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借氢策略构建苯并[4,5]咪唑并[1,2-c]喹唑啉的研究
1
作者 赵雯静 何航圳 +2 位作者 丁旭君 董士琦 李江胜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3年第2期32-35,共4页
发展了一种2-(邻硝基苯基)苯并咪唑与醇合成6-芳基苯并[4,5]咪唑并[1,2-c]喹唑啉的方法。该方法以Pd/C为催化剂、叔丁醇钠为添加剂,经醇脱氢-硝基还原-环化-脱氢等过程,该方法无需外加还原剂、操作简单安全、收率高。
关键词 苯并咪唑 喹唑啉 借氢 合成
下载PDF
基于HPLC-Q-TOF-MS/MS技术的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化学成分辨识 被引量:14
2
作者 肖娟兰 赵鹿 +4 位作者 张东旭 张爱杰 董世奇 樊慧蓉 包桂花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56-1667,共12页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MS)技术对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分类归属。方法:采用Diamonsil^(ⓒ)C_(18)(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05%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MS)技术对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分类归属。方法:采用Diamonsil^(ⓒ)C_(18)(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05%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数据采集,根据化合物的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结合对照品、文献数据的比对进行碎片裂解规律分析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19个化合物,包括36个有机酸类、22个黄酮及其苷类、8个木脂素类、3个倍半萜内酯类、6个萜类、3个香豆素类、17个酚类、14个氨基酸类、4个醛类和6个其他类。结论:首次对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辨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神补心六味丸 HPLC-Q-TOF-MS/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维拉帕米对替芬泰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作用
3
作者 张爱杰 杨帆龙 +4 位作者 赵鹿 李偲 董世奇 刘鉴峰 樊慧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22-1127,共6页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替芬泰及代谢产物M8、M9浓度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替芬泰(P-gp底物)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60 mg·kg^(-1)替芬泰,实验组给予60 mg·kg^(-1)...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替芬泰及代谢产物M8、M9浓度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替芬泰(P-gp底物)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60 mg·kg^(-1)替芬泰,实验组给予60 mg·kg^(-1)替芬泰联用25 mg·kg^(-1)维拉帕米。采用LC-MS/MS方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替芬泰及代谢物的血药浓度,非房室模型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替芬泰、M8和M9的LC-MS/MS方法通过了严格的方法学验证。与对照组相比,联用维拉帕米的实验组大鼠体内替芬泰和M9的AUC 0-t升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71倍和1.58倍;替芬泰和M9清除率CL降低,约为对照组的60%;M8的AUC 0-t和CL无显著改变。结论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可明显提高替芬泰及代谢物的体内暴露水平,提示临床两者合用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芬泰 代谢产物 维拉帕米 药动学 P-糖蛋白 LC-MS/MS
下载PDF
手术植入超声波信标对鲫鱼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泓泉 张国胜 +5 位作者 李敬尧 邢彬彬 张涛 董世淇 王紫一 殷雷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7-821,共5页
为研究手术植入超声波信标对鱼体的影响,以体长20 cm的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术缝合器进行信标植入缝合,试验设置对照组、虚假组(手术后不植入超声波信标)和信标组(手术后植入超声波信标),每组5尾鱼,在术后不... 为研究手术植入超声波信标对鱼体的影响,以体长20 cm的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术缝合器进行信标植入缝合,试验设置对照组、虚假组(手术后不植入超声波信标)和信标组(手术后植入超声波信标),每组5尾鱼,在术后不同恢复时间(2 h、1 d、3 d和7 d)对试验鱼进行绝对临界游泳速度测量,同时记录试验鱼切口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手术植入超声波信标后2 h,信标组、虚假组和对照组鲫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70.53±2.32)、(73.38±2.16)、(82.09±2.90)cm/s,信标组较对照组降低了14.06%(P<0.05);在手术植入信标1 d后,信标组鲫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恢复到(80.58±3.64)cm/s,虚假组为(79.59±1.94)cm/s,二者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7 d的试验和观察中,手术植入信标不会对鱼产生致死性影响,使用手术缝合器缝合能够保持切口闭合,缝合钉保留率为95%,切口未出现感染或坏死。研究表明,信标植入鱼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时间为手术后2 h,而使用手术缝合器能够有效减少缝合时间,缝合效果良好,不会对植入信标的鱼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信标 手术缝合器 绝对临界游泳速度
下载PDF
外翻肠囊法研究五味清浊散的肠吸收成分及其吸收特征
5
作者 廖翠平 董世奇 +6 位作者 刘云璐 额尼日勒 高雅 樊慧蓉 蔡秋杰 代金刚 图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9-517,共9页
研究五味清浊散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以及其生物碱类成分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的吸收特征。通过构建大鼠肠外翻模型,应用UPLC-Q-TOF-MS技术测定五味清浊散在不同肠段透过的化学成分,以及采用UPLC-Q-TRAP-MS技术测定肠... 研究五味清浊散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以及其生物碱类成分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的吸收特征。通过构建大鼠肠外翻模型,应用UPLC-Q-TOF-MS技术测定五味清浊散在不同肠段透过的化学成分,以及采用UPLC-Q-TRAP-MS技术测定肠吸收液中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的含量,计算其吸收参数,并分析其在大鼠不同肠段、不同时间的吸收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在建立的UPLC-Q-TOF-MS条件下,在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和结肠段的肠囊液中分别检测到27、27、8、6个吸收成分;且发现五味清浊散中胡椒碱、胡椒新碱、荜茇宁和二氢荜茇宁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均达到0.9以上,各肠段的吸收量胡椒碱>胡椒新碱>二氢荜茇宁>荜茇宁,但各成分在各个肠段的吸收速率及其机制不尽相同,提示在不同肠段五味清浊散提取液各成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并不是简单的半透膜渗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清浊散 胡椒碱 胡椒新碱 荜茇宁 二氢荜茇宁 肠外翻模型
原文传递
X射线辐射对埃克替尼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6
作者 王玲梅 杨凡 +5 位作者 梁博涵 张爱杰 王伟占 刘鉴峰 董世奇 樊慧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2-1269,共8页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埃克替尼浓度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X射线辐照对埃克替尼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并探究其RT-PK(radiotherapy-pharmacokinetics)现象。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射组,辐射组分别进行不同剂量、不...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埃克替尼浓度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X射线辐照对埃克替尼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并探究其RT-PK(radiotherapy-pharmacokinetics)现象。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射组,辐射组分别进行不同剂量、不同次数及不同部位的X射线照射,恢复24 h后和对照组同时灌胃给予15 mg·kg^(-1)埃克替尼,采集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用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大鼠血浆样品中埃克替尼的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测定大鼠血浆中埃克替尼浓度的LC-MS/MS方法通过了严格的方法学验证。大鼠灌胃给予埃克替尼后,其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单次照射后随辐射剂量增加,胸腔辐射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连续5 d胸腔照射(RT_(2Gy))后埃克替尼AUC显著下降;单次腹腔照射(RT_(5Gy))后埃克替尼的达峰浓度(C_(max))显著下降,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改变。结论:通过验证的LC-MS/MS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应用于测定大鼠血浆埃克替尼的浓度。药动学吸收实验结果提示单次X射线辐射对埃克替尼药动学影响不显著,多次胸腔照射可能导致该药物血浆暴露量降低,提示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埃克替尼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克替尼 辐射 药动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14)C]吡罗西尼在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物代谢和排泄研究
7
作者 庄铨坤 樊慧蓉 +6 位作者 董世奇 范宾科 刘鸣明 许玲美 王莉 刘雪梅 侯芳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18-2123,共6页
目的评估中国男性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14)C]吡罗西尼后,药物在人体内的物质平衡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用^(14)C标记示踪的方法评价吡罗西尼的人体物质平衡和生物转化。受试者餐后单次口服[^(14)C]吡罗西尼混悬液360 mg/50μCi后,采... 目的评估中国男性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14)C]吡罗西尼后,药物在人体内的物质平衡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用^(14)C标记示踪的方法评价吡罗西尼的人体物质平衡和生物转化。受试者餐后单次口服[^(14)C]吡罗西尼混悬液360 mg/50μCi后,采集指定时间点/时间间隔内的血液、尿液和粪便样本。用液体闪烁计数的方法分析受试者全血、血浆、尿液和粪便中^(14)C标记吡罗西尼相关化合物的放射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与在线/离线同位素检测仪联用获得血浆、尿液和粪便样本放射性同位素代谢物谱,结合高分辨质谱对主要代谢产物进行鉴定。结果共入组6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受试者服药后,血浆中放射性药物中位达峰时间为5.00 h,平均末端消除半衰期为43.70 h。在给药后288.00 h内,放射性药物基本从体内排泄清除,受试者平均放射性药物累积回收率为(94.10±8.19)%。放射性药物主要经粪便排泄,占给药量的(84.60±7.10)%,尿液为次要排泄途径,占给药量的9.41%。代谢分析表明,血浆中放射性药物的主要成分为原形药物,主要代谢产物为RM4(XZP-5286)、RM6(XZP-3584)、RM7(XZP-5736)。药物主要以原形药物和代谢物形式从体内清除,除原形药物外,血浆、尿液和粪便样本中共鉴定并分析了9个代谢产物,全部为Ⅰ相代谢产物。药物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清除途径为脱乙基、脱异丙基、氧化等。结论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14)C]吡罗西尼混悬液后,主要以原形药物和代谢物形式从体内清除,粪便是主要排泄途径,尿液为次要排泄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发生脱乙基、脱异丙基、氧化等代谢反应。受试者服药后,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吡罗西尼 物质平衡 代谢 药代动力学 同位素
原文传递
基于“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药动学”的蒙药暖宫七味丸质量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晨晨 张东旭 +6 位作者 张玉凤 张爱杰 董世奇 韩峰 邢界红 樊慧蓉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5855-5866,共12页
目的研究蒙药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及药动学,筛选出暖宫七味丸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综合运用UPLC-Triple-TOF-MS/MS、GC-MS技术结合数据库及对照品对比,鉴别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使用UPLC-Q-TRAP-MS... 目的研究蒙药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及药动学,筛选出暖宫七味丸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综合运用UPLC-Triple-TOF-MS/MS、GC-MS技术结合数据库及对照品对比,鉴别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使用UPLC-Q-TRAP-MS/MS研究其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采用UPLC-Q-TOF-MS/MS鉴别出暖宫七味丸中的76个化学成分,采用GC-MS鉴别出35个化合物。经大鼠ig给药后鉴别出19个吸收进入血中的原型成分,其中,沉香四醇、绿原酸、科罗索酸表现出良好的可测性,且具有明显的药动学特征。结论沉香四醇、绿原酸、科罗索酸在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药动学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可测性和可追溯性,可作为暖宫七味丸潜在的质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宫七味丸 质量标志物 化学物质组 血中移行成分 药动学 沉香四醇 绿原酸 科罗索酸
原文传递
北黄海褡裢岛海藻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泽鹏 董世淇 +5 位作者 王兆国 马成龙 杨军 高东奎 田涛 吴忠鑫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9-377,共9页
本文根据2020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北黄海褡裢岛近岸海藻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了海藻盛衰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表层沉积物中海藻碎屑指示物质——总多酚含量在内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季节... 本文根据2020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北黄海褡裢岛近岸海藻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了海藻盛衰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表层沉积物中海藻碎屑指示物质——总多酚含量在内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季节共采集134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为春季(94)<夏季(111),总平均生物量为春季(179.75 g/m^(2))>夏季(141.84 g/m^(2)),而总平均丰度为春季(573.67 ind./m^(2))<夏季(647.50 ind./m^(2))。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划分为3个群组,夏季则可划分为2个群组,两个季节间群落组成差异显著(Global R=0.031,P<0.05),造成季节间差异的主要贡献种类为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尖顶大狐钩虾(Grandifoxus aciculata)、叶虾(Nebalia sp.)等。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水深(F=13.9,P=0.002)、中值粒径(F=3.8,P=0.002)和底层水温(F=3.1,P=0.006)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此外,总多酚含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总多酚含量与短叶索沙蚕(Lumbrineris latreilli)、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须鳃虫(Cirriformia tentaculata)、紫蛇尾等种类的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双管阔沙蚕(Platynereis bicanaliculata)、江户明樱蛤(Moerella jedoensis)、亮樱蛤(Nitidotellina sp.)等种类的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褡裢岛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海藻碎屑 总多酚
原文传递
X射线辐射对阿帕替尼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
10
作者 董世奇 杨凡 +3 位作者 王玲梅 刘鉴峰 张爱杰 樊慧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92-1597,共6页
目的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分析方法鉴定辐射组和正常组大鼠体内阿帕替尼的代谢产物,探究X射线辐射对阿帕替尼体内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辐射1组、辐射2组大鼠进行X射线腹腔照射,... 目的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分析方法鉴定辐射组和正常组大鼠体内阿帕替尼的代谢产物,探究X射线辐射对阿帕替尼体内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辐射1组、辐射2组大鼠进行X射线腹腔照射,照射剂量为2 Gy,正常1组和正常2组大鼠不照射,照射完成后24 h,4组大鼠均灌胃给予45 mg·kg^(-1)阿帕替尼。采集大鼠给药前和给药后的血浆、尿样和粪样。生物样品经固相萃取法处理后进行UPLC-Q-TOF-MS/MS分析,用Peakview和Metabolitepilot软件鉴定阿帕替尼的代谢产物。结果在正常组大鼠体内检测到53个代谢产物,包括46个Ⅰ相代谢产物和7个Ⅱ相代谢产物。在辐射组大鼠体内发现64个代谢产物,包括54个Ⅰ相代谢产物和10个Ⅱ相代谢产物。在正常1组和辐射1组大鼠血浆中代谢产物无差异;与正常2组相比,辐射2组大鼠尿中增加了5个代谢产物,粪中增加了9个代谢产物。阿帕替尼在正常组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氧化、N-脱烷基化、水解、脱氢化、氢化、硫酸酯化、葡萄糖醛酸化。与正常组相比,X射线辐射增加了部分脱氢化代谢产物,新增了甲氧基化代谢产物和S-半胱氨酸结合代谢产物。结论X射线辐射影响了阿帕替尼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增加了尿和粪中代谢产物种类,这可能是产生“放疗调节药代动力学”现象的直接原因。本研究为临床放化疗中阿帕替尼的剂量调整和合理用药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X射线辐射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代谢
原文传递
诃子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 被引量:73
11
作者 赵鹿 廖翠萍 +3 位作者 杨秀娟 董世奇 樊慧蓉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732-2744,共13页
诃子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在云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均有分布,诃子在我国中医临床用药广泛,在蒙药、藏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诃子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酚酸类、鞣质类、三萜类、脂肪族类、黄酮类、挥发油、氨基酸类、微量元素... 诃子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在云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均有分布,诃子在我国中医临床用药广泛,在蒙药、藏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诃子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酚酸类、鞣质类、三萜类、脂肪族类、黄酮类、挥发油、氨基酸类、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诃子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肿瘤、解毒、抗菌、强心、抗炎、免疫调节、抗微生物、促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查阅文献,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诃子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根据质量标志物的核心理念,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药性、药动学、新临床用途和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诃子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为诃子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子 质量控制 质量标志物 酚酸 鞣质 三萜 抗氧化 抗肿瘤 解毒
原文传递
甘草苷体内暴露特征及体外跨膜转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爱杰 李偲 +6 位作者 刘羽康 张英华 谷伟玲 董世奇 樊慧蓉 谷元 司端运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53-2061,共9页
目的总甘草素是甘草苷在体内的主要暴露形式,对两者在大鼠体内暴露特征及体外跨膜转运机制进行研究,为以甘草苷单体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样品中的总甘草素浓度,并应用WinN... 目的总甘草素是甘草苷在体内的主要暴露形式,对两者在大鼠体内暴露特征及体外跨膜转运机制进行研究,为以甘草苷单体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样品中的总甘草素浓度,并应用WinNonlin.6.3软件采用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法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同时测定大鼠ig给药后组织匀浆中的浓度,考察不同类型甘草素在各组织中的暴露特征;应用体外MDCK-MDR1细胞模型,研究甘草苷、甘草素的跨膜转运能力及其机制。结果 ig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甘草苷不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血浆和大部分组织中主要以甘草素的II相结合产物存在,肝、子宫、卵巢、胃和肠组织中主要为游离甘草素;总甘草素暴露量排序为肠>血浆>肝>肾>肺>胃>子宫>卵巢>脂肪>心>脾>肌肉>睾丸,且不易产生组织蓄积现象;甘草素跨膜转运能力较甘草苷良好,且均不是P-gp转运体的底物。结论甘草苷不呈线性动力学吸收特征;甘草素在组织中暴露特征表现为不同组织中甘草素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程度差异较大,总甘草素不易产生组织蓄积现象;两者均为被动扩散跨膜转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苷 甘草素 暴露特征 吸收动力学 组织分布 跨膜转运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扎冲十三味丸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董世奇 赵鹿 +4 位作者 张东旭 杨帆龙 张爱杰 肖娟兰 樊慧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46-1557,共12页
扎冲十三味丸由13味中药组成,用于半身不遂、筋骨疼痛、风湿和关节疼痛等疾病,其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目前尚未报道。该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对扎冲十三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 扎冲十三味丸由13味中药组成,用于半身不遂、筋骨疼痛、风湿和关节疼痛等疾病,其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目前尚未报道。该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MS)对扎冲十三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采用Shim-pack GIST 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进行分离,以甲醇和0.05%乙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质谱检测,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化合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质谱裂解规律以及结合对照品、文献报道的质谱数据进行化合物解析,并对各成分的来源进行归属,利用Peakview 2.2/Masterview 1.3软件,和Natural products HR-MS/MS Spectral Library 1.1数据库所含化合物和对照品的二级谱图裂解规律比对分析,共鉴定出98个化合物,包括19个有机酸类化合物、36个黄酮类化合物、13个挥发油类化合物、8个鞣质类化合物、5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5个氨基酸类化合物、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生物碱化合物、2个其他类化合物。该实验首次对扎冲十三味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表征,为其进一步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冲十三味丸 UPLC-Q-TOF-MS/MS 化学成分分析 质量评价 药效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Baicalin attenuates high fat diet-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ectopic fat storage in skeletal muscle,through modulating the protein kinase B/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 pathway 被引量:20
14
作者 XI You-Li LI Hong-Xia +6 位作者 CHEN Chen LIU Ya-Qun LV Hong-Mei dong shi-qi LUO Er-Fei GU Ming-Bo LIU Hua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48-55,共8页
Insulin resistance is the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of many diseases.Overcoming early insulin resistance highly significant in prevention diabetes,non-alcoholic fatty liver,and atherosclerosis.The present study aimed a... Insulin resistance is the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of many diseases.Overcoming early insulin resistance highly significant in prevention diabetes,non-alcoholic fatty liver,and atherosclerosis.The present study aimed at evalua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baicalin o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skeletal muscle ectopic fat storage in high fat diet-induced mice,and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s.Insulin resistance in mice was induced with a high fat diet for 16 weeks.Animals were then treated with three different doses of baicalin(100,200,and 400 mg·kg^(-1)·d^(-1)for 14 weeks.Fasting blood glucose,fasting serum insulin,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and skeletal muscle lipid deposition were measured.Additionally,th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cetyl-CoA carboxylase and protein kinase B/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 pathways in skeletal muscle were further evaluated.Baicali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levels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fasting serum insulin and attenuated high fat diet induc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insulin tolerance.Moreover,insulin res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reversed.Pathological analysis revealed baicalin dose-dependently decreased the degree of the ectopic fat storage in skeletal muscle.The properties of baicalin were mediated,at least in part,by inhibition of the AMPK/ACC pathway,a key regulator of de novo lipogenesis and activation of the Akt/GSK-3β pathway,a key regulator of Glycogen synthesis.These data suggest that baicalin,at dose up to 400 mg·kg^(-1)·d^(-1),is safe and able to attenuat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skeletal muscle ectopic fat storage,through modulating the skeletal muscle AMPK/ACC pathway and Akt/GSK-3β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CALIN Insulin resistance Skeletal muscle ectopic fat storage Protein kinase B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
原文传递
Investigation of the metabolites of five major constituents from Berberis amurensis in normal and pseudo germ-free rats 被引量:3
15
作者 LIAO Cui-Ping LIU Xing-Chao +7 位作者 dong shi-qi AN Ming ZHAO Lu ZHANG Ai-Jie LIU Jian-Feng HOU Wen-Bin FAN Hui-Rong LIU Chang-Xiao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758-771,共14页
Berberis amurensis(Berberidaceae)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is often used to treat hypertension,inflammation,dysentery and enteritis.It contains alkaloids,mainly including berberine,berbamine,magnoflorine... Berberis amurensis(Berberidaceae)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is often used to treat hypertension,inflammation,dysentery and enteritis.It contains alkaloids,mainly including berberine,berbamine,magnoflorine,jatrorrhizine and palmatine.Berberis amurensis extracts(BAEs)is often orally taken.Oral herbs might be metabolized by intestinal bacteria in the small intestine.However,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erb and the gut microbiota is still unknown.In the current study,UPLC/Q-TOFMS/MS combined with Metabolitepilot and Peakview software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metabolites of BAEs in anti-biotic cocktail induced pseudo germ-free rats and normal rats.As a result,a total of 46 metabolites in normal rats were detected and its main metabolic pathways include demethylation,dehydrogenation,methylation,hydroxylation,sulfation and glucuronidation.Only 29 metabolites existed in pseudo germ-free rats.Dehydrogenated metabolites(M29,M30,M34 and M36),methylated metabolites(M33,M41 and M46)and other metabolites were not detected in pseudo germ-free rats.The result implied that the intestinal bacteria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metabolism of BAEs.Furthermore,this investigation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bolism of BAEs,and further promot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beris amurensis BERBERIDACEAE Pseudo germ-free rat Intestinal flora UPLC/Q-TOF-MS/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