应的基础。针对目前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模型适应性较差及准确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设备特征多层优选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模型。首先,针对设备运行特性设计自适应滑动数据窗,进而获取到更加完整的设备功率片段,同时调整网络输入输出维度;其次,通过融合浅层卷积神经网络(CNN)与两层嵌套长短时记忆网络(NLSTM)提取并加深设备特征;然后,将其输入到改进的注意力机制中,通过调配特征权重,获得最优的设备特征序列;最后,在REDD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对设备特征多层选择、加深与复用在减小训练时间的同时,显著地提升负荷分解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式负荷分解 自适应滑动窗 卷积神经网络 嵌套长短时记忆网络 改进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系统及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雯 郑淋淋 +3 位作者 谢五三 霍彦峰 丁一汇 黄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5-744,共10页
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气候重要的过渡带,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这里水网、农田、丘陵、山地、城镇密布,地-气作用复杂,干冷与暖湿空气时常交汇于此,造成局地或流域旱涝经常发生。淮河流域处于梅雨区,且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具有气象和... 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气候重要的过渡带,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这里水网、农田、丘陵、山地、城镇密布,地-气作用复杂,干冷与暖湿空气时常交汇于此,造成局地或流域旱涝经常发生。淮河流域处于梅雨区,且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具有气象和水文综合观测系统,积累了长序列的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因此,淮河流域是研究能量和水分循环的理想试验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HUaihe river Basin Experiment,简称HUBEX)"于1998、1999年夏在淮河流域开展了气象和水文联合观测试验。文中回顾了HUBEX试验的目的、观测网设计与布局,介绍了HUBEX推动下的淮河流域综合观测网的发展,总结了HUBEX观测试验对区域气候事件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提高模式模拟和预报能力及建立长期连续的气象观测数据集等方面的成果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BEX 气象水文联合观测 多尺度综合观测网 梅雨锋暴雨 区域气候-水文耦合模式 资料同化
下载PDF
多特征提取与深度学习关口计量装置异常事件识别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严军 吴蒙 +4 位作者 白佳灵 丁熠辉 谢智 卢宏 肖先勇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111,共8页
针对现有研究对关口计量装置定期检修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以及通过指标赋权进行打分受人工干预较明显等不足,该文基于用户用电采集系统中的异常事件数据,提出一种多特征提取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关口计量装置异常事件识别的方法。通过... 针对现有研究对关口计量装置定期检修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以及通过指标赋权进行打分受人工干预较明显等不足,该文基于用户用电采集系统中的异常事件数据,提出一种多特征提取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关口计量装置异常事件识别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计量异常事件反映出的数据异常形式,从不同维度提取14个特征,并将归一化后的特征作为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入。在此基础上,通过无监督的预训练和有监督微调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自动学习得到输入特征与类别标签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构建出能识别关口计量装置异常事件的分类识别模型。通过某地区电网多个关口计量装置终端的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所提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同的异常事件,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口计量装置 异常事件 特征提取 堆叠自动编码器 状态评价
下载PDF
21世纪第2个10年初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增加及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嘉诚 李清泉 +4 位作者 丁一汇 刘芸芸 谭桂容 沈新勇 吴清源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4-775,共12页
华北是中国人口聚集区及主要的农业和工业区,旱涝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基于近61年(1961—2021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第2个1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11/2012年前后经历了... 华北是中国人口聚集区及主要的农业和工业区,旱涝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基于近61年(1961—2021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第2个1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11/2012年前后经历了从干到湿的变化。选择1999—2011年作为干旱期,2012—2021年作为湿润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在干旱期和湿润期相关大气环流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此次从干到湿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变化关系不大,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发生的年代际变化有所不同。在2011—2021年湿润期,对流层中低层环流场上在蒙古高原—中国东北地区上空为气旋式环流异常,气旋西侧的偏北风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华北,有利于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的交汇;对流层高层则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地区上空为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东亚西风急流的东伸北抬,由涡度方程诊断可知相对涡度的水平平流项对急流位置偏北东伸有重要贡献;上述环流形势有利于华北地区上升运动的增强。与此同时,湿润期华北地区上空假相当位温升高,且假相当位温垂直变化增强,说明华北上空大气更加暖湿,且大气层结更不稳定,也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动力和热力条件异常变化共同导致华北地区在2012—2021年降水较前期降水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亚西风急流
下载PDF
G0S2基因在NSCLC中的表观遗传性改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艺晖 江洪 +1 位作者 苏丹 王小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7期75-78,共4页
目的检测G_0S_2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甲基化率及表达量,并探讨其成为NSCLC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测定组织细胞中G_0S_2基因甲基化率,荧光定量PCR测定... 目的检测G_0S_2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甲基化率及表达量,并探讨其成为NSCLC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测定组织细胞中G_0S_2基因甲基化率,荧光定量PCR测定组织细胞中G_0S_2基因mRNA的表达量,根据NSCLC患者的人数平均分为两组后,cut-off值为0.2,以此分为G_0S_2基因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并对G_0S_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分析该基因表达量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在NSCLC患者中G_0S_2基因存在高甲基化率(40%),并且该基因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NSCLC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的病例类型、分期分级对G_0S_2基因的表达量均无明显影响(P>0.05);G_0S_2基因的表达量与NSCLC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G_0S_2基因的表达情况对NSCLC患者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后续指导肺癌分期、预测患者预后等方面无明显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LC 基因表达 早期诊断 预后
下载PDF
锦灯笼降血脂作用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昊 徐慧颖 +3 位作者 丁弈辉 赵雪岑 柏阳 才谦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探讨锦灯笼果实和宿萼的水提取物和90%乙醇提取物(醇提取物)对高血脂模型大鼠的降血脂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10),喂养正常食物并自由摄取水,其他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宿... 目的:探讨锦灯笼果实和宿萼的水提取物和90%乙醇提取物(醇提取物)对高血脂模型大鼠的降血脂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10),喂养正常食物并自由摄取水,其他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宿萼醇提取物组(SS组),宿萼水提取物组(SC组),果实醇提取物组(GC组),果实水提取物组(GS组)和CMC-Na溶剂组。通过喂养高脂饲料饮食制作高脂血症(HLP)模型,35 d后每组随机取两只大鼠进行腹主动脉取血,测定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指标,通过指标含量确认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之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均喂以等量的无菌水,辛伐他汀组喂以1.05 mg·kg^(-1)的辛伐他汀与CMC-Na(0.5%)的混悬液,CMC-Na溶剂组喂以10 mL·kg^(-1)的CMC-Na(0.5%)溶液,其他给药组喂以对应的提取物与CMC-Na(0.5%)的混悬液,灌胃给药35 d。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大鼠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脂联素(ADP)和瘦素(LEP)的含量,摘取肝脏、肾周脂肪和睾周脂肪,放入-80℃低温冰箱保存,另取一份肝脏右叶部分组织逐个浸泡入甲酵固定液中。结果:模型对照组在TC、TG、HDL-C、LDL-C、AST、ADP、LEP含量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成功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都在一些指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LT含量数据杂乱,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锦灯笼调节ALT能力较差,给药组中以宿萼水提取物组(SS组)改善效果最好,在TC、TG、HDL-C、LDL-C、AST和LEP含量上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肝脏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锦灯笼宿萼和果实的提取物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其中以宿萼水提取物组(SS组)保护效果最好。结论:锦灯笼具有防治高脂血症的作用,以锦灯笼宿萼水提取物的疗效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灯笼 宿萼 果实 高脂血症 肝脏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朝鲜苍术对脾虚大鼠的药理学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丁奕辉 徐慧颖 +3 位作者 董昊 柏阳 赵雪岑 才谦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2期19-24,共6页
目的:明确朝鲜苍术对脾虚大鼠的药理学指标影响,以北苍术作为阳性药,并就实验结果对比阳性药组对朝鲜苍术的健脾作用进行评价,为朝鲜苍术更合理的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朝鲜苍术... 目的:明确朝鲜苍术对脾虚大鼠的药理学指标影响,以北苍术作为阳性药,并就实验结果对比阳性药组对朝鲜苍术的健脾作用进行评价,为朝鲜苍术更合理的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朝鲜苍术组四组,每组10只。用空白组外的3组采用饥饱失常、疲劳过度加苦寒泻下的复合因素法造模21天建立脾虚模型。造模第22-28天,阳性药组与朝鲜苍术组大鼠分别用等剂量的北苍术与朝鲜苍术给药干预。称量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胸腺质量和脾脏质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淀粉酶(AMS)、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饥饿素(Ghrelin)、生长抑素(SS)、免疫球蛋白G(IgG)、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血管活性肠肽(VIP)、表皮生长因子(EGF)及三叶因子1(TFF1)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血清中AMS、IFN-γ、IgG、IL-4和TFF1水平显著下降(P<0.05),CCK、GAS、Ghrelin、MTL、SS、VIP、SCF、EGF、IL-6和TNF-α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药组大鼠血清中SS和IL-4水平显著回调(P<0.05),IL-6水平未呈现差异性;朝鲜苍术组大鼠血清中,除SS水平呈现回调趋势但未呈现显著性,IL-4和IL-6水平未表现出差异性外,其余各组指标皆呈现回调趋势,其趋势均呈现显著性(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较,朝鲜苍术组大鼠血清中MTL、EGF、IFN-γ、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CCK、AMS、Ghrelin、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阳性药与朝鲜苍术对脾虚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在大鼠脾虚引发的体质量变化以及胸腺、脾脏和代偿机制的改善方面,朝鲜苍术表现更优;在对脾虚大鼠的免疫调节、炎症反应调节以及溃疡的修复方面,阳性药表现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苍术 朝鲜苍术 脾虚 代偿机制 免疫调节 炎症反应
下载PDF
From MONEX to the Global Monsoon:A Review of Monsoon System Research 被引量:17
18
作者 ding yihui LIU Yanju +1 位作者 SONG Yafang ZHANG J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0-31,共22页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since the Monsoon Experiments(MONEX) of 1978–79. Here, we review these achievements by highlighting four breakthroughs in monsoon research:(1) The i...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since the Monsoon Experiments(MONEX) of 1978–79. Here, we review these achievements by highlighting four breakthroughs in monsoon research:(1)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upled ocean–land–atmosphere nature of the monso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annual cycle of solar heating;(2)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s in the driving forces of monsoon systems, with anthropogenic factors(climate effects of increased greenhouse gas and aerosol emission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monsoons;(3) detection of the interdecadal- and centennial-scale variability of monsoon systems, and its attribution to the combined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and natural(especially oceanic) effects; and(4) the emerging concept of the global monsoon and its long-term variation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ll the observational and model-derived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the monsoon system,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has already changed and will continue to change in the future. This picture of an evolving monsoon system poses great challenges for near-term prediction and long-term proj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SOON coupled system anthropogenic activity global monsoon
下载PDF
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南海夏季风撤退年代际变率的影响及可能机理
19
作者 宋成玉 汪靖 +3 位作者 柳艳菊 李巧萍 丁一汇 沈新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8-684,共17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物理科学实验室(PSL)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CIRES)重建的NOAA-CIRES 20th再分析数据和国际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ICOADS)的全球月海表温度数据(ERSST),并结合数值试验分析了南海夏季风撤退的...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物理科学实验室(PSL)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CIRES)重建的NOAA-CIRES 20th再分析数据和国际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ICOADS)的全球月海表温度数据(ERSST),并结合数值试验分析了南海夏季风撤退的年代际变率特征及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撤退时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率,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晚(早)年代中国南海及其附近区域上空有显著的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异常,降水偏多(少)。进一步研究发现,AMO与南海夏季风撤退年代际变率呈显著正相关,即AMO为正位相时,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晚;AMO为负位相时,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早。北大西洋海温升高(即AMO位于正位相),从海洋释放更多的热通量到大气,导致北大西洋上空对流层的对流活动明显增强,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激发北大西洋上空的波活动异常,进而影响与东北亚关键区域大气环流变化密切相关的中纬度欧亚遥相关波列的形成和传播,引起东北亚关键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和明显的下沉运动,并在其对流层低层产生辐散运动,能量伴随着偏北的辐散风气流传播至中国南海及邻近区域辐合上升,进一步加强了南海区域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晚。AMO负位相时,异常情况与之大致相反,使得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撤退 年代际变率 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机理
下载PDF
修正的质量通量积云对流方案及其模拟试验研究 Ⅱ:三种积云方案的积云对流活动及MFS方案相关参数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一鸣 ding yihui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作者在“修正的质量通量积云对流方案及其模拟试验研究 I:方案介绍及对 1 991年洪涝过程的模拟”论文中提出的质量通量方案成功地植入区域气候模式 Reg CM2的基础上 ,对比分析质量通量方案 MFS,Kuo方案和 Grell方案对积云对流活动的模... 作者在“修正的质量通量积云对流方案及其模拟试验研究 I:方案介绍及对 1 991年洪涝过程的模拟”论文中提出的质量通量方案成功地植入区域气候模式 Reg CM2的基础上 ,对比分析质量通量方案 MFS,Kuo方案和 Grell方案对积云对流活动的模拟 ,结果表明质量通量方案较好地模拟了积云对流活动过程。针对质量通量方案中的一些参数 ,如云水向雨水的转换率、混合卷入率、混合卷出率和下沉气流的强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积云对流活动对这些参数比较敏感 ,因此提高这些参数的准确性是改进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通量方案 积云对流活动 敏感性试验 大气运动 降水 模拟试验 下沉气流 转换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