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简策:大幻影
1
作者
王文菲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7年第1期187-187,共1页
文摘
时至今日,如果仍有艺术家在画作内部为观众设置观看的视角,并粗暴地在展厅地面上标注欣赏画作的最佳位置,那么这种手段若非拙劣,即为反讽的。简策在“大幻影”中的布置显然属于后者。
关键词
简策
最佳位置
丢勒
PAINTING
画中
viewing
camera
纯粹数学
FORMAL
applying
分类号
J
[艺术]
题名 底层出走:被忽略的“工人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
2
作者
于渺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文摘
当代艺术家的"工人经验":一个研究视角1972年,年仅16岁的隋建国顶替母亲成为青岛国棉二厂筒摇车间的工人;1977年,20岁的王广义离开当了四年知青的黑龙江某农场成为哈尔滨铁路局的一名筑路工;70年代末,工人子弟顾德新进入塑胶厂做临时工;与此同时,16岁的庄辉进入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成了一名翻砂工;1992年,三线工厂子弟曾宏中专毕业后成为四川资中石油机械厂附属中学的一名老师,直到2000年买断工龄离厂。
关键词
哈尔滨铁路局
当代艺术家
拖拉机厂
艺术实践
三线工厂
隋建国
FACTORY
VILLAGE
王广义
资中
分类号
J1
[艺术—艺术理论]
题名 2016国际生活指南
3
作者
杨圆圆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文摘
杨圆圆,《2016国际生活指南》(以下文字为同名艺术家摄影书节选)C生活在北京,和男友同为白领,他们在东四环合租一套一室一厅的老式公寓。每天上班的路上,她都会在"罗马家园"底商的巴黎贝甜面包房买一个牛角包做早餐,然后再去地铁站。C和男友每年都会从收入中拨出一部分作为旅行经费,在节假日出国转转。仅今年遍游东南亚后,下一次假期他们希望能去欧洲看看,尤其是巴黎——C一直对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充满向往。C和男友决定结束6年恋爱长跑。
关键词
婚纱摄影
东四环
合租
蒙娜丽莎
HOUSING
OFFICIAL
travel
FRIEND
agreed
decided
分类号
J1
[艺术—艺术理论]
题名 玛利亚、萨曼莎和私生女:电影中的女性AI形象
4
作者
张涵露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3期158-159,共2页
文摘
“你帮助我发现了渴望的能力。”
人工智能话题并不新,在近两年再次风生水起。用电影来描绘、预言,甚至试探人工智能也已然有其历史,从1982年的《银翼杀手》到2001年的《AI》,经典形象从“终结者”到“瓦力”……不同时代对人工智能的刻画、剧情构建侧面地书写了一部AI技术发展史,一直伴随着AI话题的伦理困境和文化投射也可从这些影片中一窥究竟。2013年的《她》与2015年的《机械姬》是最近两部探讨人工智能的影片,其中的AI都是女性,自然地便可推测,两部皆为爱情片。
关键词
AI
玛利亚
银翼杀手
爱情片
萨曼莎
经典形象
终结者
伦理困境
男主角
银幕形象
分类号
J20
[艺术—美术]
题名 梁远苇:自律与重复
5
作者
吴建儒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3期82-89,共8页
文摘
“在今天,绘画是什么?”当我们在观看梁远苇的作品时,这不是第一个会浮现在脑海的问题,往往我们更多被她画面中闪烁的花朵、笔触或规律的渐变色块牵引着观看,如果从一种形式主义的角度出发,作品与作品之间既显得独立又散发出耐人寻味的关联。然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开篇的问题是她终日劳作的出发点。
关键词
再现性
色块
极简主义
PAINTING
叙事性
工作方法
超级写实主义
似与不似之间
文人画家
杜尚
分类号
J20
[艺术—美术]
题名 陈劭雄:万事俱备
6
作者
韩见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4期184-184,共1页
文摘
通过9件作品,陈劭雄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厅塑造成一个可以自由穿梭的城市空间,街道、高架桥、地标性建筑、体育场、广场、公园、展览馆和人,同时是占据物理空间的装置和仅存在于画面或视频之中的形象,虚实交叠、随时转换。如同"大尾象"艺术小组的作品在城市之中——停车场、工地、办公室、街道——游击式地发生,
关键词
陈劭
艺术博物馆
地标性建筑
大尾
工作方式
EXHIBITION
空间的
分类号
A716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名 陈滢如:不可见的连接
7
作者
段子迎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4期30-33,共4页
文摘
台湾艺术家陈滢如常常将自己置于一个危险又富有挑战性的位置:她以神秘学的方法,演绎推理宇宙与人类关系的叙事。当人们问她相不相信这些内容时,她总是笃定地点头。陈滢如的创作因此兼具两种特性,一方面她会极尽所能拓宽视野,阅读、采访调查她并不擅长的领域,从宇宙学横跨致幻剂的研究;另一方面,她的作品传递给人的信息就像她的回答一样,
关键词
陈滢
宇宙学
神秘学
采访调查
致幻剂
生命之树
分类号
A716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名 未完成:留存的可见思维
8
作者
dorian cave
机构
大都会布劳耶分馆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3期215-215,共1页
文摘
久经期待,大都会在麦迪逊大道的新址布劳耶分馆开幕,首展之一就是一次对西方美术史的重新梳理。展览以提问开场,“艺术作品何时可被视为完成的?”并将展品因时间线索分为两类,一类作品的“未完成”,是基于某种不可知,或不可抗拒力造成的“中断”,如艺术家本人的疾病、过世,或战争等等;另外一类,则是基于一个美术史上的美学观念“未完成”,多指文艺复兴晚期,相较此前油画、雕塑追求镜面、光滑效果并视之为终极完成,而趋向于偏好粗犷、自然等有意看上去“尚未完成”的风格,如米开朗基罗晚期的作品。
关键词
西方美术史
重新梳理
艺术家
美术史
美学观念
未完成
分类号
J05
[艺术—艺术理论]
题名 我织我在 2016杭州国际纤维三年展
9
作者
张未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6期192-193,共2页
文摘
杭州浙江美术馆ZHEJIANG ART MUSEUM2016.8.25—2016.10.25在中国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似乎养成了一种“国际政治正确”惯性——尽管从当代西方展览中引进的某些立场,常常都只是中国红色传统中的某个“低幼版本”,但似乎却又不得不把它们高高举起,以获得国际人士们的认可,又或者表现出我们自身的国际化视野。正是这种无奈的局面,让2016年的杭州纤维三年展中的某些部分,
关键词
国际人士
三年
国际政治
EXHIBITION
POLITICAL
策展人
分类号
J
[艺术]
题名 张如怡: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
10
作者
张渊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6期200-200,共1页
文摘
艺术家使用混凝土作为最主要的材料,创造出一系列具有雕塑感的作品,这些作品分别以点线面的不同方式串联起画廊的多个空间,意象上彼此呼应。作品中的混凝土呈现其自身,通过转化为各种建筑意象后的反日常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与瓷砖、铁丝、鱼缸、仙人掌等事物产生各种组合,制造出一种间离于生活经验的荒诞感,我们得以在其中反观自身,比如《盆栽》里的迷你高楼,《香皂》中的大面积瓷砖墙体,《比重》中楼体意象的呼之欲出。一些生命的迹象穿插在作品中,并非试图消解混凝土冰冷的直观气质,更没有释放出任何的生命力,而是作为象征物与混凝土本身形成视觉上的高度反差,
关键词
雕塑感
荒诞感
象征物
点线
ARTIST
间离
分类号
J
[艺术]
题名 世变
11
作者
曾文琪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4期189-189,共1页
文摘
"世变"力图将一系列纷繁错综的叙事线索悉数交汇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不论是个体经验在集体无意识之下的表达焦虑,还是市场经济和国际化浪潮之下无处安放的个性与欲望,抑或是飞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所无暇顾及的觞痛与迷失,策展人此番无疑为展览设置了,一个相当棘手的历史语境。面对如此宏观的叙事,展览在作品选择上,
关键词
国际化浪潮
策展人
叙事线索
此番
个体经验
集体无意识
分类号
A716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名 没有先例:一次重塑香港录像和新媒体艺术叙述的尝试
12
作者
陈立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4期188-188,共1页
文摘
鲍蔼伦在《大运动》(1993—1995/2016重制)这件影像作品中引用了茱莉亚·克莉丝蒂娃关于“贱弃现象”(Abjection)的注解,她将这种无法与主体切割的自主性过程,视觉化呈现于作品中不断闪回的舞者和灯塔形象。静默于海洋中,闪烁着微弱却明确的信号的灯塔,似乎也暗示了香港录像艺术30年的发展,以及“录映太奇”的机构实践中主体意识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影像作品
视觉化
闪回
长江岸边
有迹可循
分类号
A716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名 仍需“返工”
13
作者
王炜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7年第1期96-109,12,共14页
文摘
“难道一个故事不是要求我们自我保存,而非泯灭吗?从伊犁到大禹渡口,难道地理错位,不是我们的返回吗?那么,在从不一致的人民证据与自我证据之间,谁是那个语言的哈吉穆拉特?”
——《哈吉穆拉特的幽灵》
关键词
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
宏大叙事
文化政策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J05
[艺术—艺术理论]
题名 林科:Like Me
14
作者
唐芮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7年第2期187-187,共1页
文摘
上海BANK画廊BANK,SHANGHAI2016.12.17-2017.2.15展览“Like Me”展示了林科以电脑桌面创作的一系列“屏幕快照”和表演视频作品。将电脑桌面定义为工作室并在其中创作,林科运用多种桌面工具,如墙纸、文件夹、屏幕截图、窗口,以及现成素材(网络图片和音乐),不经处理地将其随意组合叠加,再由电脑生成最终作品。例如《耶稣在桌面预览》(2015):一张占据着整面墙的苹果电脑界面,
关键词
英语
阅读
理解
艺术界
分类号
H31
[语言文字—英语]
题名 认同错乱 反思台北双年展
15
作者
陈玺安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6期179-181,共3页
文摘
美术馆筛选馆藏,是对集体记忆的拣选。他们编撰过去.以塑造出今日的市民。这种记忆矩阵是国族的。相较之下双年展源于世界博览会。它面对的是即将开展出来的跨国局势,而非背对它。两者所面对的时间性看似截然不同。不过.在策展人柯琳.狄瑟涵的策展导言中.每个句子用以指出机构主体的主词,不断在美术馆和双年展之间闪烁。实际上面对被压抑的过往记忆,一定数量的本地艺术家试着重新演绎台湾的历史。而其对应的建制主体更多为管控记忆的美术馆,并非双年展。
关键词
台北双年展
集体记忆
记忆矩阵
策展导言
分类号
J124
[艺术—艺术理论]
题名 日本群星:伊东丰雄、SANAA及后来者
16
作者
dorian cave
机构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3期212-212,共1页
文摘
现代美术馆展出以“日本群星:伊东丰雄,SANNA及后来者”为名的五名日本建筑师群展。其他建筑师是妹岛和世(SANAA),西泽立卫(SANAA),石上纯也和平田晃久。他们都曾在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之后独立成立事务所。展览由仙台媒体中心开始,这是伊东丰雄2001年建成的成名作。建筑由五个圆柱状结构支撑,笨重实体的结构转变为轻柔透明的形体,反而让建筑轻盈和柔软起来(软建筑)。这是日本建筑师2000年后出现的新集体形象:透明,流动,不被功能定义的空间。
关键词
日本群星
现代美术馆
建筑师群展
空间
分类号
J03
[艺术—艺术理论]
题名 德克斯特·达尔伍德:宣传画
17
作者
dorian cave
机构
香港Simon Lee画廊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3期199-199,共1页
文摘
姑且不论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查尔斯·萨奇所推崇的“新官能写实主义”是否言过其实,德克斯特·达尔伍德作为其中的代表艺术家,其本身的创作方法与风格异常鲜明、自成一派。他的画作往往都是空无一人的室内或室外景观,描绘的是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时刻、真实事件或标志性场地。这些事件发生地、名人居所都带有相似的集体意识和社会创伤。
关键词
新官能写实主义
代表艺术家
风格鲜明
自成一派
分类号
J0-03
[艺术—艺术理论]
题名 作为一种图像基因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8
作者
贺婧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2期144-153,144,共10页
文摘
一种在远去的图像与近前现实之间的迅速勾连和重复回放是艺术史自赋的观看经验之一。按照德勒兹的说法,亟待生成的创造性恰是于“差异”所主导的“重复”之中产生出来。我们习惯于为每种美学、每样风格、每簇新的图式寻找渊源,而艺术之神秘恰在于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渊源、一个所谓的起点,对历史的任何一次重复回溯和变奏衍生都是“开始”本身,后进与前行可以统一在同一个动作之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试图在当代图像创作与1949年以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图式之间确立某种连接的时候,目的并不在于追根溯源、为当代做图像考古,而是通过对这种连接的检视来开启新的可能、在“重复”与“差异”的重叠之处得出新的序列。
关键词
图像基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观看经验
图像考古
分类号
J201
[艺术—美术]
题名 象之动,观之游 水墨与影像
19
作者
姜宇辉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5期132-139,共8页
文摘
象之动在电影与绘画的张力之中重新反思水墨这一独特的绘画类型,正是因为水墨至少有一个本质特征与电影血脉相通,即它们最终都意在实现“象之动”。从广义上说,抽象与具体相对,它指向普遍性的概念与思想形态。流俗之见往往将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区分界定为写实/写意,但其实在感性(具象/形象)与理性(抽象/观念)之间建立平衡和谐的秩序是西方绘画的终极精神所在。
关键词
电影
绘画类型
流俗之见
思想形态
分类号
J201
[艺术—美术]
题名 曾家伟:徒劳
20
作者
武漠
dorian cave
出处
《艺术界》
2016年第5期195-195,共1页
文摘
香港刺点画廊BLINDSPOT GALLERY,HONG KONG 2016.7.9—2016.8.27在其首次个展“徒劳”中,曾家伟显示出意图鲜明的媒介实验倾向。对于这位观众所熟知的摄影艺术家来说,灯箱、录像、旧式电视、砂纸肌理这类媒介和材质的集中出场显得非同寻常,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曾家伟此前通过摄影手段孜孜以求的一些母题——视觉及其错位、城市奇观以及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依然近乎坚定地反映在这批新作中。展览的空间布局保证了作品形式由二维向三维的顺畅过渡。
关键词
曾家伟
香港刺点画廊
媒介实验倾向
母题
分类号
J201
[艺术—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