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SRAP分子标记分析谷瘟病菌遗传多样性
1
作者 刘佳 张梦雅 +7 位作者 任世龙 王永芳 马继芳 全建章 刘磊 董志平 白辉 李志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9-187,共9页
了解谷瘟病菌的变异和群体结构,为今后谷瘟病的防控及抗病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利用20对SRAP引物对采自9个地区的90株谷瘟病菌菌株进行了PCR扩增,利用NTSYSpc-2.11F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使用Popgene 32软件计... 了解谷瘟病菌的变异和群体结构,为今后谷瘟病的防控及抗病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利用20对SRAP引物对采自9个地区的90株谷瘟病菌菌株进行了PCR扩增,利用NTSYSpc-2.11F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使用Popgene 32软件计算各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筛选出了8对引物用于谷瘟病菌的遗传多态性分析,这8对引物共扩增出条带172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492条,多态性比率为86.34%。对90株病原菌进行聚类分析,其相似性系数为0.77~0.85,遗传相似系数为0.802时,所有菌株被分为27个遗传宗谱(L1~L27),其中L1为绝对优势组群,共包含来自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和辽宁5个省份的29株谷瘟病菌,占总菌株的32.22%。经Popgene 32软件计算分析,9个地区谷瘟病菌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414~0.2881,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1960~0.4416,河北夏谷区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最高,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而海南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对不同地区谷瘟病菌群体比较,吉林群体与海南群体的遗传亲缘关系最远,而河北夏谷区群体与河北春谷区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可见,不同地区谷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分化,但菌株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谷瘟病菌 SRAP 相似性系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谷子SiPRR73基因在不同光温组合条件下的可变剪切分析
2
作者 王晓蒙 李剑峰 +9 位作者 刘辉 王永芳 张小梅 王振山 桑璐曼 闫留延 龚珂珂 李兴杰 董志平 贾小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4-1330,共7页
【目的】通过系统的可变剪切分析揭示SiPRR73参与谷子光温互作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延谷11号”克隆生物钟基因SiPRR73,克隆低温(15℃)条件、自然条件、4个光温组合条件下的SiPRR73基因序列进行可变剪切分析。【... 【目的】通过系统的可变剪切分析揭示SiPRR73参与谷子光温互作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延谷11号”克隆生物钟基因SiPRR73,克隆低温(15℃)条件、自然条件、4个光温组合条件下的SiPRR73基因序列进行可变剪切分析。【结果】扩增片段经克隆、测序以及序列拼接后得到2928 bp的cDNA序列,包含2283 bp的CDS区域,编码760个氨基酸。可变剪切分析表明只有低温(15℃)和低温长日照(22℃、15 h光/9 h暗)条件下检测到的SiPRR73-1和SiPRR73-3剪切体具有完整的编码区,因而具有完整的REC和CCT结构域;自然条件和低温短日照(22℃、9 h光/15 h暗)条件检测到的SiPRR73-2、SiPRR73-4剪切体均缺失CCT结构域;高温(27℃)条件无论长日照还是短日照SiPRR73均形成缺失REC和CCT结构域的SiPRR73-5、SiPRR73-6两种剪切体。【结论】SiPRR73基因通过可变剪接的方式参与谷子的光温互作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PRR73 光温互作 可变剪切
下载PDF
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任世龙 白辉 +4 位作者 王永芳 全建章 董志平 李志勇 邢继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9-1088,共10页
【目的】鉴定不同地区谷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所含无毒基因的类型,确定无毒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及变异情况,为深入研究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北方谷子主产区不同区域内采集并分离76个谷瘟病菌的单孢菌... 【目的】鉴定不同地区谷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所含无毒基因的类型,确定无毒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及变异情况,为深入研究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北方谷子主产区不同区域内采集并分离76个谷瘟病菌的单孢菌株,提取其基因组DNA,根据目前已成功克隆的稻瘟病菌的7个无毒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并对部分菌株的无毒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76个谷瘟病菌中,无毒基因ACE1、Avr-pita、Avr1-CO39和Avr Piz-t的扩增率为100%,无毒基因Avr-pik、Avr-pia和Avr-pii的扩增率分别为63.2%、42.1%和21.1%。在谷瘟病菌菌株P11和P34中,Avr1-CO39的扩增条带较预期片段大490 bp,测序结果发现菌株P11和P34中的Avr1-CO39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均在启动子区插入了490 bp核苷酸,该插入序列与non-LTR retrotransposon:Mg-SINE的相似度达99.16%。Avr-pita的测序结果发现,谷瘟病菌菌株中的Avr-pita基因序列变异较为丰富,其变异形式主要为单核苷酸的变异,包括单碱基的插入、缺失及多位点的SNP。Avr-pia的变异类型主要为整个无毒基因的缺失,经测序验证等位基因序列分为4种类型。Avr-pia-A与参考序列(AB498873.1)一致,包含10个菌株;Avr-pia-B包含20个菌株,在-116、-109和-16 bp处分别存在C/T、G/T和C/A变异,但与参考序列的CDS区序列相同;Avr-pia-C仅包含菌株P10,在+150 bp处存在T/G变异,但为同义突变;Avr-pia-D仅包含菌株P18,在+212 bp位点处存在C/T变异,导致该变异位点由编码苏氨酸突变为编码异亮氨酸。谷瘟病菌Avr-pii包含3种等位基因类型。Avr-pii-A型与参考序列(AB498874.1)一致,共包含14个菌株;Avr-pii-B型和Avr-pii-C型分别在+139和+64 bp处存在A/G变异,核苷酸的变异导致该位点由编码苏氨酸改为丙氨酸。Avr-pii-B型和Avr-pii-C型变异均为首次报道。单元型分析表明,AG2包含23个菌株,占供试菌株的30.2%,为优势单元型。【结论】明确了不同地区的谷瘟病菌中无毒基因ACE1、Avr-pita、Avr1-CO39和Avr Piz-t不存在地理来源的差异;而无毒基因Avr-pik、Avr-pia和Avr-pii在各地分布有差异。谷瘟病菌AG2单元型为优势单元型,其次是单元型AG1和AG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谷瘟病菌 无毒基因 变异
下载PDF
海南短日照条件下谷子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贾小平 张博 +6 位作者 董志平 全建章 王永芳 张小梅 袁玺垒 李剑峰 戴凌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40,共8页
定位短日照条件下控制谷子穗部性状的QTL位点,筛选候选基因,为揭示短日照条件下谷子穗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2015年10月—2016年2月于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调查98份谷子材料的穗长、穗粗、穗码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5个性状,同... 定位短日照条件下控制谷子穗部性状的QTL位点,筛选候选基因,为揭示短日照条件下谷子穗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2015年10月—2016年2月于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调查98份谷子材料的穗长、穗粗、穗码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5个性状,同时对98份谷子材料进行重测序开发SNP标记,利用开发的SNP标记用STRUCTURE软件对98份谷子材料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用VCFtools软件进行SNP标记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最后用GAPIT软件进行SNP与性状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对98份谷子材料进行重测序开发了4 482 208个高质量的SNP标记,群体结构分析将98份谷子材料划分为3个组,连锁不平衡(LD)分析发现谷子基因组LD衰退距离为47. 5 kb,适合进行关联分析研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与穗长、穗粗、穗码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关联的SNP位点数分别是27、95、18、22、28个,这些位点分布在大多数谷子染色体上;在关联位点候选区域内发现,与穗长、穗粗、穗码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关联的候选基因数分别为24、33、18、18、22个,经在NR、GO、KEGG等数据库注释,每个性状筛选出4~9个主要候选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泛素-蛋白酶系统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过程、防御反应、木质素合成、信号传导,少数参与脂肪酸合成以及氨基酸、锌离子运输等,其中位于6号染色体的泛素E3-蛋白连接酶基因XB3和位于3号染色体的蛋白磷酸酶基因PP2C可能分别与谷子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短日照 穗部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连锁不平衡
下载PDF
98份谷子材料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SNP关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贾小平 张博 +4 位作者 全建章 董志平 王永芳 陈春艳 戴凌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29,共5页
调查98份谷子材料的穗长、穗粗、穗码数、穗质量、穗粒质量、千粒质量6个穗部性状,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基因组重测序共开发了4 482 208个SNP标记;与穗长、穗粗、穗码数、穗质量、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关联的SNP位点数分别为118、83、97... 调查98份谷子材料的穗长、穗粗、穗码数、穗质量、穗粒质量、千粒质量6个穗部性状,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基因组重测序共开发了4 482 208个SNP标记;与穗长、穗粗、穗码数、穗质量、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关联的SNP位点数分别为118、83、97、13、54、458个,其中与穗长、穗码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关联的SNP在谷子9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与穗质量关联的SNP分布在除1、2、5号染色体以外的其他6条染色体上,与穗粗关联的SNP分布在除6号染色体以外的其他8条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穗部性状 SNP 群体结构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克隆和不同地区交配型基因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任世龙 杨振立 +5 位作者 白辉 王永芳 全建章 董志平 李志勇 邢继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62,共7页
为明确我国谷子产区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及其分布情况对谷瘟病菌群体结构分析的重要意义。根据已知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2.2)和MAT1-2-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3.2)的部分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 为明确我国谷子产区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及其分布情况对谷瘟病菌群体结构分析的重要意义。根据已知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2.2)和MAT1-2-1(Gen Bank登录号AB080673.2)的部分序列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186株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进行扩增检测,比对分析谷瘟病菌和稻瘟病菌的交配型基因MAT1-1-1的alpha盒子部分氨基酸序列和MAT1-2-1高迁移率蛋白盒子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引物JPX1-1-S3/JPX1-1-A3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1-1的扩增效果较好,而JPX1-2-S1/JPX1-2-A1对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2-1的扩增效果较好。序列比对发现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交配型基因极为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对2010-2016年采自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和海南等采集地点的共186株谷瘟病菌单胞菌株的交配型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夏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69.1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26.60%,其余4.25%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春谷区交配型为MAT1-1的谷瘟病菌占38.55%,而交配型为MAT1-2的菌株仅占56.63%,其余4.82%菌株为双交配型菌株。建立了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PCR检测体系,通过该方法检测多数谷子种植区存在MAT1-1与MAT1-2 2种交配型的谷瘟病菌菌株,且总体上2种交配型菌株比例接近1∶1。但不同地区交配型菌株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并且自然界中存在谷瘟病菌两性菌株。快速检测谷瘟病菌的交配型等位基因和不同区域谷瘟病菌交配型基因分布对研究谷瘟病菌群体结构与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瘟病菌 交配型 PCR检测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CT和CRP与Child-Pugh分级中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董志平 黄秀香 +1 位作者 安西全 叶迎宾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0年第3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CT和CRP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住院的9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肝炎组30例(对照组),对两组的PCT和CRP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对肝硬化组的PCT和CRP按照大、小三阳和...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CT和CRP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住院的9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肝炎组30例(对照组),对两组的PCT和CRP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对肝硬化组的PCT和CRP按照大、小三阳和Child-Pugh分级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PCT、CRP在肝硬化组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Child-Pugh分级中A级、B级和C级相比较,PCT和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A级与C级的PCT、CR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小三阳中的PCT、CRP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级、B级和C级两两比较中,PCT和CRP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PCT和CRP水平变化与Child-Pugh分级有关,与大小三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CHILD-PUGH分级 乙型肝硬化
下载PDF
中国8级地震时空活动特点 被引量:3
8
作者 董治平 程建武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4期34-38,共5页
基于1900年以来仪器记录到的中国及边邻地区8级地震,讨论了中国大地震重复、集中发生的阶段性和周期性。依据构造块体、活动构造带,分析了大区域范围内不同时段8级地震跳跃迁移轮回。根据8级地震活动的周期性、阶段性及其迁移轮回初步预... 基于1900年以来仪器记录到的中国及边邻地区8级地震,讨论了中国大地震重复、集中发生的阶段性和周期性。依据构造块体、活动构造带,分析了大区域范围内不同时段8级地震跳跃迁移轮回。根据8级地震活动的周期性、阶段性及其迁移轮回初步预判,中国西部在数年内仍然存在发生M≥7.8地震的危险性,中长周期大地震浩劫或不可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地震 中国西部 迁移轮回 周期
下载PDF
洛阳、吉林生态区谷子抗倒伏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9
作者 贾小平 张博 +4 位作者 全建章 王永芳 董志平 袁玺垒 李剑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81-1991,共11页
倒伏是影响谷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揭示谷子抗倒伏性的遗传机制,在洛阳、吉林两地调查了98份谷子品种的倒伏性,基于重测序技术开展SNP标记与抗倒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8份谷子品种倒伏率在洛阳、吉林两地均表... 倒伏是影响谷子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揭示谷子抗倒伏性的遗传机制,在洛阳、吉林两地调查了98份谷子品种的倒伏性,基于重测序技术开展SNP标记与抗倒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8份谷子品种倒伏率在洛阳、吉林两地均表现为无倒伏品种数>轻微倒伏品种数>严重倒伏品种数。基因组重测序开发了4 482 208个SNP标记,群体结构分析将98份谷子材料划分为3个亚群,LD分析发现谷子基因组连锁不平衡衰退距离为47. 5 kb。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洛阳、吉林分别检测到764个和24个与谷子抗倒伏性关联的SNP位点,在6号染色体共同检测到一个LRR受体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LOC101776261),此外在6号、8号染色体还检测到位点不同但功能接近的细胞壁关联受体激酶基因(LOC105914550、LOC101786429、LOC105913474、LOC101766879),还有一些基因,如细胞色素P450蛋白、UDP糖基转移酶、驱动蛋白在两地不同染色体上检测到,推测这些基因可能与谷子的抗倒伏性相关。谷子抗倒伏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其中蛋白激酶类基因可能在谷子倒伏抗性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SNP 抗倒伏性
下载PDF
谷瘟病菌无毒基因PWL家族检测及变异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申浩冉 白辉 +5 位作者 任世龙 王璐 王永芳 全建章 董志平 李志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8-183,共6页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谷瘟病菌群体中无毒基因PWL家族的分布和变异情况,从全国谷子主产区的不同区域采集分离了252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提取基因组DNA,参考目前已知稻瘟病菌中无毒基因PWL家族的核苷酸序列开发合成了5对引物,通过PCR扩增对25...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谷瘟病菌群体中无毒基因PWL家族的分布和变异情况,从全国谷子主产区的不同区域采集分离了252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提取基因组DNA,参考目前已知稻瘟病菌中无毒基因PWL家族的核苷酸序列开发合成了5对引物,通过PCR扩增对252株谷瘟病菌进行PWL家族基因检测,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52个谷瘟病菌菌株都不包含PWL1基因,65个菌株包含出PWL2基因,扩增率25.8%,252个菌株都包含PWL3与PWL4基因,扩增率100%。谷瘟病菌PWL3基因与稻瘟病菌中同源基因相比,在基因编码区存在849 bp的碱基插入,插入片段与non-LTR retrotransposon:MGL的相似度为96.7%,利用此差异可通过PCR技术快速区分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谷瘟病菌PWL2基因存在多处单核苷酸变异,通过分析将其划分14个单倍型,分别为P1~P14。单倍型P1占绝对优势包含46个菌株,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其他主要单倍型,其次为单倍型P12包含7个菌株,并且多地区都存在特异性单倍型,说明我国谷瘟病菌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谷瘟病菌中不存在PWL1无毒基因,PWL2无毒基因仅存在部分菌株中,PWL3和PWL4无毒基因存在所有谷瘟菌株中,PWL3和PWL4无毒基因对应的抗病基因在谷子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谷瘟病菌 PWL基因家族 基因克隆 无毒基因
下载PDF
白鹤方对人胃癌裸小鼠原位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MP-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智平 彭炜 +2 位作者 钟薏 陆磊 张静喆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2期77-80,90,共5页
目的观察白鹤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裸鼠建立人胃癌BGC-823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白鹤方组、5-氟尿嘧啶(5-FU)组、... 目的观察白鹤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裸鼠建立人胃癌BGC-823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白鹤方组、5-氟尿嘧啶(5-FU)组、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和模型组,每组15只。白鹤方组给予白鹤方(0.2 g/ml) 0.5 ml灌胃,1次/d; 5-FU组予5-FU稀释液(6 mg/ml) 0.2 ml腹腔注射,1次/周;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予白鹤方(0.2 g/ml) 0.5 ml灌胃,1次/d,同时予5-FU稀释液(6 mg/ml) 0.2 ml腹腔注射,1次/周。模型组予0.9%NaCl溶液0.5 ml/d灌胃,1次/d。用药6周后结束实验,观察各组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情况,测瘤体质量,计算抑瘤率;电镜下观察移植瘤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MVD和MMP-9表达情况。结果白鹤方组、5-FU组、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移植瘤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抑瘤率分别为48.65%、47.64%和54.39%;电镜下观察发现,白鹤方组、5-FU组、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胃癌细胞均出现凋亡表现;白鹤方组、白鹤方与5-FU联合治疗组移植瘤组织MVD和MMP-9表达低于5-FU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白鹤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能降低移植瘤组织MVD,抑制微血管生成;可能是通过下调MMP-9表达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裸鼠 白鹤方 微血管密度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不同抗、感白发病谷子品种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及差异性分析
12
作者 邹晓悦 刘佳 +4 位作者 董志平 马继芳 石爱丽 白辉 李志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00-308,共9页
明确不同品种谷子内生细菌群落组成特征,揭示与白发病抗性相关的关键物种,为利用内生细菌防治谷子白发病提供理论依据。对3种抗白发病和3种感白发病谷子植株的第一节茎与最高节茎组织进行DNA提取和样品中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并对内... 明确不同品种谷子内生细菌群落组成特征,揭示与白发病抗性相关的关键物种,为利用内生细菌防治谷子白发病提供理论依据。对3种抗白发病和3种感白发病谷子植株的第一节茎与最高节茎组织进行DNA提取和样品中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并对内生细菌的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各分类水平下,从第一节茎到最高节茎内生细菌种类在抗病、感病谷子样品中分别表现为基本稳定与明显下降的2种不同趋势,且抗病谷子内生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均较感病谷子丰富。得到重要内生细菌门19种:对普遍存在于抗病、感病谷子样品第一节茎中的内生细菌进行比较得到抗病谷子特有内生细菌门2种;对抗病、感病谷子样品各自全部内生细菌进行比较得到抗病谷子特有内生细菌门16种以及抗病谷子相对丰度较大的优势类群2种。可见,不同谷子品种以及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具有差异,抗病较感病谷子内生细菌种类丰富,其中抗病谷子特有的内生细菌门以及相对丰度大的优势细菌门对谷子白发病可能具有生物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白发病 内生细菌 Miseq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综合性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体会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智平 刘剑新 《上海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14-15,42,共3页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应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性医院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基于医院制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短时间内制定了院内组织架构、救治流程、感染管控、...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应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性医院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基于医院制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短时间内制定了院内组织架构、救治流程、感染管控、疫情传报、人员培训、心理支持及物资保障等多项措施。多部门分工协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本文初步阐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实践体会,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
14
作者 王永芳 董志平 +6 位作者 陈立涛 王孟泉 刘佳 齐永志 勾建军 李秀芹 崔彦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4,共8页
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cm以下不侵染小麦,为深翻有效压低菌源基数提供了依据。采用田间接种发现,苗期感病严重的可造成死苗,或分蘖减少;成株期茎秆枯死或白穗,分蘖更易发病,白穗呈零散分布,分散在小麦的不同高度。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玉米,麦茬上携带的病菌能在玉米田生态环境中继续繁衍;玉米收获后,病菌随麦茬与玉米秸秆同时粉碎并旋耕,使病菌在田间得到扩散,进而再次侵染下茬小麦。据此揭示了黄淮海小麦秸秆还田、玉米(谷子等夏播作物)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是当地菌源,经逐年优选和积累成为了优势病原,提出了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播种 保护性耕作 小麦茎基腐病 病菌侵染 周年发生规律
原文传递
AFLP Molecular Markers for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Foxtail Millet
15
作者 Li Zhiyong dong Li +3 位作者 Bai Hui Wang Yongfang Quan Jianzhang dong zhiping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5年第4期11-14,共4页
Foxtail millet is not only a very useful experimental crop, but also a fodder crop and a staple food of people who live on the marginal agricultural lands, and it supplies high-quality protein for food products and in... Foxtail millet is not only a very useful experimental crop, but also a fodder crop and a staple food of people who live on the marginal agricultural lands, and it supplies high-quality protein for food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materials. However, leaf rust greatly reduces foxtail millet yields in susceptible varieties when weather conditions favor rust spread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molecular markers detecting and marking resistance genes. Compared with other molecular markers, AFLP maker is more efficient and powerful in the study of foxtail millet. In this study, AFLP analysis of 131 F2 individuals was performed and three AFLP makers were found to be linked to the rust resistance gene, with 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9.2, 9.8 and 12.4 cM, respectively. Cloning of rust re- sistance gen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meaning in studying rust resistance of foxtail millet in the future. Furthermore, we may convert specific AFLP markers into single locus PCR markers, such as sequence characteris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markers or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ite (CAPS) mar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tail millet RUST AFLP marker Linkage map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Far-field 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_S8.1 Earthquake in the West of Kunlun Mountains Pass
16
作者 Chen Yuhua dong zhiping +1 位作者 Wang Peiling Li Yongq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3期354-371,共18页
In this study, a number of typical precursory anomalies recorded by stations in Qinghai, Gansu, Sichuan, Xinjiang, Ningxia, Hebei and Shaanxi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before the M_S8.1 earthquake in the west o... In this study, a number of typical precursory anomalies recorded by stations in Qinghai, Gansu, Sichuan, Xinjiang, Ningxia, Hebei and Shaanxi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before the M_S8.1 earthquake in the west of Kunlun Mountains Pass are collected and check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earthquake cases in China, the criteria of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are determined, and 53 distinguish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nomalies before the M_S8.1 earthquake are analyzed, with results showing a very large earthquake affected area.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recorded by instruments were 2900 km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and according to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reached 2100 km away.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anomalies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multi-measurement items and large-amplitude variation.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in larg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variation of data over a large area, ranging up to thousands kilometers, with much denser earthquake observation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前兆异常 远场 特性 异常持续时间 昆仑山垭口 异常特征 地震影响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the Shandan M_S7.3 Earthquake Damage in 1954
17
作者 dong zhiping Chen Yuhua +2 位作者 Wang Ping Chen Yao Dai We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1期89-100,共12页
On February 11,1954,an earthquake with M_S7.3 occurred in Shandan county of Hexi corridor,West China.It was the first great earthquake in northwest China after 1949.The earthquake left 47 people dead,332 people injure... On February 11,1954,an earthquake with M_S7.3 occurred in Shandan county of Hexi corridor,West China.It was the first great earthquake in northwest China after 1949.The earthquake left 47 people dead,332 people injured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homeless;nearly 7277 buildings were damaged or collapsed and the property loss was more than one billion Yuan(RMB)at a rough estimate.In the meizoseismal area,the intensity was Ⅺ,the Hongsihu basin and Shandan County was the most serious damage,and in Shandan,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was 4800 km2.In the paper,a brief introduction is presented to the Shandan earthquake,including the basic parameters,distribu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destruction are particularly discussed,the earthquake disaster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economic loss evaluation are also analysed.Finally,causes of the earthquake damage,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s well as implications of protection against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re summed 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强度 建筑损伤 地震损伤 1954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