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文献资料的形成及意义
1
作者 李玉民 李冉 +3 位作者 于涛 邓绪礼 赵长磊 缪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39-844,共6页
1950年,山东省就开始进行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消除了黑热病、丝虫病,并即将消除疟疾。有效控制了绦/囊虫病和肠道寄生虫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一次文献资料,成为了疾病防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具... 1950年,山东省就开始进行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消除了黑热病、丝虫病,并即将消除疟疾。有效控制了绦/囊虫病和肠道寄生虫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一次文献资料,成为了疾病防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为此编纂了《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文献》,内容包括山东省黑热病防治研究资料汇编,山东省丝虫病防治与研究(初稿),苏鲁豫皖鄂联防十年经验交流资料选编及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年报等,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在人体寄生虫病防治中采取的措施、方法及取得的成就。该文献的完成为山东省寄生虫病的防治保留了完整的珍贵资料,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探索路径,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该文献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可供临床及专业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 寄生虫 编纂 山东省
下载PDF
盐炙小茴香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抗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2
作者 董维茂 朱奎霖 +7 位作者 杨兴 尹蕊 邓徐丽 陈章贤 张洪川 王一谋 何红平 董发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7967-7976,共10页
目的 对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目的 对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运用酪氨酸酶催化L-酪氨酸速率法筛选化合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对从盐炙小茴香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抗酪氨酸酶活性评价,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其进行验证。结果 从盐炙小茴香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ombasinolA(1)、齐墩果酸(2)、山柰素(3)、槲皮素(4)、(1R,2R)-1-(4-methoxypheny)propane-1,2-diol(5)、(1S,2R)-1-(4-methoxyphenyl)propane-1,2-diol(6)、(3S,5R,6S,7E)-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7)、齐墩果酮酸(8)、刺五加酮(9)、phenylpropanoid(10)、(Z)-4-[30-(β-D-glucopyranosyloxy)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l-one(11)、3-oxo-α-ionol-β-D-glucopyranoside(12)、(+)-松脂素-β-D-吡喃葡萄糖苷(13)、trans-4-(1-propenyl)-phenol-β-D-glucopyranoside(14)、1-O-β-D-glucopyranosyl-4-allybenzene(15)、3-hydroxyestragoleβ-D-glucopyranoside(16)、黄花夹竹桃黄酮(17)、3,5-dihydroxyestragole 3-O-β-D-glucopyranoside(18)、水杨酸(19)和benzyl β-D-glucopyranoside(20)。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表明,盐炙小茴香中分离得到的20个化合物中5个(化合物4、13~15和17)具有良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0.783、0.532、0.575、0.113、0.092 mg/mL,阳性药β-熊果苷IC_(50)值为1.784 mg/mL,同时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化合物17的结合能为-5.74 kJ/mol,化合物15的结合能为-3.5 kJ/mol。结论 化合物1为伞形科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3、7~17为茴香属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13~15和17均具有较好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物15和17抑制效果最好,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化合物17抑制效果强于化合物15,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炙小茴香 酪氨酸酶活性 分子对接 槲皮素 黄花夹竹桃黄酮
原文传递
盐橘核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3
作者 杨兴 陈章贤 +6 位作者 王一谋 邓徐丽 张洪川 尹蕊 董维茂 何红平 董发武 《中成药》 CAS 2024年第7期2259-2265,共7页
目的研究橘核CitriReticulataeSemen盐炙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盐炙橘核8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LH-20、半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 目的研究橘核CitriReticulataeSemen盐炙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盐炙橘核8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LH-20、半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橘核及其盐炙品乙醇提取物、所得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柠檬苦素(1)、黄柏酮(2)、诺米林(3)、去乙酰基诺米林(4)、山柰酚(5)、川陈皮素(6)、香叶木素(7)、异樱花素(8)、橙皮素(9)、表儿茶素(10)、trans-p-menthane-1α,2β,8-triol(11)、白当归素(12)、香草醛(13)、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4)、4-[(1-ethoxy-2-hydroxy)ethyl]phenol(15)、儿茶酚(16)。化合物10显示出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值为(0.015±0.001)μmol/mL,以及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_(50)值为(0.010±0.005)μmol/mL。结论化合物8、11、15~16为首次从柑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12、14为首次从橘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橘核经盐炙后,其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橘核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The history of the elimination of lymphatic filariasis in China 被引量:22
4
作者 Sun De-jian deng xu-li Duan Ji-hui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3年第1期249-257,共9页
China us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heavily endemic countries for lymphatic filariasis(LF)in the world.There were 864 endemic counties/cities in 16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municipalities(P/A/M)with a total populatio... China us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heavily endemic countries for lymphatic filariasis(LF)in the world.There were 864 endemic counties/cities in 16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municipalities(P/A/M)with a total population of 330 million at risk of infection.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signated the control of the disease to be a top priority.Due to decades of sustained efforts,close cooperation related to LF control amo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endemic populations,an all-round campaig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s been carried out vigorously and successfully.Over many years,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rough persistent endeavors of Chinese scientists and disease control workers.The ultimate goal to eliminate LF in the country was achieved in 2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mphatic filariasis Control strategies ELIMIN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