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大沙鼠的食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维康 刘伟 +6 位作者 黄怡 乔洪海 徐文轩 夏参军 林杰 徐峰 david blank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2-918,共7页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采集了15个大沙鼠洞区的粪样和研究区域内所有植物标本,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季节大沙鼠的食性,并初步探讨了其食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沙鼠食性广,采食植物...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采集了15个大沙鼠洞区的粪样和研究区域内所有植物标本,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季节大沙鼠的食性,并初步探讨了其食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沙鼠食性广,采食植物种类共计13科25种。春季大沙鼠的主要食物是囊果苔草(Carex physodes)(45.21%)和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15.25%),夏季的主要食物是虫实(Corispermum sp.)(28.16%)、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17.98%)、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12.32%)、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11.91%)和对节刺(Horaninowia ulicina)(10.29%),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食物是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所占食物组成比例分别为81.53%和79.95%。对大沙鼠食物组成季节间相似指数统计结果表明,仅在秋冬季节间相似性很高(0.99),其余季节间相似性均相对较低(0.23~0.28)。大沙鼠以栖息环境中的大宗植物为主要食物,其食性随不同分布区建群植物不同而变化。大沙鼠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与其栖息环境中植物物候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相吻合。梭梭仅在秋冬季成为大沙鼠的主要食物,而在春夏季节鲜被采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 食性 相似性指数分析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季节、性别和群体大小对鹅喉羚警戒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夏参军 徐文轩 +3 位作者 杨维康 david blank 乔建芳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4,共7页
动物通过集群降低个体警戒时间,从而增加采食等行为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效应"。除群体大小外,社会及环境因子如季节与性别也可能影响个体警戒水平。本文于2007年至2009年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采用焦点... 动物通过集群降低个体警戒时间,从而增加采食等行为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效应"。除群体大小外,社会及环境因子如季节与性别也可能影响个体警戒水平。本文于2007年至2009年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通过测定鹅喉羚警戒行为比例、平均每次警戒持续时间及10min内警戒频率,研究了季节、性别及群体大小对鹅喉羚个体警戒水平的影响,并验证群体效应。结果表明:由于季节更替而产生的生物量的变化对鹅喉羚个体警戒水平无显著影响;在秋冬季除雄性外,鹅喉羚个体警戒水平均有随群体增大而降低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十分明显。性别则显著影响其警戒水平,夏季由于雌性羚羊处于哺乳期,因而其警戒水平显著高于雄性(P<0.05);受繁殖行为影响,冬季雄性比雌性警觉性更高(P>0.05);春秋季两性间警戒水平没有差异(P>0.05)。不同生理周期是导致鹅喉羚育幼期雌性及繁殖期雄性个体警戒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警戒 群体大小 季节 性别
下载PDF
大沙鼠的警戒行为与采食及其它行为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徐峰 刘伟 +3 位作者 乔洪海 杨维康 夏参军 david blank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动物常依据捕食风险强弱改变其行为策略,在警戒与采食及其它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权衡,这一理论称为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该假说已在高原鼠兔等动物中得到验证,但对在中亚荒漠地区有代表性的啮齿动物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是否成立... 动物常依据捕食风险强弱改变其行为策略,在警戒与采食及其它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权衡,这一理论称为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该假说已在高原鼠兔等动物中得到验证,但对在中亚荒漠地区有代表性的啮齿动物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是否成立至今未被验证。通过行为观察,比较警戒与采食等行为在单位观察时间内总累积时间、单次行为持续时间以及活动频次之间的关系,验证大沙鼠行为规律是否符合捕食风险的行为时间分配假说。结果显示大沙鼠警戒行为的总累积时间与采食等其它行为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警戒与总地表活动:r=-0.727,P<0.001;警戒与采食:r=-0.515,P<0.001;警戒与储食:r=-0.174,P<0.001;警戒与其它行为:r=-0.142,P=0.001),警戒单次持续时间也与其它行为的单次持续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警戒与地表活动:r=-0.157,P<0.001;警戒与采食:r=-0.126,P=0.002;警戒与储食:r=-0.094,P=0.024)。此外大沙鼠警戒频次与其活跃程度紧密相关,大沙鼠活动频繁时,伴随的警戒次数也多(警戒与总地表活动:r=0.404,P<0.001;警戒与采食:r=0.311,P<0.001;警戒与储食:r=0.297,P<0.001;警戒与其它行为:r=0.366,P<0.001)。研究表明:大沙鼠在警戒与采食等其它行为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明显权衡,支持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并且其警戒行为亦与活动频次有关,当大沙鼠活动频繁时,伴随的警戒行为次数也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捕食风险 行为时间分配 地表活动 权衡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荒漠环境的鸟类 被引量:6
4
作者 徐峰 杨维康 +4 位作者 徐文轩 夏参军 刘伟 林杰 david blank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0-982,共3页
2011年4月~2012年5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进行了4次鸟类调查,共发现鸟类10目25科40属54种。其中留鸟21种、夏候鸟23种、旅鸟6种、冬候鸟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为波斑鸨、白肩雕和金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种,为鹗、黑鸢、高山兀... 2011年4月~2012年5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进行了4次鸟类调查,共发现鸟类10目25科40属54种。其中留鸟21种、夏候鸟23种、旅鸟6种、冬候鸟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为波斑鸨、白肩雕和金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种,为鹗、黑鸢、高山兀鹫、秃鹫、雀鹰、猎隼、红隼和蓑羽鹤。该地以角百灵和蒙古沙雀等荒漠鸟类为优势种,猛禽如棕尾鵟等也较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波斑鸨 新疆 荒漠鸟类
下载PDF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伟 杨维康 +5 位作者 黄怡 徐文轩 林杰 夏参军 徐峰 david blank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7-614,共8页
于2007年和2010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共采集行为数据460 h,观察蒙古野驴2 760头次,将蒙古野驴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类... 于2007年和2010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共采集行为数据460 h,观察蒙古野驴2 760头次,将蒙古野驴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季节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季节因素对蒙古野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影响(χ2=79.06,df=12,P<0.01)。采用ANOVA分析同季节不同行为间差异,结果表明,春季:移动、警戒、"其他"两两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两两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仅移动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秋冬季:仅警戒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蒙古野驴昼间活动节律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野驴采食时间比例在春季各时段均较高(>45%),仅中午(14:00~15:00)有1个低谷(27.62%),夏秋季则为晨昏采食模式,冬季采食峰值(87.85%)在中午时段(13:00~14:00)。休息和采食高峰在各季节交叉出现,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各季节移动主要发生在晨昏时段。蒙古野驴以特定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和活动节律适应环境条件季节性变化,如气候条件、食物资源、人为干扰、生理期、昼间长度、捕食风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野驴 季节 昼间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下载PDF
新疆北部绢蒿荒漠水源圈土壤养分的梯度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文轩 吴珂 +2 位作者 黄怡 杨维康 david blank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7-811,共5页
由于干旱缺水,新疆北部绢蒿(Seriphidium)荒漠形成以饮水点为中心的定居放牧,导致水源圈大量出现。2014年5月底,以新疆木垒县天山北坡绢蒿荒漠一个典型的牧场水源点为中心,采集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和6个采样距离(50m,100m,200m,400m,800m... 由于干旱缺水,新疆北部绢蒿(Seriphidium)荒漠形成以饮水点为中心的定居放牧,导致水源圈大量出现。2014年5月底,以新疆木垒县天山北坡绢蒿荒漠一个典型的牧场水源点为中心,采集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和6个采样距离(50m,100m,200m,400m,800m和1200m)的土样,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电导率、pH值以及土壤有机碳、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离水源点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全钾和速效钾没有明显变化,土壤电导率、pH值、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随着离水源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放牧扰动强度的增加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说明,在新疆北部涓蒿荒漠,过度放牧导致水源点附近土壤养分明显减少,甚至枯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圈 绢蒿荒漠 土壤养分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部北山羊社群结构 被引量:8
7
作者 朱新胜 汪沐阳 +1 位作者 杨维康 david blank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63,共8页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天山中部天格尔山脉乌鲁木齐河源区研究了北山羊的社群结构。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雄性群、雌幼群、混合群和独羊4类。共统计北山羊497群,总计6 427只。北山羊最大集群为100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群大小为(12.9...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天山中部天格尔山脉乌鲁木齐河源区研究了北山羊的社群结构。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雄性群、雌幼群、混合群和独羊4类。共统计北山羊497群,总计6 427只。北山羊最大集群为100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群大小为(12.93±0.65)只。其中春季(14.83±1.35)只,夏季(14.16±1.65)只,秋季(15.17±1.69)只,冬季(9.32±0.74)只。冬季北山羊平均集群大小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混合群的平均群大小最大,其余依次为雌幼群和雄性群。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表明各社群类型群大小差异极显著。北山羊多以2-7只的小群活动,占到总遇见频次的41.05%,8-20只群占32.80%,20只以上大群出现最少,占17.71%。在4种集群类型中,雌幼群出现频率最高,占51.91%,其次依次为混合群、雄性群和独羊。卡方检验结果表明4个季节间4种社群类型的出现频次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北山羊在发情期混群,非繁殖期同性集群。受环境因素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其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羊 集群大小 集群类型 天山中部
下载PDF
不同发情阶段雄性鹅喉羚的时间分配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参军 杨维康 +2 位作者 徐文轩 徐峰 david blank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4-149,共6页
以往研究表明受发情交配行为制约,一些雄性反刍动物在发情期食物摄入量明显降低。已有两个相关假说解释该现象:能量摄入最大化假说和能量保存假说。作者于2009~2010年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雄性鹅喉羚不同发情阶段的时间... 以往研究表明受发情交配行为制约,一些雄性反刍动物在发情期食物摄入量明显降低。已有两个相关假说解释该现象:能量摄入最大化假说和能量保存假说。作者于2009~2010年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雄性鹅喉羚不同发情阶段的时间分配。结果表明雄羚发情期采食时间比例明显下降(37.9%),低于发情前期(63.6%)和发情后期(65.8%);发情期卧息时间比例(6.0%)与发情后期相近(5.4%),明显低于发情前期(23.2%);发情前期至发情后期采食卧息时间比(分别为2.7、6.3、12.1)显著增加;发情期雄羚站立和移动时间比例明显升高,采食行为时间占非发情行为时间主要部分(86.4%),且采食行为与发情行为显著相关。相比之下,雌羚不同发情阶段采食行为时间分配比例相似。总之,除必需投入的发情行为外,发情期雄羚最大化其能量摄入;发情行为的投入是导致发情期雄羚食物摄入量下降的主导因子,雄性能量摄入最大化假说更好地解释了发情期鹅喉羚所采取的能量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保存 能量摄入 发情行为
下载PDF
放牧对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连仲民 徐文轩 +2 位作者 杨维康 david blank 黄怡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01-2307,共7页
放牧是草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在放牧过程中,牲畜通过采食、排泄和践踏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土壤种子库,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群落间的关系也因此会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从放牧对土壤种子库规模、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及土壤种子库和植... 放牧是草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在放牧过程中,牲畜通过采食、排泄和践踏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土壤种子库,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群落间的关系也因此会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从放牧对土壤种子库规模、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及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群落间的互作关系4个方面做了归纳总结,旨在为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畜 干扰 物种组成 动植物关系
下载PDF
鹅喉羚的求偶交配行为 被引量:1
10
作者 连仲民 夏参军 +1 位作者 杨维康 david blank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5-510,共6页
于2009~2010年研究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的求偶交配行为。共记录4大类17种求偶交配行为。鹅喉羚的发情期分为2个阶段:发情准备期和高峰期。从发情准备期开始,雄羚开始沿雌羚每日移动路线建立领域... 于2009~2010年研究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的求偶交配行为。共记录4大类17种求偶交配行为。鹅喉羚的发情期分为2个阶段:发情准备期和高峰期。从发情准备期开始,雄羚开始沿雌羚每日移动路线建立领域并在整个白昼呆在领域内。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但雄羚整个高峰期始终停留在领域内。排泄物标记是鹅喉羚采用最多的领域标记方式,而角标记则持续时间更长。小跑是鹅喉羚圈雌时采用频率最高的步法,其次是走动和奔跑,走动步法持续时间最长,不同步法的组合使用是圈雌成功率和能量节约的最优化权衡。鹅喉羚的求偶交配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探接近阶段,若雌羚已作好交配准备,则进入第二阶段,雄羚以直立行走或碎步行走接近雌羚,第三阶段为爬跨交配阶段。鹅喉羚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交配行为模式分类系统的第13类和Dixson分类系统的第14类。鹅喉羚成功交配后,并不存在个体配偶看护,而是通过守卫领域以提高总体配偶看护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繁殖行为 圈雌 交配模式 领域
下载PDF
塔城盆地大鸨迁徙前期种群分布与集群大小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沐阳 徐峰 +3 位作者 陈强 库尔班江.哈那哈提 杨维康 david blank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1-924,929,共5页
2014年10月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塔城地区大鸨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迁徙前期种群分布与集群特征。调查面积约2000 km2。调查期间共记录大鸨54群374只,主要分布于阿不都拉乡、恰夏乡和168团3个区域。受食物可利用度影响,迁徙前期塔城大... 2014年10月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塔城地区大鸨指名亚种Otis tarda tarda迁徙前期种群分布与集群特征。调查面积约2000 km2。调查期间共记录大鸨54群374只,主要分布于阿不都拉乡、恰夏乡和168团3个区域。受食物可利用度影响,迁徙前期塔城大鸨主要在冬小麦和春小麦留茬地中采食。不同分布区域和栖息地类型没有影响大鸨的平均集群大小。农田生态系统食物资源分布均匀,导致迁徙前期大鸨多集小群,偶集大群,以避免集大群而带来的资源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指名亚种 集群 迁徙
下载PDF
Winter habitat use of snow leopards in Tomu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Xinjiang,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
12
作者 Feng XU Ming MA +4 位作者 WeiKang YANG david blank YiQun WU Thomas MCCARTHY Bariusha MUNKHTSO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2年第2期191-195,共5页
Snow leopards are one of the least known large cats, the population of which has dramatically de- creased. Their habitat loss was considere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line during the last decade, but their habitat pr... Snow leopards are one of the least known large cats, the population of which has dramatically de- creased. Their habitat loss was considere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line during the last decade, but their habitat preferences are still not well known.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winter habitat preferences of snow leopards in the Tomu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NNR)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2004-2005. We used sign surveys and tran- sects to study the winter habitat selection of snow leopar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now leopards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habitat variabilities in slope aspect, vegetation cover, dominant topographical features, landform ruggedness and grazing status. We found that prey availability and dominant topographical feature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the winter habitat selection of snow leopards. Our results supported the idea that the habitat preferences of snow leopards are a tradeoff between suitable habitat features and avoidance of potential human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leopard Panthera uncia sign survey habitat preferences Tomu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下载PDF
Impact of great gerbils(Rhombomys opimus) on desert plant communities 被引量:2
13
作者 XU Wenxuan LIU Wei +3 位作者 YANG Weikang WANG Muyang XU Feng david blank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6期852-859,共8页
Great gerbil(Rhombomys opimus) colonies, with bare soil and herbaceous plants, are conspicuous to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 throughout their range area.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engineer role of great gerbils, we i... Great gerbil(Rhombomys opimus) colonies, with bare soil and herbaceous plants, are conspicuous to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 throughout their range area.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engineer role of great gerbils, we investigated the plant communities of 20 active colonies in the Junggar Basin, Xinjiang, China. In areas without disturbance, desert plant communities were dominated by the shrubs with low level species richness. In burrow areas and surrounding intermediate areas, which were disturbed by great gerbils, the shrubs were suppres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vegetation cover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As a result, "niche gaps" were created in disturbed areas and worked as a refuge for herbaceous annuals and perennials. So the existence of great gerbils increased the overall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desert. Furthermore, herbaceous annuals and perennials are the major food source for great gerbils in spring, indicating that great gerbils have a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with herbaceous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mbomys opimus ecosystem engineer species richness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下载PDF
Antelope adaptations to counteract overheating and water deficit in arid environments
14
作者 david blank LI Yaom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2年第10期1069-1085,共17页
Many arid areas have very severe climates with extremely high summer temperatures,strong solar radiation,and a lack of drinking water during the driest season.Therefore,antelopes living in arid areas are forced to sol... Many arid areas have very severe climates with extremely high summer temperatures,strong solar radiation,and a lack of drinking water during the driest season.Therefore,antelopes living in arid areas are forced to solve two main problems:avoiding overheating and maintaining water balance.Generally,there are physiological,morphological,and behavioral mechanisms for antelope adaptations to arid environments.Among the mechanisms,behavioral adjustments have a minimal cost and are activated first,whil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re the most energetically costly and involve adaptations to high temperatures when other mechanisms are insufficient.In previous publications,some examples of the antelope behavioral adaptations have been described only rarely,while in this review,we try to clarify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e adaptations of antelopes living in arid areas to their native environments,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behavioral adjustments.Behavioral mechanisms,especially daily activity,diet and microclimate selection,and migrations,are so important and commonly used by antelopes in natural conditions,in which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re usually not involved.Antelopes adjust their behaviors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so successfully that purely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re discover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for example,adaptive heterothermia or selective brain cooling phenomenon is difficult to observe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s.This review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behavioral mechanisms of antelope adaptations to arid environments and allow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key factors for successful conservation of antelopes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LOPES desert antelopes behavioral mechanisms drinking water water loss behaviors arid environments
下载PDF
Sustainable use of wildlife resources in Central Asia
15
作者 david blank Yaoming Li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2021年第2期144-155,共12页
Initially,hunting was the primary means for getting food for the survival of ancient people.As time passed,people started to breed livestock and develop agriculture,gradually reducing their reliance on unpredictabilit... Initially,hunting was the primary means for getting food for the survival of ancient people.As time passed,people started to breed livestock and develop agriculture,gradually reducing their reliance on unpredictability of hunting.People,however,continued to hunt and,even though their survival did not depend on hunting.During the former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USSR)period,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reserves for wildlife protection,the government soon weakened protections it had introduced.In the current,the organizations in dependent countries of the USSR that are chartered to protect areas with wildlife diversity are very weak and have no sufficient material resources to provide any real control of poaching,especially when hunting weapons and ammunition are easily available.Trophy hunting companies exploit wildlife resources but do not make protecting wildlife from poaching as a priority in their work;they just use whatever resources are available as if they are unlimited.To help solve this problem,we suggest to organize the local people to join the wildlife protection societies and give them official rights to benefi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unting tourism in the future.There are numerous examples of successful and very profitable hunting business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In Central Asia,all the prerequisites exist for organizing highly effective trophy hunting tourism,maintaining the richness of biodiversity,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a sustainable and significant income for local communities as the country as a whole.The sustainable use of wildlife resources is a very tangible challenge in th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and the most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s to establish and enforce hunting laws equally,irrespective of a person’s social status or financial assets,otherwise no laws will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NTING POACHING Sustainable use UNGULATES Wildlife resources Kazakhstan KYRGYZSTAN
下载PDF
大沙鼠行为生态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6
作者 乔洪海 刘伟 +3 位作者 杨维康 徐文轩 夏参军 david blank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3-610,共8页
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沙鼠亚科(Gerbillinae),广泛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和中国等国,是沙鼠亚科中体型最大的鼠种,是中亚荒漠区的重要建群鼠种。大沙鼠为建立... 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属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沙鼠亚科(Gerbillinae),广泛分布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和中国等国,是沙鼠亚科中体型最大的鼠种,是中亚荒漠区的重要建群鼠种。大沙鼠为建立定居点而挖掘复杂的洞穴系统,生活在此洞穴系统内的一个家族通常由2~3代大沙鼠组成。大沙鼠采食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chinensis)等植物,强烈影响荒漠植物的发育和外貌,以及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对大沙鼠栖息地、采食、储食、警戒、领域、社群、扩散以及昼间活动节律等行为的研究作以综述,分析了亟待深入研究的内容,以加深对该物种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并为有效控制该物种、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以及荒漠化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 采食行为 警戒行为 领域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节律
原文传递
大沙鼠在柽柳沙包“肥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文轩 刘伟 +2 位作者 杨维康 汤超文 david blank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56-1762,共7页
灌木"肥岛"的形成和维持是物理和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植物是影响灌木"肥岛"形成的关键因素;动物活动亦能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肥岛"的形成。本文以中亚干旱区的代表性物种"柽柳"和&qu... 灌木"肥岛"的形成和维持是物理和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植物是影响灌木"肥岛"形成的关键因素;动物活动亦能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肥岛"的形成。本文以中亚干旱区的代表性物种"柽柳"和"大沙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沙鼠活动对柽柳沙包"肥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大沙鼠定居的柽柳沙包具有"肥岛"效应,但土壤养分含量并无显著提高;大沙鼠定居后,柽柳沙包出现明显的"肥岛"效应,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丘间对照地;大沙鼠活动促进了15~50cm深层土壤养分的富集,速效氮含量甚至是相同深度无洞柽柳沙包的2倍以上。表明大沙鼠活动促进了柽柳沙包"肥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肥岛” 生物扰动 柽柳沙包
原文传递
大沙鼠洞道利用机制及地面行为时间分配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参军 刘伟 +3 位作者 乔洪海 杨维康 徐峰 david blank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92-1498,共7页
2010年5—11月,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的昼间洞道利用机制(地面活动强度、进洞频率)以及地面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大沙鼠在春夏秋三季地面活动时间占总观察时间的77.62%、66.13%和... 2010年5—11月,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的昼间洞道利用机制(地面活动强度、进洞频率)以及地面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大沙鼠在春夏秋三季地面活动时间占总观察时间的77.62%、66.13%和80.93%,进洞频率分别为0.50、0.31和0.19次.min-1,地面活动强度和进洞频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其地面行为中,摄食是大沙鼠任一季节最主要的行为,不同季节摄食比例均超过50%;储食是大沙鼠春季两秋两季次重要的行为,其时间比例分别达到了17.19%和25.46%;夏季大沙鼠修饰行为比例明显升高(27.78%),而储食行为比例明显下降(7.1%)。本研究结果说明,食物因子是促使大沙鼠进行地面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温度、生理周期、捕食风险可影响大沙鼠地面活动强度、进洞频率以及地面行为时间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地面活动强度 进洞频率 时间分配
原文传递
北山羊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新胜 汪沐阳 +1 位作者 杨维康 david blank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53-3559,共7页
北山羊(Capra sibirica)是一种主要分布于中亚高山地带的有蹄类物种,中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山羊选择陡峭悬崖作为栖息地,采食集中于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北山羊具有典型的雌雄异形现象,雄性体型大于雌性。除交配期外,成年雌... 北山羊(Capra sibirica)是一种主要分布于中亚高山地带的有蹄类物种,中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北山羊选择陡峭悬崖作为栖息地,采食集中于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北山羊具有典型的雌雄异形现象,雄性体型大于雌性。除交配期外,成年雌雄个体之间同性集群现象明显。近年来,由于偷猎、栖息地丧失和疾病等原因的影响,北山羊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为保护此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北山羊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从种属划分、形态与生理、种群密度和数量、生境选择、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集群、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等方面对北山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亟待深入研究的内容,北山羊同性集群及食性研究应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属划分 形态 种群 生境选择 行为 保护
原文传递
新疆准噶尔盆地荒漠草地水源圈植物群落退化格局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文轩 连仲民 +3 位作者 徐婷 杨维康 吴珂 david blank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0,共7页
游牧民定居放牧是目前主要的放牧方式,导致水源圈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草场上普遍存在。2014年5月底至6月初,在新疆北部荒漠草地上,以一个典型的牧场水源点为中心,在8个方向上设置50、100、200、400、800和1200 m共6个采样距离进行植... 游牧民定居放牧是目前主要的放牧方式,导致水源圈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草场上普遍存在。2014年5月底至6月初,在新疆北部荒漠草地上,以一个典型的牧场水源点为中心,在8个方向上设置50、100、200、400、800和1200 m共6个采样距离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取样。通过分析植物群落的组成、物种重要值、丰富度以及群落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期望为荒漠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与水源点距离的减少、放牧强度的增加,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呈现明显梯度变化,建群植物博洛塔绢蒿优势度逐渐降低,1年生植物优势度逐渐增加;植物群落、多年生草本植物和1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总盖度逐渐降低,与建群植物博洛塔绢蒿的盖度显著正相关。1年生植物和有毒植物骆驼蓬在水源点附近优势度增加,说明放牧导致水源点附近地上植物群落趋于退化。因此,在这一地区开展游牧民定居导致水源圈大量出现,可能加剧荒漠草地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圈 放牧梯度 植物群落 退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