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夏大豆产量及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胡国玉 夏英萍 +7 位作者 杜祥备 陈金华 李杰坤 王大刚 吴倩 王维虎 杨勇 黄志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3-802,共10页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近年安徽省大豆生产的平均单产水平(1500 kg/hm^(2));高产年份7月下旬(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低于低产年份相同时间段气温,且没有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以及日平均气温超过30℃的高温天气;高产年份7月中旬和7月下旬的平均降雨量大于低产年份同时间段降雨量;试验期间发生秋旱的概率9月上旬>8月下旬>8月中旬;因气候及病虫害的影响,有11.1%试验点次没有获得有效的试验结果,不同年份中,最低产试验点产量比年度平均试验产量减产13.6%~36.3%。多变的过渡性气候及病害频发是影响安徽省大豆产量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的高温天气及9月上旬的秋季干旱是安徽省大豆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发生在大豆花期的高温可能是本地区大豆“症青”发生的诱导因子之一。安徽省大豆增产需要从提高品种耐逆性、优化种植技术及完善水利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大豆产量 限制因素
下载PDF
Raised bed planting promotes grain number per spike in wheat grown after rice by improving spike differentiation and enhancing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2
作者 du xiang-bei XI Min +3 位作者 WEI Zhi CHEN Xiao-fei WU Wen-ge KONG Ling-c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631-1644,共14页
The yield of wheat in wheat–rice rotation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China, is adversely impacted by waterlogging. A raised bed planting(RBP) pattern may reduce waterlogging and increase the wheat y... The yield of wheat in wheat–rice rotation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China, is adversely impacted by waterlogging. A raised bed planting(RBP) pattern may reduce waterlogging and increase the wheat yield after rice cultivation by improving th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However,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grain formation under RBP condition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he present study was performed over two growing seasons(2018/2019and 2019/2020)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planting pattern(i.e., RBP and flat planting(FP)) on the floret and grain formation features and leaf photosynthetic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mplementation of the RBP pattern improved the soil–plant nitrogen(N) supply during floret development, which facilitated balanced floret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a 9.5%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ertile florets per spike. Moreover, the RBP pattern delayed wheat leaf senescence and increased the photosynthetic source capacity by 13.9%, which produced more assimilates for grain filling. Delayed leaf senescence was attributed to the resultant high leaf N content and enhanced antioxidant metabolism. Correspondingly, under RBP conditions, 7.6–8.6% more grains per spike were recorded, and the grain yield was ultimately enhanced by 10.4–12.7%.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pike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lea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d grain number per spike of wheat under the RBP pattern, and additional improvements in this technique should be achievable through furth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number floret development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wheat grown after rice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鲜食型甘薯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夏家平 杜祥备 +1 位作者 韩杨 刘小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86-2192,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薯5号 密度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差及其与资源利用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杜祥备 习敏 +4 位作者 孔令聪 吴文革 陈金华 许有尊 周永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1-358,共8页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 kg hm–2和7498.6、3977.9、9840.9 kg 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稻麦两熟 产量差 产量潜力 资源截获
下载PDF
氮磷互作对弱筋小麦氮素利用与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瑞 王玲玲 +6 位作者 谭植 闫素辉 张从宇 周永进 杜祥备 吴文革 李文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4,共8页
为了解氮磷对弱筋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宁麦13为材料,在施氮120 kg/hm^(2)(N1)、180 kg/hm^(2)(N2)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磷素水平(施P_(2)O_(5)水平为P1:60 kg/hm^(2),P2:120 kg/hm^(2),P3:180 kg/hm^(2)),分析氮... 为了解氮磷对弱筋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宁麦13为材料,在施氮120 kg/hm^(2)(N1)、180 kg/hm^(2)(N2)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磷素水平(施P_(2)O_(5)水平为P1:60 kg/hm^(2),P2:120 kg/hm^(2),P3:180 kg/hm^(2)),分析氮磷素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使开花期植株单株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在N1水平下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转运量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随施磷增加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积累量先增加后下降,且N2P2和N2P3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弱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显著低于N1水平;增施磷肥不利于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的提高。N1水平下弱筋小麦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高于N2水平;增施磷肥有利于氮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使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施磷影响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增施磷肥提高了小麦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增加了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升值等参数。本试验条件下增加施磷量显著提高了弱筋小麦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植株在开花后营养器官与籽粒的即时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氮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进而提高淀粉黏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磷素 氮素 氮素利用 淀粉 粒度分布
下载PDF
安徽麦玉两熟区温光水资源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被引量:2
6
作者 杜祥备 习敏 +1 位作者 孔令聪 吴文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14-2019,共6页
【目的】本文探明了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温光水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为区域作物布局和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系统分析了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0-2015年逐日的气温、光照、降雨气象资料,分析了... 【目的】本文探明了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温光水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为区域作物布局和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系统分析了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0-2015年逐日的气温、光照、降雨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周年和季节间的资源配置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1960-2015年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冬小麦生长季和周年日平均温度平均每10年分别升高了0.02、0.27和0.21℃,日温差平均每10年下降了0.25、0.26和0.26℃,日最低温度升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冬小麦生长季和周年≥O℃、≥10℃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了60.84、54.88℃d和63.77、57.81℃d;夏玉米、冬小麦生长季和周年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降低了52.57、40.90和93.47 h;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际间波动较大。【结论】生产上需要根据区域温、光、水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优化周年气候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种植模式,提出该区域与自然资源适配的麦玉两熟种植资源高效优化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两熟 资源分布 演变趋势 周年变化 季节
下载PDF
控释肥施用方式对黄淮海大豆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朝伟 杜祥备 +5 位作者 韦志 于国宜 张亮 黄志平 王维虎 孔令聪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5-780,共6页
针对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中施肥粗放和效益较低的问题,以皖豆37和中黄13大豆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的专用控释肥和常规肥料配合施用方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生物量积累分配、冠层光能截获、叶片SPAD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中施肥粗放和效益较低的问题,以皖豆37和中黄13大豆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的专用控释肥和常规肥料配合施用方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生物量积累分配、冠层光能截获、叶片SPAD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较常规肥料增产3.0%~8.8%,控释肥+常规肥配施处理较控释肥处理增产2.5%~5.6%,50%控释肥+50%常规肥配合处理产量最高。产量构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粒数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导因素。控释肥+常规肥配施处理大豆叶片的SPAD和冠层光能截获率在整个生育期处于较高水平,生产生物量高,最终增产。控释肥+常规肥处理相比常规肥处理增收1 212.1~1 396.9元·hm^-2,50%控释肥+50%常规肥配施处理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研究明确了新型大豆专用控释肥在黄淮地区大豆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及合理的施用方式,可为大豆生产中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黄淮海 控释肥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氮肥减量分施促进甘薯根系分化与块根膨大 被引量:7
8
作者 杜祥备 刘小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02-1709,共8页
【目的】研究减氮运筹对甘薯根系生长发育、块根分化建成的影响,并讨论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高产高效甘薯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2016年和2017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本部试验基地黄棕壤上以商薯19和徐薯22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 【目的】研究减氮运筹对甘薯根系生长发育、块根分化建成的影响,并讨论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高产高效甘薯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2016年和2017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本部试验基地黄棕壤上以商薯19和徐薯22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以常规习惯基施氮100 kg/hm^2 (FP)为对照,在减氮20%的条件下,设置3种氮肥施用方式:全部基施(JS)、全部块根形成期(移栽后35 d)追施(KS)、50%基施+50%块根形成期追施(FS)。于移栽后35 d(块根分化建成后期)、80 d(块根膨大期)和收获期挖根取样,调查不定根数、不定根根长、粗根和单株有效薯块的根径范围、根尖数、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测定根系活力、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结果】与FP处理相比,JS处理降低了单薯重,使块根产量显著降低,KS处理显著增加了单株有效薯块数,使块根产量分别提高7.61%(商薯19)和11.74%(徐薯22),FS处理提高了单株有效结薯数和单薯重,使块根产量分别增加22.10%(商薯19)和21.37%(徐薯22)。同时,FS处理较FP处理增加了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目,增强了根系活力,提高了地上部、根系及有效薯块干重和根系/地上部干重比值。相关分析表明,块根膨大期甘薯根系形态特征参数均与单薯重和产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将施氮量由100 kg/hm^2减至80 kg/hm^2,并将其中一半氮肥在块根形成期追施,可有效促进甘薯根系生长和有效薯块的早期形成,保证单株结薯数,同时还可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根系活力,提高块根膨大期生物量和分配比例,有利于薯块的膨大和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减氮 根系生长 块根分化建成 块根产量
下载PDF
沿淮地区水稻-小麦周年“双高”种植模式 被引量:4
9
作者 贺文畅 高尚勤 +2 位作者 刘东 杜祥备 孔令聪 《耕作与栽培》 2018年第5期57-58,共2页
针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水稻-小麦周年"双高"种植模式,对"双高"种植模式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优势、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沿淮地区 水稻-小麦 “双高”种植模式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稻麦两熟系统适期晚播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习敏 杜祥备 +5 位作者 吴文革 孔令聪 陈金华 岳伟 许有尊 周永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5-172,共8页
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 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稻麦播期组合,对其周年产量和资源配置与利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T2)相比,稻麦双季适期晚播模式(T3)通过播期调整协调了两季间资源配置,将小麦季冗余的温光水资源转移给高贡献率作物水稻,水稻季积温、辐射、降雨资源分别占60.5%、46.5%和56.7%,小麦季分别占36.3%、50.0%和40.9%,两季间比值为1.67、0.94和1.39;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提高了水稻在周年产量中的占比;小麦产量显著降低,但变幅小于水稻;周年总产量提高了336.3 kg·hm^-2。水稻季温度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和降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9.8%、5.6%和8.3%,小麦季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T3模式周年温、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4.8%、3.1%和6.0%。稻麦双季早播模式(T1)或双季过晚模式(T4)均不利于周年产量形成和资源利用。综上所述,充分挖掘水稻季的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是进一步提升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潜力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粮食作物周年种植模式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小麦两熟种植 产量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减氮运筹对甘薯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杜祥备 王家宝 +2 位作者 刘小平 夏家平 韩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53-1260,共8页
光合性能是决定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氮肥的合理施用是调控作物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措施.于2016—2017年开展盆栽试验,研究了减氮和施肥方式对甘薯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试验以常规习惯基施氮肥100 kg·hm^(-2)... 光合性能是决定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氮肥的合理施用是调控作物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措施.于2016—2017年开展盆栽试验,研究了减氮和施肥方式对甘薯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试验以常规习惯基施氮肥100 kg·hm^(-2)为对照(FP),在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氮20%,同时设置3种氮肥运筹方式:100%基施(JS)、100%移栽后35 d追施(KS)、50%基施+50%移栽后35 d追施(FS).结果表明:与常规基施氮肥100 kg·hm^(-2)相比,减氮条件下氮肥全部基施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甘薯光合性能,但追施处理显著提高了块根膨大期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和叶绿素(Chl a+b)含量.不同处理下,P_n、g_s、C_i和Chl a+b均以50%基施+50%追施处理最高.减氮分施处理甘薯块根膨大期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_P)、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潜在活性(F_v/F_o)提高,而初始荧光(F_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降低.氮肥分施通过提高PSⅡ的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降低光能的热耗散,提高了甘薯块根膨大期功能叶的光合速率.2个品种不同年际间表现相同.表明氮肥一次性基施或追施均不利于提高甘薯叶片光合性能.减氮20%水平下,50%基施+50%追施可减缓叶片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甘薯的光合生产能力和生物量,有利于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减氮运筹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