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1
作者 卢中秋 窦银银 +3 位作者 王俊枝 郭长庆 柴玉坤 贺淑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7-256,共10页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揭示该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 [目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揭示该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模型,揭示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与土壤风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剖析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1)2000—2022年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系统间转换强烈,生态系统类型转换总面积6019.59 km^(2),以草地与荒漠以及耕地与林草的相互转化为主,2015年之后生态系统趋向稳定,各类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强度降低;(2)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土壤风蚀模数为56.39 t/hm^(2),按土壤风蚀量由大到小为荒漠、草地、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风蚀程度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等区域;(3)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类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转换造成土壤风蚀量净减少了1.08×10^(8)t,生态退耕、耕地开垦、草地质量提升、荒漠化防治和建设用地扩展造成土壤风蚀模数分别减少了0.11,0.23,0.66,0.84,0.68 t/hm^(2)。[结论]应加强巩固内蒙古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治理成效,避免复垦与新开荒事件发生,促进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及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系统类型 修正的风蚀方程模型 土壤风蚀
下载PDF
基于地表不透水特征的局地暴雨内涝灾害风险等级制图及分布特征分析——以天津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乌达木 栾庆祖 +2 位作者 窦银银 郝润梅 孟凡浩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城市局地暴雨内涝风险等级识别和制图对于防范洪涝灾害风险及提升韧性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天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融合高精度的地表不透水特征数据的土壤保持服务-径流曲线数模型(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curve nu... 城市局地暴雨内涝风险等级识别和制图对于防范洪涝灾害风险及提升韧性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天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融合高精度的地表不透水特征数据的土壤保持服务-径流曲线数模型(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curve number,SCS-CN),分析了城市地表径流状况、地势状态和汇流的分布特征,从而识别不同下垫面特征的暴雨洪灾风险的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主城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区呈现中心城区聚集、环城四区分散的环状分布格局,暴雨内涝灾害区多分布在高密度不透水和建筑的老旧城区以及商业圈,城市高产流区主要分布在和平区、南开区以及河东区;城区内部的公园绿地通过植物冠层的截留和土壤下渗可以减低内涝灾害发生的风险。当发生大规模降雨时处在地势低洼的立交桥也是内涝灾害发生的热点区,地表产流高风险区是天津主城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区的主导类型。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需加强中心城区绿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韧性城市和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不透水面 暴雨灾害 风险等级制图 城市内涝 天津
下载PDF
近20 a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萨日盖 包玉海 +3 位作者 窦银银 董禹麟 潘涛 匡文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2-933,共12页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扩张速度以及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为18206.4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6%。(2)2000—2020年城乡建设扩张面积为7462.99 km~2,59.76%源于工矿用地的扩张。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占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其中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以占用农田为主,工矿用地以占用草地和荒漠为主。(3)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由于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损失达到143.51×10~4tC,采矿开发导致的损失最多,占比由2000—2010年的60.72%增加到2010—2020年的73.91%。2010年以来,城乡开发建设占用农田导致的NPP损失有所缓解,然而草地NPP损失在加剧。(4)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系统NPP损失主要由采矿开发导致。城镇人口、GDP增加以及相关政策引起城乡建设不断扩张,对生态系统NPP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内蒙古高原高质量城乡开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开发建设 生态系统 NPP损失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内蒙古自治区近30年国土空间演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俊枝 窦银银 +2 位作者 薛志忠 郭长庆 迟文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58,共5页
本文基于高精度地理国情信息和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系统开展近30年(1990—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格局的变化分析,对比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前后的变化轨迹,并评价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对其主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 本文基于高精度地理国情信息和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系统开展近30年(1990—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格局的变化分析,对比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前后的变化轨迹,并评价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对其主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内蒙古国土空间格局开发强度呈现由1990—2010年的加速增强到2010—2020年增速放缓的趋势。近30年人工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2%,人工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自然生态用地大面积减少。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开发区内的人工建设用地仍持续增长,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农业用地面积由增长转向小幅减少,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减少幅度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对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内蒙古”目标愿景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 国土空间格局 主体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北京市乡镇街道尺度碳排放格局及驱动因素
5
作者 丰显康 匡文慧 +2 位作者 窦银银 汪东川 薛金铭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87,共6页
为使推行的碳减排政策切实有效地满足城市的实际需求,对其内部碳排放的分布格局形成清晰认知是必要条件。文章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结合遥感与统计数据,以乡镇街道作为分析单元,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 为使推行的碳减排政策切实有效地满足城市的实际需求,对其内部碳排放的分布格局形成清晰认知是必要条件。文章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结合遥感与统计数据,以乡镇街道作为分析单元,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北京市碳排放格局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北京市碳排放量呈先急后缓的增长趋势,高碳排放街道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具有明显的集聚现象;碳排放驱动因素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工矿业发展对北京市街道碳排放总体呈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依次减弱,技术水平的提升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乡镇街道尺度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中国海岸带区域城市扩展遥感监测与内部地表覆盖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史姝姝 窦银银 +1 位作者 陈永强 匡文慧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86,共11页
城市扩展及地表覆盖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甚至生态安全。中国海岸带区域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聚,城市化速度快,引起了城市扩展及城市地表覆盖结构的剧烈变化。然而,目前对于海岸带区域的城市扩展及地表覆盖状况... 城市扩展及地表覆盖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甚至生态安全。中国海岸带区域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聚,城市化速度快,引起了城市扩展及城市地表覆盖结构的剧烈变化。然而,目前对于海岸带区域的城市扩展及地表覆盖状况的认识仍不清晰。本研究利用30 m空间分辨率全球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产品,从多个角度剖析了海岸带区域城市扩展和地表覆盖结构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海岸带区域城市土地面积由2000年的1.66万km^(2)增加到2020年的4.80万km^(2),扩展强度为9.41%。41.03%的城市以高强度扩展,这些高强度扩展城市主要位于中北部海岸带。海岸带区域城市在加速扩展,2000—2010年的扩展速度为1260.04 km^(2)/a,2010—2020年城市扩展速度上升为1871.74 km^(2)/a。②20 a间城市不透水面面积持续增加,但城市不透水面比例下降,城市绿地空间比例升高。2000年时,海岸带区域城市不透水面和城市绿地空间面积分别占城市土地面积的69.49%和20.81%,到2020年,分别占63.70%和26.72%。③海岸带区域83.33%城市的扩展超前于人口增长。小城市的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用地效率高。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区域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岸带 城市扩展 土地利用/覆盖 不透水面 绿地空间
下载PDF
The Massive Expansion and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Land Across China in 1990–2020 Observed from Remote Sensing and Big-data 被引量:1
7
作者 dou yinyin GUO Changqing +2 位作者 KUANG Wenhui CHI Wenfeng LEI M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5期776-791,共16页
Identifying and monit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land(PCL) in China is a key concern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PCL’s expansion remain unclear nationwide. Int... Identifying and monit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land(PCL) in China is a key concern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PCL’s expansion remain unclear nationwide. Integrating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a land-use/cover change database, crawler data from websites, and other multisource data, we produced a new dataset of China’s PCL in 1990, 2000, 2010, and 2020 using data fusion technology. Then we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China’s PCL from 1990 to 2020.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acquired vector dataset of China’s PCL is of high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with an overall accuracy of 93.21%. The area of China’s PCL has kept growing for the past 30 years, and the growth rate was especially rapid during2000–2010, 2.32 and 6.13 times as rapid as that during 1990–2000 and 2010–2020, respectively. PCL has also been trending toward higher aggregation over markedly enlarged areas and has transferred progressively from north and southeast of China to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of China 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patterns of China’s PCL have been driven by the joint factors of policies, mineral resources, economy, and others, among which policies and the economy have contributed more prominently to the long-term transition.Our study promotes the access to high-quality spatial data of PCL to facilitat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mine wastes, pollu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land(PCL) remote sensing mapping mining area ecological risk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下载PDF
美丽中国目标下省域未来人居环境地理图景效应评估——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匡文慧 董禹麟 +2 位作者 窦银银 萨日盖 尹哲睿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8,共9页
文章以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为例,针对提升人居环境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从美丽宜居模式、基准模式和生态保护模式刻画了2035和2050年人居环境地理图景,并评估了人居生活、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图景效... 文章以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为例,针对提升人居环境韧性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从美丽宜居模式、基准模式和生态保护模式刻画了2035和2050年人居环境地理图景,并评估了人居生活、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图景效应。研究表明:2020—2035年福建省人居环境地理图景变化将尤为显著。预计到2035年,全省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将达到4.89%~5.55%,耕地和林地是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生态保护模式中未来建设用地集约程度更高、资源利用水平最强,全省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将明显提高。建议福建省未来延续集约的建设用地发展模式,到2035年全省建设用地面积占比控制在5%以内,重点保护南部地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适度提升东北部城市建成区绿地空间比例以增强人居环境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资源利用 绿色发展 建设用地 人居环境 美丽中国
原文传递
1916—2020年北京城市变迁及其与区域气候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杨仕琪 王冀 +2 位作者 窦银银 栾庆祖 匡文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0-639,共20页
剖析百年尺度的城市变迁与气候要素变化对提升区域气候演变机理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社会经济数据和气象站点实测等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刻画了1916—2020年北京城市扩展过程。利用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 剖析百年尺度的城市变迁与气候要素变化对提升区域气候演变机理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社会经济数据和气象站点实测等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刻画了1916—2020年北京城市扩展过程。利用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关键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从而揭示了百年尺度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916—2020年北京城市土地面积增长了64.48倍,围绕中心地域呈圈层式蔓延扩展,呈现“缓慢—加速—减速”的扩展模式,城市扩展速度在2000—2010年达到峰值,为70.12 km^(2)/a。1916—2020年北京的5 a滑动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12.25℃和588.6 mm。随着城市发展,1916—2020年北京市5 a滑动平均气温以0.22℃/10a波动上升,1978年以来升温显著。年降水量则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速率为9.37 mm/10a。城市不透水面的加速扩张可能造成地表能量收支的改变,从而引发城市变暖。城市化率与气温升高具有协同关系,不同时段差异显著,1916—2020年北京城市化对区域升温的贡献为20.83%。另一方面,地表能量收支改变与空气污染物排放增加可能导致北京城市地区降水减少。本文结果可为提升北京城市变迁对区域气候演变影响过程和机制的认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气候变化 百年尺度 时空特征 土地利用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呼和浩特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识别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乌达木 郝润梅 +3 位作者 王考 窦银银 萨日盖 匡文慧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地表不透水面覆盖增加和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热岛效应也逐渐加剧,对城市生活品质、城市生态服务系统等产生诸多影响。融合多源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基础地理数据,构建基于“高温环境因子-地表覆盖因子-人口密度因子”模...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地表不透水面覆盖增加和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热岛效应也逐渐加剧,对城市生活品质、城市生态服务系统等产生诸多影响。融合多源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基础地理数据,构建基于“高温环境因子-地表覆盖因子-人口密度因子”模型,结合GIS空间叠加的城市热岛调控区识别方法,对呼和浩特市2020年城区热岛调控优先区进行识别与验证,分析城市地块尺度、社区尺度以及街道尺度上城市热岛优先区的合理性与形成因素。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主要分布于以旧城高密度不透水为主的中心城区老商业圈,呈单中心向外逐渐减少趋势;三个识别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各不相同,其中人口密度因子和高温环境因子与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空间变化较为一致,是城市热岛调控优先区的主要识别因子,也是城市热岛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因子呈西聚东散分布状态,人口脆弱因子呈现出中心聚集度大,向城市南部扩散的空间格局,与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方向一致。研究表明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模型估算与空间叠加方法识别城市热岛调控区理论上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对未来呼和浩特市城市更新中的城市热岛调节、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城市热灾害风险管理和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 城市热岛 调控优先区 识别 呼和浩特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80
11
作者 匡文慧 张树文 +22 位作者 杜国明 颜长珍 吴世新 李仁东 陆灯盛 潘涛 宁静 郭长庆 董金玮 包玉海 迟文峰 窦银银 侯亚丽 尹哲睿 常丽萍 杨久春 谢家丽 邱娟 张汉松 张宇博 杨仕琪 萨日盖 刘纪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6-1071,共16页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2015—202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CLUD 2020),建立了完整的30 a(20世纪80年代末—2020年)每隔5 a的30 m分辨率中国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库。基于CLUD 2020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尺度揭示了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规律、区域分异和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将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生成的30 m分辨率植被覆盖变化和地表类型变化检测信息融入到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大范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的效率和变化图斑辨识的准确性;精度评价表明,CLUD 2020一级类型制图的综合精度达95%。总体上,全国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进入相对稳定状态。期间全国耕地面积仍保持减少态势,空间分异特征为耕地南减北增,东北松嫩平原及其与三江平原交界区大规模的旱地向水田转移,西北新疆南部开垦和北部退耕/撂荒并存;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以往的沿海地区和超大、大城市集聚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小城镇周边蔓延为主。全国范围的林草自然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有所下降;受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显著增加。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十三五”期间国家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战略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耕地变化 城市扩展 云计算 遥感 中国
原文传递
1990—2020年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多源数据综合制图与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长庆 迟文峰 +3 位作者 匡文慧 窦银银 傅舒婧 雷梅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由于当前缺乏有效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精细化遥感探测方法和高精度的数据产品,全国尺度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网络爬虫数据、OSM地图数据和环境专题数据... 由于当前缺乏有效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精细化遥感探测方法和高精度的数据产品,全国尺度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网络爬虫数据、OSM地图数据和环境专题数据等信息,发展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专家知识参与获取的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遥感识别和精细化制图的技术方法,研发了1990、2000、2010和2020年共4期的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分布数据产品及2010—2020年场地植被恢复信息数据产品,作为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组成部分(CLUD-Mining)。CLUD-Mining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靠性,数据产品平均精度为91.75%;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开发建设的面积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发展趋势,1990—2010年,面积增长速度从55.22 km^(2)/a上升到95.51 km^(2)/a,而2010—2020年呈现负增长,平均每年减少27.28 km^(2);此外,2010—2020年场地植被恢复面积达746.76 km^(2),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和西南区;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分布格局逐渐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本研究对提升中国能源开采和加工场地时空分布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场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数据融合 能源开采 能源加工 植被恢复 综合制图 空间格局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近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市演化的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剖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宏格尔 迟文峰 +3 位作者 窦银银 郝润梅 包玉海 匡文慧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7-1247,共11页
城市演化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及国土空间管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对城市形态特征演化过程的长期识别,尤其对北疆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仍显不足。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 城市演化的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及国土空间管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对城市形态特征演化过程的长期识别,尤其对北疆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仍显不足。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和城市不透水面与绿地空间组分数据集等信息,利用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49~2018年城市扩展时空特征以及21世纪以来的城市土地覆盖变化,揭示了城市演化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了城市规划在城市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70年间,呼和浩特市区城市土地面积以“减速—保持—加速”的扩展特征增长了67.62倍,在形态上呈现“填充式—圈层式—单轴线外延—双轴线外延”模式。2000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区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市绿地空间比例则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政策,以及经济因素是影响呼和浩特市城市演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可为呼和浩特市以及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覆盖变化 城市扩展 城市不透水面 城市绿地空间 呼和浩特市
原文传递
Monitoring periodically national land use changes and analyzing their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China during 2015–2020 被引量:7
14
作者 KUANG Wenhui ZHANG Shuwen +22 位作者 DU Guoming YAN Changzhen WU Shixin LI Rendong LU Dengsheng PAN Tao NING Jing GUO Changqing DONG Jinwei BAO Yuhai CHI Wenfeng dou yinyin HOU Yali YIN Zherui CHANG Liping YANG Jiuchun XIE Jiali QIU Juan ZHANG Hansong ZHANG Yubo YANG Shiqi SA Rigai LIU Jiyu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9期1705-1723,共19页
High-resolution mapping and monitoring of national land use/cover change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China’s Land Use/cover Dataset... High-resolution mapping and monitoring of national land use/cover change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China’s Land Use/cover Dataset(CLUD)for 2020 and its dynamic changes in 2015-2020 were developed to extend the CLUD to over 30 years(i.e.,the 1980s to 2020 at 5-year intervals)by 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big data and knowledge-bas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pretation methods.This integrating method for CLUD 2020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national land use/cover mapping and the accuracy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detection compared to earlier CLUD products,with an overall accuracy of 95%.The intensity of land use change decreased across China in 2015-2020 compared to 2010-2015,although both characteristics of its spatial changes were similar.The cropland area continued to shrink at national scale in 2015-2020,with two regional hotspots including the widespread conversions from dry land into paddy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oexistence of widespread land cultivation and cropland abandonment in Xinjiang of Northwest China.Built-up land area continued to expand in China,showing consistency between 2015-2020 and 2010-2015,in which hotspots transited from the surroundings of coastal megacities to the city surroundings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zones.For natural land,although the wood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in 2015-2020,its magnitude expanded compared to 2010-2015.In comparison,the water body area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continuous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2016-2020)(e.g.,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cropland change urban expansion cloud computation remote sensing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