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豆浩健 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6-215,共10页
准确认知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既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又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城乡界面间要素流动的吸纳、融合和冲突作用为介质,解析城乡要素流动与乡... 准确认知城乡要素流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既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又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城乡界面间要素流动的吸纳、融合和冲突作用为介质,解析城乡要素流动与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的逻辑关联,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分别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城乡要素流动和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而解析其相关关系以理清其赋能过程与实现机制,结果表明:1)城乡要素人口流动、资源转移和社会互动综合作用赋能乡村多元价值,表征为供给价值、调节价值、传承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实现,其中人口流动是核心,资源转移是重点,社会互动是动力;2)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程度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其中,人口流动对供给价值和调节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传承价值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37、-0.56;资源转移对供给价值、调节价值和服务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37、0.39;社会互动对调节价值、服务价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传承价值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46、-0.57;3)针对重庆市城乡人口流动频繁、资源转移和社会互动较少的现实情景,从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全要素流动为核心的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高质量提升乡村价值实现能力3个层次提出了加快乡村价值实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城乡要素流动 多元价值 城乡作用介质 空间的生产 测度 重庆市
下载PDF
基于整合驱动因素和适宜性评价的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马利邦 豆浩健 +1 位作者 谢作轮 郭晓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6-255,共10页
为了破解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供需矛盾,保护农户合法权益,减少农村居民点整合过程中的争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区通渭县四合村为案例区,综合"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结构... 为了破解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供需矛盾,保护农户合法权益,减少农村居民点整合过程中的争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研究以陇中黄土丘陵区通渭县四合村为案例区,综合"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适应性评价(suitability evaluation, SE)"方法,剖析农户对乡村聚落的整合意愿及驱动机制,并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探究乡村聚落重构模式,为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优化与整合提供一种方法与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190户受访农户中79.5%的农户不愿意整合,整合意愿受到家庭、居住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房屋建造时间、交通通达度及家庭非农收入是影响农户整合意愿主要驱动因素;2)四合村域由外向内依次可分为不适宜居住区、较适宜居住区和适宜居住区3级,其中位于适宜居住区的农户共计168户,占四合村农户数量的51.38%,超过半数的农户位于不适宜居住区和较适宜居住区,具有一定程度的整治潜力和较大的乡村聚落居住质量提升空间;3)构建基于整合驱动因素和适宜性评价的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生态转化模式、异地搬迁模式、旧村整治模式和改造提升模式,并对现有聚落进行空间重构。重构后,四合村宅基地数量将由354个减少至275个,面积由102 105.63 m2减少至79 708.79 m2,节约土地22 396.84 m2。研究结果对于引导宜居乡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亦可为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重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模型 整合驱动因素 适宜性 乡村聚落 重构模式 陇中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中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理认知与实现方略
3
作者 王成 代蕊莲 +1 位作者 豆浩健 王政霖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150,共7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文章遵循“微入宏出”的逻辑进路,在阐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语境与使命的基础上,从逻辑起点、逻辑中...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文章遵循“微入宏出”的逻辑进路,在阐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语境与使命的基础上,从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理清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逻辑,并从系统思辨、过程与格局、流机制、主客体要素配置和政策优化与保障机制阐释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问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还从建设主体、建设客体、建设载体3个维度回答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之问,以期为形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案提供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建设 时代语境 城乡关系 农民 乡村振兴 实践方略
原文传递
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视角下的耕地“非粮化”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成 梁鑫 +1 位作者 豆浩健 黄宇航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4-153,共10页
文章在解析乡村多元价值内涵和理清其与耕地“非粮化”关联逻辑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空间特征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2010—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 文章在解析乡村多元价值内涵和理清其与耕地“非粮化”关联逻辑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空间特征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2010—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在乡村价值转型的不同阶段,乡村多元价值实现与耕地“非粮化”存在一定的互馈关系。(2)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从2010年36.87%上升到2020年42.87%,各区县“非粮化”率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并呈现“西高东低、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并在长时间保持稳定。(3)耕地“非粮化”是在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程中各价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要素发挥的多元功能引导下,乡村多元主体对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响应最终驱动耕地利用的“非粮化”或“趋粮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乡村多元价值 大食物观 粮食安全 生态价值 乡村文化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乡村多元价值的乡村振兴类型与路径——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代蕊莲 豆浩健 +1 位作者 张佳 王成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0-463,共14页
【目的】本文旨在解构乡村多元价值的内涵,测度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水平,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基于2020年重庆市乡村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建乡村多元价值评价模型,测度... 【目的】本文旨在解构乡村多元价值的内涵,测度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水平,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基于2020年重庆市乡村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建乡村多元价值评价模型,测度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多元价值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运用区位熵法识别乡村多元价值短板。【结果】2020年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总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高值集聚分布、低值点缀”的空间格局。具体地,重庆市乡村经济价值呈现出“西高东低,高值显著集中”的空间特征;乡村社会价值“西高东低”;乡村生态价值“由渝东北、渝东南向西逐渐递减”;乡村文化价值呈现出“高值点缀,低值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按照“分区—划片—重点”的思路,结合区位熵法计算结果,将重庆市乡村分为了9种类型。【结论】以乡村空间为介质探讨了乡村多元价值的实质与表征,为不同乡村类型提出了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多元价值 价值测度 乡村振兴 类型识别 实现路径 重庆市
原文传递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A case study of Longxi Count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被引量:5
6
作者 WU Shanshan MA Libang +1 位作者 TAO Tianmin dou haoji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7期1297-1320,共24页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thinking ideas and so forth of rural residents in a certain region.In this paper,213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Longxi County...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thinking ideas and so forth of rural residents in a certain region.In this paper,213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Longxi County of the Loess Hilly Area,China are taken as evaluation unit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vari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at a village scale,and proposed a governance model based on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social space quality levels of individual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show a gradually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township seats to outward.The eastern part of Longxi County has a relatively high education level and living standard,and the western part has a relatively high population stability level and income level.(2)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is mainly in a ring structure,supplemented by the interlaced structure.The core area is the towns 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while the transition area,marginal area,and other areas are expanded around the core area.(3)Social forces and spatial effects jointly shape the variation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Social organizations provide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allocation of elements,and interweaving with the spatial effects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space quality.(4)The governance models of the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a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retaining the rural“people”,optimizing the rural“land”,and developing the rural“industry”,so as to improve the rural centripetal force,core force,inner thrust,and source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ocial space qual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 mechanism governance model Longxi Count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