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在说?谁在听?林荫庭的美学政治
1
作者 陈立 david east 《艺术界》 2016年第2期22-25,22+10,共4页
加拿大华裔艺术家林荫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尽管从捞影拓展为多种媒介的使用,但移民、阶级、种族、城市空间等的区隔议题始终是林荫庭创作的核心。不论是早期最为人所;熟知的“肖像-文本”系列,还是之后的“家具雕塑... 加拿大华裔艺术家林荫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尽管从捞影拓展为多种媒介的使用,但移民、阶级、种族、城市空间等的区隔议题始终是林荫庭创作的核心。不论是早期最为人所;熟知的“肖像-文本”系列,还是之后的“家具雕塑”系列作品,以及近十年频繁的公共艺术创作,林荫庭的创作在使用日常生活中的视觉符号;去模糊公共与私人空间边界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日常空间的自主性和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荫庭 美学政治 多种媒介 区隔议题 创作核心
原文传递
现代艺术:激情的钥匙
2
作者 赵玉 david east 《艺术界》 2015年第3期70-70,共1页
今年4月1日至7月6日,在巴黎布洛涅森林,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馆的“面世三部曲”的第三直揭幕,该场展览名为《激情的钥匙》,汇集了60件“改写二十世纪艺术史”的西方大师名作,并围绕四个主题展出:主观表现、观照、波普和音乐。
关键词 中国 文化 文化产业 艺术界 艺术家
原文传递
亚洲艺术巡礼:全球亚洲艺术收藏的百年流变
3
作者 王丽萍 david east 《艺术界》 2015年第3期71-71,共1页
4月25日佳士得与《艺术新闻/中文版》联合主办的主题论坛“亚洲艺术巡礼”。立足于“亚洲艺术”,由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主持,邀请佳士得亚洲艺术部主席石俊生,佳士得美洲区资深副总裁暨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主席计德意,龙美术馆... 4月25日佳士得与《艺术新闻/中文版》联合主办的主题论坛“亚洲艺术巡礼”。立足于“亚洲艺术”,由佳士得中国区总裁蔡金青主持,邀请佳士得亚洲艺术部主席石俊生,佳士得美洲区资深副总裁暨印象派及现代艺术部主席计德意,龙美术馆创办人、收藏家刘益谦以及《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从艺术市场、收藏家、媒体的角度共同探讨亚洲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化 文化产业 艺术界 艺术家
原文传递
“手创之云”见证瑞士设计与中国工艺的联结
4
作者 汝徽 david east 《艺术界》 2015年第3期68-69,共2页
2015年4月23日,由中国首都博物怕、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及高级钟表制造商江诗丹顿合作呈现的“日内瓦: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展览(2015年4月24日至8月12日)在首部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聚焦干日内瓦制表业的辉煌历史,35... 2015年4月23日,由中国首都博物怕、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及高级钟表制造商江诗丹顿合作呈现的“日内瓦: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展览(2015年4月24日至8月12日)在首部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聚焦干日内瓦制表业的辉煌历史,350余件日内瓦钟表作品及设备工具讲述了人类计时历史的起源及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化 文化产业 艺术界 艺术家
原文传递
展览作为缪斯:“当态度成为形式”
5
作者 方言 david east 《艺术界》 2016年第3期162-163,共2页
1969年于瑞士伯恩美术馆举行的展览“活在你的头脑中:当态度成为形式(作品—概念—过程—情境—信息)”已成为当代艺术展览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时任馆长的哈罗德·史泽曼策划了一场包括贫穷艺术、美国后极简主义、观念艺术及... 1969年于瑞士伯恩美术馆举行的展览“活在你的头脑中:当态度成为形式(作品—概念—过程—情境—信息)”已成为当代艺术展览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时任馆长的哈罗德·史泽曼策划了一场包括贫穷艺术、美国后极简主义、观念艺术及大地艺术等当时新兴的艺术展览。该展览此后巡回至克雷菲尔德市的朗格之家博物馆以及伦敦当代艺术学院,而史泽曼本人也在展览结束不久后毅然辞去馆长职务,从此投身于独立策展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士伯恩美术馆 展览 当代艺术展览 里程碑
原文传递
当代皮格马利翁
6
作者 吴亚楠 david east 《艺术界》 2016年第3期144-145,10,共2页
不管是戈雅的诙谐“自画像”,还是爱德华·伯恩-琼斯的同名诗意组画,甚至是罗丹的洁白雕塑,都将这则神话表现为一则裹挟了“爱”与“欲”的浪漫传说:主人公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那尊被爱神所唤醒的唯美雕塑。
关键词 当代 皮格马利翁 同名诗意组画 唯美雕塑.
原文传递
刘晓辉:她
7
作者 贺婧 david east 《艺术界》 2016年第3期124-125,共2页
关于“她”(SHE)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来源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落脚点并不是“她是谁”,而是“为什么是她?”因为无论她是谁,最终都难逃被艺术家的画笔篡改的命运。反复描绘和颠覆一个形象本身,一方面在于艺术家不相信任何一帧“完成... 关于“她”(SHE)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来源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落脚点并不是“她是谁”,而是“为什么是她?”因为无论她是谁,最终都难逃被艺术家的画笔篡改的命运。反复描绘和颠覆一个形象本身,一方面在于艺术家不相信任何一帧“完成”的图像能真实地映照出要倚借“她”所指向的意义;另一方面则在于艺术家始终认同他所执笔为“她”篡改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家 画笔 图像 题材
原文传递
寂静火山岛
8
作者 宋轶 david east 《艺术界》 2015年第5期117-117,共1页
我们把陈侗看作是一个依靠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文化行动的人——涉及翻译出版、文学写作、创作国画和管理艺术机构,既发生在社会现场,但又往往被话语收缩归纳为机构实践。如果将这些已成为阶段性节点的工作,视为一个媒介,或许可以反... 我们把陈侗看作是一个依靠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文化行动的人——涉及翻译出版、文学写作、创作国画和管理艺术机构,既发生在社会现场,但又往往被话语收缩归纳为机构实践。如果将这些已成为阶段性节点的工作,视为一个媒介,或许可以反照出陈侗从个人和地域为核心长出的文化叙事,以及同样在广泛利用媒介网络开展工作的实践者。这些人看起来像是遍布在大洋上寂静的火山岛,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孤立,行动的潜力往往就是在网络连通的作用下被激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行动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互联网
原文传递
身边的女性
9
作者 王烁 david east 《艺术界》 2016年第3期146-149,10,共4页
关键词 艺术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