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亚洲和欧洲人群中对一个AC二核苷酸重复的多态性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捷 樊金波 +8 位作者 吴胜男 张长顺 纪宝虎 王磊 李兴旺 顾牛范 冯国鄞 david st clair 贺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07-1213,共7页
连锁研究表明,染色体15q13-q14区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区域。在此项研究中,使用来自中国和苏格兰的3套独立的样本,对位于D15S118的AC二核苷酸重复的多态性位点与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关联分析。在苏格兰病例-对照样本中,该多态性位点的... 连锁研究表明,染色体15q13-q14区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区域。在此项研究中,使用来自中国和苏格兰的3套独立的样本,对位于D15S118的AC二核苷酸重复的多态性位点与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关联分析。在苏格兰病例-对照样本中,该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在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但是这一结果在中国的病例-对照组中没有得到重复。在中国三口之家的样本中,我们没有观察到有等位基因从正常的父母向患病子女的传递不平衡。总之,至少在中国人中,此结果不支持这个AC二核苷酸重复的多态性位点在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后续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阐明在欧洲人中该多态性位点在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中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关联 传递不平衡(TDT) D15S118 α-7烟碱受体亚基基因(CHRNA7)
下载PDF
胎儿期恰逢1959~1961年饥荒的中国成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 被引量:3
2
作者 david st clair Mingqing Xu +9 位作者 Peng Wang Yaqin Yu Yourong Fang Feng Zhang Xiaoying Zheng Niufan Gu Guoyin Feng Pak Sham Lin He 张继志(译) 《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 2006年第4期210-214,共5页
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度精神障碍。子宫内营养缺乏可增大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其主要依据来自1944~1945年荷兰饥饿冬天(Dutch Hunger Winter)研究,当时食品摄入在短期内极剧下降。这项有关饥荒期间受孕人群的大型队列研... 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度精神障碍。子宫内营养缺乏可增大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其主要依据来自1944~1945年荷兰饥饿冬天(Dutch Hunger Winter)研究,当时食品摄入在短期内极剧下降。这项有关饥荒期间受孕人群的大型队列研究显示,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增大两倍。 目的:确定经受1959~1961年大饥荒的中国人是否有相似的结果。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发生精神分裂症危险的调查于安徽省芜湖地区进行,这是当初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对饥荒之前、饥荒期间和饥荒以后出生的人群发病率进行比较。芜湖及其周围6个县是由一所精神病院负责的。对1971~2001年所有的精神病病历记录均进行检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和社会人口学资料由对自然灾害暴露情况不知情的研究者摘录。有关饥荒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数据是有效可用的,累积死亡率根据以后的人口学调查进行估计。 主要观测指标:饥荒的证据已经核实,计算未校正的以及对死亡率进行校正后的发生精神分裂症的相对危险度。 结果:安徽省的出生率(每1000人)在饥荒期问降低了约80%,从1958年的28.28降至1959年的20.97、1960年的8.61和1961年的11.06。在饥荒期间出生的人,晚年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校正后危险明显增高,从1959年的0.84%增至1960年的2.15%和1961年的1.81%。死亡率校正相对危险在1960年出生者为2.30(95%可信区间,1.99~2.05),1961年出生者为1.93(95%可信区间,1.68~2.23)。 结论:我们的调查重复了荷兰不同种族人群的数据,结果显示,出生前遭受饥荒可增高晚年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 中国成人 发病率 饥荒 胎儿期 累积死亡率 人口学资料 相对危险度 种族人群 芜湖地区
下载PDF
Schizophrenia:a classic battle ground of nature versus nurture debate 被引量:1
3
作者 david st clair Bing L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0期1037-1046,M0004,共11页
Much has been learned abou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chizophrenia since the term was first used by Eugene Bleuler over a century ago to descri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major mental illness to affe... Much has been learned abou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chizophrenia since the term was first used by Eugene Bleuler over a century ago to descri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major mental illness to affect mankind.Both nature and nurture feature prominently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sis of the overall risk of developing schizophrenia.We now have a firm grasp of the broad structure of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several key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delineated.However,much of the heritability of schizophrenia remains unexplained and the reporte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do not explain all the variances not attributable to genetic risk factors.The biggest problem at present is tha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al mechanisms involved is still in its infancy.In this review,we describe the extent and limits of our knowledge of the specific genetic/constitutional and non-genetic/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risk of schizophrenia.We suggest novel methods may be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almost certainly immensely complex multi-level causal mechanism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schizophrenia pheno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ZOPHRENIA NATURE NURTURE Omnigeni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