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钱琴芳 James +1 位作者 e.kirby 周南(译)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10年第1期19-25,共7页
随着易感人群逐渐增多,对临床真菌感染标本的快速检测及真菌培养的分离鉴定日益重要。所幸目前有新的检测方法用来辅助早期诊断及指导经验性的扰真菌治疗。主要的进展集中在对标本的真菌抗原直接检测方面(如半乳甘露聚糖和β-葡聚糖... 随着易感人群逐渐增多,对临床真菌感染标本的快速检测及真菌培养的分离鉴定日益重要。所幸目前有新的检测方法用来辅助早期诊断及指导经验性的扰真菌治疗。主要的进展集中在对标本的真菌抗原直接检测方面(如半乳甘露聚糖和β-葡聚糖);假丝酵母产色培养基等快速培养鉴定法;微生物生化自动分析系统(VITEK2)和显微扫描(MicroScan)等生化自动检测串板;多肽核苷酸原位杂交,特异性的大范围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以及针对临床标本或培养阳性标本直接DNA测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快速检测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 被引量:3
2
作者 B.C.Burchfiel L.H.Royden +8 位作者 R.D.Vander Hilst B.H.Hager Z.Chen R.W.King C.Li J.L H.ao e.kirby 任俊杰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8期13-21,共9页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发生了Mw7.9地震。这一地震是在青藏高原长期隆升和向东推挤的背景下形成的。发生地震的区域有以下典型的地质特征:不是陡峭山前的活动汇聚造山带(包括地形起伏大于4km的情况),而是缺少高...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发生了Mw7.9地震。这一地震是在青藏高原长期隆升和向东推挤的背景下形成的。发生地震的区域有以下典型的地质特征:不是陡峭山前的活动汇聚造山带(包括地形起伏大于4km的情况),而是缺少高活动强度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虽拥有年轻的高地形(距今15Ma)和加厚的地壳,但是却只有低的GPS缩短率(小于3mm/a),并且缺少同时代的前陆沉积。在我们看来,青藏高原东部下面的地壳加厚不是因为上部地壳的大范围缩短,而是由于位于软弱层(低速层)中的深部地壳的韧性增厚。横跨龙门山的晚新生代缩短量可能仅有10—20km。且伴有主要造成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差异抬升的褶皱和断裂。5月12日的地震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相对四川盆地的带有缓慢的汇聚和右旋走滑的长期抬升。5月12日地震邻区内GPS确定的速率表明,该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大约为2000~10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地震 物理背景 中国四川 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部 地球 汶川
下载PDF
黄河上游盆地重组所导致的快速侵蚀下切
3
作者 W.H.Craddock e.kirby +6 位作者 N.W.Harkins H.P.Zhang X.H.Shi J.H.Liu 贾伟(译) 张波(译) 苏琦(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9年第4期351-358,共8页
高起伏的造山高原边缘的快速剥蚀常被用来指代区域地表隆升^(1~3)。然而,诸如岩体隆升的空间差异~4,降雨的地形效应以及冰川~5、滑坡导致的河道堵塞^(6,7)等阻碍河流下切的因素,可能会使剥蚀作用严重滞后于地表抬升~8。本文中,我们通... 高起伏的造山高原边缘的快速剥蚀常被用来指代区域地表隆升^(1~3)。然而,诸如岩体隆升的空间差异~4,降雨的地形效应以及冰川~5、滑坡导致的河道堵塞^(6,7)等阻碍河流下切的因素,可能会使剥蚀作用严重滞后于地表抬升~8。本文中,我们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沿岸沉积盆地的地层学、年代学和地貌学特征,重建黄河上游侵蚀下切的时间、速率以及模式。我们发现河流下切的起始时间明显晚于山体开始隆升的时间(14~8Ma)~9。高原边缘的河流下切始于1.8Ma^(10),然后以大约350km/Ma的速度向上游传递^(11)。我们认为该地区在气候驱动下的湖泊扩张并溢出作用是黄河上游快速下切的主要原因,并最终导致了现代黄河地貌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沉积盆地 侵蚀 青藏高原东北缘 重组 起始时间 剥蚀作用 空间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