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业态下新能源二手车鉴定评估与营销创新型人才能力模型探索
1
作者 都萌 陆立伟 +2 位作者 王伟 马驰 樊嘉慧 《时代汽车》 2024年第21期50-52,共3页
本文通过走访调研中国二手车市场,了解中国互联网业态下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发展现状,对新能源二手车鉴定评估创新型人才与营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人才需求特征,总结互联网业态下岗位对创新型人才从新能源二手车的线上线... 本文通过走访调研中国二手车市场,了解中国互联网业态下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发展现状,对新能源二手车鉴定评估创新型人才与营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人才需求特征,总结互联网业态下岗位对创新型人才从新能源二手车的线上线下鉴定技能、线上线下评估技能、数据分析能力、运营技能、销售技能的复合型要求。进而构建新能源二手车鉴定评估与营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模型,为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机构及新能源二手车相关企业的人才培养及储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二手车 鉴定评估与营销 人才能力模型
下载PDF
基质裂缝耦合下的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流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杜猛 杨正明 +10 位作者 吕伟峰 李忠诚 王国锋 陈信良 亓翔 姚兰兰 张育豪 贾宁洪 李海波 常艺琳 霍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6,共11页
基于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建立了动态驱渗结合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吸微观孔喉动用机制及影响动态渗吸开发效果的因素,模拟了致密油/页岩油压裂—焖井—返排—开采一体化的动态渗流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阶段的... 基于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建立了动态驱渗结合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吸微观孔喉动用机制及影响动态渗吸开发效果的因素,模拟了致密油/页岩油压裂—焖井—返排—开采一体化的动态渗流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动态特征及对采出程度的贡献。研究表明:致密油/页岩油储层的渗流可分为大孔隙与裂缝间驱替快速产出的强驱替弱渗吸、小孔隙逆向渗吸缓慢采出的弱驱替强渗吸、动态平衡时的弱驱替弱渗吸3个阶段。驱替压力越大,驱替采出程度越高,渗吸采出程度越低,但驱替压力过大注入水易突破前缘,降低采出程度。渗透率越高,渗吸、驱替采出程度越大,渗吸平衡时间越短,最终采出率越高。裂缝可有效加大基质与水的渗吸接触面积,降低油水渗流阻力,促进基质、裂缝间的油水置换,提高基质排油速度和采收率。压裂后进行焖井有利于流体的渗吸置换与增能蓄能,有效利用返排液的携带、开采阶段的排驱置换作用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页岩油 物理模拟 核磁共振 CT扫描 动态渗吸 生产动态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夹层型页岩油储层CO_(2)驱替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兰兰 杨正明 +4 位作者 李海波 周体尧 张亚蒲 杜猛 侯海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60%以上;增大驱替流量可以显著提高基质渗透率较小的岩样驱油效率;岩样赋存状态以游离油为主,饱和原油后体积分数为40.51%~62.40%,驱替过程中游离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在50%以上;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大,游离油/吸附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减小;干样渗透率越大,渗透率随驱替流量的增长速率也越大。研究成果为页岩油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驱替 核磁共振 驱替特征 赋存状态 储层动用
下载PDF
制氧纯化系统污氮预热效果及节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孔庆国 范天骄 +2 位作者 杜蒙 宋玥儒 王等虎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6,共4页
根据某钢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工艺要求,回收4万m~3/h制氧机组压缩空气余热用于预热分子筛纯化过程加热用污氮,降低电加热器电耗,同时压缩空气温度降低,可减少空气预冷系统中冷水机组电耗,达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 纯化系统 污氮预热 余热回收 节能
下载PDF
页岩(致密)油藏注CO_(2)吞吐作用距离实验
5
作者 黄千慧 李海波 +7 位作者 杨正明 邢济麟 陈波 李杰 薛伟 姚兰兰 杜猛 孟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5,共8页
为了明确页岩(致密)油藏注CO_(2)吞吐开发效果,基于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14块页岩(致密)岩样开展了室内CO_(2)吞吐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获得岩样吞吐不同阶段的T2谱;通过分析不同状态下岩心内油的T2谱变化,获得CO_(2)吞吐采出程... 为了明确页岩(致密)油藏注CO_(2)吞吐开发效果,基于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14块页岩(致密)岩样开展了室内CO_(2)吞吐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获得岩样吞吐不同阶段的T2谱;通过分析不同状态下岩心内油的T2谱变化,获得CO_(2)吞吐采出程度与吞吐时间的关系,确定岩心注CO_(2)单位吞吐距离所需时间,并结合现场计算储层注CO_(2)吞吐的有效作用距离。结果表明:随渗透率的降低,注CO_(2)吞吐单位距离所需时间有明显增大的趋势;鄂尔多斯盆地岩心单位吞吐距离所需时间与渗透率时间呈对数关系,6块夹层型岩心平均吞吐作用距离1.19 cm所需时间为1.80 h;松辽盆地A区块纯页岩型岩心平均吞吐距离为1.250 cm,所需时间为39.00 h,远高于松辽盆地A区块致密油岩心的2.06 h;松辽盆地B区块纯页岩型页岩岩心平均吞吐距离为1.24 cm,所需时间为1.76 h;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藏在注CO_(2)吞吐开发一个月内,有效作用距离最高可达6.55 m,远高于松辽盆地纯页岩型油藏的0.50 m。研究成果为致密油藏储层物性评价及开发效果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致密油藏 CO_(2)吞吐距离 纯页岩型页岩 夹层型页岩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岩心多孔介质中乳状液乳化性能评价和驱油效果研究
6
作者 马良 周朝辉 +5 位作者 杜猛 陆舒艺 李根 张群 韩璐 刘先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3-1008,1014,共7页
综合利用全能红外稳定分析仪、光学显微镜及多功能流变仪,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开展了不同复合体系在岩心渗流和机械搅拌下生成乳状液的稳定性、黏度及微观形态变化特征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乳状液复合体系的... 综合利用全能红外稳定分析仪、光学显微镜及多功能流变仪,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开展了不同复合体系在岩心渗流和机械搅拌下生成乳状液的稳定性、黏度及微观形态变化特征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乳状液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可在岩心多孔介质驱油过程中有效生成乳状液,机械搅拌状态下不同复合体系稳定性差异显著。二元、无碱A、三元体系的机械搅拌剪切与岩心渗流生成乳状液的TSI值具有反向关联的关系,而在乳状液黏度上二者具有正向关联的关系。相比于岩心剪切,机械搅拌剪切应力较大,不同体系生成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更小,能够更显著地区分出不同体系之间乳状液相态区别。岩心驱油实验过程中,整体渗流阻力与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反向相关的关系,不同等黏度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依次升高,且具有显著的梯度差异,二元、三元、无碱A体系不仅可以通过乳化封堵起到调剖作用,扩大波及体积,进而提高洗油效率,乳化流体还可以进入水驱难以波及的微孔区域中洗油、刮油,通过乳化携带作用,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改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乳化评价 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 渗流阻力 驱油效果
下载PDF
松辽盆地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研究
7
作者 黄千慧 李海波 +5 位作者 邢济麟 杨正明 薛伟 姚兰兰 杜猛 孟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42-4951,共10页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实验岩心T 2谱右峰比例减少,可动油变少。区块一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7.88%,区块二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4.56%;不同渗透率岩心均含有一定量微米级渗流通道,两区块岩心中微米喉/缝控制的可动油分别为9.34%和5.7%;0.10~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低,区块一平均为4.05%,区块二平均为3.22%;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区块一为4.49%,区块二为5.64%。区块一大于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区块二更高,区块二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高。高压压汞表明,目标页岩油储层有一定比例较大喉道发育,但基质喉道总体非常小,主要喉道分布在5~30 nm,6块岩心平均喉道半径为30 nm,储层喉道分布和可动油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喉道分布特征决定了可动油的分布特征。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目标页岩油藏基质致密、喉道小,多数孔隙呈孤立状,部分储层发育裂缝隙、间裂缝等微裂缝,非均质性强;储层发育一定比例微裂缝,因此离心力较小时能驱出一定量的原油,但储层基质整体致密,喉道小,导致其总可动油比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高速离心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注气相态物性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8
作者 杜猛 陆舒艺 +4 位作者 常艺琳 吕建荣 万宜迪 姚兰兰 杨正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09-1514,共6页
为探索不同注入气体对页岩油的相态行为及物性变化特征,综合利用高温高压PVT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及气相色谱,开展了减氧空气(含氧量10%)、空气、CO_(2)的注气膨胀实验研究,通过实时监测不同油气体系相态行为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注入气对... 为探索不同注入气体对页岩油的相态行为及物性变化特征,综合利用高温高压PVT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及气相色谱,开展了减氧空气(含氧量10%)、空气、CO_(2)的注气膨胀实验研究,通过实时监测不同油气体系相态行为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注入气对地层油体系饱和压力、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等物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气体对于地层油的相态行为及物性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向页岩储层注入空气,可与原油接触,发生低温氧化反应,空气含氧量越高低温氧化作用越强,越有助于气相溶解至油相中,体系饱和压力越低;注入CO_(2)时,易与原油产生较好的混相作用进而可增强气体的溶解性。受限于较高的溶解饱和压力,高含氧量空气与减氧空气的膨胀系数相差不大,但高含氧量空气的降黏效果较明显,CO_(2)可在压差和扩散作用下进入原油内部,抽提萃取强度更大,膨胀降黏效果最好。高含氧量空气与原油接触时,可产生质量交换,使得轻质组分萃取至气相中,加速重质组分占比升高,原油密度逐渐增大。CO_(2)对于低碳组分的强抽提作用可促使原油轻质组分向重质组分转化,进而导致原油密度上升的幅度更大,注CO_(2)开发有望成为页岩油提高采收率并兼顾埋存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成果可为页岩储层注气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态特征 页岩油 提高采收率 CCUS 膨胀降黏 物理模拟 低温氧化
下载PDF
滨海地区增温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杜萌 马凌霄 +1 位作者 隋鑫 安迪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5期25-28,共4页
为探究滨海地区增温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盐粳476”、“盐粳313”为试验材料,设增温(增加2℃)、常温对照两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花粉不育率增温处理盐粳476为15.18%、盐粳313为12.56%;增温处理盐粳476产量为277.81 ... 为探究滨海地区增温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盐粳476”、“盐粳313”为试验材料,设增温(增加2℃)、常温对照两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花粉不育率增温处理盐粳476为15.18%、盐粳313为12.56%;增温处理盐粳476产量为277.81 kg/667 m^(2)、盐粳313产量388.36 kg/667 m^(2),比相对应的CK处理大幅减产,分别减产231.89 kg/667 m^(2)、265.3 kg/667 m^(2);增温处理的加工品质大体呈下降的趋势,增温处理相比于对应CK处理食味值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增温 育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中非经济特区合作与发展
10
作者 王泓杰 杜萌 +1 位作者 赵小舟 王云川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近年来,中非双方共同规划、建设和运营的一大批以工业园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特区,推动了中非产能合作、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当前形势下,创新合作模式,发展经济特区,是深化中非合作的重要路径。本文分析中非经济特区合作情况,研判中非经... 近年来,中非双方共同规划、建设和运营的一大批以工业园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特区,推动了中非产能合作、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当前形势下,创新合作模式,发展经济特区,是深化中非合作的重要路径。本文分析中非经济特区合作情况,研判中非经济特区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合作 经济特区 合作模式
下载PDF
Experiment of dynamic seepage of tight/shale oil under matrix fracture coupling
11
作者 du meng YANG Zhengming +10 位作者 LYU Weifeng LI Zhongcheng WANG Guofeng CHEN Xinliang QI Xiang YAO Lanlan ZHANG Yuhao JIA Ninghong LI Haibo CHANG Yilin HUO X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403-415,共13页
A physical simulation method with a combination of dynamic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 was established by integrat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d CT scanning.The microscopic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ight/shale ... A physical simulation method with a combination of dynamic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 was established by integrat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d CT scanning.The microscopic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ight/shale oil in pore throat by dynamic imbibi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dynamic imbibition were analyzed.The dynamic seepage process of fracking-soaking-backflow-production integration was simulated,which reveals the dynamic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enhancing oil recovery(EOR).The seepage of tight/shale reservoi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strong displacement and weak imbibition as oil produced rapidly by displacement from macropores and fractures,weak displacement and strong imbibition as oil produced slowly by reverse imbibition from small pores,and weak displacement and weak imbibition at dynamic equilibrium.The greater displacement pressure results in the higher displacement recovery and the lower imbibition recovery.However,if the displacement pressure is too high,the injected water is easy to break through the front and reduce the recovery degree.The higher the permeability,the greater the imbibition and displacement recovery,the shorter the time of imbibition balance,and the higher the final recovery.The fractures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imbibition contact area between matrix and water,reduce the oil-water seepage resistance,promote the oil-water displacement between matrix and fracture,and improve the oil displacement rate and recovery of the matrix.The soaking after fractur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imbibition replacement and energy storage of the fluid;also,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carrying of the backflow fluid and the displacement in the mining stage is the key to enhancing oi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shale oil physical simula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T scanning dynamic imbibiti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EOR
下载PDF
饮用水环境中抗生素耐药基因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杜萌 闫妍 +2 位作者 康欣 张雨晨 路旺达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40-44,159,共6页
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是一类存在于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基因组中的基因,它赋予微生物对特定抗生素的抵抗能力。ARGs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它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巨大威胁。ARGs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饮用水环境... 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是一类存在于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基因组中的基因,它赋予微生物对特定抗生素的抵抗能力。ARGs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它目前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巨大威胁。ARGs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饮用水环境,包括污水处理不当、农业径流、医院及工业排放等。利用ARGs消除方法防控饮用水环境中的ARGs,对于饮用水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饮用水环境中ARGs消除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消除方法和新兴的消除方法。传统的消除方法主要是在饮用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如絮凝、沉淀、消毒、过滤等,利用常规工艺对ARGs进行消除,从而达到防控ARGs的目的。新兴的消除方法尚未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广泛应用,但具有积极的应用前景。紫外线/过氧乙酸消毒剂的应用,可以提高消毒过程中ARGs的消除效率,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消除方法。高级氧化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ARGs消除方法,在高级氧化技术过程中,氧化剂从分子水平上与ARGs相互作用并发生表面氧化反应,从而实现对ARGs的消除。辅助消毒剂是ARGs消除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利用天然来源的活性物质,提高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ARGs消除效率。此外,开发ARGs特异性吸附材料,是ARGs消除方法的发展趋势,尽管这种方法目前尚未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使用,但其前景不容小觑。随着消除方法的不断发展,对ARGs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内容,主要包括ARGs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创新、ARGs分布和迁移的深入研究,从而推动ARGs消除方法的创新发展。鉴于此,文章总结了ARGs在饮用水环境的消除方法,对未来ARGs研究的焦点和趋势提出建议及展望,旨在为探索ARGs的有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基因 饮用水环境 消除方法 水处理工艺 高级氧化技术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混凝土坝渗压值自动预测方法
13
作者 杜猛 《水利技术监督》 2024年第1期167-170,共4页
常规的混凝土坝渗压值自动预测方法主要使用ELM(Extreme Learning Machine)极限学习机生成渗压预测模型,易受预测数据自动拟合作用影响,导致预测的坝前水位与实测坝前水位偏差较高,因此需要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设计一种全新的混凝土坝渗... 常规的混凝土坝渗压值自动预测方法主要使用ELM(Extreme Learning Machine)极限学习机生成渗压预测模型,易受预测数据自动拟合作用影响,导致预测的坝前水位与实测坝前水位偏差较高,因此需要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设计一种全新的混凝土坝渗压值自动预测方法。即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混凝土坝渗压值预测模型,进行了混凝土坝渗流参数反演预测分析,从而完成了混凝土坝渗压值自动预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混凝土坝渗压值自动预测方法预测的坝前水位与实测坝前水位相拟合,证明设计的混凝土坝渗压值自动预测方法的预测效果较好,具有可靠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提高混凝土坝运行管理安全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算法 混凝土坝 渗压值 自动 预测 方法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记刚 杜猛 +5 位作者 陈超 秦明 贾宁洪 吕伟峰 丁振华 向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102,共14页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重要的页岩油气聚集区。通过铸体薄片、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医用CT、微米CT扫描技术、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及Avizo可视化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构建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三维数...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重要的页岩油气聚集区。通过铸体薄片、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医用CT、微米CT扫描技术、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及Avizo可视化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构建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三维数字岩心并提取了孔隙网络模型参数,获取全尺度孔径分布曲线,从多个维度综合开展其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孔隙度平均为7.6%,渗透率平均为0.37 mD,为“低孔-特低渗”型致密页岩储层,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次生溶蚀孔,含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成岩微裂缝。(2)孔喉尺度为纳米—微米级不等,以0.12~1.75μm喉道贡献率最高,亚微米—微米级孔喉对渗流的贡献较大,孔隙展布形态多为孤立状和条带状,孔隙半径大多为4.5~12.5μm;喉道半径大多为1.3~5.1μm,喉道长度为5~15μm;孔喉配位数为1~2,孔隙结构具有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等特点,孔喉连通性比孔隙尺度对渗流的贡献更大。(3)纳米尺度下,基质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钠长石,纳米级微孔大多分布于矿物颗粒(晶体)内部有机质孔及胶结物微孔隙,孔径为0.015~5.00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均质性 跨尺度 数字岩心 微观孔隙结构表征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Migration images guided high-resolution velocity modeling based on fully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15
作者 du meng MAO Weijian +1 位作者 YANG Maoxin ZHAO Jianzhi 《Global Geology》 2024年第3期145-153,共9页
Current data-driven deep learning(DL)methods typically reconstruct subsurface velocity models directly from pre-stack seismic records.However,these purely data-driven methods are often less robust and produce results ... Current data-driven deep learning(DL)methods typically reconstruct subsurface velocity models directly from pre-stack seismic records.However,these purely data-driven methods are often less robust and produce results that are less physically interpretative.Here,the authors propose a new method that uses migration images as input,combined wi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to construct high-resolution velocity models.Compared to directly using pre-stack seismic records as input,the nonlinearity between migration images and velocity models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Additionally,the advantage of using migration images lies in its ability to more comprehensively capture the reflective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medium,including amplitude and phase information,thereby to provide richer physical information in guid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velocity model.This approa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accuracy and resolu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velocity models,but also enhances the physical interpretability and robustness.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synthetic data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superior re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and strong generalization capability when dealing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and shows great potential in providing efficient solutions for the task of reconstructing high-wavenumber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earning seismic inversion migration imaging velocity modeling
下载PDF
脱硝反应器内烟气与飞灰分布差异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6
作者 庄柯 姚杰 +4 位作者 吴碧君 马修元 沈勇 杜梦 钟萍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火电SCR脱硝反应器催化剂层积灰现象是影响脱硝性能和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传统工程导流设计方法中飞灰浓度场的分布易被忽视。以某600 MW机组脱硝装置实际积灰情况为例,运用多相流体力学模拟方法建立多相流模型,研究了反应器内烟... 火电SCR脱硝反应器催化剂层积灰现象是影响脱硝性能和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传统工程导流设计方法中飞灰浓度场的分布易被忽视。以某600 MW机组脱硝装置实际积灰情况为例,运用多相流体力学模拟方法建立多相流模型,研究了反应器内烟气流场及飞灰浓度场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增设导流板的方式对烟气及飞灰流动状态进行了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飞灰浓度场分布均匀性随飞灰颗粒的粒径和真密度增加而下降,飞灰颗粒浓度或真密度较高工况极易造成催化剂层积灰堵塞,导致故障。在制定脱硝装置导流设计方案时,应论证烟气和飞灰的均布性,以确保装置安全高效投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SCR脱硝反应器 流场 飞灰 浓度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降雨集中度的变异与驱动力探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生志 杜梦 +2 位作者 李沛 郭怿 王璐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6-506,共11页
降雨的时空分布过于集中会诱发洪旱灾害。研究降雨集中度的变异及其驱动力有助于全面掌握降雨对变化环境的响应特征,为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灾害预警提供依据。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月降雨集中度指数(CIM)和日降雨集中度指数(CID... 降雨的时空分布过于集中会诱发洪旱灾害。研究降雨集中度的变异及其驱动力有助于全面掌握降雨对变化环境的响应特征,为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灾害预警提供依据。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月降雨集中度指数(CIM)和日降雨集中度指数(CID)表征降雨集中度,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与启发式分割算法对降雨集中度进行变异分析,利用交叉小波变换探究太阳黑子与大气环流异常因子对降雨集中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汉江流域CIM北大南小,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CID东大西小,在6个站呈显著上升趋势;②流域部分站点CID发生突变,而CIM序列较为平稳,表明CID相比CIM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更为敏感;③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异常因子对降雨集中度的变化有较强的影响,其中太阳黑子的影响最大,它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异常因子间接影响汉江流域的降雨集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集中度 变异诊断 驱动力 交叉小波变换 太阳黑子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滨海稻区不同品种粳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吕小红 王宇 +7 位作者 马畅 付立东 任海 隋鑫 杜萌 李旭 张文忠 隋国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氮密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籼稻品种上,对粳稻尤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的报道较少,研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氮密互作下的产量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为滨海稻区节肥增效提质栽培提供依据。以双高效型品种盐丰47和低氮高... 氮密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籼稻品种上,对粳稻尤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的报道较少,研究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氮密互作下的产量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为滨海稻区节肥增效提质栽培提供依据。以双高效型品种盐丰47和低氮高效型品种盐粳765为材料,考察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不同品种粳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通过作用颖花量、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调节产量,而移栽密度主要影响颖花量和实粒数以协调产量。在150~195kg·hm^(-2)施氮量范围内,可增大两个品种移栽密度;在240~285kg·hm^(-2)施氮量范围内,盐丰47的适宜移栽密度为(83.40~93.75)×10^(4)株·hm^(-2),盐粳765的适宜移栽密度为(93.75~107.25)×10^(4)株·hm^(-2)。成熟期秸秆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大而增多,其随密度的增大而呈现多元变化规律。两品种氮肥农学利用率总体上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盐丰47在N2D3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40.77%,而盐粳765则在N1D3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35.40%。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双高效型品种盐丰47的最佳氮密组合为施氮量195kg·hm^(-2),移栽密度107.25×10^(4)株·hm^(-2);低氮高效型品种盐粳765的最佳氮密组合为施氮量150kg·hm^(-2),移栽密度107.25×10^(4)株·hm^(-2)。采用最佳氮密组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两粳稻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而实现水稻高产高效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密度 粳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滨海稻区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小红 付立东 +6 位作者 王宇 隋鑫 任海 李旭 杜萌 马畅 刘中卓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为了筛选适宜钵苗机插水稻的氮肥施用方式,以滨海稻区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素按基肥:1次蘖肥∶2次蘖肥∶1次穗肥∶2次穗肥=40∶12∶18∶16∶14比例施用时,其收... 为了筛选适宜钵苗机插水稻的氮肥施用方式,以滨海稻区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素按基肥:1次蘖肥∶2次蘖肥∶1次穗肥∶2次穗肥=40∶12∶18∶16∶14比例施用时,其收获穗数、颖花量和穗实粒数均较大,产量最高,达到10.79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达到41.9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钵苗机插水稻移栽~分蘖期、分蘖~拔节期、拔节~齐穗期、齐穗~成熟期这4个阶段吸氮比例之间的比例约为16∶53∶20∶11,拔节前氮素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69%,进入生殖生长后氮素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31%,这一比例和产量、氮肥利用率较大的处理茎蘖肥和穗肥比例相吻合。因此,在仅施用速效肥料的前提下,氮肥总施用量为(N:240kg·hm^(-2)),且氮素以基肥:1次蘖肥∶2次蘖肥∶1次穗肥∶2次穗肥=40∶12∶18∶16∶14时,适宜滨海稻区钵苗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及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可以进一步示范推广。此外,可以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作为衡量氮肥利用率高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钵苗机插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硒对赤霞珠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朱娟娟 马海军 +2 位作者 李敏 杜梦 田婷婷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7-133,共7页
以宁夏优良品种欧亚种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lL.)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通过大田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监测发育期果实总糖、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值、总酚、总黄烷醇和花色苷含量以及矿质元素含量,并... 以宁夏优良品种欧亚种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lL.)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通过大田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监测发育期果实总糖、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值、总酚、总黄烷醇和花色苷含量以及矿质元素含量,并测定果实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ABTS自由基阳离子清除活性和总还原力,分析外源硒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期的推进,硒对浆果中Se、总糖、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P、Cu、Mn和Mg元素的含量及其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可滴定酸和果籽、果皮及果肉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因浓度不同而异,但对pH值、K、Zn、Fe、Ca、N-NH4、N-NO3和S元素含量无显著性影响。不同处理间相比较,Se10处理中果实总酚和Mn元素含量最高,Se25处理中果实总黄烷醇含量最高,Se50处理中果实还原糖、可滴定酸和花色苷含量及总还原力、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最高,Se75处理中果实Se、总糖、可溶性固形物、P、Cu和Mg元素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高。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理论,选取不同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的理化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Se50处理的酿酒葡萄果实理化特性加权关联度最高,故叶面喷施50 mg/L亚硒酸钠的果实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元素 酿酒葡萄 果实质量 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