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分变换的柔性体小变形装配精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翟晓晨 杜群贵 文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4-1132,共9页
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装配精度分析时通常以刚体假设为前提,往往忽略外部载荷、温度变化等载荷因素的影响.在已存在制造误差、装配误差的情况下,载荷因素引起的零件变形会进一步影响装配精度.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制造、装配误差... 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装配精度分析时通常以刚体假设为前提,往往忽略外部载荷、温度变化等载荷因素的影响.在已存在制造误差、装配误差的情况下,载荷因素引起的零件变形会进一步影响装配精度.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制造、装配误差和零件变形的装配精度分析模型.该模型首先沿尺寸链将变形的公差特征离散化,在每个节点处建立并固结节点坐标系;然后提取节点的变形信息,对目标特征上的每个节点坐标系进行微分变换,实现误差与变形的综合;最后建立了线性化的综合误差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不仅克服了传统误差分析模型以刚体假设为前提的局限,得到了零件的局部变形对装配精度的影响,还可极大地减少装配系统几何建模与力学分析的难度和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差分析 小变形 微分变换 产品设计
下载PDF
单面瓦楞机新型光辊机构振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磊 杜群贵 肖龙帆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04-209,共6页
光辊机构作为瓦楞机上的关键机构之一,对瓦楞原纸和芯纸的黏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光辊的振动,不仅影响瓦楞纸板的成型质量,而且降低了瓦楞机的使用寿命,也产生了很大的噪声。以光辊简化机构模型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拉格朗日函数方... 光辊机构作为瓦楞机上的关键机构之一,对瓦楞原纸和芯纸的黏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光辊的振动,不仅影响瓦楞纸板的成型质量,而且降低了瓦楞机的使用寿命,也产生了很大的噪声。以光辊简化机构模型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拉格朗日函数方程进行求解,得到光辊机构的固有频率,为光辊机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然后对光辊机构进行振动测试,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改变影响光辊机构固有频率的因素,提高固有频率,避免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辊 固有频率 振动测试 刚度 共振
下载PDF
轻量级CNN实时跌倒预测及嵌入式系统实现 被引量:5
3
作者 杜群贵 钟威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15,共6页
为了实现实时而准确的跌倒预测,同时将深度学习模型移植到于可穿戴端设备中运行,提出了一种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借鉴深度可分离网络的轻量级模型思想,设计了网络结构,并优化通道数和卷积核尺寸,在保证准确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大... 为了实现实时而准确的跌倒预测,同时将深度学习模型移植到于可穿戴端设备中运行,提出了一种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借鉴深度可分离网络的轻量级模型思想,设计了网络结构,并优化通道数和卷积核尺寸,在保证准确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大减小了模型计算复杂度。为将算法部署于可穿戴跌倒保护设备,提出了模型在嵌入式端的实时运行框架,并将算法编写为C程序,移植到了STM32单片机中。此模型在Sisfall数据集中获得了97.5%的准确率,204.3 ms的裕量时间。移植的模型仅有11.65 KB大小,在STM32单片机中的算法延时仅为8.24 ms。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很好的实时性,为跌倒预测算法和跌倒保护装置的开发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检测 深度可分离网络 嵌入式 可穿戴设备
下载PDF
基于子模型的挖掘机结构瞬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冯豪 杜群贵 孙有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4,57,共7页
在挖掘机工作装置结构的瞬态动力学分析中,既要考虑油缸刚度、结构刚度对动态分析的影响,又要考虑得到准确的结构局部(如焊缝)应力用于疲劳分析,如按此要求建立的整体精细模型用于动力学仿真,其工作量是海量的且不现实的.为此,文中提出... 在挖掘机工作装置结构的瞬态动力学分析中,既要考虑油缸刚度、结构刚度对动态分析的影响,又要考虑得到准确的结构局部(如焊缝)应力用于疲劳分析,如按此要求建立的整体精细模型用于动力学仿真,其工作量是海量的且不现实的.为此,文中提出了整体动态模型与局部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用于挖掘机工作装置结构的动态计算;采用梁单元、弹簧单元等将整体结构等效为一个简单、高效的动态模型;对复杂的局部结构再用精细子模型求解,得到精确局部应力.最后以某型挖掘机为例进行案例计算和试验测试对比分析,计算瞬态应力峰值与测试结果的误差小于8%,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和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掘机 瞬态分析 有限元方法 子模型 局部应力 整体动态模型
下载PDF
液压挖掘机挖掘动力学建模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冯豪 杜群贵 于树栋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42-248,共7页
很多因素如油缸动态特性、结构弹性、作业对象等对挖掘机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为解决挖掘动载荷计算问题,综合考虑结构弹性、油缸特性、作业对象等因素提出挖掘机挖掘动力学系统模型。为取得精度和效率权衡,将动臂、斗杆、连杆等结构简... 很多因素如油缸动态特性、结构弹性、作业对象等对挖掘机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为解决挖掘动载荷计算问题,综合考虑结构弹性、油缸特性、作业对象等因素提出挖掘机挖掘动力学系统模型。为取得精度和效率权衡,将动臂、斗杆、连杆等结构简化为梁单元;对形状复杂的铲斗结构,采用子结构自由度凝聚法对形状复杂的铲斗简化建模;采用弹簧阻尼单元模拟铲斗与作业对象关系模型;将油缸等效为两节点单元,该单元包含压力、位移和速度等变量;然后将结构与油缸模型组装成整体的动力学模型,采用Newmark算法完成动力计算;以某50t挖掘机动臂提升冲击工况为案例计算及试验分析,动力计算得到的动载荷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动载荷峰值误差小于6%,证明方法和模型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油缸动力学模型比采用位移驱动模型模拟油缸用于动力计算的准确度提升约5倍,而结构弹性对挖掘动载荷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掘机 动力学建模 动态载荷 油缸模型 有限元
下载PDF
带负载活塞杆时变长度弯曲振动求解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家诚 杜群贵 丁问司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3,共5页
气缸轻量化绿色设计,需要对气缸各部件进行振动分析,将带负载活塞杆简化为悬臂梁模型,建立带负载活塞杆伸出过程中弯曲振动的无量纲动力学方程,并与全过程LS-DYNA软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证明了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为气缸... 气缸轻量化绿色设计,需要对气缸各部件进行振动分析,将带负载活塞杆简化为悬臂梁模型,建立带负载活塞杆伸出过程中弯曲振动的无量纲动力学方程,并与全过程LS-DYNA软件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证明了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为气缸结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缸 弯曲振动 LS-DYNA软件 悬臂梁
下载PDF
铝粉分散过程中粒径效应的三维数值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建旭 杜群贵 +2 位作者 吴雨蒙 陈冬青 王新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3,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的铝粉在20 L爆炸测试装置中的分散规律,基于计算模型的非结构网格划分,耦合欧拉和拉格朗日方法,实现了描述可压缩气体演化的时间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组和粒子运动的DPM动量平衡方程的求解,获得了不同粒径(25,50和100...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的铝粉在20 L爆炸测试装置中的分散规律,基于计算模型的非结构网格划分,耦合欧拉和拉格朗日方法,实现了描述可压缩气体演化的时间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组和粒子运动的DPM动量平衡方程的求解,获得了不同粒径(25,50和100μm)的铝粉在20 L爆炸仓内分散的三维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铝粉粒径的差异对爆炸仓点火中心的湍动能和速度的演化过程影响不显著,但对粉尘浓度的变化率和峰值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粒径的增大,峰值浓度越小,但均高于形式浓度0.25 kg/m^3,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越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粒径 分散 铝粉 20L爆炸测试装置
下载PDF
RV传动中摆线针轮副啮合力和转角误差的计算 被引量:4
8
作者 杨伟朋 杜群贵 邱涛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共6页
RV减速器中摆线针轮副的啮合是一个连续过程,在分析了最先接触点不同对初始间隙的影响和摆线针轮副传动具有小周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迭代原理的最先接触点分布区间计算方法;并借助赫兹接触理论对RV传动中摆线针轮副的小变形非线... RV减速器中摆线针轮副的啮合是一个连续过程,在分析了最先接触点不同对初始间隙的影响和摆线针轮副传动具有小周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迭代原理的最先接触点分布区间计算方法;并借助赫兹接触理论对RV传动中摆线针轮副的小变形非线性接触问题进行啮合全过程的求解,得到连续的单针齿啮合力和RV减速器的转角误差,由此将RV传动传统受力分析方法从只能对某一特殊位置分析扩展到了摆线针轮副连续啮合的全过程,建立了摆线针轮副单个针齿受力分析和整机转角误差的连续分析模型;并研究了摆线针轮副结构参数对单针齿啮合力和整机转角误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先接触区间 连续分析 单针齿啮合力 转角误差
下载PDF
内置变径障碍物组管道内爆轰波传播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建旭 杜群贵 +1 位作者 王新华 吴雨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3-38,共6页
为了研究爆轰波与变径障碍物组的相互作用规律,基于化学反应Euler控制方程组,结合高精度加权本质无振荡WENO(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空间离散格式和高精度ILW(Inverse Lax-Wendroff)固壁边界处理技术,研发了爆炸动力学... 为了研究爆轰波与变径障碍物组的相互作用规律,基于化学反应Euler控制方程组,结合高精度加权本质无振荡WENO(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空间离散格式和高精度ILW(Inverse Lax-Wendroff)固壁边界处理技术,研发了爆炸动力学的一致高精度仿真程序,并对爆轰波在内置圆柱障碍物组管道中的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爆轰流场内部反射以及绕射等作用下产生的清晰的复杂波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圆柱障碍物组半径的变化对绕射区45°方向上障碍物壁面上的最大压力影响较小;障碍物组半径不变的情况下获得的对称轴线上最大压力的最大峰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轰波 高精度空间离散 高精度边界处理 障碍物组
下载PDF
气缸关键零件交变应力与失效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家诚 杜群贵 张舜宇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4,89,共5页
气缸具有磨损破坏、断裂破坏等多种故障模式,这些故障模式最终都和气缸关键零件的应力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为定性分析气缸失效机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得到气缸两腔气压作为边界条件输入,基于ANSYS/LS-DYNA构建有限元模型仿真气缸... 气缸具有磨损破坏、断裂破坏等多种故障模式,这些故障模式最终都和气缸关键零件的应力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为定性分析气缸失效机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得到气缸两腔气压作为边界条件输入,基于ANSYS/LS-DYNA构建有限元模型仿真气缸工作的动态过程;搭建气缸运动试验台,利用LABVIEW采集相关数据验证理论模型及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对仿真结果进行后处理,分析研究气缸伸出行程中各零件的应力并确定气缸不同零件的失效机制。结果表明,气缸各零件上一直承受着幅值变化剧烈的交变应力作用,最大应力产生的位置为耐磨环与缸筒接触处、导向套与活塞杆接触处及活塞杆与活塞螺纹连接处;活塞、活塞杆最主要的失效模式为冲击破坏失效,导向套、耐磨环等零件的主要失效模式为磨损变形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缸 交变应力 失效 磨损
下载PDF
基于空载侧隙与周向啮合刚度的谐波减速器啮合力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梓荧 杜群贵 +3 位作者 郑东州 胡宇航 刘孟霏 钟隆峰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5,共5页
谐波减速器啮合力分布对其承载能力、传动效率、传动精度以及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负载状态下柔轮与刚轮之间的啮合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空载侧隙和周向啮合刚度的解析模型。利用几何法计算出装配状态下的空载侧隙;... 谐波减速器啮合力分布对其承载能力、传动效率、传动精度以及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负载状态下柔轮与刚轮之间的啮合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空载侧隙和周向啮合刚度的解析模型。利用几何法计算出装配状态下的空载侧隙;建立并分析了负载条件下柔轮力学模型,得到了周向啮合刚度矩阵。根据空载侧隙和周向啮合刚度矩阵,迭代求解得到不同负载条件下啮合力的分布。建立有限元模型验证了解析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减速器 啮合力 空载侧隙 啮合刚度
下载PDF
Study on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CVT Fluid Containing Inert and Active Functional Elements 被引量:4
12
作者 Li Maosheng du qungu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3期92-98,共7页
The lubric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VTF(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luid) mixed with a multi-functional complex additive were studied. The said complex additive contained an organic borate ester and a new type... The lubric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VTF(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luid) mixed with a multi-functional complex additive were studied. The said complex additive contained an organic borate ester and a new type of friction improver comprising phosphorus element and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 and a viscosity index improver. The viscosity-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were evaluated by a high-pressure quartz viscometer, and the anti-wear property was investigated by a four-ball friction tester. The mechanism of lubrication by the CVTF was studied using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VTF T10, which contained a multi-functional complex additive, exhibited excellent properties, featuring greater solidification pressure and pressure-viscosity coefficient, improved oil film strength, and low wear value. These attributes meet the special CVTF requirements for "high friction and low wear" that make it possible to provide both traction and lubrication. The lubricating mechanism was varied using different functional elements, such as inert and active elements. Sulfur and phosphorus are active extreme pressure elements that can react on the metal friction surface and produce an extreme pressure lubrication film. Boron is an inert functional element and does not react upon the metal surface; boron is only adsorbed onto the metal surface to act as a lubricant for adsorption film and fill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T fluid pressure viscosity characteristics high friction low wear LUBRICATION
下载PDF
METHOD FOR ADAPTIVE MESH GENERATION BASED ON GEOMETRICAL FEATURES OF 3D SOLID 被引量:3
13
作者 HUANG Xiaodong du qungui YE Bangya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30-334,共5页
In order to provide a guidance to specify the element size dynamically during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sh generation, adaptive criteria are firstly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ometrical featu... In order to provide a guidance to specify the element size dynamically during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sh generation, adaptive criteria are firstly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ometrical features and the elements of 3D solid. Various modes based on different datum geometrical elements, such as vertex, curve, surface, and so on, are then designed for generating local refined mesh.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defmed criteria, different modes are automatically selected to apply on the appropriate datum objects to program the element size in the local special areas. As a result, the control information of element size is successfully programmed covering the entire domain based on the geometrical features of 3D solid. A new algorithm based on Delatmay triangulation is then developed for generating 3D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sh, in which the element size is dynamically specified to catch the geometrical features and suitable tetrahedron facets are selected to locate interior nodes continuously. As a result, adaptive mesh with good-quality elements is generated. Example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sh automatic generation based on the geometrical features of 3D sol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mesh generation Geometrical features Delaunay triangula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DELAUNAY MESH GENERATION BY A PERFECTED NODE CONNECTION METHOD
14
作者 du qungu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3-158,共6页
How to automatically generat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Delaunay mesh by a peifected node connec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where node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existing elements, instead of independence of node c... How to automatically generat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Delaunay mesh by a peifected node connec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where node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existing elements, instead of independence of node creation and elements generation in traditional node connection method. Therefore, Ihe the difficulty about how to automatically create nodes i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s over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element Mesh generation Delaunay triangulation Node connection metho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