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机械压实条件下黑土性质及入渗特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马仁明 付娟 +7 位作者 贾燕锋 范昊明 张博翔 李爽 张茜 于茗耀 杨明春 李梦缘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5,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机械压实条件对黑土土壤性质入渗特征的影响,以克山县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型号机械(华夏HX2104-C:154 kW、约翰迪尔554:40 kW、中国海山:19 kW)和不同压实次数(0,1,3,5,7,9次)对秋收后大豆耕地垄沟开展模拟压实,... 为探究不同机械压实条件对黑土土壤性质入渗特征的影响,以克山县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型号机械(华夏HX2104-C:154 kW、约翰迪尔554:40 kW、中国海山:19 kW)和不同压实次数(0,1,3,5,7,9次)对秋收后大豆耕地垄沟开展模拟压实,通过测定土壤容重、含水率、孔隙及土壤入渗特征,分析不同机械压实条件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大型、中型、小型机械压实后土壤容重分别增加54.17%、56.25%、46.88%;总孔隙度分别减小31.58%、28.07%、29.82%;含水率分别下降19.35%、16.13%、9.68%。首次压实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最显著,容重均增加32.29%以上,土壤总孔隙度均减小15.8%以上,只有大型机械使土壤含水率显著减小9.6%。随压实次数增加,各机械压实后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从1.25 g·cm^(-3)增加至1.58 g·cm^(-3),总孔隙度从52.16%减小至38.22%,土壤含水率从27.33%下降至20.67%,其中,大型机械在首次压实使容重及孔隙特征产生显著影响,而中型及小型机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依靠压实次数的增加对土壤起到压实的累积作用。首次压实,中型及小型机械使2 h累计入渗量分别减少87.16%、50.81%,初渗速率分别减少87.59%、70.93%,中型机械使稳渗速率显著减少92.90%;3次压实,大型机械使2 h累计入渗量、初渗速率分别显著减小73.29%、75.67%,大型及小型机械使稳渗速率分别显著减少74.07%、66.97%;至5次压实后土壤各入渗特征无显著差异。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特征均影响机械压实土壤入渗特征,其中,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是影响综合土壤入渗特征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压实作用 土壤性质 水分入渗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黑土温度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爽 郭美莲 +2 位作者 范昊明 贾燕锋 马仁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8-299,共12页
[目的]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季节性冻融期黑土温度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温度监测,以大豆田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覆盖还田(FG)和秸秆翻混还田(FH)2种还田方式,还田量分别为秸秆总量的30%(59670 kg/hm^(2)),60%(119340 kg/hm^(2)),90... [目的]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季节性冻融期黑土温度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温度监测,以大豆田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覆盖还田(FG)和秸秆翻混还田(FH)2种还田方式,还田量分别为秸秆总量的30%(59670 kg/hm^(2)),60%(119340 kg/hm^(2)),90%(179010 kg/hm^(2)),并设置裸地为对照(CK)共7种处理。各处理自地表向下沿土壤垂直剖面分别设置5,10,20,30 cm 4个土层深度,分析冻融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还田量下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结果](1)秸秆还田使土壤进入不同冻融阶段的时间滞后于裸地,且有效提高土壤最低温度和降低最高温度的变化范围,其中最大提温、降温率均发生在FG90处理,分别为3.0~6.1,1.5~5.2℃。(2)秸秆还田减弱土壤的温度变异性和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大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发生在裸地5 cm土层,分别为6.54,0.82;最小发生在FG90处理30 cm土层,分别为0.82,0.26。土壤温度变异性大小关系为CK>FG30>FH30>FH60>FG60>FH90>FG90,土壤温度与气温相关性大小关系为CK>FH30>FG30>FH60>FH90>FG60>FG90。(3)裸地冻结和解冻速率最大且冻融周期最短,冻结速率为0.19℃/h,解冻速率为0.60℃/h,最小冻结速率发生在FH90处理,为0.04℃/h,最小解冻速率发生在FG90处理,为0.05℃/h。(4)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始冻阶段、始融阶段逐渐增加,但冻结时长逐渐减小,FG90处理延缓冻融效果最明显,始冻阶段、始融阶段分别为8,10天。[结论]研究结果定量描述冻融期不同秸秆还田措施下黑土温度特征,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措施之间对土壤温度影响的差异,对于黑土区秸秆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性耕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 土壤温度 冻融
下载PDF
基于姿态引导注意力机制的跨域行人重识别
3
作者 张德 樊昊铭 杨伟平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基于监督学习的行人重识别需要大量有标注数据的支持,模型可扩展性差。在实际应用中,更关注如何提高无标注数据的目标域行人重识别准确度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姿态引导注意力机制的跨域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使用源域的标注数据训... 基于监督学习的行人重识别需要大量有标注数据的支持,模型可扩展性差。在实际应用中,更关注如何提高无标注数据的目标域行人重识别准确度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姿态引导注意力机制的跨域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使用源域的标注数据训练一个行人姿态引导的注意力模块,作为遮挡预测器区分图像中的行人有效区域和被遮挡区域。然后,在无标注的目标域数据集训练过程中融入该预测器,屏蔽因遮挡产生的干扰信息,并计算行人特征亲和度矩阵,为无标注数据生成软标记,更新和优化目标域的训练网络。在3个大规模公共数据集Market-1501、DukeMTMC-reID和MSMT17上分别进行了跨域试验,结果表明,在首位命中率(Rank-1)和平均精确度2个评价指标上,所提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均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重识别 姿态引导 注意力机制 无监督学习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措施防治多营力侵蚀的作用与优化配置 被引量:5
4
作者 贾燕锋 王佳楠 +3 位作者 范昊明 石昊 周丽丽 马仁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132,共9页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现有水土保持措施多针对单一营力侵蚀配置,但黑土区具有多营力复合侵蚀的特点。当前针对单一侵蚀营力布设的措施能否起到防治多营力复合侵蚀的作用,是亟需回答的问题。笔者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分析黑...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现有水土保持措施多针对单一营力侵蚀配置,但黑土区具有多营力复合侵蚀的特点。当前针对单一侵蚀营力布设的措施能否起到防治多营力复合侵蚀的作用,是亟需回答的问题。笔者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分析黑土坡耕地主要水保措施防治多营力复合侵蚀的作用,并以漫川漫岗区<5°坡耕地为例,根据不同营力侵蚀贡献率进行措施优化配置。结果表明:黑土坡耕地水保措施防治水蚀效果良好,林草植被及保护性耕作措施能起到防治风蚀的作用,等高垄作、保护性耕作、梯田、地埂植物带、植物缓冲带等兼具减弱冻融破坏、调控融雪径流,减小融雪侵蚀的作用。基于当前配置,建议1°~3°坡耕地在等高垄作基础上增加保护性耕作及植物缓冲带措施,3°~5°坡耕地在等高垄作、地埂植物带基础上增加保护性耕作措施。黑土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虽具备防治多营力复合侵蚀的能力,但在措施配置时应考虑多营力侵蚀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营力复合侵蚀 水土保持措施 防治效果 配置优化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径流曲线法在东北半干旱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径流估算中的应用与改正 被引量:8
5
作者 许秀泉 范昊明 李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7,共6页
探讨径流曲线法(SCS—CN法)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适用性,为该方法评价水保措施提供一定参考。选择东北半干旱区径流小区监测资料,采用同时率定径流曲线数(CN)与初损率(λ)的方法,分析SCS—CN法在评价水保措施与耕作方式的可行性。结... 探讨径流曲线法(SCS—CN法)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适用性,为该方法评价水保措施提供一定参考。选择东北半干旱区径流小区监测资料,采用同时率定径流曲线数(CN)与初损率(λ)的方法,分析SCS—CN法在评价水保措施与耕作方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干旱情况下(AMC1),最优λ值为0.05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模拟不理想;利用改正潜在蓄水能力(S)方法得到的裸地、等高沟垄和顺坡垄作结果较为理想,对应CN1值分别为87.54,68.49和60.46,最优λ值为0.40。(2)水平槽、地埂植物带和水平梯田结果不理想,当实测径流量>10mm时,计算值过大,利用径流系数比改正后,模拟精度有较大提高,是适合水保措施的改正方法。(3)正常(AMC2)与湿润(AMC3)情况下数据量有限,保持最优λ值不变,改正S值,模拟效果较为理想,是适合干旱地区的估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初损率 CN值 改正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与多营力复合侵蚀的研究重点 被引量:50
6
作者 郑粉莉 张加琼 +3 位作者 刘刚 范昊明 王彬 沈海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4-319,共6页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为该区复合土壤侵蚀研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和理论研究以及文献资料,概述了复合土壤侵蚀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东北黑土...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为该区复合土壤侵蚀研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和理论研究以及文献资料,概述了复合土壤侵蚀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点主要为:多营力复合侵蚀的季节更替和空间叠加作用,农田沟蚀严重,坡面汇流引起的土壤侵蚀更加突出,雨滴打击作用和壤中流形成是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当前复合土壤侵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冻融作用对风蚀和水蚀的影响,风水复合侵蚀,东北黑土区多外营力复合侵蚀研究。[结论]复合土壤侵蚀的研究重点为:①多种外营力相互作用的坡面复合侵蚀过程机制;②冻融作用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机制;③量化冻融作用、融雪、降雨径流和风力侵蚀对坡面侵蚀和沟蚀的贡献;④多外营力作用的流域尺度泥沙来源诊断;⑤复合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发;⑥复合土壤侵蚀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评价;⑦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防治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坡耕地 土壤侵蚀特征 复合侵蚀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冻融条件下黑土大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姜宇 刘博 +1 位作者 范昊明 马仁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冻融作用会改变土壤微观结构,孔隙特征的变化是其结构性改变的重要体现。研究冻融作用对开展黑土区侵蚀机理研究及合理利用黑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冻融条件下原状土样的三维结构进行分析,获取孔隙特征的定量指标,进而分析... 冻融作用会改变土壤微观结构,孔隙特征的变化是其结构性改变的重要体现。研究冻融作用对开展黑土区侵蚀机理研究及合理利用黑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冻融条件下原状土样的三维结构进行分析,获取孔隙特征的定量指标,进而分析冻融循环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黑土区季节性冻融对黑土结构的影响提供证据。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结合CT扫描技术研究黑土原状土体大孔隙在7种冻融循环次数以及两组含水率下的变化规律,探讨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原状土体大于1.25 mm的孔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5次冻融循环内,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土壤孔隙度不断增大,在7次冻融循环后增长尤为显著;孔隙数量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而减小;规则孔隙度(RP)持续减小,不规则孔隙度(IRP)呈减小趋势而加长孔隙度(EP)呈增大趋势;孔径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而增大,孔径大于3 mm的孔隙孔隙度不断增大;冻融作用使孔隙出现大量分支,冻融循环次数越多分支占比越大。在冻融温差一定时,冻融循环后高含水率土壤比低含水率土壤的上述孔隙特征变化更为显著。研究成果为阐明冻融侵蚀机理、合理评价及利用寒区农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黑土 原状土 CT 大孔隙
下载PDF
机械压实对农田土壤性质及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付娟 马仁明 +5 位作者 贾燕锋 范昊明 郭成久 张博翔 李爽 李梦缘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7-36,共10页
土壤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健康的农田土壤对抵抗自然营力如风力、水力、风力等导致的土壤侵蚀至关重要。但随着近些年来农业机械的普及发展,农田土壤也遭受更严重的机械压实。机械作业过程中农田土壤遭受的压... 土壤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健康的农田土壤对抵抗自然营力如风力、水力、风力等导致的土壤侵蚀至关重要。但随着近些年来农业机械的普及发展,农田土壤也遭受更严重的机械压实。机械作业过程中农田土壤遭受的压实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产生不良影响,机械压实也使农田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机械压实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间接实现。为明确农田机械压实的研究现状及压实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该研究概述了农田土壤机械压实的起因,阐述了机械压实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讨论了机械压实间接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总结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械压实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方面,鲜有研究机械压实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机制。最后针对目前机械压实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探讨了农田土壤机械压实与土壤侵蚀之间的联系,以期将现有机械压实研究理论更好应用到实践,趋利避害,为国内农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土壤 侵蚀 压实作用
下载PDF
基于同步辐射显微CT研究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姜宇 范昊明 +3 位作者 侯云晴 刘博 郭芯宇 马仁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80-4087,共8页
在我国东北地区,土壤不同程度的受到季节性冻融的影响。冻融作用会改变土壤微观结构,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特征的改变反映了冻融作用对土壤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步辐射显微CT可以无损获取高分辨率、强对比度的内部结构图像... 在我国东北地区,土壤不同程度的受到季节性冻融的影响。冻融作用会改变土壤微观结构,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特征的改变反映了冻融作用对土壤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步辐射显微CT可以无损获取高分辨率、强对比度的内部结构图像,是研究土壤团聚体三维微结构的有效手段。采集了室内冻融循环试验下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土壤团聚体样品,应用同步辐射显微CT扫描获取了3.25μm分辨率的团聚体内部结构图像,然后应用CT图像处理方法和Image J软件观察并定量分析了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壤孔隙度不断增大,瘦长型孔隙度占比与>100μm的非毛管孔隙度不断增大;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7次以上,团聚体孔隙连通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孔隙度、孔隙形状、孔隙分级、连通性等结构特征影响显著。该研究为春季解冻期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黑土 同步辐射微CT 团聚体 孔隙结构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原状棕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龙祥 范昊明 +3 位作者 郭成久 金丹 谢立群 马仁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0,67,共7页
为揭示冻融循环作用对棕壤抗剪强度的影响,采集沈阳地区5 cm和25 cm 2个深度原状棕壤(分别为H 5和H 25)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冻融循环模拟和土壤直剪试验,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样含水率越高... 为揭示冻融循环作用对棕壤抗剪强度的影响,采集沈阳地区5 cm和25 cm 2个深度原状棕壤(分别为H 5和H 25)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冻融循环模拟和土壤直剪试验,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样含水率越高,初次冻融作用的破坏效果越强,1次冻融循环后,含水率为25%的H 5和H 25土样黏聚力分别下降50.00%和25.87%;含水率35%的H 5和H 25土样黏聚力分别下降75.61%和50.77%。15次冻融循环后,含水率10%的H 5和H 25土样黏聚力分别增加74.36%和60.08%;含水率35%的H 5和H 25土样黏聚力分别增加14.63%和26.15%。但在2个不同含水率条件下,黏聚力的增大机制不同。(2)含水率为15%,20%,25%条件下,H 5和H 25土样内摩擦角在多次冻融循环中始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这3个含水率下冻融作用对土壤内摩擦角影响具有不确定性。35%含水率的H 5和H 25土样内摩擦角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较小,分别在(18.57°±0.88°)和(12.86°±1.14°)变化。(3)平均抗剪强度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影响,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减小。受黏粒含量影响,含水率低于25%时,H 25土样平均抗剪强度高于H 5土样;含水率高于25%时,H 25土样平均抗剪强度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冻融循环 抗剪强度
下载PDF
冻融循环和土壤含水率对棕壤崩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龙祥 范昊明 马仁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8,共12页
以沈阳地区5~7 cm和25~27 cm 2个深度原状棕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含水率对棕壤崩解特性的影响。根据气象数据结合野外观测结果,共设计了5个冻融循环次数。控制土样质量含水率分别为10%、15%、20%、25%和35%。采用静水崩... 以沈阳地区5~7 cm和25~27 cm 2个深度原状棕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含水率对棕壤崩解特性的影响。根据气象数据结合野外观测结果,共设计了5个冻融循环次数。控制土样质量含水率分别为10%、15%、20%、25%和35%。采用静水崩解,通过数显拉力计及测量软件测定崩解过程。结果表明:(1)棕壤崩解具有阶段性,包括快速吸水阶段、指数崩解阶段、阶跃崩解阶段和崩解完成阶段。其中指数崩解阶段是崩解过程的主要发生阶段,土样因拉扯或失去支撑接连崩落。该阶段的崩解速率和非毛管含水率对冻融循环次数的响应规律一致。根据拟合曲面,10%~15%的含水率区间存在最易崩解含水率,其最终崩解率最大。当土样含水率为25%和35%时,土样会跳过指数崩解过程直接进入阶跃崩解阶段。含水率35%条件下,5~7 cm和25~27 cm土样的最终崩解率很小,不超过6.93%和11.14%。(2)冻融作用会对含水率为10%和15%土样产生超固结效应,加速土壤孔隙的两极化分布,土样指数崩解阶段的崩解速率和非毛管含水率,最终在多次冻融后增加。冻融作用也会对含水率为25%和35%土样结构产生影响,扩张土壤孔隙造成内部沉降,以及降低吸水能力。土样指数崩解阶段的崩解速率和非毛管含水率,最终在多次冻融后减小。(3)25~27 cm土样孔隙差异性略大,较高的黏粒含量抑制了双电层对自由水的控制能力,最终崩解率偏高。冻融作用可将土壤抵抗由内到外发生侵蚀的能力,转化为抵抗由外到内发生侵蚀的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棕壤侵蚀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冻融循环 土壤含水率 崩解
下载PDF
黑土冻融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红希 范昊明 许秀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9-173,共5页
为明确土壤冻融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与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以我国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向冻融试验,进行了不同初始含水率、降温幅度和地下水位条件下土壤冻结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试验,定量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对黑土冻融... 为明确土壤冻融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与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以我国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向冻融试验,进行了不同初始含水率、降温幅度和地下水位条件下土壤冻结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试验,定量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对黑土冻融过程中水分垂直迁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试样中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最终试样内部温度随深度呈现稳定的温度梯度分布;(2)初始含水率对土壤的冻结影响较为明显,初始含水率越高,冻结经历时间越长,冻结过程中消耗的潜热量越大,冻结锋面形成越晚;(3)不同降温幅度使得土壤温度梯度差距较大,15℃温差变温时垂直方向水分迁移量最大,土壤最快进入冻结稳定期,并在冻结16 h时,20 cm土层附近含水率达到冻结期峰值;(4)地下水位越高,温差越小,冻结锋面向下迁移速率越慢,各层水分均明显增加,并且在中上层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含水率 降温幅度 地下水位 冻结锋面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发育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爽 范昊明 牛天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3,共6页
侵蚀沟形态特征是了解沟蚀发生、发育的关键性因素,探究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侵蚀沟的侵蚀过程和侵蚀沟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内的3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探究季节变化下侵蚀沟长度... 侵蚀沟形态特征是了解沟蚀发生、发育的关键性因素,探究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侵蚀沟的侵蚀过程和侵蚀沟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内的3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探究季节变化下侵蚀沟长度、面积、体积等形态参数值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侵蚀沟横断面形态由沟头到沟尾均呈现出由“V”形向“U”形转变;(2)侵蚀沟在降雨期由沟头前进和沟尾后退所引起的长度增加量大于融雪期由沟头前进所引起的长度增加量;(3)侵蚀沟面积在降雨期的增加量大于融雪期,但不同时期侵蚀沟面积变化位置不同,降雨期侵蚀沟面积增加主要是由长度变化和沟头周围发生大规模崩塌引起的,而融雪期则是由长度变化和沟岸扩张引起侵蚀沟面积增加;(4)侵蚀沟体积在降雨期变化量大于融雪期,这与侵蚀沟长度、面积和径流的剪切能力有关,降雨径流的下切侵蚀能力大于融雪径流。研究结果可为侵蚀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 形态变化 降雨 融雪 黑土区
下载PDF
Soil erosion along a long slope in the gentle hilly areas of black soil region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2
14
作者 CUI Ming CAI Qiangguo +1 位作者 ZHU Axing fan haom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375-383,共9页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change along a long slope in the gentle hilly areas in black soil region in Northeast China are discussed. A simplified slope model based on segment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unoff data...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change along a long slope in the gentle hilly areas in black soil region in Northeast China are discussed. A simplified slope model based on segment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unoff data and soil erosion data observed between 2003 and 2004 over 10 field plots with different slope length in Heshan Farm,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 found that soil erosion rate over long slop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changed alternatively along the slope and creates alternative zones of intensive erosion and week erosion.The exact place of each zone i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rainfall conditions. In a year with less and mild precipitation, rill cannot happen within the top 50 m, while in a year with large and intensive precipitation, rill can be formed starting even at 15 m from the top of the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tle hilly black soil region alternative change erosion zone plant hedgerow
下载PDF
一种全自动红外TOC分析仪的研制方法
15
作者 范浩明 倪宝培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3年第6期54-56,59,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自动红外TOC分析仪。该分析仪包括进样、加热、酸化、冷凝除水、吸水、光学测量等装置,它是将水样通过高频电磁加热,短时间内快速燃烧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经除水和净化后,进行红外光测量,得到总碳(TC)浓度;通过酸化得到...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自动红外TOC分析仪。该分析仪包括进样、加热、酸化、冷凝除水、吸水、光学测量等装置,它是将水样通过高频电磁加热,短时间内快速燃烧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经除水和净化后,进行红外光测量,得到总碳(TC)浓度;通过酸化得到无机碳(IC)浓度;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到总有机碳(TOC)浓度和COD的浓度;通过注射泵和标液阀进液装置,进行仪器自动做标准曲线。该方法能增大水样量、节省能源、提高了燃烧温度、效率以及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分析仪 全自动 红外非分散光度法
下载PDF
冻融对典型黑土团聚体输移破碎特征的影响
16
作者 张茜 马仁明 +2 位作者 贾燕锋 范昊明 楚智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2,共8页
融雪期的侵蚀外营力主要以冻融和融雪径流为主,该营力可能会影响土壤结构和团聚体稳定性,从而对融雪侵蚀过程产生影响。在融雪期,融雪径流过程会导致团聚体输移破碎,但是关于冻融对团聚体输移破碎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东北典型... 融雪期的侵蚀外营力主要以冻融和融雪径流为主,该营力可能会影响土壤结构和团聚体稳定性,从而对融雪侵蚀过程产生影响。在融雪期,融雪径流过程会导致团聚体输移破碎,但是关于冻融对团聚体输移破碎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东北典型黑土区5~7和3~5 mm团聚体为对象,分析了不同冻融次数(0、1、5、10、15和20次)下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平均重量直径(MWD)、标准化平均重量直径(NMWD)和不同冻融次数、不同输移距离(5、10、15、20、25和30 m)下团聚体输移破碎率(BR)及冻融和输移共同作用对BR的贡献度(CT),研究融雪期典型黑土团聚体输移破碎特征。结果表明:5~7和3~5 mm团聚体冻融循环后主要以0.5~1 mm粒径为主,随着冻融次数增加其MWD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在相同冻融次数下3~5 mm团聚体NMWD大于5~7 mm。5~7和3~5 mm团聚体随着输移距离的增加BR逐渐增加,尤其是在1次冻融条件下,与未冻融组相比输移距离为5、10、15、20、25和30 m时BR分别显著增加59.7%、32.2%、13.7%、6.2%、13.4%、7.5%和60.0%、39.0%、18.4%、13.0%、6.3%、6.1%;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BR增加相对缓慢。团聚体输移破碎主要受输移距离(CT=54.6%)和冻融循环(CT=26.2%)的影响,并且冻融循环主要改变团聚体稳定性,进而影响团聚体输移破碎率。可见,在融雪期,冻融循环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致使融雪径流过程中团聚体输移破碎严重,土壤更易随水流迁移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应重视该时期的土壤侵蚀及其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期 冻融循环 输移 团聚体破碎 黑土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极端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风蚀量的影响
17
作者 李方昊 范昊明 +1 位作者 石昊 许秀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极端大风事件频发,由极端风蚀事件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使用线性分析、Sen+Mann-Kendal趋势分析、Kriging插值法对2005—2020年东北地区极端大风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RWEQ风蚀...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极端大风事件频发,由极端风蚀事件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使用线性分析、Sen+Mann-Kendal趋势分析、Kriging插值法对2005—2020年东北地区极端大风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RWEQ风蚀估算模型计算典型风蚀站点的全年土壤风蚀量和极端大风条件下的风蚀量。结果表明:2005—2020年间,东北地区极端大风频次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2.9次·a^(-1)。东北地区极端大风频次的年均值在1~49次·a^(-1),频次高值区分布在锡林郭勒西北部、呼伦贝尔高原西部及长白山东北部等地。4个典型风蚀点(锡林浩特、新巴尔虎右旗、嫩江、通榆)极端大风对土壤风蚀量的平均贡献率为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风 贡献率 时空分布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冻融交替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金万鹏 范昊明 +3 位作者 刘博 姜玉喆 姜宇 马仁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95-4201,共7页
应用Le Bissonnais法分析冻融循环(0、1、3、5和9)对3~5 mm黑龙江省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蜡封法分析黑土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均呈波动状态,团聚体含量变化系数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 应用Le Bissonnais法分析冻融循环(0、1、3、5和9)对3~5 mm黑龙江省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蜡封法分析黑土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团聚体含量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均呈波动状态,团聚体含量变化系数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快速湿润、慢速湿润、预湿润震荡3种处理土壤中>0.25 mm团聚体含量有明显差异;孔隙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变化范围在32.4%~41.4%.随冻融次数的增加,不同破碎方式下团聚体含量变化程度较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与孔隙度呈负相关,表明冻融条件下孔隙度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黑土 Le Bissonnais法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孔隙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