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绿奇楠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薇 梅文莉 +3 位作者 董文化 蔡彩虹 盖翠娟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6-202,共7页
为了解国产绿‘奇楠’沉香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和波谱方法从其乙醚和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顺式-7-羟基菖蒲烯(1),(5R,6R,7S,8R)-2-(苯乙基)-6,7,8-三羟基-5,6,7,8-四氢-5-[2-(2-苯乙基)色酮基-6-氧代]色酮(2), 1... 为了解国产绿‘奇楠’沉香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和波谱方法从其乙醚和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顺式-7-羟基菖蒲烯(1),(5R,6R,7S,8R)-2-(苯乙基)-6,7,8-三羟基-5,6,7,8-四氢-5-[2-(2-苯乙基)色酮基-6-氧代]色酮(2), 1-羟基-1,5-二苯基戊-3-酮(3),丁香树脂酚葡萄糖苷(4),(3β)-齐墩果-12-烯-3,23-二醇(5),β-谷甾醇(6)和棕榈酸-α-单甘油酯(7)。化合物1、3~5和7均为首次从沉香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表现出非常甜的芳香气味。乙酰胆碱酯酶体外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50μmol L^(–1)的化合物1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为(49.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楠 沉香 化学成分 乙酰胆碱酯酶 抑制活性
下载PDF
国产人工打洞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薇 梅文莉 +3 位作者 左文健 蔡彩虹 董文化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2-347,共6页
为了解国产人工打洞方法所结沉香的化学成分,从国产人工打洞沉香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 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 (1)、3-羟基-4-甲氧基-苯丙酸甲基酯 (2)、姜油酮 (3)、对甲氧基苯丙酸 (4)... 为了解国产人工打洞方法所结沉香的化学成分,从国产人工打洞沉香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 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 (1)、3-羟基-4-甲氧基-苯丙酸甲基酯 (2)、姜油酮 (3)、对甲氧基苯丙酸 (4)、正三十二烷醇 (5)、(20R)-24-ethylcholest-4-en-3-one (6)、麦角-4,6,8(14),22-四烯-3-酮 (7)、豆甾醇 (8)。化合物1, 2, 4~8 均为首次从沉香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抗菌活性表明化合物3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 aureus)和烟草青枯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均有抑制作用,化合物7 仅对烟草青枯菌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沉香 人工打洞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下载PDF
一种开合式微型电流互感器的设计与实验分析
3
作者 董文华 李春来 兰雄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65-69,共5页
针对不方便断电拆线的场合,设计了一种开合式微型电流互感器来代替常规电流互感器,从而实现在线安装.通过选择方形铁芯,选用磁导率较大且切口平整、气隙较小的铁氧体为铁芯材料,设计了互感器的外壳结构.经过实验分析表明,这种开合式微... 针对不方便断电拆线的场合,设计了一种开合式微型电流互感器来代替常规电流互感器,从而实现在线安装.通过选择方形铁芯,选用磁导率较大且切口平整、气隙较小的铁氧体为铁芯材料,设计了互感器的外壳结构.经过实验分析表明,这种开合式微型电流互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精度相对较高、线性度好的优点,并针对其正常工作时温升的情况及其漏磁对周围电子器件的影响做了数据分析.最后指出了提高其精度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安装 电流互感器 开合式 铁芯结构 精度
下载PDF
人工打洞沉香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向盼 曾艳波 +4 位作者 梅文莉 董文化 李薇 周丽曼 戴好富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39-2343,共5页
目的:研究人工打洞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ODS、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人工打洞沉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分别采用Ellman法和PNPG法测定单体化... 目的:研究人工打洞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ODS、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人工打洞沉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分别采用Ellman法和PNPG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体外乙酰胆碱酯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DPPH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人工打洞沉香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6β,7α,8β-四羟基-5,6,7,8-四氢-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8α-氯-5α,6β,7β-三羟基-5,6,7,8-四氢-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2)、6-羟基-2-[2-(4-羟基-3-甲氧基苯)乙烯基]色酮(3)、6,7-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4)、2-(2-苯乙基)色酮(5)、epi-guaidiol A(6)、2-oxo-12-hydroxy-hinesol(7)、cyclodebneyol(8)。结论:其中,化合物6~8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和7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3具有一定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2、3和7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化学成分 2-(2-苯乙基)色酮 倍半萜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柯拉斯那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吴亚丽 李薇 +5 位作者 王昊 梅文莉 盖翠娟 董文化 陈志宝 戴好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9,共7页
对柬埔寨野生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沉香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实验采用多种柱色谱法对该沉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普技术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柬埔寨野生柯拉斯那沉香共分离出12个化合... 对柬埔寨野生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沉香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实验采用多种柱色谱法对该沉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普技术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柬埔寨野生柯拉斯那沉香共分离出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α-H-9(10)-ene-11,12-epoxy-8-oxoeremophilane(1)、7β-H-9(10)-ene-11,12-epoxy-8-oxoeremophilane(2)、neopetasane(eremophila-9,11-dien-8-one)(3)、jinkoh-eremol(4)、(rel)-4β,5β,7β-eremophil-9-en-12,8β-olide(5)、诺卡酮(6)、11-hydroxy-valenc-1(10)-en-2-one(7)、(7 S,9 S,10 S)-(+)-9-hydroxy-selina-4,11-dien-14-al(8)、5-羟基-2-[2-(4-甲氧基苯)乙烯基]色酮(9)、5-羟基-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10)、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11)、5-羟基-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2)。其中化合物1~8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9为2-(2-苯乙烯基)色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0~12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且化合物2~11均是首次从柯拉斯那沉香分离。采用Ellman比色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测定,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12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柯拉斯那 柬埔寨 倍半萜 2-(2-苯乙基)色酮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下载PDF
一株毛色二孢菌发酵产茉莉酸 被引量:2
6
作者 董文华 郑璞 +1 位作者 陈鹏程 赵路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9,共8页
从实验室保存和自然界分离到的100多株霉菌中筛选到1株高产茉莉酸的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iranensis DWH-2。优化得到发酵培养基组分为:蔗糖50 g/L,NaNO_34.5 g/L,KH_2PO_42.0 g/L,KCl 0.4 g/L,MgSO_4·7H_2O 6 g/L,FeSO_4·7... 从实验室保存和自然界分离到的100多株霉菌中筛选到1株高产茉莉酸的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iranensis DWH-2。优化得到发酵培养基组分为:蔗糖50 g/L,NaNO_34.5 g/L,KH_2PO_42.0 g/L,KCl 0.4 g/L,MgSO_4·7H_2O 6 g/L,FeSO_4·7H_2O 0.9 g/L,玉米浆1.5 g/L,微量元素10 ml/L,大豆油10 g/L;发酵初始p H 5.5,装液量100 m L/500 m L,培养温度28℃。在此条件下,发酵7 d,茉莉酸产量可达1 543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 LASIODIPLODIA iranensis 发酵培养优化
下载PDF
虫漏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7
作者 苏昕 陈惠琴 +4 位作者 董文化 王雅丽 梅文莉 徐幸莲 戴好富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32-2636,共5页
目的:研究白木香野生虫漏沉香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了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鉴定结构,并运用HPLC-UV对沉香四醇作定量分析。结果:从野生虫漏沉香中分离得到9个... 目的:研究白木香野生虫漏沉香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了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等鉴定结构,并运用HPLC-UV对沉香四醇作定量分析。结果:从野生虫漏沉香中分离得到9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沉香四醇(1)、沉香四醇(2)、(5S,6R,7S,8R)-5,6,7,8-四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5S,6R,7S,8R)-5,6,7,8-四羟基-2-[2-(2-羟基)苯乙基]色酮(4)、aquilarone E(5)、aquilarone D(6)、aquilarone A(7)、(6S,7S,8S)-6,7,8-三羟基-5,6,7,8-四氢-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8)和6,8-二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9)。化合物2的含量为2.67%,沉香浸膏得率为49.84%。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野生虫漏沉香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虫漏沉香 白木香 2-(2-苯乙基)色酮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栽培奇楠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琳 王昊 +8 位作者 董文化 李薇 云翠鸿 袁靖喆 蔡彩虹 吴妃 梅文莉 戴好富 李震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5-703,共9页
目的研究栽培奇楠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分离化合物,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Griess法测试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目的研究栽培奇楠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分离化合物,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Griess法测试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栽培奇楠沉香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为2-[(4-甲氧基苯甲酰氧基)甲基]色酮(1)、2-(2-苯乙基)色酮(2)、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4)、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5)、2-[2-(2-羟基苯)乙基]色酮(6)、2-[2-(4-羟基苯)乙基]色酮(7)、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8)、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9)、(R)-2-[2-羟基-2-(4-羟基苯)乙基]色酮(10)、(S)-2-[2-羟基-2-(4-羟基苯)乙基]色酮(11)、4-羟基苯甲酸甲酯(12)、4-丙烯基苯甲醚(13)、7β-H-9(10)-烯-11,12-环氧-8-氧艾里莫芬烷(14)、(5S,7S,9S,10S)-(-)-9-羟基-芹子烷-3,11-二烯-14-醛(15)、β-榄香烯-9β-醇(16)、角鲨烯(1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6首次在沉香中发现。体外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8具有抑制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的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27.81±2.34)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奇楠沉香 白木香 色酮 抗炎活性 2-[(4-甲氧基苯甲酰氧基)甲基]色酮 β-榄香烯-9β-醇
原文传递
丝沉香中2个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2-(2-苯乙基)色酮二聚体
9
作者 韦媛 董文化 +7 位作者 李薇 曾军 陈惠琴 袁靖喆 梅文莉 戴好富 王昊 郭志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7336-7341,共6页
目的研究菲律宾产丝沉香Aquilaria filar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丝沉香的化学成分,通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改进后的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 目的研究菲律宾产丝沉香Aquilaria filar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丝沉香的化学成分,通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改进后的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pNPG)法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从菲律宾产丝沉香中分离鉴定了2个2-(2-苯乙基)色酮二聚体,分别为aquifilarone N(1)和diaquilariachrome B(2)。化合物1和2均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14.33±0.38)μmol/L和(39.53±2.09)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丝沉香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沉香 沉香 2-(2-苯乙基)色酮二聚体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aquifilarone N diaquilariachrome B
原文传递
国产沉香HPLC-MS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锦玲 梅文莉 +2 位作者 董文化 王军 戴好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3583-3592,共10页
目的采用HPLC-MS分析国产沉香的特征成分,为国产沉香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Dionex-Acclaim120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 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6℃;ESI... 目的采用HPLC-MS分析国产沉香的特征成分,为国产沉香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Dionex-Acclaim120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 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6℃;ESI源;二级质谱;阳离子模式。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10批国产沉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0批国产沉香经HPLC-MS分析确定14个flidersia类型色酮的共有峰,并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和质谱数据进行比对,鉴定了其中7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将10批样品分为5类,结果表明,生结沉香与熟结沉香的成分差异较大;黄熟香的成分与产地关系明显。结论建立的对flidersia类型色酮的分析方法可用于沉香样品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HPLC-MS 聚类分析 色酮 质量评价体系
原文传递
黄皮种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惠琴 范玉娇 +6 位作者 蔡彩虹 董文化 黄绵佳 许书慧 李飞翔 梅文莉 戴好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4-329,共6页
目的研究黄皮Clausenalansium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如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对黄皮种子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核磁和质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以及通过PNPG... 目的研究黄皮Clausenalansium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如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对黄皮种子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核磁和质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以及通过PNPG法和贝曼漏斗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降血糖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测试。结果从黄皮种子中共分离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R*,6R*)-6-羟基胡椒酮(1)、(4S*,6R*)-6-羟基胡椒酮(2)、(1S*,2S*,4R*)-1-methyl-4-(prop-l-en-2-yl) cyclohexane-1,2-diol(3)、subamone(4)、methyl (1R*,2R*,2′Z)-2-(5′-hydroxy-pent-2′-enyl)-3-oxo-cyclopentane acetate(5)、5-hydroxy-4-phenyl-5H-furan-2-one(6)、黑麦草内酯(7)、xylogranatinin(8)、2,6-dihydroxyhumula-3(12),7(13),9(E)-triene(9)、xanthoxol(10)和ligballinol(11)。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具有较强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5具有较强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香科 黄皮 (4R* 6R*)-6-羟基胡椒酮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
原文传递
柳叶拟沉香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惠琴 郭丰娟 +5 位作者 蔡彩虹 董文化 王昊 李薇 梅文莉 戴好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74-2277,共4页
通过各种色谱技术,对柳叶拟沉香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共鉴定了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2-hydroxy-dihydrocyperolone (1)和(rel)-4β,5β,7β-eremophil-9-en-12,8α-olide (2),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 通过各种色谱技术,对柳叶拟沉香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共鉴定了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2-hydroxy-dihydrocyperolone (1)和(rel)-4β,5β,7β-eremophil-9-en-12,8α-olide (2),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人肝癌细胞株BEL-7401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分别为(17.85±0.04),(21.82±0.07)mg·L-1[紫杉醇为阳性对照,IC50分别为(1.97±0.11),(6.31±0.08)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叶拟沉香 倍半萜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Metabolites from the endophytic fungus HP-1 of Chinese eaglewood 被引量:6
13
作者 ZUO Wen-Jian JIN Peng-Fei +2 位作者 dong wen-hua DAI Hao-Fu MEI Wen-Li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51-153,共3页
AIM: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fermentation of the endophytic fungus HP-1 of Chinese eaglewood.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on silica gel and Sephadex LH... AIM: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fermentation of the endophytic fungus HP-1 of Chinese eaglewood.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on silica gel and Sephadex LH-20,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alysis. RESULTS: Four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3α, 3β, 10β-trimethyl-decahydroazuleno[6, 7]furan-8, 9, 14-triol(1), 4-hydroxyphenylacetic acid(2), 4-hydroxyphenethyl alcohol(3), and 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4). CONCLUSION: Compound 1 was a new compound. Compound 2 show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eaglewood METABOLITES Endophytic fungu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Chaetomium sp.
原文传递
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董文华 李小丽 +1 位作者 李俊雄 田宁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过敏性鼻炎患者行热敏灸治疗与其他常规疗法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以及外文Medline(from 1948),Cochrane Library(for all ... 目的系统评价过敏性鼻炎患者行热敏灸治疗与其他常规疗法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以及外文Medline(from 1948),Cochrane Library(for all years),Web of Science(from 1926),纳入所有使用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RevMan5.3软件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由检验结果选定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RCT,共计5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热敏灸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常规治疗组(OR=3.31,95%CI:2.16~5.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亚组分析得出热敏灸组的有效率分别高于西药组(OR=3.26,95%CI:1.81~5.88,P<0.05)、针刺组(OR=2.93,95%CI:1.41~6.10,P<0.05)、普通艾灸组(OR=4.85,95%CI:1.43~16.4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鼻部症状体征的改善率,热敏灸组显著高于其他常规治疗组(OR=-1.54,95%CI:-1.97~-1.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比其他疗法效果更好,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少、样本量少、质量偏低,存在偏倚风险,今后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灸 过敏性鼻炎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